婆罗门教和佛教有什么区别?

颜焕原


佛教和婆罗门教是不同的两个教派。在一定程度上,佛教继承了一些印度教的元素,然而二者的传播范围不同,诞生起源不同,观点、内容不同,阶级利益属性不同。

1、二者的地域渊源不同。婆罗门教又称印度教,它主要在印度传播,然而佛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

2、二者的诞生起源不同。婆罗门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也是现在的印度国教印度教的古代形式,而佛教诞生于古印度著名的“沙门思潮”,沙门思潮是对婆罗门思潮的反思。

3、二者的观点、内容不同。同讲究轮回,但平等不同。佛教的核心是讲究众生平等。而婆罗门教阶级制度产物,赫赫有名的印度种族姓制度。虽然都讲究轮回,但一个把人分等级,一个众生平等。

4、二者的阶级利益属性不同。两者有着非常鲜明的阶级利益属性,其中存在一定冲突。婆罗门教最为著名的就是种姓理论,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而佛教则一视同仁,不分阶级,众生平等。

以上是我个人查阅相关资料总结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作者九公子


婆罗门教与佛教有什么不同?答案:一个社会分等级婆罗门,一个众生平等佛门。

一:婆罗门教。

在释迦摩尼佛还没出世的时候,印度就已经流行婆罗门教了,他(她)们敬拜的就是神。

婆罗门教认为人有等级之分,一共分为四等。第一等就是修行者与国王,第二等就是大官员大将军之类,第三等就是大商人,普通的官员。第四等就是老百姓奴人。也就跟我们中国的九流差不多。

二:佛教创始人。

从古印度就已经分人类为四等了,那么释迦牟尼佛要推翻他的理论,必须讲出答案来,释迦摩尼佛在苦行林里面苦行了六年,最后终于找到“推翻"等级的理论。

人分为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的内容就是头发,皮肤,骨头,骨髓,鼻涕,汗水:尿:呼吸等等内容。

四大的内容,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一样的,男女之间只有阴部不同,又开示根器法门,所以就开示众生平等。

佛罗门教与佛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个教派的目标不同,所以内容也不同了,因为佛罗门教指的社会层次等级不同,牟尼佛指的是人体四大的平等。

所以,婆罗门教与佛教都是一样的道理,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们指的目标不同。





A历史道德经A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有三个大神,梵天,毗湿奴,湿婆。后来诞生了佛教,佛教脱胎于婆罗门教,继承了婆罗门教的很多内容,但是却有了根本的改变。最大的区别,婆罗门教是有神论,佛教不是有神论也不是无神论。不是有神论,是说没有神主宰人的命运,不是无神论,是说世界不是自然来的,梵天只不过是六道轮回中的众生而已。超自然是存在的。佛是觉悟的人不是神。简单的说,婆罗门教是有真理的宗教,神就是真理,佛教是没有真理的宗教。万法皆空,真理也是空,空即不实,不实就是假。婆罗门教的教义是人分种姓,佛教则是众生平等。

佛教对婆罗门教产生了很大冲击。大量的婆罗门教徒改信佛教,帝王们也信佛教,特别是阿育王信奉佛教,佛教成了印度的主流宗教,并向外传播。后来佛教开始衰落,而退到农村的婆罗门教又卷土重来,主要是一个叫商羯罗的人,对婆罗门教进行了教义上的重新解释,当然是学习借鉴了佛教的教义。婆罗门教就进化成了印度教。两个教比较起来当然有差别的。佛教是说经过修行,最后脱离六道轮回,入涅槃,不生不灭。印度教是说,经过修行,最后达到梵我一如。佛教是不杀生的,印度教则主张素食。不杀生和不吃肉是两回事。印度教徒如果吃肉,也只吃鸡肉鱼肉和羊肉。印度教又赢得了大众的信仰。再加上伊斯兰教入侵,因为伊斯兰教是有神论,受冲击最大的当然是不承认有神的佛教。所以佛教退出了印度。

一个是有神论,一个是无神论。现在就明白,为什么中亚很多国家,原来是信佛教的,都变成信伊斯兰教了。而被伊斯兰教入侵的印度却没有变成穆斯林国家。就是因为印度教是有神论的。伊斯兰教早期比基督教还要温柔一些。虽然都是强行推广其信仰。伊斯兰教用经济手段,通过信教可以少缴税把人们的信仰改变成伊斯兰教。而基督教在欧洲传播更多靠暴力,基督教在欧洲杀死十几万女巫和异教徒。


用户4699809132


🍎婆罗门教:

3500年前,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地区,白人为统治黑人,搞出轮回制度与种姓制度,麻痹黑人及被统治者。

🍏佛教的兴起:

大约公元前6世纪,沙门思想因对婆罗门教的反思而兴起。释迦摩尼经过苦行僧与觉悟,吸收婆罗门教部分思想而创造出佛教,深受当地下层百姓及部分上层接受。

佛祖圆寂后,佛教虽然分裂,但迅速传播并代替婆罗门教的统治地位。

🍋佛教的堕落与消亡,印度教崛起

佛教兴盛,僧侣逐步堕落。因为印度从未真正统一而在广大地区保留婆罗门教。

公元八世纪,伊斯兰教攻入印度,大肆屠杀佛教僧侣与毁灭寺庙,佛教逐步没落。

1203年,佛教灭亡于出生地。20世纪初期,缅甸等地70万佛教徒重回印度地区,后期一些低种姓者出于反抗种姓而陆续皈依佛门,以求以佛教众生平等思想摆脱种姓。但至今总数不超过1000万,因为印度人普遍认为佛教是低种姓者的宗教(高种姓也不会放弃权益啊)

但伊斯兰教只控制了上层,在佛教灭亡的同时婆罗门教进行自我改良,依据一直存在的种姓制度重新崛起。


四川達州


佛教和婆罗门教是不同的两个教派。在一定程度上,佛教继承了一些印度教的元素,然而二者的传播范围不同,诞生起源不同,从内容上看,这两种教派还存在不可调和的观点冲突。

1、二者的地域渊源不同。印度从来就不是真正意义的“佛国”,然而佛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在古印度,印度教(古式婆罗门教)一直都是占有统治地位的(然而并不是世界性宗教),(即使在佛教最为繁盛的阿育王时代,信众也不超过总人口的20%,印度教(古式婆罗门教)则在印度历史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一直到伊斯兰东扩,其中)直到今天。佛教和印度教从根本的哲学意义上是相互违背的,所以两教之间,历史上一直冲突不断,大多数时候,印度教还是占上风。

2、二者的诞生起源不同。佛教诞生于古印度著名的“沙门思潮”,沙门思潮是对婆罗门思潮的反思,所以说从一开始,佛教“天生”就是反对印度教大部分观点的。古代的婆罗门教就是现代印度教的基础,在印度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以《吠陀文献》为主要的经典(广义上讲还包括著名的《奥义书》),一直主宰着印度主流思想。然而,公元前六世纪到5世纪沙门思潮是各个宗派的哲学对这种宗教思想一次反思,其中不仅仅有生活派、不可知论派等等也有很多别的宗教和修行团体出现,佛教就是沙门思潮中一个典型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印度教在思想上存在一些不可调和的观点冲突。

3、二者的观点、内容不同。佛教继承了一些印度教的元素,比如转世轮回、业力报应等等,然后都进行了自己的阐释,而这些都是与印度教完全相反的。比如,讲转世轮回,却一直否定印度教中的“我”,即“阿特曼”的存在(“阿特曼”就是相当于通常理解的灵魂,即人在轮回中的主体),轮回主体问题一直是佛教探讨的问题,与之相关的有五蕴等理论。


旭朗机械


婆罗门教远比佛教历史悠久,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婆罗门教大肆侵入佛教,从第一本佛经结集开始,佛的教导已经被篡改。这2千多年来,是佛教史最黑暗的一页,外道用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手段,早已把佛教变成婆罗门教。仔细研究,现代佛教跟婆罗门教的核心教义极为相似。即使佛菩萨倒驾慈航再来人间,破斥假法,众生也难以信受啊。


在中国先秦时期,就有婆罗门僧进入中国,到了汉唐时期,大量婆罗门僧涌入中国。《楞严经》就是婆罗门高僧在中国唐朝时期所编写的婆罗门经典,再伪托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经。为了取信世人,编造龙胜菩萨在龙宫读到《大佛顶首楞严经》,默记下来,回到人间宣说,并记录下来。

而现在的佛教早已经被婆罗门教全面取代,佛法实际上是婆罗门教的分支,所有佛经都不是佛亲手所写,而是后世弟子杜撰出来,经过150年的口耳相传,可以说第一部佛经已经不纯正。婆罗门教弟子大量混入佛门,用婆罗门教取代佛的教导。佛经传入中土后,更成为婆罗门教、道教、原始崇拜、儒学的混合物,荒诞不经,早已背离释迦牟尼佛最初的说法。 (更多真像可以查看新浪微 博:灵芝师姐)



快乐专用小马甲


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即将要成佛前,魔来大肆干扰佛,佛用三昧定力及慈悲的福德威神力将魔军击退。魔当时无奈退去,但退去时发愿说我现在无法破坏你的定力,等到将来末法时期,我会派我的魔子魔孙穿着你的衣服来破坏你的法,然后魔才愤愤地离去,当时佛流下了慈悲的眼泪。其实佛不是担心魔来破坏正法,而是悲悯魔子魔孙因破坏佛法、毁谤正法之后,受无量无边之地狱果报。佛灭度之前也开示弟子们,后世佛弟子必须以戒为师、依法不依人,最重要是看他说的法于佛经典是否符合相应。《楞严经》云:‘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正法时期,有佛在都有魔来干扰,更何况现在是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沙众,有正法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魔,这也是修行路上的一个磨练灵性及提升灵性的考验机会。佛当年都有堂弟提婆达多来毁谤,处处破坏陷害,后来提婆达多进入地狱这里受刑。”





用户65251143592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公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释迦牟尼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他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婆罗门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婆罗门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婆罗门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婆罗门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