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古幣比較值錢?

Norahs


玩錢幣,怎可不知道古泉五十名珍,古泉五十名珍顧名思義:50枚極為罕見珍貴的古錢幣。歷來就是泉界收藏者倍受推崇的至上珍品,擁有一枚就可以傲視群雄!

但是隨著近年全國工程建設如火如荼,全民收藏熱和淘寶熱的興起,很多原古泉五十名珍中的孤品、珍罕品陸續幾枚、幾十枚甚至上百枚的被髮掘出來。而一些原來史書上未見記載的極為希見的新品也得以重見天日,有的品種的發現足以改寫歷史。基於此,小編夙興夜寐,挑燈奮戰,查閱了大量資料、圖譜以及近年知名古錢幣拍賣會的記錄,精心彙總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品鑑。

1.橋足半釿布:為傳統古泉五十珍之首。戰國時期鑄幣。系從空首布演化而來,因其錢文多鑄有貨幣單位“釿”字而得名。產生於戰國早期,主要流通於魏國地區。基本形制為首部平實、圓肩(或平肩)、圓襠、方足。錢文紀地、紀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當時楚國地區也曾鑄行過錢文分別是“殊布當釿”和“四布當釿”的長足釿布。目前橋足半釿偶有現身,傳聞成交金額均以百萬計,近年國內暫無官方上拍記錄。

2.三孔布:是先秦貨幣中最為珍貴的品種,是現今錢幣界公認的名珍之一。如今發現的“三孔布”大概有三十餘種,實物除博物館藏品外目,大多流失海外。而擁有一枚流傳有序的“三孔布”,也就意味著能稱得上古錢幣收藏家。三孔布因形制特殊,存量極稀,是先秦貨幣中最富神秘色彩的一類,如今已發現的品種除“牟”字(包括大、小二型)已過10枚外,其餘均在10枚以內,不少是僅見的孤品,其收藏價值自不待言,2010年嘉德春拍一枚“武陽”背“兩”三孔布,僅見品,成交價格為352.8萬元,至今是古錢幣拍賣的最高紀錄。

3.齊返邦長法化:俗稱六字刀,系齊刀中最享盛譽之品。齊返邦長法化是中國最早的紀念幣,。“齊返邦”即齊國重新建立政權之意,“長法化”即實行法定貨幣之意,被稱為齊王復國紀念幣。鑄期及幣文至今未有定論。關鍵在第二字,前人大多傾向於“造”。“造邦”義“建國”,遂斷六字刀為齊桓(前685—643年)或田齊開國(前378年)所鑄。今釋“返邦”義“復國”,指襄王退燕。由莒重返都城臨淄(前279年)後所鑄。六字刀形同三字刀,然不斷緣,製作尤精,文字雋秀。通長約18.5釐米,重45克左右。背面除無文者多鑄一字,為化、上、工、吉、日等。六字刀因傳世甚少,彌足珍貴。2011年嘉德春拍一枚齊返邦長大刀背日六字刀最終以149.5萬元的價格成交,創下齊刀拍賣紀錄。

4.言陽新刀:舊譯作“晉陽新化”。言字前人多誤認為"晉”字,言陽疑即西漢時西河郡之圁陽,戰國早期屬魏國,後歸於趙,此刀形制和藺刀相似,當屬趙國所鑄。言陽刀存世幾位罕見,目前市場價約20-30萬元。

5.共屯赤金:共屯赤金圜錢存世罕見,是先秦名珍之一,“共”為戰國時期地名,在今河南輝縣,1982年山西省侯馬市戰國墓中曾出土一枚,近年國內無上拍記錄 “共屯赤金”銅質,直徑43毫米,系戰國中晚期(公元前4-前3世紀)魏國所鑄。主要流通三晉地區,圓孔,面無廓,背平,為早期圓孔圜錢。近年國內無上拍記錄。

6.共少半釿:戰國時期魏鑄幣,流通於三晉、兩週地區。在魏鑄圜錢中,紀“共”字地名的有“共屯赤金”、“共”、“共少半釿”三種。前兩種相當於一釿幣,重量通常在12克左右;後一種為小型半釿幣,重量只有一釿幣的四分之一。“共少半釿”圜錢存世不超過八枚之數,極為珍罕,丁福保《歷代古錢圖說》中曾有拓本,評級無定價,因實物已軼,眾泉家難窺其廬山真目,一直誤認為是臆造品或改刻贗品。近年實物出土後,證實了其存在。2010嘉德春拍一枚共少半釿圜錢的成交價格為43.68萬元。

7.國寶金匱直萬:國寶金匱直萬錢幣鑄造於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由王莽鑄造;形制特殊,猶如一把打開財富寶藏的金鑰匙!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為方孔圓錢形式,直徑為2.6釐米,面文為“國寶金匱”四字,旋讀,懸針篆。下部為正方形,邊長為2.5釐米,內有兩條豎稜,中間直書懸針篆“直萬”二字,頂部有“天府”二字,周身柔潤,背面頂部有“蟾宮”二字。有人認為是流通貨幣,因為折價太高而沒有正式進入流通領域。也有另外一種意見認為該物並非貨幣,而是藏金櫃上的拉手或者裝飾之類,象徵著王莽擁金無數。民國時期曾發現一枚,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21世紀初咸陽市曾出土過數十枚殘件,較完整者有數枚。錢文有直萬二字,是已知面值最大的銅鑄幣。近年國內無拍賣紀錄。

8.國珍金匱五千:西漢末年王莽政權鑄造,形制同“國寶金匱直萬”,按照新莽幣制,一枚國珍金匱五千可兌換5000枚五銖或小泉直一,首部面文篆書“國珍金匱”四字,對讀,身部直書“五千”二字。21世紀初在西安被發現,現屬僅見。價值無法估量,目前可稱獨一無二的珍品。

9.大泉五千:公元239-246年。三國吳錢,孫權赤烏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鑄大錢。篆書“大泉五千”四字旋讀,一當五銖五千。是繼王莽後最大的虛值錢。早期就入評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至今亦鮮有發現,2011年嘉德秋拍出品一枚,估價20~35萬元,未成交。

10.太夏真興:相傳公元419年,大夏國國王赫連勃勃還都統萬(今陝西靖邊白城子),改元真興並鑄“太夏真興”錢。大夏(古時“太”與“大”同義)乃國號,真興乃年號。“太夏真興”錢是我國最早的一枚國號、年號並鑄在一起的錢幣,存世稀見。太夏真興目前發現共7枚(含博物館館藏),近年國內無拍賣紀錄。

11.鹹通玄寶:唐朝唐懿宗鹹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陽監鑄,直徑2.2釐米,錢文四字隸書而含魏碑風骨,直讀,章法勻稱有力,因鑄而未行,故傳世絕少,唐錢第一珍,也是老古錢五十名珍之一,國家博物館有藏,絕珍,其中一品為新近窖藏發現,發現於四川新都。目前市場參考價在30萬元左右。

12.開平通寶:此錢據傳為五代後梁太祖朱溫開平年間(907-910年)所鑄造,但史書沒有記載。存世錢幣有“開平通寶”,“開平元寶”各一枚,由於皆系孤品,有無確切的史料記載,真偽難辨,現藏於宏源閣博物館。此外,存世有少量開平元寶小鉛錢。今天流於世上的開平通寶錢僅有大錢一種。它的形體仿照開元錢,但鑄造製作上更粗糙,邊廓不整齊。其錢徑約3.4釐米,重量不能測定。開平通寶為五代第一珍品,近年國內無上拍記錄。

13.天德重寶背殷:五代十國時期南閩政權鑄造。公元943年,王審知第三子王延政殺兄自立,稱帝於建州,改國號為殷,建元天德,共歷2年,鑄造有“天德通寶”和“天德重寶”背“殷”錢。根據文獻記載,“天德通寶”有銅鐵兩種,但銅錢僅見數枚,鐵錢有折拾型大錢留世。“天德重寶”背“殷”錢也分銅鐵兩種,其中銅錢有大樣和小樣之分,面文也有隸書和楷書的區別,有“寶”字“足”部作隸筆,錢幣界成為隸寶天德,依據舊譜講解尚有折拾型【天德重寶背殷】大銅錢傳世,極其罕見,惜拓圖已殘缺。老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2011年嘉德春拍一枚天德重寶背殷,成交價格25.3萬元。

14.天策府寶:十國時期楚國馬殷所鑄。後梁太祖朱溫開平四年(公元910)六月,以唐太宗故事開天策府,加楚地割據勢力馬殷為天策上將軍,馬殷因鑄“天策府寶”大錢以記之。翻開我國的錢幣史,在所有的古錢幣中,專為紀念天策府而鑄造的錢幣,除“天策府寶” 錢幣外,是絕無僅有的,所以,“天策府寶”錢幣是有史以來唯一的一種紀府錢幣。天策府寶早期即入選老古泉五十名珍,得之不易。2012年6月華夏古泉拍賣一枚天策府寶,成交價格為30萬元人民幣。

15.大蜀通寶: “大蜀通寶”為五代十國後蜀高祖孟知祥明德年間所鑄。《歷代古錢圖說》中標明民國時期曾有3枚“大蜀通寶”現世,分別被3名古幣專家收藏,後3人過世,古幣下落不明。大蜀通寶為老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罕見,近年國內無上拍記錄。

16.保大元寶: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李璟保大年間,楚馬希萼奉南唐為正朔時所鑄。此泉位列老古泉五十名珍,其字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朴拙與楚錢風範極類,存世罕見。2010年嘉德秋拍成交一枚,成交價為78.4萬元。

17. 大齊通寶:“大齊通寶”,是南唐開國皇帝李弁鑄造的第一種南唐錢幣。吳天祚三年( 937 ),徐知誥(李弁)即帝位於金陵(今江蘇南京),國號大齊,年號昪元( 937—942 )。昪元三年改國號為唐,即南唐。其國號大齊時鑄大齊通寶,。過去曾有唐黃巢鑄說,後被否定。早期僅發現兩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錢幣界稱之為“缺角大齊”,另一枚的錢上鑽有4個小孔,被稱為“四眼大齊”。“缺角大齊”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當時就有人願用高價收買,戴不忍割愛,太平軍攻進杭州,戴投水自盡,死前將大齊通寶等物深埋地下。後人為了得到這杖稀世真品,爭相購買戴宅,掘地數次,終無所獲。“四眼大齊”是上世紀20年代泉學家戴保庭和朱克壯在江西鄱陽農村孩童踢的毽子上發現的,此枚大齊通寶雖然不缺角,但因為做毽子,被鑽出四個小孔。後被著名收藏張叔馴重金購得,藏之密室,從不示人,且因而自號“齊齋”,其對“大齊通寶”的珍愛可見一斑。大齊通寶唯其罕見,彌足珍貴。近年又陸續發現兩枚,極其珍罕,國內暫無上拍記錄。

18. 飛龍進寶:南漢高祖劉暠白龍元年(公元925年)鑄幣。乾亨九年(925年)八月,改元白龍,劉巖也改名劉龑,取飛龍在天之意,鑄飛龍進寶,僅見大錢兩枚,小錢一枚。飛龍進寶”大錢,著名的錢幣收藏家馬定祥斷其為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國王劉巖改名劉龔時(公元841年)特鑄的慶典錢,是我國曆代古錢中奇珍之品。“飛龍進寶”銀質大錢,存世更是極少,罕見品,泉界大珍。飛龍進寶存世罕見,加上性質特殊,為舊古錢五十名珍之一,國內暫無上拍記錄。

19. 永安一十、永安五百:五代時期燕國劉守光所鑄,時當公元911—913年。分銅、鐵二種,隸書對讀。銅錢極少而鐵錢較多。“永安一十”與其它四字錢文位置不同,先右左後上下。以一當它錢十。同時鑄有“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三種銅、鐵錢。錢文位置與“永安一十”同。 在今北京地區出土。不見史書記載。過去有人以為“永安”是年號,疑為西夏錢。後根據文字、製作和出土地點,確定為幽州(治今北京)節度使劉守光稱帝(國號燕,年號應天,911—913年在位)所鑄,永安一十、永安五百存世量均寥寥數枚,國內無上拍記錄。

20. 建國通寶:北宋宋徽宗趙佶有 建中靖國年號,但建國通寶僅有篆書,楷書小平對錢各一其中篆書錢銅色金黃,狹穿大字,面帶黑斑及松花綠鏽,據說出土於蘇北,曾被錢幣收藏大家羅伯昭先生以400銀元購得。也有人認為此錢太過離奇,懷疑是建炎通寶改刻而成。但據考證,建國通寶是取建中靖國年號的首尾二字組合而成鑄造的貨幣,卻因趙佶的建中靖國年號中的“建中”二字與唐代某年號重複,所以此幣剛剛鑄成就馬上廢止,期間還鑄有篆書體“靖國通寶”與楷書體“靖國元寶”小平錢,而後改鑄非年號的“聖宋通寶”、“聖宋元寶”。因此建國通寶極為珍稀,存世量不超過10枚,無法估價,稱建國通寶為北宋第一珍稀幣並不為過。近年國內無上拍記錄。

21. 皇祐元寶:北宋仁宗皇祐年間鑄,之前未見記載,為近年發現之北宋珍品,目前僅見三枚。2012年保利春拍一枚皇祐元寶小平成交價格為43.7萬元。

22. 嘉祐重寶:北宋仁宗嘉祐年間鑄。此錢前譜無載,為近年新發現品種,應為試鑄性質,目前為僅見。2010年嘉德春拍成交一枚,成交價格33.6萬元。

23. 紹聖重寶:北宋哲宗紹聖年間鑄造,此錢也應屬於試鑄,存世極其稀少,紹聖重寶所見僅隸書、行書兩種版式,均屬珍品,估價在20-30萬元。

24. 聖宋通寶:宋徽宗趙佶建中靖國(公元1101年)至崇寧(公元1106年)期間鑄,非年號錢,有數種版式,均罕見。聖宋通寶分為小平光背、小平型背“當伍”和折二型背“當五”三種,應為試鑄性質,存世極稀,居中國古錢珍品之列,近年國內無上拍記錄。

25. 應運元寶:北宋建立後,由於連年的戰爭,國防開支大增,統治者在發展生產和繁榮經濟的同時,加大了對平民百姓的盤剝與壓榨,使人民群眾飽受苦難。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春,終於引發了遍及全國的農民起義,農民起義領袖王小波、李順為首在青城起義,得成都,所建大蜀國,應運元年(公元994年)鑄於成都。大蜀國政權存在時間雖短,卻極為重視發展經濟,鑄有“應運元寶”銅錢和“應運通寶”鐵錢兩種貨幣,這在我國農民戰爭應運元寶史上是空前的。應運元寶銅錢存世量極少,近年國內無上拍記錄。

26. 應感通寶:李順於994年發動農民起義,攻克成都,建元應運。先鑄應運元寶。是年五月李順戰死,部下又鑄應感通寶,存世皆罕。近年國內無上拍記錄。

27. 元符重寶:宋哲宗元符年間鑄,隸書,存世極少,應屬試鑄,並未正式發行,近年國內無上拍記錄。

28. 靖康通寶:靖康通寶”是老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北宋 宋欽宗時期鑄造的,他在位16個月就被擄往北方,因此,“靖康”錢鑄量很少。歷年北宋錢出土不計其數,難得有靖康錢。靖康錢鑄量很少,能遺留下來的極為困難,“靖康通寶”更為罕見,靖康錢均被泉家視為瑰寶,屬國家一級文物,因此一枚靖康錢的發現,往往引起錢幣界的重視和報刊的關注。2015年華夏古泉上拍一枚靖康通寶,錢體有牛毛裂紋,最終成交價216000元。

29. 建炎元寶:南宋高宗建炎年間鑄,僅見小平錢,錢文篆、隸成對,鑄造量極少,目前市場價格在15萬元左右。

30. 神冊通寶: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的第一個年號神冊年間(916年)所鑄,目前僅發現2枚,極為珍罕,國內無上拍記錄。

31. 天顯通寶:遼太宗耶律德光,天顯年間(927—936年)鑄。“天顯通寶”四字隸書,旋讀,光背無文。徑2.4釐米,重約2.7克。此錢製作工整,文字自然,古樸可愛。傳世僅一二品而下落不明。1940年北京駱氏曾於大房山獲得一枚,經南北泉家戴葆庭、方藥雨、馬定祥諸氏審定為真品無疑,惜於抗戰後期輾轉落日本人之手。天顯珍品有待新的發現。世存一種仿製品出於清末,錢體較厚,字體呆板,無繡或鏽色浮泛,鑑別時應加註意。天顯通寶為老五十名珍之一,極其罕見,近年國內無上拍記錄。

32. 會同通寶:會同通寶是中國古代遼國(契丹國)鑄行的金屬方孔圓錢之一。始鑄於遼太宗(耶律德光)會同元年,即公元938年。會同這個年號一直用到公元947年,那年耶律德光改元為大同。關於會同錢幣,《遼史》和其他古書以及以前的錢譜中均無記載。會同年號雖然經歷了10年,可是後來的一千多年裡,會同錢幣實物卻一直沒有露面,直到1989年,收藏家馮毅才發現了第一枚會同錢幣。1989年,馮毅在遼寧朝陽一個廢品收購公司回收的廢舊銅錢堆裡揀選發現了這枚錢幣,此錢重四克,生坑綠鏽,經多位錢幣專家鑑定為真品。對此,著名錢幣學家戴志強說:這是繼天祿通寶之後又一重大發現,當補遼史之缺。隨著我國大興土木,民間探寶,鑑寶的開展,至今發現的會同通寶錢已有多種版別,錢幣總數達二十幾枚。2005年嘉德春拍,馮毅先生髮現的那枚會同通寶成交價為55萬元。

33. 天祿通寶:天祿通寶,遼·世宗耶律阮於天祿年間(公元947——951)所鑄。1981年八月,內蒙古巴林右旗羊場鄉上石匠山遼代窖藏中出土一枚,是早期遼錢的實證。在巴林右旗上石匠出土的一批遼代窖藏古銅錢中,有一枚“天祿通寶”銅錢。銅質小平錢至今僅發現四五枚,錢文有細別,有數種版別,屬我國古錢中大珍級大名譽品。估計市場價格在20-30萬元。

34. 景福通寶:遼興宗耶律宗真景福年間(1013~1032年)鑄,稀見。面文“景福通寶”隸書旋讀,光背。早年即為遼錢大珍,近年陸續發現數枚,國內無拍賣紀錄,估計市場價格在20萬元左右。

35. 天輔元寶:天輔元寶 是金朝開國皇帝金太祖(阿骨打)鑄造的方孔錢幣。鑄於天輔年間(公元1117-1122年)。為金代第一種年號錢,舊譜無載,目前尚屬孤品。從歷史來看,金朝銅礦缺乏,早期財政錢幣緊缺,主要使用宋錢、遼錢,而當朝錢鑄量很少,故至今遺留極其罕少。天輔元寶早期未聞,近年華夏古泉圖錄收錄一品,為海外名家收藏,僅見孤品,價格無法估量。

36. 天眷通寶:金代早期鑄幣,因存世絕少,天眷通寶至今未見譜載。天眷通寶分小平和折二,平錢有楷,篆兩種書體。“金代天眷通寶真書折二”早年出土於河南省,原為泉屆名家收藏,已被學術界確認為古錢幣綱要大珍,是所見泉譜中唯一的實物。該錢幣直徑30毫米,厚1.7毫米,重7.5克,錢文書法雋秀俊朗,頗具功底;鑄工精湛,銅色溫潤,形制規範,包漿熟舊。錢幣面略深而背稍淺,穿口乾淨利落,與當時時代特徵完全吻合。對於金代鑄錢來說,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示範作用。天眷通寶所知僅3枚,為古錢大珍,2007年嘉德春拍一枚天眷通寶折二,成交價格134.4萬元。

37. 皇統通寶、元寶:金代錢幣,皇統年間(1141-1149年)鑄造,製作極為精美。皇統通寶篆書折五目前為僅見,現藏於海外名家手中,為古錢大珍,皇統通寶小平聽聞近期出土一枚,市價過百萬。

38. 崇慶元寶、通寶:金代錢幣,為金衛紹王崇慶年間(公元1212年)所鑄,由青銅鑄造。有“崇慶元寶”、“崇慶通寶”兩種。近年發現元寶錢為楷書與篆書對錢,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五,折拾型幾種。舊譜載有當五大錢(即折五,直徑在3.3--3.6釐米之間),近年折拾型大錢也面世幾枚。銀錢也發現不多枚。通寶有小平、折二兩種,錢文仿瘦金體所制。崇慶元寶傳世極少,有書籍稱其為“孤品”,實際上據瞭解目前全國保存有20枚左右的真品,且有幾個版別。崇慶通寶存世極少,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兩枚,均為民國名家舊藏,建國後鮮有發現,國內近年無上拍記錄。

39. 至寧元寶:金代衛紹王完顏永濟,至寧元年(公元1213年)鑄造。存世僅有一枚折五型銅錢,書體與北宋崇寧小平楷書相似,為民國名家方藥雨舊藏,至今仍為孤品,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華光普中國古錢大集此泉標註一級無定價。國內無上拍記錄。

40. 貞祐通寶:鑄期金宣宗貞佑年間(1213-1216年)特徵通寶,小平,錢文真書順讀。元寶小平,錢文真書旋讀。貞佑元寶,早年流入日本(日本平島春水藏) 國內僅發現此一枚。老古泉五十名珍之一,2007年嘉德秋拍一枚貞祐通寶,成交價格為20萬元。

41. 大安通寶: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年間(1075—1085年)所鑄漢文平錢。1981年內蒙林西縣出土二十萬古錢中首次發掘一枚,為震驚泉界的奇珍之品。銅色赤褐,形態古樸。錢文“大安”二字楷書,“通寶”隸書,直讀,文字端莊,邊廓整肅,製作精美,背穿上隱約有仰月紋。徑2.3釐米,重4克左右。經考證,歷代以“大安”為年號者有三位皇帝:分別是金衛紹王大安年間無鑄錢,遼道宗大安錢兩品與此文風迥異;而此錢與西夏錢文字類似,尤以稍後崇宗之“元德通寶”大樣錢“元德”楷書而“通寶”從隸,與之如出一轍,故將大安通寶繫於西夏惠宗可安。近年【大安通寶】折三,折五型也已面世,錢文都很精整分光背,背月幾種,均母錢形制,實為試鑄之品。國內無此泉拍賣紀錄。

42. 貞觀寶錢:西夏崇宗李乾順,貞觀年間(公元1101~1113年)鑄造,形制為小平錢,直徑2.5CM。錢形較大。貞觀寶錢是目前已知西夏年號錢中存世最少的一種,頗不易見。2010年嘉德春拍出品一枚,惜品相稍弱,成交價格為11萬元。

43. 元德重寶: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7)鑄造。版式為折二型錢。錢文楷書,直徑一般為2.7釐米。今存世僅有兩三枚,珍罕無定價,老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元德重寶古詩文欣賞:詠西夏史.西夏錢幣詩詞.清平樂.夢元德重寶.元德重寶,夢中幾番見。輕拿手中細細看,感覺真真切切。醒後方知是夢,回味卻甜心頭。明知不可強求,笑我一片痴情。近年國內無上拍記錄。

44. 大德通寶:元成宗鐵穆耳,大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鑄行,有漢文、蒙古文兩種,鑄造不精,均稀見,2010年11月華夏古泉網拍出一品,成交價21萬元。

45. 趙寶重興:相傳為南宋末年抗元將領所鑄造,具體年代和鑄造者已不可考。也有讀作“興趙重寶”的。目前出土僅有兩枚,背“當三”,堪稱古泉珍。“華光普主編的《中國古錢大集》第827頁:“趙寶重興,傳為南宋末年抗元將領所鑄,青銅,或讀興趙重寶、趙興重寶,背文當三。沈子槎舊藏僅見,奇品矣”。國內無拍賣記錄。

46. 中統元寶: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年間所鑄,為元代第一種年號錢,有楷書、篆書兩種,罕見。元代以鈔為主,早期銅錢極其罕見。近年國內無上拍記錄。

47. 大元國寶:元朝元武宗海山,至大年間(公元1308~1311年)鑄造。文字形制極為精美,有以孤品背龍紋者尤其精緻,疑為開爐試鑄樣錢。另有鉛錢孤品,系雕母。老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大元國寶可能是初鑄大元通寶時的開爐樣錢,此錢鑄時短,鑄量不多,流傳下來的實物極為稀少,2011年嘉德春拍一枚大元國寶背雲龍紋成交價格為13.8萬元。

48. 天啟通寶(徐):歷史上有兩種“天啟通寶”,第一種是大家都熟知的明熹宗,天啟元年八月開鑄的天啟通寶,俗稱明天啟。另一種就是我們這次要說的徐天啟。元至正十一年徐壽輝起義,攻佔蘄水,建立政權,國號天完,年號治平。1356年,徐壽輝遷都漢陽(今湖北武漢),1358年,改年號為天啟,鑄“天啟通寶”銅錢,其中篆書折三,書體端正,由於天啟作為年號的時間很短,鑄錢不多,保存下來的更少,屬珍罕名譽品之一。國內無上拍記錄。

49. 天國通寶:天國通寶是是中國清朝後期由洪秀全所建立的政權所發行的貨幣。天國背通寶當十是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後第一批試鑄的通用錢幣,因不久即改鑄太平天國聖寶錢而屬臨時過渡性的錢幣,因此鑄額有限而十分罕見.天國通寶存世應在20枚以內,為太平天國錢珍品,估價在25萬元以上。

50. 祺祥重寶:鑄於清穆宗初登基時(1861年)。時值載垣、肅順八大臣奉詔輔政,即改元祺祥,並鑄祺祥通寶與祺祥重寶當十錢。祺祥是同治皇帝第一個年號,當時提出時即有大臣因“祺”“祥”兩字意思相近而持反對意見,後因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而廢止,僅存60天。所鑄多為樣幣,流通幣幾乎全部收回損毀殆盡。清咸豐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鼓鑄,還未發行,十月五日即被勒令廢除,鑄幣回爐,堪稱中國壽命最短的錢幣。祺祥重寶存世罕見,多為母錢、樣錢性質,寶泉當十為大珍品,國內無上拍記錄。

以上這些擁有一枚即可傲視幣圈了!











古泉奇緣


現在喜歡集藏的人越來越多,其中當然也不乏古錢幣的集藏者,但不少人是初入此行的新手,對古錢幣瞭解不多,那麼,哪種古錢幣更有收藏價值呢?這裡簡單向藏友介紹幾種收藏古錢幣的方法:

一、古錢幣不是越老越值錢

看鑄幣材料。古錢幣的鑄造材料主要是黃銅,也曾出現過鐵錢等其它材質的錢幣。

另外還有一種用金、銀、玳瑁、白銅等材料精製的宮廷錢幣,形制較大,錢體也較厚,當屬皇家喜慶用錢,這種錢幣鑄量非常少,質量極佳,價格遠非黃銅、鐵製錢能夠所比。

看錢幣形制。古錢幣的造型多種多樣,有布、刀、蟻鼻、腰牌、圓形方孔錢。布、刀、蟻鼻錢由於年代古老,又較圓形錢稀少,因此價格都較昂貴,很多可達幾千元乃至上萬元,南宋的腰牌錢,形狀怪異,每枚價格也在數幹元以上。

二、有收藏價值的古錢幣

古錢幣市場價格相差很大,有些雖然年代久遠,如秦半兩、漢五銖等,但出土數量多,所以價格低廉。那麼,哪些古錢幣真有價值,值得收藏呢?

刀幣、布幣

中國錢幣歷史悠久,起源於夏商之際的海貝應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商代晚期的青銅鑄幣可稱為世界上最早的金屬鑄幣。早期的青銅鑄幣的造型大都以農耕工具或刀具為樣本,民間俗稱這樣的錢幣為“布幣”或“刀幣”。齊燕趙等國的刀幣、韓魏秦等國的布幣等年代久遠,比圓形錢稀少,價格貴。

短命政權錢幣

短命王朝或農民起義時的鑄幣,流通時間短,發行量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靖康通寶”“靖康元寶”是宋欽宗時期鑄造的,他在位16個月就被擄往北國, “靖康”錢鑄量很少,“靖康通寶”更為罕見,已屬國家一級文物。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後鑄有“永昌通寶”,此錢幣鑄量少,且流通使用時間極短,存世稀少,因而很珍貴,被錢幣收藏愛好者視為珍品。

存世數量少的錢幣

唐代叛將史思明佔領洛陽後鑄有“得壹元寶”,後發現“得壹”兩字不吉利,改為“順天”,鑄“順天通寶”,這兩種錢幣傳世很少,“得壹元寶”尤其罕見。另外,現僅發現一枚的南唐“大齊通寶”及1972年在吉林庫倫旗遼墓中出土的“大康六年”紀念銅幣,都是稀世珍品。

泰和通寶、通寶折十

有關資料顯示,“泰和通寶”為金章宗泰和年間所鑄,金章宗時期鑄錢水平與宋徽宗崇寧、大觀等一脈相承,在中國古錢幣史中均為佳品。這枚拍品不僅是罕見品種,而且無明顯破損,品相極好,綜合決定了其具有的高價值。

三、近代有收藏價值的錢幣

民國十五年陸海軍大元帥紀念幣

2015年4月,香港秋季錢幣交易會上推出的一枚民國十五年陸海軍大元帥紀念幣樣幣,曾以138萬元天價拍賣成功。同年5月的北京春季交易會上,一枚湖南省造民國雙旗幣也以230萬元進行現場成交。這不僅讓我們感到費解,一枚小小的錢幣竟能賣幾十上百萬。

民國雙旗銅幣

中華民國雙旗銅幣,藏品直徑:3.2cm。藏品幣正面圖案中央為兩面交叉的國旗,上方為“中華民國”4字;背面圖案為稻穗組成的嘉禾紋,中央豎寫“十文”2字。此枚銅幣現存世量極少,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中國的古錢幣,形狀各異,品種眾多,創造了70多項世界之最,以其高超的鑄幣技藝和精湛的水準,精美絕倫的外觀,聞名遐邇。

浙江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圓

我國清代銀圓雖然製造時間不長,但是有許多珍品幣流傳,這些難得一見的藏品,在近年的拍賣市場中卻屢有出現,如:浙江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圓,2004年拍賣成交價為127.5萬元。

奉天省造庫平銀一兩光緒元寶

奉天省造庫平銀一兩光緒元寶: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鑄,孤品,現藏臺灣鴻禧美術館,1991年6月在美國加州拍賣會上以28.7萬美元落槌,現市場估價150-200萬元人民幣。陝西省造庫平七錢二分光緒元寶: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鑄,市場估價為50-80萬元人民幣。

湖南省造庫平七錢二分光緒元寶

湖南省造庫平七錢二分光緒元寶: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鑄,系湖南省委託英國伯明翰喜敦造幣廠代鑄樣品,目前存世量不足10枚,市場估價為135-150萬元人民幣。湖北省造本省光緒元寶七錢二分: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鑄,湖北銀元局仿造廣東省銀元式樣鑄造,湖北本省使用,目前存世量極少,市場估價為120-140萬元人民幣。

福建省官局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

福建省官局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鑄,在福建機器局內成立銀元局,試鑄了部分樣幣,目前存世量不足十枚,參考估價為340-460萬元人民幣。





釳焀櫳坓


值錢的幣很多,錢幣講究的是老精稀,不管是什麼錢幣,品相決定其價格,就算你有些在稀有的錢幣,品像不怎麼好,也不值啥錢,就算你有價值幾百萬的錢幣也不一定能變現,這點很重要。





一泉鑑賞


跟上!


東東55136


1 橋足半釿布:戰國時期鑄幣。系從空首布演化而來,因其錢文多鑄有貨幣單位“釿”字而得名。產生於戰國早期,主要流通於魏國地區。基本形制為首部平實、圓肩(或平肩)、圓襠、方足。錢文紀地、紀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當時楚國地區也曾鑄行過錢文分別是“殊布當釿”和“四布當釿”的長足釿布。

2:圓足布之一種。因其首部和兩足部各有一小孔而得名。這種布幣發現極少,所見面文有二十餘種,背文紀值,分“兩”和“十二朱”等。

3 :齊明刀之一種。燕昭王二十八年至齊襄王五年(前284-前279),燕國攻佔齊大片領土時鑄。清代嘉慶年間山東省博山香峪村出土,字樣特殊,習稱“博山刀”,傳世極少。背面鑄有三字或四字,一般開頭兩字都是“莒冶”。1979年,山東莒縣故城遺址曾出土有這種刀幣的錢範。

4 晉陽匕:即圓首刀,戰國時期鑄幣,又稱直刀、趙刀。形體輕薄,錢文有“甘丹化”、“甘丹”、“白人化”、“白人”、“白化”、“王化”、“城”等十幾種,多出於今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成白”又釋作“成帛”,河北靈壽戰國中山故都城址曾出土這種刀幣的錢範,可證其鑄地。

5 齊六字刀:齊刀,戰國時期齊國鑄行的“齊返邦長大化”、“齊大化”、“齊之大化”、“即墨之大化”、“即墨大化”、“安陽之大化”等刀幣的總稱。除此之外,一般將“莒邦”等殘刀亦歸入齊刀範圍。

6 東周、西周(圜錢):又稱“環錢”,戰國時鑄幣。形制為圓形圓孔,源於玉壁或紡輪,主要流通於三晉地區。

7 共屯赤金(圜錢):又稱“環錢”,戰國時鑄幣。形制為圓形圓孔,源於玉壁或紡輪,主要流通於三晉地區。

8 壯泉四十:新莽錢,始建國二年(10)鑄。“六泉”指規則直一、麼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指小布一百、麼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弟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其中規則直一在始建國元年(9)已鑄,大泉五十則在西漢居攝二年(7)已鑄,始建國元年(9)又鑄。

9 國寶金匱直萬:新莽時鑄錢。上部方孔圓形,有直讀“國寶金匱”;下部方形,“直萬”兩字直書於兩豎紋之間。傳世僅兩枚。

10 大泉五千:三國吳錢,史志無載。

11 太夏、真興:夏赫連勃勃真興年間(419-475)鑄錢。錢文隸書,面重郭,存世極少。

12 永光:南朝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5)鑄錢。形制薄小,重二銖,存世極少。

13 景和:南朝宋前廢帝景和元年(465)鑄錢。重二銖,錢形薄小,存世極少。

14 鹹通玄寶:唐錢。鹹通十一年(870)桂陽監錢官王彤所鑄,尋即廢止,存世極罕。

15 開平通寶、元寶:梁錢。開平是五代梁朱溫年號(907-911),存世僅通寶、元寶大銅錢各一枚,對其真偽錢幣界看法不同。另有開平元寶鉛質小錢,系南漢劉隱奉梁正朔而鑄。

16 天成元寶:五代後唐錢。天成年間(926-930)鑄。

17 永平元寶:前蜀錢。永平年間(911-915)鑄,存世極罕。

18 天德重寶:閩錢。天德年間鑄,有銅、鐵兩種,當百使用,背穿上“殷”字,以紀國號。

19 天策府寶:楚錢。馬殷受梁封天策上將軍,建天策府,於乾化元年(911)鑄天策府寶,有銅、鐵兩種。據《十國紀年》載,當時城中行用鐵錢,城外使用銅錢。其所指城中城外可能是指境內境外。銅錢又有背龍及鎏金等品。

20 乾封泉寶(楚):楚馬殷所鑄大錢。有銅、鐵二種,背有天、策、天府、天策、策府等字,銅錢數量少於鐵錢,錢文隸書,與唐高宗乾封泉寶不同。

21 廣政通寶:後蜀錢。孟昶廣政年間(938-965)鑄,有銅、鐵、鉛三種平錢。

22 大蜀通寶:後蜀錢。錢文形制與廣政通寶接近。存世極罕。

23保大元寶(背天):南唐錢。李璟保大年間(943-957)鑄,背上“天”字,形制厚重,存世極少。

24 永通泉貨:南唐錢。顯德五年(958),李璟鑄永通泉貨大錢,以一當十,錢文有篆、隸兩種,篆書者較薄小,為後期的減重錢。

25 大齊通寶:南唐錢。此錢真品僅發現二枚,因其文字形制與大唐通寶接近,所以定為南唐開國者徐知誥升元元年(937)建國號大齊時所鑄。一說為南唐後期鑄大唐通寶時所鑄。

26建炎元寶: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鑄。“建炎元寶”鑄造量極少,錢文篆書,隸書成對,同時期高宗尚鑄造有“建炎通寶”,“建炎重寶”,皆罕見,為古錢大珍。

27至寧元寶:P金代衛紹王至寧元年(公元1213)鑄造。存世僅有一枚折五型銅錢孤品,書體與北宋崇寧小平楷書相似。珍罕無定價。

28大宋通寶(當拾):南宋大錢 大宋通寶當拾 直徑一般:52MM.厚:3MM

29貞佑通寶、元寶:鑄期:宣宗貞佑年間(1213-1216年)特徵通寶,小平,錢文真書順讀。元寶小平,錢文真書旋讀。 貞佑元寶,早年流入日本(日本平島春水藏) 國內僅發現此一枚。

30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俗稱“垮牌”),是一種獨特的品種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系南宋末年宋理宗淳衤右年間(1241—1252年)所鑄。臨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在北宋時,稱為餘杭郡,高宗南渡後建都於此,改稱臨安府。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就是由當時的臨安府鑄行的。其面額分為“準貳佰文省”、“準叄佰文省”和“準伍佰文省”三等。“準”為“平”的意思,“省”為“省佰”,即以七十七文充當一百文銅錢。該銅質錢牌呈狹窄長方形,上端有一圓孔,四周及圓孔有廓;長度和寬度因面額大小而異,“準貳佰文省”長6.2釐米、寬1.9釐米,“準伍佰文省”小型的長7.3釐米、寬2.3釐米,大型的長7.9釐米、寬2.7釐米;面文均為“臨安府行用”五個字,背面標明幣值,分別為“準貳佰文省”、“準叄佰文省”和“準伍佰文省”;面、背文均楷書,且製作精美。

31大朝通寶: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公元1227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有銀質、銅質兩種,均為小平錢, 存世極少,銅質更罕見。屬中國古泉五十名珍。

32乾亨通寶:五代十國時期南漢 劉龔政權乾亨元年(公元917)鑄造。一般製作不精,文字內多流銅,極少見。另有“乾亨重寶”銅錢。

33天顯通寶:天顯通寶隸書小平光背 無定價 遼太宗天顯年間鑄,據內蒙出土:徑2.38釐米,重2.7克。文字自然,頗具遼錢風韻,隸書體旋讀,傳世甚罕。太宗天顯年間(947-950年)鑄,僅發現1枚孤品,該錢已流入日本。

34中統元寶: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年間(公元1260-1264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直或旋讀。背可見星紋,平錢。

35永安一十、五百、一千:,五代十國時期盤踞幽州的劉仁恭,劉守光父子所鑄造,永安一十有銅鐵兩種銅錢存世量極少,價格極高,,永安五百有銅鐵兩種,銅錢存世僅孤品,古錢之大珍。鐵錢存世也已屈指可數,價格頗高。此外“永安五百”面文形制獨特,按照右左上下順序讀,永安一千有銅鐵兩種,銅錢存世量極少,價格極高,為古錢珍品。鐵錢存世量也已不多,能得善價。

36應歷通寶:遼國穆宗皇帝應歷年間鑄造(公元951~969),錢文粗糙,制式為小平,現存世僅有數枚。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遼代應歷通寶,直徑23.5mm,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珍罕,美品。

37大元國寶: 元朝 元武宗至大年間(公元1308~1311年)鑄造。文字形制極為精美,有以孤品背龍紋者尤其精緻,疑為開爐試鑄樣錢。另有鉛錢孤品,系雕母。

38建國通寶:北宋 宋徽宗 趙佶有 建中靖國 年號,但建國通寶僅有篆書,楷書 小平 對錢各一,其中篆書錢銅色金黃,狹穿大字,面帶黑斑及松花綠鏽,據說出土於蘇北,曾被錢幣收藏大家羅伯昭先生以400銀元購得。也有人認為此錢太過離奇,懷疑是建炎通寶改刻而成,但據考證,建國通寶是取建中靖國年號的首尾二字組合而成鑄造的貨幣,卻因趙佶的建中靖國年號中的“建中”二字與唐代某年號重複,所以此幣剛剛鑄成就馬上廢止,而改鑄非年號的“聖宋通寶”、“聖宋元寶”。因此建國通寶極為珍稀,存世量不超過10枚,無法估價,稱建國通寶為北宋第一珍稀幣並不為過。楷書建國通寶早在清末,民國時期曾被發現,可惜皆已流失,1956年錦州博物館在發掘清代範子和墓時,曾經出土一枚隸書“建中靖國”錢,銅質厭白,屬於夾錫錢一類,實屬僅見。 請大家欣賞國家博物館所藏名珍篆書體建國通寶。根據實物考證篆書體建國通寶的版別有三種,均屬試鑄。

39保寧通寶:遼代遼景宗耶律賢保寧年間(969-978)的鑄幣,是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極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寬緣、細緣、狹穿、廣穿、背月紋等區別。其錢文右旋讀,書體隸兼八分,渾厚朴拙,古意盎然,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可謂影響了整個遼一代錢風。根據相關資料、圖譜及所見所聞,保寧通寶平錢的統計存量大約在數十枚之內,是遼錢中的稀見品之一。

40至正之寶:元朝順帝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鑄造.均為大錢,用以代表交鈔與紙幣並行。錢體厚重,製作精良。有折十,二十,三十,五十等幾型。面文“至正之寶”為端麗楷書,直讀。背穿上“古”系記江西吉安道監製;穿右“權鈔”二字可作權當銀鈔解。穿右為幣值銀重,所見有“伍分”、“壹錢”、“壹錢伍分”、“貳錢伍分”及“伍錢”五種。“伍錢”即值銀鈔半兩、銅錢五百文,為“權鈔錢”之最大者;徑達8釐米,重120克左右,繫有史以來出現之最大行用方孔圓錢。以銅錢權鈔行使,又稱“至正權鈔”。錢文書體特別俊秀流暢,與“至正通寶”一類書法相同。這類銅錢均比較罕見,價格極高。

41聖宋通寶:直徑2.4釐米,穿0.65釐米,厚0.1釐米。錢幣完整,未見拼接、挖補、改刻的痕跡,應當是一枚真品古錢。“聖宋通寶”行書旋讀,字體與行書聖宋元寶相同,只是“元”作“通”。背右下角現一斜月,左側邊郭有一個直徑0.1釐米的圓形深孔,形態較規則,似乎是用作定位用。

宋徽宗趙佶於崇寧二年(1103年)鑄聖宋通寶,行、篆二體,以一當五,崇寧三年(1104年)乃止。聖宋通寶錢行世只有8個月,世間所見甚少。

42貞觀寶錢(西夏文):西夏崇慶貞觀年間(公元1101~1113年)鑄造,形制為小平錢,直徑2.5CM。錢形較大存世僅有一枚,極其珍貴。

43天啟通寶:背面有字的天啟通寶是明代的,明光宗未鑄錢,因其在位僅數月,未及鑄錢,其子明熹宗於天啟元年先補鑄其父年號“泰昌”錢,稱“泰昌通寶”。此錢為小平錢,真書直讀,銅色淡紅,也有黃銅錢,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錢,還有錢徑達2.9釐米,大如折二錢的寬郭大樣錢;也有錢徑2.3-2.4釐米的小錢。明熹宗鑄泰昌通寶錢只一年,次年便開鑄“天啟通寶”,同年設立了戶部寶泉局,稱“錢法堂”,從此由戶部主管鑄錢。所鑄錢幣主要用於軍需,軍隊的鑄錢爐只保留西北三鎮,東南的一律取消,這時全國形成了三個造幣中心,分別為兩京及四川地區,但天啟三年(公元1628年),宦官魏忠賢專權,宦官亂政,濫鑄情況又出現,地方錢局大量出現,因此所鑄的天啟錢版本極多,差異大。錢背文大量的出現記地,記局,記重等形式。此前僅萬曆時期出現過,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錢幣制式的複雜時期是從天啟年間開始的。天啟年為了彌補財政的虧空,繼以往的方法,仍採用增加鑄錢量來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各省錢局濫錢惡錢,好賺取利潤。大量的輕劣錢摻入官錢充數,與明朝前期制錢力求精整美觀的傳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天啟通寶”初鑄為小平錢,後開鑄當十錢。天啟五年,因官私所鑄大錢過多過劣,下令停鑄,並由朝廷出白銀,回收當十錢,其大錢鑄期不過三年;天啟錢錢重原定一錢三分,千錢重八斤八兩,但後來由於官鑄過於濫惡,小錢僅重七分,千錢僅重四斤八兩,含銅量不足三成。此外有一種用日本鉛錫銷熔入銅所鑄的銅呈折色的“折沙錢”就是此時所鑄。天啟小平錢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大類,背文比萬曆錢復雜,背鑄有星月紋的種類多;背有文分記重,記事,記局、記地。背記事為“奉旨”二字,是當時宦官、大臣奉旨辦事造錢的意思。“天啟通寶”小平錢不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輪郭寬窄,錢文結構也有諸多不同,很複雜多變。“天啟通寶”當十錢也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類,折二錢則大都背無文,存世也較少。這兩種錢皆較少見。

元末南方起義軍紅巾軍領袖徐壽輝公元1358年鑄“天啟通寶錢”,該幣質地為紫銅,就式樣有小平錢、折二錢、折三錢三種,錢文有楷書和篆書兩種,由於從發行到停鑄僅經歷了一年,因此元天啟通寶比較珍稀,尤其是篆書折三天啟錢為一級品,為可遇而不可求之神品;而明天啟錢則版式較多,有小平錢、折二錢、折三錢、折五錢、折十錢多種,質地也為黃銅,但錢文卻均為楷書。元天啟錢光背,而明天啟錢背豐富多彩,背字有:日、月、工、戶、浙、京、新等多種,紀值有二、十、十一兩等,當然還是以光背為常見。

44靖康通寶:“靖康通寶”、“靖康元寶”是北宋 宋欽宗時期鑄造的,他在位16個月就被擄往北方。因此,“靖康”錢鑄量很少,“靖康通寶”更為罕見,屬國家一級文物。

45天國通寶:天國背通寶當十是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後第一批試鑄的通用錢幣,因不久即改鑄太平天國聖寶錢而屬臨時過渡性的錢幣,因此鑄額有限而十分罕見.

46應運元寶:"應運元寶"銅錢,系北宋淳化年間李順起義所鑄起義軍錢,

47皇統元寶:金代錢幣,皇統年間(1141-1149年)鑄造,製作極為精美。存世不多枚皇統元寶篆書孤品。

48應感通寶:北宋時,李順於994年發動農民起義,攻克成都,建元應運。曾鑄應運元寶。李順死後,部下又鑄應感通寶,存世皆罕。

49崇慶元寶、通寶:崇慶元寶為金衛紹王崇慶年間(公元1212年)所鑄,由青銅鑄造。有元寶、通寶兩種。元寶為篆書當五大錢(即折五,直徑為3.5釐米);通寶有小平、折二兩種,錢文仿瘦金體所制。崇慶元寶傳世極少,有書籍稱其為“孤品”,實際上據瞭解全國保存有五六枚真品。

崇慶元寶史志不載。唯遼中出土一枚孤品,大如折五,形制與文字近似泰和重寶。“崇慶元寶”四字作玉筋篆,旋讀,光背無文。錢體銅色青白,製作精整,文字秀美,仿崇寧錢制,然仔細推敲仍不免匠氣。近代京滬諸多泉家皆審為贗品,而錢幣學家鄭家相以為當屬金泉。

50元德重寶: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7)鑄造。版式為折二型錢。錢文楷書,直徑一般為2.7釐米。今存世僅有兩三枚,珍罕無定價。崇宗皇帝朝另鑄造有“元德通寶”錢。


三農天下185


薩珊古幣(現在上海博物館有很豐富的館藏)

收藏的主人公是香港錢幣收藏家杜維善,上海灘大佬杜月笙之五公子。早期痴迷於數千種地質標本;後居住臺灣,又嗜古幣收藏,有戰國秦半兩、秦朝半兩、漢半兩和五銖錢……收藏宏富,業內嘖嘖稱奇。他還有《北齋五銖匯考》等學術論著。曾聞他為兩枚稀有的半兩古錢,不惜賣掉臺北的兩棟住宅,花費1000多萬新臺幣方才購得的豪舉。而杜維善在讀了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關於絲綢之路金銀幣的考古研究論文後,隨即轉入珍稀古幣收藏研究,後他選擇古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幣為收集對象,終於在收藏界、學術界自樹一幟。

  波斯薩珊王朝約在公元236一651年,正當魏晉南北朝至初唐。波斯王朝既為大食國所滅,諸王子貴族沿絲綢之路逃亡進入中國,有些還入中朝為官,對當時中東與我國新疆一帶的異質文化交流有過巨大影響。檢《全唐詩》中反映這一史實的名篇,亦復不少。而薩珊古幣除了在西安、洛陽、新疆等地出現之外,在阿富汗、伊朗也多有面世,表明當時流亡的王公貴族活動範圍之廣。杜維善收集的薩珊古幣,若從品類言之,沿絲綢之路脈絡尋覓,則有安息王朝、貴覇王朝、西突厥與蒙古地域,涉及西域二十餘古國。縱觀這批古幣,有一個共同特點:都鑄有長鬍子頭像,或武士或君主或貴族,其中對頭盔、髮飾、王冠、鬍子式樣、服裝、刀劍武器乃至生活起居、商貿旅行、民俗風景等等的描繪刻畫,為今天提供了非常有意義的參考,是一個成體系的、以薩珊古幣為中心的龐大的文化史收藏的體量。

  1991年,杜維善來到上海博物館,提出捐獻367枚古波斯薩珊王朝與絲綢之路西域二十餘國金銀幣。上博方面在意外驚喜之餘,決定對這批久覓不得的無價之寶闢專館陳列。自此,上博的此項收藏已超過全國絲綢之路金銀古幣的總和,創下了中國第一的輝煌紀錄。而這一專題收藏,也由私人而公家,成為上海博物館的一個門面,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斯界愛好者與精英人士。

  近年來,“一帶一路”的學術構想已轉換成為國家大外交政策,關於絲綢之路的研究已成顯學。尤其是關於絲綢之路的經濟、政治、交通、宗教、制度、社會、技術的種種研究正風生水起,方興未艾。我想或許可以有兩個課題的小補充不為無益,一是古印章在中國與中東如伊朗、伊拉克、阿富汗,還有南亞印度之間的古代交流與引入,這恰恰是我們這些西泠印社中人的強項,可以組建社內外印學專家為之,也藉機拓展“一帶一路”大國策映照下西泠印社學術研究的向域外伸延與擴大。二是古波斯錢幣如絲綢之路之於薩珊古幣等等的資料呈現。交通方便的毗鄰,即上海博物館的專題陳列室便是一個最好的實物、考古資料群。兩者,都與收藏有關,都是我們可以駐足的領域。

  第一次專程去上海博物館觀摩這一專門陳列時,我是抱著對收藏家杜維善的尊敬之心,認為它於收藏肯定有價值,但於當下文化建設則沒有多少引人入勝之處,因為當時我們的目光是對準發達國家如歐美日本。但現在有“一帶一路”國策的倡導,中亞到中東及南亞諸地域,忽然影響力與重要性大幅上升。下一次再去上海博物館看這批薩珊王朝金銀幣,貌似事先應該做一些什麼樣的功課,我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