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赢得一时,不争,赢得一世。知行合一,才能拥有不争的大智慧


在自然界,物竞天择,争,是一种生存本能。

为人处世,人情练达,不争,是一种大智慧。

争,赢得一时;不争,赢得一世!

我们从《易经》、《老子》和《庄子》中,学习老祖宗“不争”的大智慧。

争,赢得一时,不争,赢得一世。知行合一,才能拥有不争的大智慧

1、面对矛盾冲突,不争是上策,最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人在社会中,工作、生活和社交,都不是独自一人,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形成一张无形的关系网。有时候,产生矛盾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如何理性面对冲突?先看《易经》的规律。

《易经》讼卦曰:“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于涉川。”

无论什么事,发生冲突的两个人,各自都认为自己有理,感到不公平,各执一词,互不让步。

争的目的,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正当利益,所以“中吉”。

而从争的结果看,结局多是“终凶”,所以“不利于涉川”。

争,赢得一时,不争,赢得一世。知行合一,才能拥有不争的大智慧

有的人,本来关系不错,因为“争”,撕破脸皮,给自己埋下一些“敌对”的隐患。

喜欢争强好胜的人,无形中给自己树敌,还不知道。即使这次你争赢了,输的一方怀恨在心,下次找到机会,再反过来狠狠整你一把。这样案例,生活中经常会发生。

有的事,本来不大,因为“争”,事态失控,酿成大错。在生活中,因为“口角”而生“祸端”的,大有人在。

《易经》的规律告诉我们:面对矛盾冲突,“不争”才是上策。

一个人在面对冲突的时候,能不争,就不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伤了和气,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有些事,迫不得已,必须争讼的,也要保持头脑冷静。用事实来说话,不用语言伤害人。语言不过激,行为不极端,平静而不过激,这样才能得到“吉”。

争,赢得一时,不争,赢得一世。知行合一,才能拥有不争的大智慧

2、争对错,只是一时之气;把事情做成了,才是王道。

年轻的时候,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当别人说的和自己的实际不一样时,就会解释、争论,想得到别人客观的评价。

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做得最好,都有人说他的不是。

嘴巴长在别人身上,你无法控制别人的言论,但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态度。不在乎,就是最好的回应。

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智慧,不是念出来的,而是自己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后,再回头静下心来看,悟出来的。

不争,是为了自己好。

别人气势汹汹,来和你争辩。你一旦回应,争,就是引火上身,越来越燃;不争,就是视而不见,拒之门外。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人到中年,越来越务实。

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争对错,只是一时之气;把事情做成了,才是王道。其它是非对错,都不值得争,那只是浪费精力和时间。

争,赢得一时,不争,赢得一世。知行合一,才能拥有不争的大智慧

3、人和人的认知不同,同道者多言几句,不同道不相为谋。

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举个例子:

在一个团体里,有一天,你得到很多苹果,自己吃不完,给一些别人吃。

美女A想:“他突然给苹果我吃,肯定是喜欢我,对我献殷勤。”

生性多疑的B想:“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他肯定是有求与我。”

心性简单的C想:“今天有口福,真不错!”

其实,你自己什么想法都没有,而经过不同人的大脑模式,就被解读成不同的意思。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很多时候,我们都忘记一个客观事实,以为别人都和自己想的一样。所以,才会有冲突。

争,赢得一时,不争,赢得一世。知行合一,才能拥有不争的大智慧

庄子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经历的事件不同,受过的教育不同,性格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

人和人的认知不同,这是客观现实。同道者,多言几句;不同道,不相为谋。

能理解和实践以上3点,知行合一,才能拥有不争的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