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贏得一時,不爭,贏得一世。知行合一,才能擁有不爭的大智慧


在自然界,物競天擇,爭,是一種生存本能。

為人處世,人情練達,不爭,是一種大智慧。

爭,贏得一時;不爭,贏得一世!

我們從《易經》、《老子》和《莊子》中,學習老祖宗“不爭”的大智慧。

爭,贏得一時,不爭,贏得一世。知行合一,才能擁有不爭的大智慧

1、面對矛盾衝突,不爭是上策,最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人在社會中,工作、生活和社交,都不是獨自一人,人和人之間的互動,形成一張無形的關係網。有時候,產生矛盾衝突,是無法避免的。我們如何理性面對衝突?先看《易經》的規律。

《易經》訟卦曰:“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於涉川。”

無論什麼事,發生衝突的兩個人,各自都認為自己有理,感到不公平,各執一詞,互不讓步。

爭的目的,是為了捍衛自己的正當利益,所以“中吉”。

而從爭的結果看,結局多是“終兇”,所以“不利於涉川”。

爭,贏得一時,不爭,贏得一世。知行合一,才能擁有不爭的大智慧

有的人,本來關係不錯,因為“爭”,撕破臉皮,給自己埋下一些“敵對”的隱患。

喜歡爭強好勝的人,無形中給自己樹敵,還不知道。即使這次你爭贏了,輸的一方懷恨在心,下次找到機會,再反過來狠狠整你一把。這樣案例,生活中經常會發生。

有的事,本來不大,因為“爭”,事態失控,釀成大錯。在生活中,因為“口角”而生“禍端”的,大有人在。

《易經》的規律告訴我們:面對矛盾衝突,“不爭”才是上策。

一個人在面對衝突的時候,能不爭,就不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傷了和氣,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有些事,迫不得已,必須爭訟的,也要保持頭腦冷靜。用事實來說話,不用語言傷害人。語言不過激,行為不極端,平靜而不過激,這樣才能得到“吉”。

爭,贏得一時,不爭,贏得一世。知行合一,才能擁有不爭的大智慧

2、爭對錯,只是一時之氣;把事情做成了,才是王道。

年輕的時候,特別在乎別人的看法和評價。當別人說的和自己的實際不一樣時,就會解釋、爭論,想得到別人客觀的評價。

現實告訴我們,一個人即使做得最好,都有人說他的不是。

嘴巴長在別人身上,你無法控制別人的言論,但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態度。不在乎,就是最好的回應。

老子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的智慧,不是念出來的,而是自己有一定的社會閱歷後,再回頭靜下心來看,悟出來的。

不爭,是為了自己好。

別人氣勢洶洶,來和你爭辯。你一旦回應,爭,就是引火上身,越來越燃;不爭,就是視而不見,拒之門外。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人到中年,越來越務實。

我最深刻的體會是:爭對錯,只是一時之氣;把事情做成了,才是王道。其它是非對錯,都不值得爭,那只是浪費精力和時間。

爭,贏得一時,不爭,贏得一世。知行合一,才能擁有不爭的大智慧

3、人和人的認知不同,同道者多言幾句,不同道不相為謀。

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舉個例子:

在一個團體裡,有一天,你得到很多蘋果,自己吃不完,給一些別人吃。

美女A想:“他突然給蘋果我吃,肯定是喜歡我,對我獻殷勤。”

生性多疑的B想:“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他肯定是有求與我。”

心性簡單的C想:“今天有口福,真不錯!”

其實,你自己什麼想法都沒有,而經過不同人的大腦模式,就被解讀成不同的意思。

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很多時候,我們都忘記一個客觀事實,以為別人都和自己想的一樣。所以,才會有衝突。

爭,贏得一時,不爭,贏得一世。知行合一,才能擁有不爭的大智慧

莊子說:“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每個人,成長的環境不同,經歷的事件不同,受過的教育不同,性格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

人和人的認知不同,這是客觀現實。同道者,多言幾句;不同道,不相為謀。

能理解和實踐以上3點,知行合一,才能擁有不爭的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