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修行就是時刻把自己歸零,不爭,與自然事物和諧相處!

《道德經》依序詳解第018篇(第二十二章)

《道德經》修行就是時刻把自己歸零,不爭,與自然事物和諧相處!

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能量,博大包容;經藏,是高度凝練的精髓,通透玲瓏。

心若簡單,世間紛擾終成空,回到本來清淨的狀態,忘卻煩惱。

心若複雜,時時事事處處樁樁件件點點滴滴,似乎都在與自己過不去一般,凡事想得太多,清靜就所剩無幾。

看淡,隨緣,歸零,不與隨身所應自然事物較真時,也就是隨緣放下的,不持盈,不揣銳。

樵夫解經,說是分享,實為學習,能在評論區得到各種不一樣的見解,發現自己理解的不足之處,才是最樂趣的事情……

人生,無所事事或無聊至極之時,總要找點感興趣的事情,來度過自己……

以下所解都是未做功課一時即興言語(餘閒有限),若有偏差或不合,歡迎指出批評,這樣更有利於大家一起共同學習進步!

《道德經》修行就是時刻把自己歸零,不爭,與自然事物和諧相處!

01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自然事物各得其性,所以才各有不同。

就好比蜿蜒曲折的道路,才是順其自然的圓滿行程;風霜雨雪的環境,才是茁壯成長的機緣;坑窪之處,才有水源的蓄積;凋零的草木,又會復甦成長;少私寡慾,自與道合真;想得太多,為自尋煩惱。

所以古聖先賢,都是以順其自然的生活方式作為修心養性的典範啊!

《道德經》修行就是時刻把自己歸零,不爭,與自然事物和諧相處!

02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zhāng);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再固執己見,看淡隨緣,也就豁然開朗了;不再自以為是,理解包容,也就光彩奪目起來;不再自輕自賤,坦然從容,也就能有所成就開來;不再自我束縛,舒適自然,也就能長久堅持下去了。

所以啊,自個若不去與他人爭論計較,他人也就自然不會與己爭吵糾纏啊!

修行只是修自己,一切只在內求,不在外求!不斷修正完善自己而已。

《道德經》修行就是時刻把自己歸零,不爭,與自然事物和諧相處!

03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古聖先賢所說的曲則全的道理,難道是空洞無物的虛言嗎?

俗雲:古人之言誠不欺也!

唯有誠其心正其義,境至自明,也就慢慢知悉其箇中緣由了:人若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曲者,個人理解,順也,隨也,和也,暢也,與自然事物和諧也!

古經文語義通透,各人理解各有不同,略作參考即是,難免偏差,應以多讀原經文為準。

《道德經》修行就是時刻把自己歸零,不爭,與自然事物和諧相處!

《道德經》這幾個章節,似乎都是隻在內求的精髓,如前面兩章的貴食母,孔(細微)德之容,到本章的曲則全,都是在自個的心性上做活計下功夫。

讀解經文,有時知道並不等於懂得,只是道理簡單易知罷了而已。

古聖先賢所言,有自身修為境界為基,如我常人所解,縱是所得一二皮毛,一樣難免謬以千里,因此只作閒暇之餘參考用途探討。

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們還是要多讀原經文,不斷摸索、領悟、探討、修正……

拋磚引玉,集思廣益,應才是我們日常學習的需求和目的吧?

您又怎麼看呢?

我有一支筆,

試為解經藏;

言有未合處,

歡迎指偏差。

——關注樵夫,為您分享更多經藏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