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香港的電影電視可以用紅火形容,為什麼現在很少看到了?

8090後一起看電影


香港電影電視市場在上世紀還是很繁榮的,明星眾多。遠一點的鄭少秋、劉家良,再到後來周潤發、成龍、周星馳和無線五虎等。導演更是有王晶、徐克、王家衛、唐季禮、杜琪峰、李安、吳宇森、劉鎮偉等。影視佳品頻出,《上海灘》、《楚留香》、《英雄本色》、《大話西遊》、《東成西就》等曾火遍兩岸三地。

最近幾年,基本上沒有年輕演員能頂上來。在今年大部分港片中,甚至還要靠年近半百的古天樂獨挑大樑。2019年古天樂上映的作品達到七部左右,《反貪風暴4》、《掃毒2》、《追龍2》、《使徒行者2》和《犯罪現場》等雖然取得了不錯的票房,但同質化嚴重。

香港電影電視現在為什麼不行了,舉個例子大家就容易理解了,你的學習成績排名下降,可能你退步了,也可能別人進步了。所以香港電影電視業的沒落,一方面受外界因素的衝擊,比如好萊塢大片的壟斷,以前香港電影票房榜經常出現星爺成龍等人的作品,近幾年排名靠前的基本上都是好萊塢大片,這是外因。

香港電影的沒落還有內因,年輕的導演演員成長太慢,影視製作越來越粗劣,香港年輕觀眾長期被洗腦,更喜歡看美國大片。而且這幾年大陸市場的快速崛起也讓香港不少知名導演和演員選擇進軍內地,使得香港電影電視人才流失嚴重。年輕人沒成長起來,頂樑柱也流失了,所以現在香港電影電視業是青黃不接,後繼無人。




春梅雲喚


我從小就是看香港電影長大的,家裡面當時可以收到好多香港電影臺和臺灣電影臺,當時還不喜歡外國片,內地片當時也很少有特別優秀的電影,就覺得香港電影特別好看!而且當時也確實出現了很多經典的優秀港片。

感覺自從內地電影行業慢慢發展起來之後,好電影也越來越多了,特別是這幾年,外國電影就更不用說了,長大看了好多國外的好片之後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好電影!

但即使這樣,小時候看過的優秀港片在我心裡還是很有地位,算是當年的一個回憶,一種情懷。

我記得以前出個什麼片兒,大家第一個反應不是趕緊去電影院看,而是等著電視上,或者網絡上有的看了之後,在這些平臺上觀影,最近這幾年貌似大家才普遍都有了去電影院看電影的觀念。

好電影看的多了,觀眾的審美和品位自然就會有一定的提升,我個人感覺內地電影也一直在從各種方面(賺錢方面、口碑方面、藝術價值方面等等)提升自己,可是再來看港片,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的港片和當年幾乎沒什麼區別。

舉一個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例子,劉鎮偉的大話西遊那麼火,大家那麼喜歡,可是他之後拍的電影都沒什麼好評。其實我從小都很愛看他的電影,什麼 天下無雙 東成西就 黑玫瑰對黑玫瑰之類的,後來看完東成西就2011我就覺得大家肯定評價不怎樣,但是其實他並沒有變差,他還是當年的劉鎮偉,它所表達的愛情觀,以及搞笑的點都和當年沒什麼區別。

但是我已經長大了,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我。

觀眾們也都長大了,品位也和當年不同了。

這一點,我感覺現在大多數的香港電影人都沒發現,他們都還在搞當年那一套,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我們覺得現在的香港電影越來越不好看了。

不過現在也有很優秀的港片,前段時間看的 殭屍2013 就超棒的~






小倩愛電影


以前的香港電影和電視劇,尤其是上世紀80、90年代拍攝的電影和電視劇,確實非常精彩好看,但是進入21世紀以後,香港電影和電視劇已逐漸變得沒落。

現在,香港製作的精彩電影和電視劇越來越少,我們看到的也越來越少,這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概括為一句話就是:強勢經濟催生強勢文化。

1、內部原因:進入21世紀,香港經濟發展增速相比其它地區放緩,許多電影和電視劇優秀人才出走香港,到外面去發展,造成電影和電視劇製作創新不夠,新鮮血液減少。

上世紀80、90年代,香港電影和電視劇的創作人員,無論導演、演員、編劇、監製,還有各種幕後人員,都非常賣力,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頂尖電影人才不斷加入香港電影的產業。加之當時香港經濟在地區中處於頂端,周圍國家地區文化產業沒有得到長足發展。所以,在這一時期,港產片蓬勃發展。

進入21世紀,香港經濟增速放緩,許多優秀人才遠赴大陸和美國好萊塢發展,本地電影創作人員思維相對創新有限。香港電影和電視劇陳舊的製片模式以及同質化電影所帶來的審美疲勞,都讓香港電影逐漸走向了落寞。邵氏停產、嘉禾電影被收購且不再涉足上游影視業務、新藝城也因利潤分配不均、創作觀念發生分歧等問題僅存活11年就宣告解體。

近兩年,香港影視界屢失英才,在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去世後,嘉禾電影創始人鄒文懷以及被譽為“靚絕五臺山”的香港藝人藍潔瑛也相繼離世。這些曾一手締造香港電影和電視劇黃金時代的大師以及演員的離場,對香港電影和電視劇的高水平發展也是一大損失。

面對市場的大浪淘沙,其他香港影視公司即便能繼續出品電影,產出量也極低,基本一年1-2部甚至幾年一部。這些都造成了香港電影的日漸沒落,也是我們現在很少看到香港電影和電視劇的原因。

2、外部原因:進入21世紀,內地電影市場的興起以及好萊塢、東南亞等電影和電視劇市場的衝擊,讓香港電影和電視劇過去的輝煌不再。

進入21世紀,中國內地經濟發展迅速,韓國電影工業脫穎而出,東南亞國家為了保護自己的電影產業開始實行電影進口配給制度。

近年來,內地電影市場的快速發展令各界有目共睹,這使得不少影視公司前來掘金,香港電影公司也不例外,並以與內地合拍為主,扮演著出品方的角色,為影片提供導演和演員,影片類型也傾向於內地觀眾的審美,而內地資本則為影片提供大量資金。

伴隨著好萊塢、寶萊塢等國外優秀電影市場的衝擊,讓香港電影公司更加雪上加霜。這也是造成香港電影和電視劇沒落的原因,也是我們現在很少看到香港電影和電視劇的原因。

香港電影和電視劇要想走出目前的狀態,最好辦法就是擁抱內地,因為內地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和優秀的人才。我們期待,香港電影和電視能夠重塑以前的輝煌!





零刻記事


其實不算越來越少了,只是現在引進的不是很多,如果你特意去看一下,找一找,還是會發現,每年都有許多新的香港電影和電視劇,只是現在我們大陸的電視劇和電影,就挺足夠我們看的了,那相對的就會忽略掉,港臺的一些劇。

比較以前,我們在大陸影視資源相對比較少的情況下,大部分電視臺都會播放很多港臺電影電視劇,當然,當時也只是引進了一部分,因為可選性小,所以我們的印象都很深刻,那時候也沒有電腦啊,智能手機等等的電子設備,所以娛樂一般就僅限於電視上的電視劇,這一對比就感覺當時的香港影視劇特別多。

其實不過是我們現在大陸拍的作品數不勝數,相比較而言,就感覺香港的就很少了,還有現在很多香港臺灣的明星都到大陸來拍戲,大陸也有去那邊拍戲的,這種界定感就比較模糊,也會感覺到香港影視劇越來越少。








影視吐槽會議室


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臺灣電影。香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

香港的紙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內地、臺灣地區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

第一,按照好萊塢的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方法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

第二,香港儘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

張徹的《獨臂刀》

片。

第三,香港電影素以拍攝迅速為特色。要說香港的拍攝速度有多快,1960年代,香港的粵語戲曲片就有“七日鮮”的紀錄,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這個紀錄幾乎被追平,吳鎮宇導演的《9413》,只用了10天時間,而他主演的《古惑女》,也只用了12天。香港電影之所以要拍攝快,主要是為了趕檔期,既趕明星的檔期,更主要的是為了院線的上映檔期,港片興盛的時候,院線需要大量的港片填充各個檔期,尤其是每年的春節賀歲檔,更是必需有巨星坐鎮。




66好劇連連看88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背後是一個發達的影視工業體系的表現

一部電影的製作是包含前期拍攝、後期製作、宣發、放映,以及周邊的財務、法務服務等等步驟流程,在每個鏈條上,都有專業化分工,彼此各司其職,最終組合在一起,以高效率、完成高質量、高標準的作品。

80年代,香港作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經濟飛速發展,成為一個偏地是黃金的年代。香港作為曾經英國的殖民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殖民歷史、移民歷史,促成了文化的多元化。對於香港文化,英國政府採取開放態度,並沒有採取文化專政的政策。經濟快速的發展與寬鬆的文化政策極大的促進了香港文化的繁榮。可以說香港影視行業的紅火,是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體的結果。是而它的沒落,也正是於此相關。

從製作品質上看

70-80年代,嘉禾,新藝城等一批批成熟的電影企業紛紛湧現,隨著香港經濟高速發展,電影市場的需求達到新高點,觀眾對電影類型的多元化需求,漸漸使得香港電影由簡單的工廠製作發展為成熟製片模式,影片製作上也由簡單的片場製作轉變成獨立製作。一時間,電影,電視劇,唱片的空前繁榮造成香港影視行業百花齊放,群星璀璨的局面。這一現象維持到90年代中後期,但是隻注重短期效益,沒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和長遠戰略也為影視行業的發展埋下隱患,也就是長久以來形成的多快好省拍片的概念,讓香港電影品質開始不斷下降。

從人才流動上看

時間進入2003年,隨著香港與內地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合資拍攝電影也成為主流選擇,以周星馳的《美人魚》、萬達影視、鳴藝文化等公司出品的《反貪風暴3》、林超賢導演的《湄公河行動》為代表,它們在內地表現出票房強勢,也使得更多的演員、導演選擇轉戰內地市場,例如香港年輕一代導演曾國祥的《七月與安生》,再到今年的《少年的你》都是最好的例子。隨著香港導演與大量影視行業人才北上,打入內地市場。香港演員出現斷裂現象,香港電影的落寞是註定的事情。

從資本規模上看

2003年,廣電總局宣佈允許國內非電影行業的民營資本投資電影業,無數資本注入電影行業,給內地電影市場這頭沉睡“猛獸”煥發了生機。資本投入規模之大也是前所未有,僅僅《唐山大地震》為代表的四部主旋律電影得到了工商銀行1.2億的融資貸款,博納影業的《十月圍城》等三部電影得到了工商銀行5500萬的貸款。由國家投資拍攝的《太行山上》也得到5000萬的投資,到2009年,華誼兄弟上市成功,開啟了國家電影證券化的十年,越來越多的影視行業的上市公司出現,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兩大巨頭騰訊與阿里也紛紛成為騰訊影業與阿里影業進入影視行業。反觀香港市場,隨著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香港經濟遭受衝擊,直接也影響到了香港電影的投資,從《黃金花》、《點五步》、《一念無明》再到《幸運是我》,無一不是啟用低成本的製作。<strong>


隨著中國內地影視行業的崛起,以《流浪地球》、《哪吒》為代表內地作品,證明內地影視盛世已來,香港影視行業會不斷縮減工業規模,紮實的工業基礎使得香港可以源源不斷向內地輸送人才,而像《春嬌與志明》、《桃姐》等等港片也將以獨特的香港符號而存在。


風中釣貓


我個人覺得主要是因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地剛剛起飛,很多的影視作品更多還是依靠來自與國際接軌的香港,我下面針對這個問題回答一下。

第一:香港電影市場是在81年那年開始類型齊放的,正好香港金像獎也是這個時候開始實行的。這對整個華語電影來說是一個標誌,對香港電影的黃金十年也是個開始。

第二:當時的香港有很多電影公司市場非常紅火,最典型代表的就是邵逸夫組建的“邵氏影業”和私下的“TVB”電視臺,還有一個就是出品了相當大多的經典影片的“嘉禾影業”,嘉禾影業從七十年代李小龍的《唐山大兄》開始走向了香港一線電影公司,後來更是挖掘了洪金寶、成龍和林正英一大批電影人,這些電影人成為了香港電影類型片開拓者。

後來洪金寶自己在嘉禾旗下成立了“寶禾影業”開啟了更多類型電影的時期,其中靈幻功夫類型(殭屍片)就是這個時候首創的。

成龍在嘉禾影業旗下自己也組建了“威禾影業”服務於嘉禾影業,成龍開啟了“警察故事”系列,為警匪片類型開啟新的市場。

第三:就是在香港黃金十年的時候一批從國外留學回來的青年電影人開始發力,其中包括徐克、許鞍華、陳可辛和嚴浩等這一批人,開始了香港新浪潮電影。另外有一批從片場成長起來的導演也開始上位其中包括吳宇森、杜琪峰、爾冬升、劉偉強、王晶、陳嘉上于仁泰和李仁港、劉鎮偉、王家衛這幫人也開始嶄露頭角,為香港的電影電視嘗試了很多題材和類型。

以吳宇森的《英雄本色》為代表的電影,標誌著香港的電影開始了輝煌時期。

所以從這三點來看,以前的香港電影電視真的可以用紅火來形容,其當時的繁榮有過而無不及的。


小易哥本尊


港影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很多優秀的大牌導演和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離港,選擇去好萊塢發展。張國榮梅豔芳等的離開代表著香港巨星時代的終結

香港那時候的巨星是真正紅遍亞洲的(周潤發、成龍、李連杰、王祖賢等)在全亞洲都是火的不行。不像現在的很多明星都是靠媒體吹捧出來的。還有一大批優秀的幕後製作人的離開(一個好的電影不僅只有演員、導演是關鍵,還有編劇、攝影、剪輯、燈光、特效呢),更是整個行業的損失。

另一方面優秀演員培養跟不上,後繼乏力(當時無間道的出現就是那個黃金時代最後的迴光返照,反正我印象中就是這樣)。原因是競爭愈發激烈,北有日韓,西有歐洲,南有泰國印度,更有好萊塢的全面衝擊,加上香港本土有房地產利潤吸引。在電影產業上的收益吸引力降低,投入則減少,然後投資回報少,就更加吸引不了新的人才加入演藝圈磨鍊成才,然後惡性循環……還有從風格特色上來看,香港電影本來就是著眼小人物、小事件、無厘頭、生活化的打打鬧鬧為特色的.這也是他們獨樹一幟的本錢,完全可以和好萊塢那些拯救地球的大片一拼.如果他們繼續這種小打小鬧的特色,也不會太快衰落。



小玉子Film


香港電影的衰落似乎已經漸漸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不僅產量持續走低,隨著眾多香港導演北上內地參與電影製作,純正的港片也越來越少。但儘管如此,每年也還總是有那麼幾部優秀走心的香港製造讓人相信“港片未死”。

比如我今天要推薦給你們的這部——《可愛的你》。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氣質跟《歲月神偷》有點類似——平淡細膩,自然流暢,情緒飽滿,既懷有對現實的深切關照,又帶著強烈的人文關懷。

影片一開場,就帶出了一個現代社會里頗具普遍性的問題,功利化教育。

知名幼兒園校長呂慧紅髮現“精英班”上的一名學生因壓力太大患了焦慮症,建議家長轉班。



但身處精英階層的家長堅決不同意——他們說自己的孩子未來也是要成為精英的,所以必須從小待在“精英班”;並且他們不相信小孩子有什麼壓力,因為除了上課他不過只是參加了一些很普通的興趣班而已

而因為該家長財大氣粗,是幼兒園的一位“金主爸爸”,所以呂校長讓孩子轉班的建議最終遭到校董事會的駁回。這件事讓她感受到自己與家長、校董之間教育理念的巨大差異,於是選擇了辭職

與此同時,她的老公(古天樂飾)工作也遭遇到一些阻力。於是結婚十年存有不少積蓄的夫妻倆,決定過幾個月一塊離開香港,來一次環球旅行



然而就在他們準備得熱火朝天的時候,某天呂慧紅偶然間在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說的是鄉村學校“元田幼兒園”正面臨巨大困境——

因為招生難、待遇差校長和老師全部辭職了,家裡有條件的小朋友也都轉到了其他學校,目前學校裡僅剩五名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和一位兼職代課老師。並且元田村委會決定,如果下學期學生不足五名,就將關閉幼兒園。


目前校方想要聘請一名新校長,給出的工資遠低於市場平均水平,但工作卻非常繁重:不僅要給孩子們上課,還得負責清潔維修等所有雜事。

正因如此,校方的廣告登出後始終沒人應聘,甚至漸漸被大家當成一個笑話——誰會傻到願意去當“4500元校長”?

但你別說,這樣的“傻子”還真存在,她便是剛從“名校”辭職的呂慧紅。

看到新聞的她馬上開車來到元田幼兒園,並見到了留下來的五個孩子——

雜亂狼藉的教室裡,她們渾身髒兮兮,有的趴著,有的躺著,無精打采地等待著老師的到來。

而發現呂慧紅之後,孩子們的第一反應是帶起口罩躲起來。顯然,是把她當成了又一位前來尋找新聞的記者。

直到呂慧紅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像老師一樣跟她們互動時,孩子們才終於消除戒備,露出天真活潑的一面。


是的,儘管家庭貧窮,校園破敗不堪,身邊的小夥伴越來越少,但孩子們依舊渴望知識,渴望與老師互動。

而正是從這一刻起,呂慧紅意識到無辜的她們也應該擁有受教育的權利。於是她回家說服老公,繼而走馬上任,正式當起了元田幼兒園的校長

接下來故事便圍繞呂校長、幼兒園中的五個孩子以及她們所屬的四個家庭展開。透過波瀾不驚的情節與極富生活質感的場景,你將看到香港——這個國際之都的另一面——那些屬於小人物的掙扎、無奈與辛酸。 先說一頭捲髮的小雪



她來自一個單親家庭,多年前媽媽就帶著弟弟回到老家生活;

留給她的,只剩寫滿一整牆的想念;


現在小雪身邊只有一個年邁多病沒有工作的爸爸,平時父女倆就靠撿破爛勉強維持生計。

而與小雪相比,珠珠的境遇甚至更加悽慘

幾個月前,她的父母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因車禍雙雙死亡,在那之後她便一直與在酒樓洗碗的親戚嫻姨相依為命,並對雷雨天產生了非常強烈的恐懼。

當然,父母建在的另外三個小朋友家庭也都遭遇著各種各樣的不如意:

嘉嘉的父親身體殘疾無法工作,居住的老宅正面臨強拆。這些變故讓父親變得非常脆弱、易怒,以至於有時候還會把怨氣撒到家人身上。


凱蒂和珍妮的父母是外來移民,住在破敗的棚戶區,做著最卑微辛苦的工作,他們甚至無力支付兩個女兒上學的交通費。

說白了,《可愛的你》關注的都是香港低層的小人物。

從年邁到失去雙親,從身體殘疾到少數族裔新移民,這樣的處理顯然經過設計——它們幾乎囊括了香港所有典型的貧困肇因,影片前半段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字,慘。


當然,這部電影之所以催淚,並不是單純因為它真實的呈現出香港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

正如我始終相信,最觸動人心的往往不是悲傷而是溫暖;最動人的也不是困境本身,而是人類群體在面對困境時所迸發出的彼此支持、關心。

正如片中所展現的,與她們貧困的家庭環境比起來,孩子們的乖巧和聽話更戳動人心——凱蒂和珍妮小小年紀便為父母分擔工作;

並且這對姐妹花的夢想就是洗芽菜,因為這代表著可以一直和家人在一起;



嘉嘉有時候會不敢去上學,因為她害怕自己一走父母就會吵架打架;

而小雪甚至已經擔負起整個家庭的責任——

爸爸生病了,她守在身邊照顧;為了給爸爸做菜,她又自己推著小車出門收破爛賺錢買菜;

個子不夠高夠不到灶臺,她便把兩個鐵桶綁在鞋上,緩緩地在廚房移動。

整部影片就充斥著無數個這樣的小細節,而也正是這些細節決定了影片的氣質——它是灰暗的,因為生活殘酷;同時它又是明亮的,因為殘酷的生活並沒有奪走人們愛的能力。

這些孩子們有著自己的“公主夢”,只是不幸的家庭讓她們不得不堅強起來,成為童話故事裡強大的“勇士”。


彼岸視覺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文化對於內地之強力輸出,對七零後、八零後、一部分九零後,影響巨大,在其成長過程中埋下了深深的印記。

然而新世紀伊始,香港文化在各個方面極速衰落,讓我們這些看著其電影、電視劇,聽著其音樂,讀者其武俠小說而長大的一代人,在一段時間內的極不適應。

每每重看港片、港劇、音像製品等,都越發感覺失落、慨嘆。久而久之,已經漸漸忽略其存在。其鼎盛時期的身影,也逐漸埋沒在久遠的記憶裡。

港片種類很多,招牌類型:武俠片、功夫片、警匪片、黑幫片、喜劇片、魔幻片、豔情片、賭片、鬼片、愛情片等等。這些商業類型片是香港成為“東方好萊塢”的支柱,而其中武俠片與功夫片則是進軍世界影壇的主打力量。

那麼港片為何從鼎盛走向沒落了呢?我分析如下:

1.人員流失(演職人員與技術人員)

90年代是港人進軍好萊塢的高峰:

導演方面:

吳宇森、徐克先後進軍好萊塢。兩人進軍好萊塢的第一部電影都是跟尚格雲頓合作,吳宇森的終極標靶,徐克的反擊王。結果:吳宇森留在好萊塢一路拍攝了《斷箭》、《變臉》、《碟中諜2》等,而徐克卻鎩羽而歸。

演員方面:

周潤發、成龍、李連杰等香港商業片領軍人物,也在同一時間闖蕩好萊塢。周潤發拍了《替身殺手》、《安娜與國王》、《防彈武僧》等;成龍拍了《上海正午》、《尖峰時刻》等;李連杰拍了《致命羅密歐》、《龍之吻》、《宇宙通緝令》等。

三位正值壯年時代,亦是其在港片中名氣最盛之時,先後進去好萊塢,爭取更廣闊的舞臺,在外闖蕩多年。客觀上也導致港片在英雄片與功夫片上,出現了一段時期的真空期。

同時,大量的幕後技術人員出去闖蕩:

洪金寶主演了部美劇《過江龍》;甄子丹成為《刀鋒戰士2》的武術指導;胡迪安成為《蜘蛛俠》武術指導;袁家班在好萊鎢風生水起,代表作《黑客帝國》系列;元奎導演了《玩命速遞》系列。

結果:

一、致使好萊塢迅速學習、吸收了港片的動作特長。自此後,中國功夫繼日本空手道、劍道之後,在好萊塢電影中大展拳腳。

二、演職人員的外出,致使港片在一段時間內失去了很多業務骨幹。雖然很多人選擇回來,但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都沒能再續過去的輝煌。歸來時,很多人已步入藝術生涯的晚期,且港片的大環境也變了。

2.新生代青黃不接

特別是動作演員,最為明顯。過去的動作演員,或出身戲班武師、或習武出身,都有一定的功夫功底,入行從龍虎武師、特技演員做起。他們從小受苦,長大為吃口飯,在行業裡摸爬滾打。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很難再有那種闖勁了,也再難現那種“玩命”的人肉特技了。其實香港早就難以找到此類武師了,很早就開始從大陸引進此類人才。當時大陸經濟相對比較落後,很多武術隊的人本身就能吃苦,到了香港陌生環境更是能忍苦幹。這樣才成長出一批動作演員。

現在無論是大陸,還是香港,幾乎找不到過去那種拼搏的人了,於是慢慢各種舞術、體操的花架子代替了硬橋硬馬的真功夫。功夫片沒落了。

普通演員也是青黃不接。港片相當長的時間內,主演都是上個世紀成名的演員。新出道的演員少之又少。女演員更是重災區,多少年的金像獎得主都是來自內地的女演員。

過去通過加入無線、亞視演員訓練班,進而出道拍戲。女孩亦可以通過香港小姐(無線)、亞洲小姐(亞視)選舉,亦進入影視圈。先拍電視劇,然後。如今即難以甄選出新人,又沒有足夠的影片、劇集數量磨鍊其演技。後續力量嚴重不足。

3.市場日益狹小,被迫北上。

香港本土市場畢竟有限,過去的傳統外阜市場:臺灣、日本、東南亞等地區,如今大面積縮水。反而是內地市場所佔份額越來越大。

也正因內地的越來越重要,大批香港電影人北上。導演、演員、技術人員等都陸續到內地製作合拍片,但成功者寥寥無幾。目前成功的也只有陳可辛導演一人。其他如劉鎮偉、王晶等人,主要依靠販賣情懷,但情懷已越賣越薄。

一直堅持本土化,不北上的杜其峰,最終也不得不低頭,拍攝了《毒戰》等影片。

如今堅持拍香港本土影片的導演少之又少,其票房亦不會太高,很難進入良性循環。

4.電腦特技代替真人特技

由於動作演員的驟減,就需要大量的特技來合成動作片。電腦特技的大量使用,雖減少了演員的風險,但也丟失了港式動作片的特色。

過去香港電影科技方面比較落後,於是靠“玩命”的人肉特技,彌補高科技方面的不足。

新世紀好萊鎢逐步吸收、學習港式動作。而港片自己,卻有逐步丟失自己的特色,大量使用自己並不擅長的電腦特技。渣特效橫行,豈有不敗之理?

在電腦特效方面,如今內地影片、劇集更是重災區,所謂“五毛特效”滿天飛。

5.跟風嚴重,題材扎堆,相互模仿。

資本自然是追逐效益的。電影產業火了後,大量熱錢湧入。一個類型火了以後,投資方自然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同一家公司就一直拍續集,其他公司也立刻跟風拍攝同類型影片。於是幾年間同一類型影片氾濫成災,讓觀眾看到厭煩為止。

譬如:洪家班拍了人嚇人、人嚇鬼、殭屍先生等一系列靈幻功夫片,開啟了這個類型。其中的殭屍片,更是一度在日本等地非常火爆。但是緊接著同類型的跟風作品充斥銀幕,包括電視劇都有大量的殭屍題材。最終讓這個類型沉寂多年,直到現在也不見覆興。

如今內地影片也走在這個路上。青春片已經完了,內地喜劇片正在路上。

6.外來影片衝擊

好萊鎢的衝擊越來越強:不只是香港本土,港片在外阜與大陸的市場份額也在被其蠶食。好萊塢以國際化題材與視角,一流的工業水準,在世界各國市場上都能分一杯羹。好萊塢的市場份額越大,港片的份額就越小。

7.資金外流

港片火爆之時,大量熱錢湧入。不僅有臺灣、東南亞等商人殺進市場,本土的黑勢力為了洗錢也大舉進入娛樂產業。(對“洗錢”者來說,影片質量並不重要)

現在反過來了,大量資金湧入內地賺錢。香港電影產業反而是資金不足。港產影片難以賺到足夠收益,投資商紛紛撤離。而內地有大把的投資機會,且很多行業甚至可以謀取到暴利——房地產等。

針對黑社會勢力對香港電影的影響,多說一句:90年代黑社會嚴重影響電影行業,當時搶樣片、搶拷貝、威脅演員與製作人等事情非常多。後來,香港電影人舉行了反黑社會運動,並以成龍為首成立了演員工會等,對抗黑社會,保護演職人員的利益。

兩點說明:

1.大事件的影響

九七對整個香港社會有著翻天覆地的重大影響,電影行業也不能例外。上述提到的幾條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比如:演職人員的離港,資金的流向,市場的改變等等。大事件的影響重大且深遠,編者無法做更進一步細緻的分析。

2.盜版並不是港片衰亡的根本性原因,甚至算不上重要原因

早年的大陸市場不是港片的大票倉,港片到內陸影院也是配額制的,每年能上映數量有限,且都是“大片”——成龍、李連杰、周星馳等人的影片。所以內地大量的盜版,不會對香港電影整體市場造成致命打擊。九十年代港片依然繁盛,就是最好的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