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伟大作家去世后才成名,差点被遗忘……

不管是文学史还是艺术史中,不少伟大的创作者真正成名,是在他们去世以后。他们在世时,并没有享受到自己的作品带来的巨大名利,

直到去世后才因为那些曾被埋没的代表作而获得认可。这样的作家都有哪些呢?他们的经典作品的故事,你了解多少?一起来看看。

1.“普通人生”卡夫卡与《变形记》

这些伟大作家去世后才成名,差点被遗忘……

《变形记》


在我们的普遍认知中,人生经历更丰富的作家,写出反映社会现实、伟大而深刻的作品的概率,往往也更大。

然而,有一位作家,人生经历之平淡,却是著名作家中少有的。但只要提到20世纪的文学,就不能不提他,甚至有人将他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相提并论——他就是卡夫卡,《变形记》的作者。

平平无奇的人生经历,却写出了《变形记》这样伟大的作品,至今被人们拿来反复阅读。

他的书里始终有一种巨大的恐惧感,时时感到孤独、绝望、荒诞,被危机感笼罩。

喜欢写作的卡夫卡,把自己当时内心的想法都写成了小说,并且常常拿给自己的一位朋友看。

他在临死前要求朋友将自己的手稿全部烧毁,但这位朋友并没有遵照他的遗愿去做,而是将其全部整理出版,我们才得以读到卡夫卡的大部分作品。

可以说,卡夫卡生前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直到他的作品出版之后,人们渐渐体会到他的价值,才形成了一股“卡夫卡热”,并且延续至今。


2.“孤独患者”梭罗与《瓦尔登湖》

这些伟大作家去世后才成名,差点被遗忘……

《瓦尔登湖》


说到《瓦尔登湖》,很多人都不陌生。这部被称为“超验主义”的代表作,记录了作者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

梭罗总是沉浸在沉思冥想中,因此很少关注公众对他的看法。保守地讲,他当时并不是很出名,也没什么读者。

他曾经甚至找不到一家愿意出版其作品的出版社,生活极其不易。他曾经自费出版作品,最终也只是卖出一小部分。一直到世纪之交,他和他的著作才开始被世人渐渐认可。

很多人都用“孤独”这个词来形容梭罗,不仅是因为他超脱世俗,独自在瓦尔登湖畔居住了2年,写出了经典的《瓦尔登湖》,还因为他提出的理论,以及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社会激进主义,并不为当时的社会所接纳。

在那个时代,很少有人像他那样,生平放弃了如此多的条条框框:没结婚,喜欢独自一人居住,从来不去教堂,从来不参加选举,拒绝向政府纳税,不吃肉,不喝酒,从来没吸过烟,虽然是个自然学家,从来不使用捕机或是枪……

在同时代人的眼中,他无疑是一个观念偏执、行为怪异的人,不过梭罗对此并不在意,他很享受与自然相伴的日子,同时这也是《瓦尔登湖》的主题。


3.“怀才不遇”司汤达与《红与黑》

这些伟大作家去世后才成名,差点被遗忘……

《红与黑》


19世纪的法国文坛,有三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 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

和前两位相比,司汤达在当时算是籍籍无名,怀才不遇。

司汤达没有雨果年少成名的知名度,作品也远不如巴尔扎克的畅销,在他生前,只有巴尔扎克和拜伦非常认可他的作品。直到他去世后,才确立起自己作为文豪的地位。

小司汤达16岁的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读到司汤达的最后一部著作《帕马尔修道院》时,不仅一口气读了三遍,还大加赞赏,写了一封长达50页的信寄给司汤达。

他对司汤达描写战争的文字,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我坐在书房里不知道怎样想战争啊,读到你的描写,真是又嫉妒又高兴,就是要这样写!”

远在中欧旅游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读到司汤达的游记时,也激动地写信称赞他文笔泼辣、博大精深。

然而,后来带给他更大荣耀的《红与黑》,在当时则无人问津。

见此状,司汤达干脆说:“我的书,是写给未来的,五十年以后会有我的读者。我看重的仅仅是在1900年被重新印刷。”

现在他的话得到印证,如今他是被看作是与雨果、巴尔扎克比肩而立的文学大师,《红与黑》更被视为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个高峰,开创了“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这样一个满身才华的作家,差一点就被埋没了。


这些伟大作家去世后才成名,差点被遗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