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公司都已經翻倍!醫藥股明年會怎麼走?

優秀的公司都已經翻倍!醫藥股明年會怎麼走?

到年底了,今年的醫藥因為去年下半年慘烈的下跌,導致起點比較低,很多優秀的公司基本上都是翻倍了,但是如果基於去年的最高點來說,其實也就高了30%左右,屬於正常增長的年份,明年會是個什麼樣子呢?

其實都蠻關心明年到底能漲多少,其實這個是屬於次生問題,首要問題是行業會不會發展,生意模式會不會得到加強或者穩固,如果首要問題能夠得到解決的話,那麼後面股市的價格問題那就不是問題了,別問咱會漲或會跌多少,錢都是逐利,它不會讓人失望。

好多年前,老爸和老叔聊天時候,說老家鄉鎮上的人情世故,有這麼句話“賺錢的生意,大家都消尖了腦袋往裡鑽”,醫藥這門生意同樣如此,先神吹下明年的邏輯和風險吧,明年年底看看結果怎麼樣。

一、醫療服務(末端)

生意邏輯:這個環節屬於醫藥的最末端,一般醫藥到這個地方就算結束了。這個環節的需求屬於剛性需求,藥品、器械、檢測手段最終都是靠這裡變現,這裡是整個醫藥轉化的交接點,也是利潤分配的聚焦點,沒有人會不去看病,也沒有人會不吃藥。

但是這個地方還需要涉及公平、福利、利潤等問題,所以並不是只能考慮賺錢的事情,因此很多公共的醫院都需要表明自己是不盈利的。除了兩家醫院(愛爾、通策)可以正常的談談錢的問題,當然還有復星(有些雜)收購的一些醫院,美年健康(有點偏)的體檢。

鑑於醫院的剛需,以及穩定的盈利,是可以長期持有的標的,生意模式明年不會有很大的變更,當然如果選擇的話,還是選擇更純粹的醫院作為常相守的夥伴,醫院不允許存在暴利,不會有虧損,有合理的增長,爆發性增長的邏輯在於兼併式擴張。

風險:像這樣技術服務性的醫療機構,需要像對待生命式的對待自己的品牌,如果品牌倒塌一定是致命的。行業性的品牌塌陷、個體性的品牌黑天鵝都需要關注。好在兩個公司的老闆管理層人品還行,通策二股東捐了好多股給福利事業,愛爾每年也在做善事,都是給自己品牌在添磚加瓦,都是靠譜的事情。另外,多句嘴通策的董秘有點好玩;愛爾的光頭

老闆有點意思,哈哈。

策略:遇到行業性低點或者股災適當加倉。通策目標1000股,愛爾目標3000股,為醫院服務的金域醫療觀察。

二、藥品流通(零售)

生意邏輯:目前買藥店的邏輯並不是藥店賣藥賺錢有多厲害,看看上市公司的財報就知道,淨利潤其實並不高,大概只有約5%左右,其實匹配這個賺錢能力的市盈率二哥看最多給他20倍市盈率,但是目前藥店的市盈率都不是這個事啊,所以想在買藥店的邏輯在於兼併,兼併結束之時就是市盈率穩定在20PE之日。

結束的標誌是什麼呢?應該是市場前5的零售藥店要佔總規模的90%左右,咱們離這個距離其實還挺遠。所以生意邏輯並未發生變化,也就是說兼併(或新開)之路還在起步階段,好好的等待就行了。至於兼併誰家最強呢?這取決於BOSS

進取的心,彙集資金的能力,管理團隊的體系建設能力,兼併後的消化整合能力,以及戰略拓展眼光的問題。

市場上的這幾家,大參林(東南地方軍),老百姓(中南-全國性),一心堂(東南地方軍)當然還有複雜的國藥、上海醫藥、華東也有藥房等等一些地方的藥房,想搶佔這些地方或是國資的藥房市場一定是一場又一場的價格血拼。還是選擇攻擊性更強點的中原軍益豐藥房吧。

風險:藥房的風險在於盈利無力維持(兼併後管理能力差),資金斷裂(跑的快扯著蛋),政策風險(婆婆管媳婦太多)。其實最最大的風險是移動互聯網降維打擊的技術風險,因為藥品是標準品,類似圖書,如果能解決運送途中的質量保證、及時性、使用時的技術在線服務,那所有的藥店都得死,類似20年前的報刊亭以及電話亭。不知道哪家藥店能轉型成功,只能寄希望擴張到位的每個藥店能是分基地吧。多句嘴,好像益豐的大股東們沒有減持的計劃,還是蠻團結的。

策略:繼續選擇益豐藥房持倉,不加不減,等待攻城略地吧。

三、血液及疫苗

生意邏輯:正宗的疫苗其實盈利能力很強,一直不敢買入這樣的公司,當然是在長生出事前就不敢買的,疫苗公司的毛利潤都是可以拿來血拼茅臺和恆瑞的。

其實是門很好的生意,但是這個生意伴隨著其實是很高的風險的。其一是生產風險,疫苗屬於生物類藥物,很標準化,儘管可能標準化了,控制指標或者範圍也很狹窄,意思就是不容易做出合格的產品,當然過程中有各種手段進行隱瞞或者糾正,最後送檢都能合格。

但這都是雷,隨時都是可以爆的,什麼時候爆只能取決於老天了。其二是銷售風險,這個不多說,大家都懂的,嘿嘿。其三運輸和使用風險,多年前山東爆出來的那件事情,就是這個樣子。

因為我買的華蘭生物今年也開始做疫苗了,所以順便說說。75%的血液製品渡過了2票制這個事情,現在緩慢恢復盈利水平;25%疫苗也在開始賣了。迅速改變了盈利結構,明年的報表應該是比較好看的了,華蘭的生意邏輯出現比較大的變化,在三季報出來時,已進行加倉,就耐心等待吧。按華蘭的慢性子,明年也其他期望改變盈利模式的產品應該還是出不來吧(單抗)。

風險:疫苗的風險,其他應該沒有吧

策略:繼續持股吧,等待利潤持續釋放。可以看到外資在持續的加倉了。

四、化藥藥廠

生意模式:現在化藥龍頭都在向人才密集、資金密集、產業密集的道路狂奔。

首先在仿製藥進行隔斷式壓制,以前所有能搞文號的藥廠都可以活著,一年賺個幾百萬也是老闆,現在首先沒過一致性的,不可以賣,想過的話直接做不起研發了,小小企業,掛;過了一致性評價的,比如過了兩個,三個,以為可以吃肉了,集採一巴掌扇在臉上,你想活著必須卑微的活著,想繼續擴張研發,人才沒了、資金沒了,中小型企業,混著;龍頭,挖更多的人,開更多的分基地,什麼集採,nono問題,每年只賺幾百萬?這不是問題,蚊子也算肉的,別嫌少,沒看到龍頭的研發人員都在急劇增長?仿製藥的路最後走下去,應該類似qq玩死其他公司那樣,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因為你做3個仿製藥,我可能一個季度就做三個仿製藥,而且會一直持續下去。成本,集採?也不是問題,只有更低,沒有最低。當有100個仿製藥的時候,每個仿製藥賺個1000萬,那也是10億的利潤。當然不止這些,對於品牌重複性加強的影響,會對醫院的銷售形成正向疊加效應。

所以,不簡單的是數量,而是流量。所以仿製藥的邏輯將不會以銷售為驅動的盈利模式了,而是量,這個量不單是單個品種的銷售量,還包括品種梯隊的數量,可不可怕?看看正大天晴的批文數量,恆瑞的獲批數量,揚子江的獲批數量,還有後面隱藏的幾千萬的研發隊伍未來的爆發力,仿製藥不是不可以期待的。當然活的是誰?死的又是誰?

其次,新藥開發主要是眼光,有人說新藥研發是人才的爭奪啥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中國目前這個階段的新藥說起來是新藥,其實都是對國外新的治療機理或靶點的跟隨,你說是新藥,其實都是人家在前面立好標靶,咱們努力把箭射到靶上而已,只是出箭的方式方法略有不同,這個其實也很難。

所以這個事情上目前還是需要80%的選擇決策,外帶20%的人才資金等等,風險不會像真的新藥那麼悲催,因此有這樣選擇能力的化藥

管理層老大並不是很多,更多的其實是在跟隨。

綜上,仿製藥的邏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最求以量取勝的這條道理上,必將抹殺很多企業;創新藥的邏輯沒有變化,變化的是能玩得起的藥廠越來越少了,資金,眼光,人才,缺一不可。

風險:未來一年應該沒什麼風險,當然各家企業自知各家企業的事,二哥只針對自己的持股進行分析。

策略:考慮恆瑞因為新藥盈利能力的持續釋放,目前70左右的PE,未來一年的盈利的加速,可以繼續持有,目標4000股,尚有700股未能到達合適的加倉位置,等待機會。

五、技術服務(CRO)

生意模式:去年和今年泰格基本沒什麼擴張,擴張的形式就是建了個醫院,主要是服務臨床藥代的需求,另外去年進行了定向增發融資了部分資金,子公司也在港股上市,現在又準備母公司也在港股上市,賺的錢難道不足以支撐發展速度嗎?說明擴張還是需要大量的錢啊。

從資金需求上來說,應該還是有想法的。不知道怎麼實施,在等待著看吧。有人在說臨床BE隨著集採的打壓,小廠都不玩了,還有人做臨床嗎?答案應該是這樣的,做的家數一定少了,做的項目數量一定會更多,更急。因為想做的,不缺錢。重要的話說三遍,不缺錢,想活命;不缺錢,想活命;不缺錢,想活命。

以後泰格要做的事情可能就是想出洋的找我,我熟;想進中國的找我,我頭牌,也熟。這就是生意。

風險:這個樣品研發技術服務和醫療服務一樣的,風險就是品牌。珍惜自己的品牌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品牌就是盈利的保證。任何一家企業不願意花了幾年做的事情,因為服務的不規範毀於一旦。泰格可以投資失敗,可以試驗失敗,但不能出現毀品牌的事情。

策略:根據全球戰略的佈局,會不會逐漸成長為全球的牛逼公司?有點期待,但明年肯定是不行的。持有吧,如果有股災,就加一點吧。持股沒有上限,下限7000股。

上機這個股就不分析了,持股就行了,也沒啥好看的,期待明年分紅改善生活。綜上所述,整體來看所持公司生意模式基本都向好,持倉為主略有加倉理由,無賣出理由。努力吧騷年們。

好公司長期慢牛,老實人四季如春。回顧這一年,你投資的收益如何?明年又有什麼投資計劃?來參加雪球#2019投資總結#有獎徵文活動吧!

优秀的公司都已经翻倍!医药股明年会怎么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