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小诗《夏夜追凉》,真是心静自然凉吗?

姜芸芸


这个问题,我若只回答一个“是”,怕是有些敷衍。

可这答案不就是个“是”么?杨万里都在诗里面说了不是风了,不是风让人凉快,那不是心静自然凉还是什么呢?

说多了,有人嫌啰嗦。说少了,悟空不推荐。

那就详细赏析一下杨万里的这首《夏夜追凉》吧: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杨万里是南宋名臣,是爱国、主战的一位诗人,和陆游,尤褒,范成大合称“中兴四大诗人”。不过作为朝廷重臣,要在主战主和的政治浪潮反复中生存下来,他的绝大部分爱国忧时诗篇,不像陆游那样奔放、直露,而是压抑胸中的万丈狂澜,大多写得深沉愤郁,含蓄不露。这一点倒是和他的晚辈,词坛大家辛弃疾有些类似。

不过在他擅长的描写自然景物上,杨万里的诗具有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鲜明特点,为世人称道,形成了一种“诚斋体”(诚斋是他的号)号令南宋诗坛。

而《夏夜追凉》正是这样一首语言浅白,清新自然,却又构思奇特,略带一点机心的小诗。

先看平仄。首句“夜热依然午热同”,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是仄起平收的七绝格式起句,根据“对”、“黏”的规则,得到整诗的平仄格式(不会推导的找以前文章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可以看到字词完全合平仄,一二四句尾“同”、“中”、“风”押平水韵“一东”部。

这是一首完全合律的近体格律七绝。

再看内容,因为字词浅近,所以并没有什么难懂的。倒是题目取得很有特色:《夏夜追凉》,“追凉”一词,是追寻、寻觅清凉,很是生动有趣。倒也不是杨万里首创,早在杜甫的《羌村》里就有:“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用在标题中,简单清晰地点明了时间(夏夜)、情境(热)、行为(追凉)。

首句“夜热依然午热同”,说这都半夜了,可还是热得和午时差不多。这种感觉现在的小孩体会不到了,房间里都有空调。我们记忆中的小时候是会这样的,在正暑炎热之时,晚上也很热,虽然和白天太阳暴晒不同,但是那种没有一丝风、无处可逃的闷热是会让人感觉上出现误差的。所以经常会有人感叹:“这大晚上怎么和白天一样热啊!”杨万里就是这个意思。

首句感叹引出第二句,这么热怎么办呢?又没有空调开。诗人实在待不住了,“开门小立月明中”。反正睡不着,不如敞开门户去赏月好了。月光皎洁,说明这是大热天的月圆之夜。这里承接首句,进一步补充时间、地点、行为的细节。

第三句进行转换,前两句写热已经很形象了,把人都逼出户了,所以这里就按照“起承转”的绝句套路,宕开一笔:“竹深树密虫鸣处”,院子外面竹林茂密,树木成荫,幽深处一片寂静,远远传来虫鸣。“竹深”、“树密”、“虫鸣”三个印象堆叠,瞬间勾画出一个静谧清幽的场所,如在眼前。

尾句是这首七绝的重点,“时有微凉不是风”。看着树木森森,听着虫鸣声声,不时感觉到一些微微的凉爽。如果没有最后三个字,大家一定认为是因为开门到了户外,总算有些凉风了。可是最后三字奇峰突起,否认了大家心中所想。这种凉爽并不是风带来的,也就是说并没有风啊,那么这些“时有微凉”是如何来的呢?

这才是这整首诗的背后意思所在,其实就是题主所说的“心静则凉”。同时期的范成大也曾经写过“风从何处来?殿阁微凉生。桂旗俨不动,藻井森上征。”这也是差不多的意思,桂旗不动,无风自凉。都是讲的静心生凉。

杨万里这首诗看似浅白,却还是在讲道理。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宋诗和唐诗的区别,相比起唐诗的描写、感受、意在言外,宋诗更进了一步,那就是讲理。只不过杨万里这首诗以描写感受为主,讲道理为辅,而且隐藏得很深很深。

毕竟只是一首生活小诗。这种把你带入一个情景,自发地猜想“来风了”,再通过最后三个字把你的想法推翻,让读者去思考背后的道理的玩法,非常的“宋诗”。

肯定有同学要说了,咋就不好好讲话啊?就不能“开门避暑去,心静自然凉”?当然这样也可以,但是这就不是好诗了。

诗嘛,从来就是不好好说话,偏偏说出来让你心服口服。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梧桐树边羽


杨万里小诗《夏夜追凉》,意境清幽,禅意深远,读来有清透之感,彻醒之悟。

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季节,读一读这样的禅诗,可以让烦躁的心胸得到清凉的洗涤,让尘世的烦恼稍微缓解。

题主说到的“心静自然凉”,我记得是来自白居易写的一首诗。

一个夏日炎炎的日子,白居易去寻访一禅师,名叫恒寂。 见他在闷热的禅房里安静地坐着,白居易很疑惑地问他:“这里好热啊!大师您怎么能坐得住?”

恒寂禅师说:“我觉得不热啊,甚至还很凉快呢”!

白居易听了,如醍醐灌顶,深受触动,于是赋诗一首,名曰《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自凉。

后来, 白居易意犹未尽,还作了一首《消暑》诗: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诗人那心静自然凉的心态和修行,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清澈见底。

心静,就是一个好心态。天气酷热,就好比烦嚣的尘世。心态好了,处于烦嚣的尘世,也可以如如不动,八风不倒。

要上升到禅师那样的精神境界,非常人所能。我们只有多读前人的诗词文章,多领悟大师们的精神境界,自己多多思考人生的意义,用以纠正我们的日常行为,在一粥一饭、一言一行中,自觉自律,自动修行,方能得到醒悟,赢来心静。


烟醉湖


说到杨万里,这位南宋时期诗人的名字对大家并不陌生,他的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也是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的。

杨万里的大部分诗词,充满了生活闲趣,自创“诚斋体”,正如这首《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从表面上看,感觉他好似一位安逸的田园诗人,可真的是这样吗?“诗贵言志",宋朝一代诗宗、中兴四大世人杨万里的一生可用“热泪盈眶”来形容。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奉新县、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这首诗是杨万里留传下的4239首诗中排列77位,应该是他早期作品。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曾任国子博士。此前,金人就掳掠“钦宗及诸王、后妃”,宋王朝风雨飘摇,民不聊生,对于以"治理奉新"为抱负的杨万里来说,此时撰写的《千虑策》就是他忧患意识的表现,此文分“君道”、“国势”、“治原”、“人才”、“论相”、“论将”、“论兵”、“驭吏”、“选法”、“刑法”、“冗官”、“民政”共三十篇,深刻总结了靖康之难以来的历史教训,直率批评了朝廷的腐败无能,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充分展示了杨万里的政治主张。

所以《夏夜追凉》诗中,恰恰表现的是这一时期,诗人茶饭不思,忧国忧民的心境。

谢谢。








汪叔华


杨万里《夏夜追凉》全诗如下: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品读这首诗,让我们宛如身临其境:在一个闷热的盛夏夜晚,诗人本来已经躺在床上,但是闷热难耐,可能是热得在床上展转反侧:不免心中生怨,这晚上怎么还象中午那么热?实在受不了,只好开门走到庭院的明月下站立了一小会。忽然,院边的竹林,时不时传来虫鸣如曲,仿佛送来阵阵的微凉,这阵阵的微凉不是风,而是竹林中的清幽,随着虫鸣送了过来。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富有生活情趣,读之,使人感觉如身临其境,但在平近中又富含哲理,而这个哲理不是诗人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诗意去引导,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领悟。至于题主问的:”真是心静自然凉吗?”我想不用正面回答,心静自然凉是一种感受,是一种心态,全靠自己去领会!

我这下面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

“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

山野春风,一路野趣,一路图画:山花烂漫,倒映澄江,倒映清溪,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这两首诗,给人的感觉却是富有生活情趣,意趣盎然。这就是杨万里的诗,诗情就在你身边!靠你细细地品味,品读生活。

也许,在闷热的夏夜,你可以品味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诗,不同的情趣,好诗就在你的身边,诗心就在你心中,你就是诗人,书写你的生活,你的情趣。


万方谈人生


《夏夜追凉》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密林深处的幽静让人心生凉意,实则并没有一丝丝的风儿,就是心静自然凉。

杨万里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mao、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夜热依然午热同诗人在酷暑难耐的午夜,能找到一处可以释放心中烦热的清凉,实属不易。妙就妙在,全诗28字没有一个字提到心,或与心有关的意思,但是字里行间毫不掩饰地表露出诗人杨万里的胸中愤闷与忧郁。

陆游就不同了,直接把床移到水边去。《门外追凉》宋•陆游

山月出时闲弄影,水风清处旋移床。

这里有清凉的水风,不然夜里如何睡得。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心心胸豁达开朗,气度净洁,才在如此酷热难耐的午夜,追寻到一丝清凉。语言浅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不拘一格,富有变化,既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气势,也有状物姿态,曲尽其妙和委曲细腻功力。他的诚斋体诗,同时还具有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鲜明特点。诗人官场几起几落,都能实时调整心情,如《夏夜追凉》排解愤闷,显得不急不怨,心态平和,只要心态好,心静就自然凉了。最后一句点明主题。

后来又谢病自免,回归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幽屏与世无争,享年80岁。

现在的我们几乎家家安空调,没法切身感受诗人已是午夜了,依然像白天正午一样热,迫不得已追可以能纳凉的地方。一个追字,即觅凉、取凉、找凉,怎个渴求了得!

分享到此。希望您满意。


日月诗语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夏夜追凉》全诗如下: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诗的大意是:

闷热的夜晚如同炎热的正午一般,我推开门小立在明亮的月光中。竹林幽深,树木繁茂的地方传来啾啾的虫鸣声,时而微凉却不是因为风。

诗意赏析:

  • “夜热依然午热同“,夏季的夜晚热的和炎热的正午一般,夏季中午已经够热了,夜晚却和中午一样热,写出了夏夜热的程度,为下一句”开门小立月明中“作出了铺垫,点明了原因。


  • “开门小立月明中“,由于夜晚闷热,诗人难以入睡,因此推开门立在了明亮的月光中。诗人在室外乘凉之余,还可以抬头仰望天上的明月,乘凉和赏月两不误。
  • “竹深树密虫鸣处“,幽深的竹林,茂密的树木以及鸣叫的虫子共同构成了夏季夜晚的景象,竹林和树木是静景,虫鸣是动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出了夏夜的静谧和清幽的氛围。

  • “时有微凉不是风“,时而感到轻微的凉意不是缘自风,说明了这种凉意不是因风而生,是夏季夜晚的静谧和清幽所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静自然凉“。环境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人的心情,比如若在声音嘈杂的闹市中,心情不免会有所烦躁,而在夏季的夜里,没有了白天太阳的暴晒,再加上周围静谧清幽的环境氛围,心中总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些凉意,进而体现在身体的感知上,即”心静自然凉“。

文字的二三事


夏日署气熏蒸,夜热犹甚于午热,在古时除了扇子就是用水来解署,但二者总不能尽如人意,故而诗人出门在明月听听竹林深处的虫鸣,因明月本身是有清凉感的;加之竹又有清凉之感;树密生荫,荫生凉气;夏虫的鸣声虽不同于寒蛩,但诗人却当寒蛩听之,这连用的四种景物叠加出来的凉意只是心灵的感觉与身心的快感是凉风所不具备的,所以诗人用一《追》字来诠释他的内涵是恰如其氛的,也是绝妙的,在这样脑人夜晚如果没这种心态确是难熬。

美哉

妙哉


云鹤166082174


杨万里的《夏夜追凉》诗,所诠释一个‘心静自然凉’的意境,我认为是恰如其分的。

关于这个观点,我想从道家经典《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的修身偈语来分享: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诗人作为一个常人,此时对外界的‘’热‘’的感受,应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暑气‘’这物理的客观之‘’热‘’;二是诗人对俗事所‘’忧‘’这心里的主观之‘’热‘’。因为内心被俗事欲望所牵,不得排遣,心生焦躁,加上外界暑热之气,自然热火攻心,加重了热的感受。当起身户外小立静心之时,看到‘’明月、幽竹、密林、虫鸣‘’这些宁静的景致,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有序,顿觉内心的焦虑都是心欲自扰,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正所谓‘’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暑热之气依然,虽无风拂面,而内心已感清静凉爽了。

这是‘’心静自然凉‘’的清高境界呵。


童谜童谣


《夏夜追凉》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趣味小诗,说的正是“心静自然凉”,那么它是如何表达这一道理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对全诗的赏析以作了解: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夜晚依然同中午一般炎热,开了门在月光中小站一会儿,不远处的竹林深深,树丛茂密,虫声鸣叫,感觉有阵阵清凉袭来,不过那清凉之感并不是来自微风。

诗意便是这样,很是简洁轻快。诗人首先在第一句直言道出了天气的炎热,夜晚还是没有凉意,与中午时分同样炎热,这说明此时季节应是一年中的夏季伏天了。

接着第二句诗人非常明确的写出了他本是在屋内,是由屋内开门而去了屋外。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夜晚的炎热难耐使正伏案办公,亦或是已经歇息的诗人难以继续,他无法静心做事,又辗转难以入睡,于是这才打开房门,试图寻求室外一丝的凉意和清静。于是他在洒下的月光中小站。自古以来,月亮永远是和给人们带来温暖的太阳相对的:它带去的便是丝丝寒意、清冷和宁静。

接下来的第三句写道此时有声入耳,什么声呢?是那深深竹林密密树荫处的虫鸣声。这一情景在大自然中,是最典型的宁静人少的情景了:树林很深,没有人声的嘈杂,连鸟儿都已经进入梦乡,月光轻洒,只有如此夜深、人静之时,才会听见那阵阵虫鸣了。

于是在最后诗人感觉到了丝丝凉意,没有了之前的焦躁,他写道:带给我微凉的并不是风。是什么呢?自然是这夜深人静能听见虫鸣声的环境了,它让我的心静了,人自然感觉凉快了。

整首小诗非常简洁轻快,在简洁轻快中对"心静自然凉“的结果分别用了以下写法:

  • 前期铺垫:夜热同午热般炎热;
  • 必要条件:让人心静的周围环境;
  • 给出线索:感受到的凉意并非来自风。

诗人以这样简明又独到的方法表达出了全诗“心静自然凉”的主旨。


听雪话诗词


应该是吧,“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写“凉”却没有风、雨、雪、霜,诗中用月光、竹深、树密、虫鸣,做为揭示静中生凉铺垫,这要比直截了当地道出本意更有意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