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小詩《夏夜追涼》,真是心靜自然涼嗎?

姜芸芸


這個問題,我若只回答一個“是”,怕是有些敷衍。

可這答案不就是個“是”麼?楊萬里都在詩裡面說了不是風了,不是風讓人涼快,那不是心靜自然涼還是什麼呢?

說多了,有人嫌囉嗦。說少了,悟空不推薦。

那就詳細賞析一下楊萬里的這首《夏夜追涼》吧: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楊萬里是南宋名臣,是愛國、主戰的一位詩人,和陸游,尤褒,范成大合稱“中興四大詩人”。不過作為朝廷重臣,要在主戰主和的政治浪潮反覆中生存下來,他的絕大部分愛國憂時詩篇,不像陸游那樣奔放、直露,而是壓抑胸中的萬丈狂瀾,大多寫得深沉憤鬱,含蓄不露。這一點倒是和他的晚輩,詞壇大家辛棄疾有些類似。

不過在他擅長的描寫自然景物上,楊萬里的詩具有新、奇、活、快、風趣幽默的鮮明特點,為世人稱道,形成了一種“誠齋體”(誠齋是他的號)號令南宋詩壇。

而《夏夜追涼》正是這樣一首語言淺白,清新自然,卻又構思奇特,略帶一點機心的小詩。

先看平仄。首句“夜熱依然午熱同”,平仄為“仄仄平平仄仄平”,這是仄起平收的七絕格式起句,根據“對”、“黏”的規則,得到整詩的平仄格式(不會推導的找以前文章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可以看到字詞完全合平仄,一二四句尾“同”、“中”、“風”押平水韻“一東”部。

這是一首完全合律的近體格律七絕。

再看內容,因為字詞淺近,所以並沒有什麼難懂的。倒是題目取得很有特色:《夏夜追涼》,“追涼”一詞,是追尋、尋覓清涼,很是生動有趣。倒也不是楊萬里首創,早在杜甫的《羌村》裡就有:“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用在標題中,簡單清晰地點明瞭時間(夏夜)、情境(熱)、行為(追涼)。

首句“夜熱依然午熱同”,說這都半夜了,可還是熱得和午時差不多。這種感覺現在的小孩體會不到了,房間裡都有空調。我們記憶中的小時候是會這樣的,在正暑炎熱之時,晚上也很熱,雖然和白天太陽暴曬不同,但是那種沒有一絲風、無處可逃的悶熱是會讓人感覺上出現誤差的。所以經常會有人感嘆:“這大晚上怎麼和白天一樣熱啊!”楊萬里就是這個意思。

首句感嘆引出第二句,這麼熱怎麼辦呢?又沒有空調開。詩人實在待不住了,“開門小立月明中”。反正睡不著,不如敞開門戶去賞月好了。月光皎潔,說明這是大熱天的月圓之夜。這裡承接首句,進一步補充時間、地點、行為的細節。

第三句進行轉換,前兩句寫熱已經很形象了,把人都逼出戶了,所以這裡就按照“起承轉”的絕句套路,宕開一筆:“竹深樹密蟲鳴處”,院子外面竹林茂密,樹木成蔭,幽深處一片寂靜,遠遠傳來蟲鳴。“竹深”、“樹密”、“蟲鳴”三個印象堆疊,瞬間勾畫出一個靜謐清幽的場所,如在眼前。

尾句是這首七絕的重點,“時有微涼不是風”。看著樹木森森,聽著蟲鳴聲聲,不時感覺到一些微微的涼爽。如果沒有最後三個字,大家一定認為是因為開門到了戶外,總算有些涼風了。可是最後三字奇峰突起,否認了大家心中所想。這種涼爽並不是風帶來的,也就是說並沒有風啊,那麼這些“時有微涼”是如何來的呢?

這才是這整首詩的背後意思所在,其實就是題主所說的“心靜則涼”。同時期的范成大也曾經寫過“風從何處來?殿閣微涼生。桂旗儼不動,藻井森上徵。”這也是差不多的意思,桂旗不動,無風自涼。都是講的靜心生涼。

楊萬里這首詩看似淺白,卻還是在講道理。我們從這裡也可以看到宋詩和唐詩的區別,相比起唐詩的描寫、感受、意在言外,宋詩更進了一步,那就是講理。只不過楊萬里這首詩以描寫感受為主,講道理為輔,而且隱藏得很深很深。

畢竟只是一首生活小詩。這種把你帶入一個情景,自發地猜想“來風了”,再通過最後三個字把你的想法推翻,讓讀者去思考背後的道理的玩法,非常的“宋詩”。

肯定有同學要說了,咋就不好好講話啊?就不能“開門避暑去,心靜自然涼”?當然這樣也可以,但是這就不是好詩了。

詩嘛,從來就是不好好說話,偏偏說出來讓你心服口服。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梧桐樹邊羽


楊萬里小詩《夏夜追涼》,意境清幽,禪意深遠,讀來有清透之感,徹醒之悟。

赤日炎炎似火燒的季節,讀一讀這樣的禪詩,可以讓煩躁的心胸得到清涼的洗滌,讓塵世的煩惱稍微緩解。

題主說到的“心靜自然涼”,我記得是來自白居易寫的一首詩。

一個夏日炎炎的日子,白居易去尋訪一禪師,名叫恆寂。 見他在悶熱的禪房裡安靜地坐著,白居易很疑惑地問他:“這裡好熱啊!大師您怎麼能坐得住?”

恆寂禪師說:“我覺得不熱啊,甚至還很涼快呢”!

白居易聽了,如醍醐灌頂,深受觸動,於是賦詩一首,名曰《苦熱題恆寂師禪室》:

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自涼。

後來, 白居易意猶未盡,還作了一首《消暑》詩: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詩人那心靜自然涼的心態和修行,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清澈見底。

心靜,就是一個好心態。天氣酷熱,就好比煩囂的塵世。心態好了,處於煩囂的塵世,也可以如如不動,八風不倒。

要上升到禪師那樣的精神境界,非常人所能。我們只有多讀前人的詩詞文章,多領悟大師們的精神境界,自己多多思考人生的意義,用以糾正我們的日常行為,在一粥一飯、一言一行中,自覺自律,自動修行,方能得到醒悟,贏來心靜。


煙醉湖


說到楊萬里,這位南宋時期詩人的名字對大家並不陌生,他的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也是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學的。

楊萬里的大部分詩詞,充滿了生活閒趣,自創“誠齋體”,正如這首《夏夜追涼》:

宋/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從表面上看,感覺他好似一位安逸的田園詩人,可真的是這樣嗎?“詩貴言志",宋朝一代詩宗、中興四大世人楊萬里的一生可用“熱淚盈眶”來形容。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楊萬里登進士第,歷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奉新縣、國子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太子侍讀、秘書監等職,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開禧二年(1206年),楊萬里病逝,年八十。獲贈光祿大夫,諡號“文節”。

這首詩是楊萬里留傳下的4239首詩中排列77位,應該是他早期作品。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楊萬里登進士第,歷仕宋高宗,曾任國子博士。此前,金人就擄掠“欽宗及諸王、后妃”,宋王朝風雨飄搖,民不聊生,對於以"治理奉新"為抱負的楊萬里來說,此時撰寫的《千慮策》就是他憂患意識的表現,此文分“君道”、“國勢”、“治原”、“人才”、“論相”、“論將”、“論兵”、“馭吏”、“選法”、“刑法”、“冗官”、“民政”共三十篇,深刻總結了靖康之難以來的歷史教訓,直率批評了朝廷的腐敗無能,提出了一整套振興國家的方針策略,充分展示了楊萬里的政治主張。

所以《夏夜追涼》詩中,恰恰表現的是這一時期,詩人茶飯不思,憂國憂民的心境。

謝謝。








汪叔華


楊萬里《夏夜追涼》全詩如下: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品讀這首詩,讓我們宛如身臨其境:在一個悶熱的盛夏夜晚,詩人本來已經躺在床上,但是悶熱難耐,可能是熱得在床上展轉反側:不免心中生怨,這晚上怎麼還象中午那麼熱?實在受不了,只好開門走到庭院的明月下站立了一小會。忽然,院邊的竹林,時不時傳來蟲鳴如曲,彷彿送來陣陣的微涼,這陣陣的微涼不是風,而是竹林中的清幽,隨著蟲鳴送了過來。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富有生活情趣,讀之,使人感覺如身臨其境,但在平近中又富含哲理,而這個哲理不是詩人生硬的說教,而是通過詩意去引導,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去領悟。至於題主問的:”真是心靜自然涼嗎?”我想不用正面回答,心靜自然涼是一種感受,是一種心態,全靠自己去領會!

我這下面還有一首楊萬里的詩:

“何須名苑看春風,一路山花不負儂。日日錦江呈錦樣,清溪倒照映山紅。”

山野春風,一路野趣,一路圖畫:山花爛漫,倒映澄江,倒映清溪,如詩如畫,如夢如幻。讓人彷彿置身其中。

這兩首詩,給人的感覺卻是富有生活情趣,意趣盎然。這就是楊萬里的詩,詩情就在你身邊!靠你細細地品味,品讀生活。

也許,在悶熱的夏夜,你可以品味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詩,不同的情趣,好詩就在你的身邊,詩心就在你心中,你就是詩人,書寫你的生活,你的情趣。


萬方談人生


《夏夜追涼》宋•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密林深處的幽靜讓人心生涼意,實則並沒有一絲絲的風兒,就是心靜自然涼。

楊萬里南宋傑出詩人,與尤袤mao、范成大、陸游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



夜熱依然午熱同詩人在酷暑難耐的午夜,能找到一處可以釋放心中煩熱的清涼,實屬不易。妙就妙在,全詩28字沒有一個字提到心,或與心有關的意思,但是字裡行間毫不掩飾地表露出詩人楊萬里的胸中憤悶與憂鬱。

陸游就不同了,直接把床移到水邊去。《門外追涼》宋•陸游

山月出時閒弄影,水風清處旋移床。

這裡有清涼的水風,不然夜裡如何睡得。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心心胸豁達開朗,氣度淨潔,才在如此酷熱難耐的午夜,追尋到一絲清涼。語言淺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稱為誠齋體。

楊萬里的詩歌不拘一格,富有變化,既有歸千軍、倒三峽、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氣勢,也有狀物姿態,曲盡其妙和委曲細膩功力。他的誠齋體詩,同時還具有新、奇、活、快、風趣幽默的鮮明特點。詩人官場幾起幾落,都能實時調整心情,如《夏夜追涼》排解憤悶,顯得不急不怨,心態平和,只要心態好,心靜就自然涼了。最後一句點明主題。

後來又謝病自免,迴歸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幽屏與世無爭,享年80歲。

現在的我們幾乎家家安空調,沒法切身感受詩人已是午夜了,依然像白天正午一樣熱,迫不得已追可以能納涼的地方。一個追字,即覓涼、取涼、找涼,怎個渴求了得!

分享到此。希望您滿意。


日月詩語


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夏夜追涼》全詩如下: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詩的大意是:

悶熱的夜晚如同炎熱的正午一般,我推開門小立在明亮的月光中。竹林幽深,樹木繁茂的地方傳來啾啾的蟲鳴聲,時而微涼卻不是因為風。

詩意賞析:

  • “夜熱依然午熱同“,夏季的夜晚熱的和炎熱的正午一般,夏季中午已經夠熱了,夜晚卻和中午一樣熱,寫出了夏夜熱的程度,為下一句”開門小立月明中“作出了鋪墊,點明瞭原因。


  • “開門小立月明中“,由於夜晚悶熱,詩人難以入睡,因此推開門立在了明亮的月光中。詩人在室外乘涼之餘,還可以抬頭仰望天上的明月,乘涼和賞月兩不誤。
  • “竹深樹密蟲鳴處“,幽深的竹林,茂密的樹木以及鳴叫的蟲子共同構成了夏季夜晚的景象,竹林和樹木是靜景,蟲鳴是動景,動靜結合,以動襯靜,寫出了夏夜的靜謐和清幽的氛圍。

  • “時有微涼不是風“,時而感到輕微的涼意不是緣自風,說明了這種涼意不是因風而生,是夏季夜晚的靜謐和清幽所致,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心靜自然涼“。環境在很大的程度上會影響人的心情,比如若在聲音嘈雜的鬧市中,心情不免會有所煩躁,而在夏季的夜裡,沒有了白天太陽的暴曬,再加上週圍靜謐清幽的環境氛圍,心中總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些涼意,進而體現在身體的感知上,即”心靜自然涼“。

文字的二三事


夏日署氣燻蒸,夜熱猶甚於午熱,在古時除了扇子就是用水來解署,但二者總不能盡如人意,故而詩人出門在明月聽聽竹林深處的蟲鳴,因明月本身是有清涼感的;加之竹又有清涼之感;樹密生蔭,廕生涼氣;夏蟲的鳴聲雖不同於寒蛩,但詩人卻當寒蛩聽之,這連用的四種景物疊加出來的涼意只是心靈的感覺與身心的快感是涼風所不具備的,所以詩人用一《追》字來詮釋他的內涵是恰如其氛的,也是絕妙的,在這樣腦人夜晚如果沒這種心態確是難熬。

美哉

妙哉


雲鶴166082174


楊萬里的《夏夜追涼》詩,所詮釋一個‘心靜自然涼’的意境,我認為是恰如其分的。

關於這個觀點,我想從道家經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中的修身偈語來分享: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詩人作為一個常人,此時對外界的‘’熱‘’的感受,應該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暑氣‘’這物理的客觀之‘’熱‘’;二是詩人對俗事所‘’憂‘’這心裡的主觀之‘’熱‘’。因為內心被俗事慾望所牽,不得排遣,心生焦躁,加上外界暑熱之氣,自然熱火攻心,加重了熱的感受。當起身戶外小立靜心之時,看到‘’明月、幽竹、密林、蟲鳴‘’這些寧靜的景緻,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有序,頓覺內心的焦慮都是心欲自擾,還有什麼不能放下的呢?正所謂‘’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暑熱之氣依然,雖無風拂面,而內心已感清靜涼爽了。

這是‘’心靜自然涼‘’的清高境界呵。


童謎童謠


《夏夜追涼》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一首趣味小詩,說的正是“心靜自然涼”,那麼它是如何表達這一道理的呢,我們可以通過對全詩的賞析以作了解: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夜晚依然同中午一般炎熱,開了門在月光中小站一會兒,不遠處的竹林深深,樹叢茂密,蟲聲鳴叫,感覺有陣陣清涼襲來,不過那清涼之感並不是來自微風。

詩意便是這樣,很是簡潔輕快。詩人首先在第一句直言道出了天氣的炎熱,夜晚還是沒有涼意,與中午時分同樣炎熱,這說明此時季節應是一年中的夏季伏天了。

接著第二句詩人非常明確的寫出了他本是在屋內,是由屋內開門而去了屋外。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正是夜晚的炎熱難耐使正伏案辦公,亦或是已經歇息的詩人難以繼續,他無法靜心做事,又輾轉難以入睡,於是這才打開房門,試圖尋求室外一絲的涼意和清靜。於是他在灑下的月光中小站。自古以來,月亮永遠是和給人們帶來溫暖的太陽相對的:它帶去的便是絲絲寒意、清冷和寧靜。

接下來的第三句寫道此時有聲入耳,什麼聲呢?是那深深竹林密密樹蔭處的蟲鳴聲。這一情景在大自然中,是最典型的寧靜人少的情景了:樹林很深,沒有人聲的嘈雜,連鳥兒都已經進入夢鄉,月光輕灑,只有如此夜深、人靜之時,才會聽見那陣陣蟲鳴了。

於是在最後詩人感覺到了絲絲涼意,沒有了之前的焦躁,他寫道:帶給我微涼的並不是風。是什麼呢?自然是這夜深人靜能聽見蟲鳴聲的環境了,它讓我的心靜了,人自然感覺涼快了。

整首小詩非常簡潔輕快,在簡潔輕快中對"心靜自然涼“的結果分別用了以下寫法:

  • 前期鋪墊:夜熱同午熱般炎熱;
  • 必要條件:讓人心靜的周圍環境;
  • 給出線索:感受到的涼意並非來自風。

詩人以這樣簡明又獨到的方法表達出了全詩“心靜自然涼”的主旨。


聽雪話詩詞


應該是吧,“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寫“涼”卻沒有風、雨、雪、霜,詩中用月光、竹深、樹密、蟲鳴,做為揭示靜中生涼鋪墊,這要比直截了當地道出本意更有意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