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信手拈來的一首詩,卻成千古名作,還誕生了兩個成語

唐朝有很多二三流的小詩人,卻寫出準一流的作品。

例如李益的“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金昌緒的“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王駕的“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這些詩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詩紅人不紅”。

盛唐山水詩人常建也是他們中的一員。

這個名字也許我們不太熟,但他卻有一首千古名作,寫出了“靜”的最高境界,常人難以企及

此詩名為《題破山寺後禪院》,全文如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唐朝詩人信手拈來的一首詩,卻成千古名作,還誕生了兩個成語

這是一首題壁詩,描寫的是詩人清晨漫遊古寺所見之景,短短8句,卻誕生了兩個成語,也算是不簡單了。

此詩的作者常建字號不祥,只知他大約活動於盛唐時代,曾經和王昌齡為同榜進士。

在唐朝“五十少進士”,而且並不是中了進士,就能青雲直上,像孟郊46歲中了進士,51歲才混了個縣尉。

而常建差不多也是如此,雖然高中進士,卻一直不得志,最後的他看破名利,隱居鄂渚的西山。

他的詩歌大多寫山水田園,與王維孟浩然算是同道中人。

不過可惜的是他現存的作品並不多,而這首《題破山寺後禪院》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了。

唐朝詩人信手拈來的一首詩,卻成千古名作,還誕生了兩個成語

詩歌開頭便交代了時間和地點。

清晨,他信步走進古寺,初升的紅日照射著屋後的山林,顯得更加翠綠蔥蘢。

首聯看似很平淡,其實卻暗含深意。

“初日”,寫出了旭日東昇的勃勃生機,這不僅是大自然之景,更是詩人內心的寫照,此時他的心情就像這初日一樣美好,充滿希望。

接著的頷聯寫的是後禪院幽靜迷人的景色,此句還誕生了一成語——曲徑通幽

他沿著竹林掩映的小路,走到了幽深的後院,發現僧人們誦經禮佛的禪房就在那花木深處。

這樣幽靜美妙之景怎不令人陶醉呢?

北宋的文壇大佬歐陽修就曾對此句讚不絕口,也曾想模仿著寫,卻始終無法下筆。

後來他在青州的一處寺廟歇息,終於也親身體會到了“曲徑通幽”的意境,卻仍無法寫出這樣的詩句。

由此可見常建這兩句詩境界之高,連歐陽修都無法企及,更遑論普通人了。

唐朝詩人信手拈來的一首詩,卻成千古名作,還誕生了兩個成語

而頷聯的兩句同樣是千古名句,頗具禪意。

他舉目遠眺,只見山後日光明媚,鳥兒歡快地飛來飛去,他又走到清水潭邊,只見潭中的倒影清晰卻又空靈。此時的他已完全摒棄雜念,深深地陶醉在這山光水色中了。

佛家講究“靜”,摒除一切煩惱,而此時的詩人想來已是深得禪趣,所以才會有尾聯的“萬籟俱寂”。

尾聯以聲襯靜,營造了一種寧靜祥和的境界,這也是詩人所追求的。

他沉浸在寺院的幽美之景中,彷彿所有的聲音都消失了,只剩那杳杳的鐘聲,引領著他進入更加空靈純淨的世界。

這種靜中有聲的寫法,和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有異曲同工之妙,看似有聲其實勝無聲,都是為了襯托“靜。”

而且常建這裡的“靜”不僅是指環境,更是心靈的一種“靜”。

這樣超脫世俗的境界,常人難以企及。

唐朝詩人信手拈來的一首詩,卻成千古名作,還誕生了兩個成語

全詩層次分明,一步步引領著讀者進入了一個返璞歸真、寧靜祥和的境界,讀來令人心曠神怡。

後來清朝的紀曉嵐評價這首詩“興象深微,筆筆超妙,此為神來之候”。

不知讀了此詩,你是否能領略到那種超凡脫俗的“靜”呢?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