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在我心裡有了別樣的意義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12月18日,記者來到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切吉鄉,驅車不遠就到了莫合村。村民的房屋在眼前一字排開,家家戶戶院落裡一塵不染。不知哪戶人家的水管凍裂了,家門口就像“溜冰場”。莫合村黨支部書記扎西加見狀喊來了幾個村民,大家齊心協力鏟冰清路。天氣寒冷,卻能讓人從心中升騰起融融暖意。

莫合村138戶474人,有30戶貧困戶。2007年的時候,村裡沒有自來水,村民們要騎著馬車、驢車、摩托車或者開著手扶拖拉機到鄉上拉水;村民用電時有時停;孩子們得走4公里砂石路去鄉幼兒園、小學;全鄉耕地面積只有113.3公頃土地,人均才0.2公頃土地,村裡使用的是破舊的老土渠,青稞、小麥、油菜地裡經常澆不上水,收成也不好。

“正因為這樣,很多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村裡也越來越留不住人。”那時27歲的扎西加也不例外。2007年,他在共和縣塘格木鎮開了一家銀花飯店,隨後又在玉樹藏族自治州、四川省做起了畜產品交易的生意。接下來的歲月裡,他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種過樹,在共和縣光伏園區修過路……豐富了他閱歷的同時,也讓他得到了沉甸甸的財富。從最初一年收入幾百元到三四萬元再到十五六萬元,漸漸地,扎西加在村裡小有名氣,大夥兒都知道他能吃苦,有生意頭腦,會賺錢。

2014年,當時的村“兩委”班子和老農代表找到了扎西加,想把村黨支部書記的重任交給他。起初,扎西加的內心是拒絕的。他覺得自己缺乏經驗,管理不好整個村,而且自己在外發展也不錯,沒必要回村裡繼續受苦受窮。村裡的老書記還有父親不停地為他做思想工作,他在“小我”與“大我”中做著選擇,明白回鄉的意義就是儘可能為村民們多做點什麼,幫助他們走向富裕。

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後,扎西加決定從改善群眾的住房條件入手。2017年9月,共和縣扶貧開發局投資1300多萬元為莫合村村民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村子裡還有了與之相配套的衛生室、文化活動室、村民服務中心、廣場等設施。村民們從原來距離鄉政府4公里處搬到了鄉政府所在地,用水用電以及孩子上學都很方便了。

56歲的村民艾智尖措是村裡的貧困戶,母親去世後,他一個人無依無靠。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實施後,政府為他修建了一間包括廁所、院牆、大門的25平方米的房子。扎西加還自掏9000元為艾智尖措裝修了房屋,同時為他聯繫了鄉上街道清潔工的工作,一個月有1500元的工資。加上政府的各類政策補助,2018年底他已經脫貧了。扎西加說:“易地搬遷改善了村民們的居住條件,接下來就是怎麼致富的問題。經過大家一致協商討論,我們打算分三步走。”

莫合村102戶村民自願自籌了58萬元資金,開辦了共和建美思水泥製品銷售有限公司這一村辦企業。“貧困戶不用入股,但他們可以坐享分紅。今年我們銷售了300多萬塊磚,賺了21萬元,70%用於分紅,30%用於壯大村集體經濟。”扎西加說。除了分紅,村民們也可以在公司打工,目前公司吸納了12名村民。25歲的村民誇傑才讓在這裡開裝載機,每個月能有4000元的收入。

扎西加介紹:“共和縣扶貧開發局投資了392多萬元資金,修建了一個佔地1069平方米的扶貧產業園交給村集體使用,每年給村裡交20萬元的租金。除此之外,我們要牢牢把握住搬遷後的地理優勢,從2020年開始發展‘馬路經濟’。為此村裡統一修建了18000平方米的商鋪,每戶140平方米,村民們可以做點買賣增加收入。相信通過這些辦法,莫合村村民的好日子就要來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