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羊口的鹽(1):遙望——歷史的斑駁

「深度」羊口的鹽(1):遙望——歷史的斑駁

大眾網濰坊·海報新聞12月20日訊(記者 於明效)鹽聖夙沙氏——與文聖倉頡、農聖賈思勰並稱“壽光三聖”,夙沙氏自“煮海為鹽”始,便開創了華夏製鹽歷史之先河,被尊為鹽業之鼻祖,史上亦稱“鹽宗”。《尚書·禹貢》記載:海濱廣瀉,厥田斥鹵,厥貢鹽絺。書中所載之地,便是今山東省壽光市,經數千年曆史沉澱,逐漸奠定了壽光的“中國海鹽之都”地位。2008年壽光出土的“東周古鹽業建址”,被稱為“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而壽光市的鹽業歷程,皆從羊口鎮開始起源、發展與壯大。

「深度」羊口的盐(1):遥望——历史的斑驳

漢朝始設官臺場 並後成山東八大鹽場之一

壽光北部鹽業歷史由來已久,史書記載: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壽光縣,設鹽官,司鹽事;到元朝初年,元世祖在山東共設立鹽場19處,位於壽光縣境內的名為“官臺場”(同“官臺鹽場”),東西長達百餘里,鹽務由“山東都轉運司益都課稅所”統一管理;至明代,沿海一帶貧民至此以捕魚、煎鹽為生,當時的製鹽方法仍是“取滷熬鹽”,朝廷在官臺場設立鹽課大使、副大使主管鹽務。

清康熙十八年,官臺鹽場撤銷,併入壽光縣管理;雍正八年,政府為把控鹽務,又重新設立官臺場,由場署直接管理,並將濰縣固堤場併入;1895年,清政府開始在羊角溝(今羊口鎮)廣闢鹽場,發展到清光緒時,鹽務改歸巡撫監管,下設“鹽課司”。至此,山東鹽場經裁併後,由原來的19處變為8處,官臺鹽場便為合併後的八中之一。而製鹽方式的改變,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由煎鹽變更為灘池曬鹽。據《山東鹽業志》記載,“煎曬鹽斤,俱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曬較煎又覺事半功倍。”

「深度」羊口的盐(1):遥望——历史的斑驳

“繁華之區”到“低谷” 王官鹽場歷經坎坷

到1915年9月(民國時期),官臺鹽場與王崗鹽場合並,定名“官崗鹽場”,1918年改為“王官鹽場”,場署遷西駐羊角溝,全場共有鹽灘1025副,其中井灘963副,溝灘62副。在此期間,壽光、廣饒兩縣及外地一些富戶瞄準商機,在羊角溝周圍投資盛建鹽場,並共同出資建成長約20公里的輕便鐵路,以便運鹽之用。彼時的王官鹽場曾一度稱為“繁榮之區”,山東省在羊角溝設立“鹽務稽核所”,主管稅收、稱放事宜。

後因盲目生產、管理不善,導致大量原鹽滯銷,王官鹽場鹽業開始進入低迷期,曬鹽戶十有九賠。因此,1920年,政府下令銷燬王官鹽場鹽質低劣的老垣子灘池37副,橫垣、林垣、崔垣灘池94副,均由政府酌情發給補貼。1921年3月,下令剷除王官鹽場所有廢棄灘坨,所有陳鹽一併銷燬;同年6月,王官場的鄭垣、肖垣88副灘被封閉,存鹽全部銷燬;1924年5月,宋垣146副鹽灘被封閉,存鹽被銷燬。

1925年,王官場奉命對鹽灘進行清查、丈量、登記、造冊,尚存鹽灘517副,並向灘戶發放“製鹽許可證”。同時劃分了產鹽區:一區是羊角溝,有灘池175副;二區是寧海寺,有灘池261副;三區是小清河北岸,有灘池30副;四區郭垣,有灘池51副。共計灘池517副,有鹽民2848人,年產原鹽約7萬噸。

「深度」羊口的盐(1):遥望——历史的斑驳

軍閥、日偽盤剝 日均侵奪存鹽4888噸

“聽老人們講過,經政府多次銷灘毀鹽,鹽灘廢毀接近半數,坨存鹽全部倒入河海。”羊口鎮一位老鹽農回憶。起初時,國民黨政府還向商戶發放少量補貼,後來即強行封灘毀鹽,以致民不聊生,怨聲載道。1929年,軍閥孫佃英部的兩個團到羊角溝駐防,非法搶鹽倒賣,時局呈現一片混亂。這時,王官鹽場”僅有鹽灘437副,面積11065公畝,鹽民1748人,年產原鹽約5.5萬噸。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王官鹽場被國民黨十五旅張景月部隊所佔據,他們置鹽業公署於不顧,放縱官兵到處搶鹽,販賣鹽斤,刮取鹽利,致使鹽業無法生產,不少灘戶棄灘逃走。1938年,整個王官鹽場堅持曬制的鹽灘不足200副,全年產鹽僅2萬噸左右。1939年,鹽場被日偽軍侵佔,並設立日偽“王官鹽場灘業公署”,沒收公記鹽田19副、郭垣鹽田52副,侵奪存鹽4888噸。

1941年,日偽在羊角溝設立“漁鹽驗收處”並下設羊角溝、三里溝、半截溝、寧海寺4個常務所。羊角溝所,管轄橋頭溝、裡溝灘區,鹽田67副;三里溝所管轄三里溝、四里溝灘區,有鹽田102副;半截溝所管轄半截溝及新溝子的部分灘區,有鹽田62副;寧海寺所管轄新溝子16副、興隆溝69副。4個場務所總共管轄鹽田316副。1944年8月,日偽“王官鹽場公署”交十五旅張景月部孟祝三團管理。

「深度」羊口的盐(1):遥望——历史的斑驳

商改衝擊、國軍襲擾 鹽業生產遭受嚴重影響

1945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了“羊角溝市人民政府”,羊角溝鹽田與壽光郭垣鹽田劃分成不同縣屬的兩個產鹽單位,鹽務同屬渤海工商局三分局管理。羊角溝支局轄區內有鹽場一處,公灘8副,面積560公畝,鹽工140人;民營鹽田歸羊角溝鹽店和鹽業公會管理。同時,組織了由鹽民當家的“鹽業公會”和“鹽業救國會”。在日軍佔領羊角溝期間,清河區抗日民主政府幫助鹽民建立新灘,孤立敵佔舊灘,切斷日偽運鹽道路,保護當地鹽業資源,大力支援了抗日戰爭。

1946年羊角溝復灘197副,面積5328公畝,有鹽民920人,年產原鹽3.8萬噸。而到了1947年夏,羊角溝受到農村土改複查的衝擊,提出“曬者有其灘”,“住者有其房”,“駛者有其船”的口號,過左實行了商改灘改政策,又加國民黨三三六旅和張景月部孟團的襲擾,造成多數灘主棄灘逃走,使鹽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這一年,羊角溝鹽區原鹽產量僅有1.2萬噸,不足1946年的三分之一。

1948年,渤海行署在羊角溝設渤海區第二鹽務局(亦稱河南鹽務局),轄有廣北、官臺、北單、岔河、羊角溝五個鹽務所與國營新興鹽場。1949年1月份,河南鹽務局又與萊州鹽務局合併,改稱山東省鹽務管理局萊州鹽務分局,下設官臺、岔河、羊口、北單、周疃、寇家塢鹽務所與國營新興鹽場,並駐紮鹽警中隊150餘人。

「深度」羊口的盐(1):遥望——历史的斑驳

全國首屆鹽務會議召開 鹽業發展探索新模式

壽光市海寧鹽場場長楊修京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2月,全國首屆鹽務會議在益都(今青州市)召開。會議確定了“採取公私兼顧、以銷定產,提高質量,增加產量,減少成本”的鹽業生產總方針,要求凡產鹽集中,便於管理,且成本低、質量高、運輸便利的鹽場,應增加投資,改進設備,儘快恢復和發展;凡無發展前途,但為當地民食所需要的,暫維持現狀;凡條件差,與民食關係不大,鹽民又易於轉業的,應逐漸減產,直至最後裁廢。

自1950年至1951年,羊口鹽場管理處遷駐羊角溝,先後裁廢了官臺、北單兩個鹽務所及全部鹽池,計鹽田140副。調整後,共有鹽田519副,國營24副,民營495副,面積73748公畝,鹽民2677人,並於1952年裁廢新興鹽場。1953年開始,鹽業生產進入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羊角溝區政府按照“自願互利,加強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先試辦了3個互助組,將規模化及零散灘戶進行融合管理。

短短一年時間內,互助組數量發展到39個,成立鹽業生產合作社14個。1956年1月27日,羊角溝14處鹽業生產合作社併為一處鹽業高級生產合作社,正式成立了羊角溝鎮鹽業合作社,有社員1441人,有鹽田310副,面積達39392公畝。“那時候羊口社員的收入在全市甚至全省都算是高等,生活水平遠遠高出附近鄉鎮、城區很多,但同時生產、經營模式受限,也亟需轉型。”楊修京稱。

大面積恢復、發展民營鹽灘 銷售困難產能過剩

根據國務院下達的《關於恢復和發展民營鹽灘》的指示和省鹽務會議確定的“有重點地恢復和擴建減產轉業的鹽灘,新建一部分鹽場”精神,從1957年至1960年,羊角溝新建了位於鎮區東南35公里處的“壽光鹽場”,總投資53.4萬元,建灘22副,面積600公畝,年生產原鹽2萬噸;同時,鎮區西南8公里處,由安徽省投資,興建“國營安徽鹽場”,共有鹽灘51副,面積23000公畝,年生產能力4萬噸。

1958年4月,撤銷羊口鹽場管理處,改設壽光縣鹽務局,行政隸屬壽光縣人民委員會,業務受山東省鹽務局和昌濰鹽管處雙重管理;黨務屬中共羊角溝公社委員會。轄區內設有壽光縣國營鹽場、壽光縣岔河鹽場、羊角溝公社鹽業大隊。1966年6月,山東菜央子鹽場、壽光縣鹽場、羊角溝合作鹽場、岔河合作鹽場合併為山東羊角溝鹽場,併成立了山東省羊角溝鹽場管理局,隸屬國務院第一輕工業部,業務由省鹽務局代管。

次年4月,壽光縣鹽務局在縣城設立,受山東省鹽務局、昌濰地區輕工業局雙重領導。1972年,壽光縣鹽務局又遷駐羊角溝,接管原山東省羊角溝鹽場負責的坨基儲運、原鹽銷售、公收等業務。在此期間,羊角溝鹽業歷經數次改革與灘田升級改造,10年時間,鹽業生產基本實現了“鹽田結構合理化,工藝科學化,生產機械化”的現代化鹽田,完成了由最初個體生產到集體生產再到產業化運作的初步轉型升級。

根據縣委提出的“社社辦鹽場、隊隊建鹽田”要求,留呂、田馬、稻田、前楊、紀臺、城關、豐城、馬店、古城、寒橋、北洛、田柳等12處公社又紛紛在羊角溝社區以東興辦鹽場。至1980年,所有鹽場全部建成投產,單社隊辦鹽場總面積便達到了13.6萬公畝,生產能力為年原鹽總產量20萬噸。然而,因鹽田面積與生產能力的大幅度增加,原鹽生產出現產能過剩狀況,致使原鹽嚴重積壓,銷售困難。(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