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盛到关停:西左渔池的飘摇十年

从兴盛到关停:西左渔池的飘摇十年

在我的qq日志里,2012年8月11日有一篇日志,清晰的记着一句话:加油100,钓费50,午饭20,海捞15,荒食10,疯钓鲫+大黄鲫+野战蓝鲫+散装颗粒+皮筋颗粒=30,2.0+1.5线组两套6块,烟7块,工时一天,连晒带累,使出浑身解术,黔驴技穷,整好差不多二百五。

那时基本停留在蚯蚓加小米野钓鲫阶段,听别人说荒食加颗粒粉就可以钓到鲤鱼,自己就到附近的渔具店乱七杂八的添置了点东西,自己一个人跑到了西左渔池。听人说荒食好用,就把那十块钱的荒食加水搓成了个球,用散装颗粒打窝。调钓还是沿用野钓的办法:调水平钓一目。

从兴盛到关停:西左渔池的飘摇十年

那时候小药还没普及,散炮、麻团、小黄面都没有盛行,大部分就是用那种散装颗粒打窝,用皮筋颗粒钓鱼,技术好一点的就用颗粒粉配丸九老三样(荒食、无双、鲤鱼旗)

那个时候整个邹平县没几个黑坑,西左渔池就是邹平首屈一指的第一个正儿八经的黑坑。物依稀为贵,这个黑坑吸引了好多钓鱼爱好者前来垂钓。那时收费不算高,钓鱼人要求也不高,钓不到不气馁,钓到一条、两条的就很高兴。


从兴盛到关停:西左渔池的飘摇十年


当时老板是按人头放鱼,并不是和现在这样先放上鱼,大家看到放鱼信息后再考虑是否前来垂钓。早上八点的时候,老板到鱼池看看来了多少人,根据每人的交费情况,再去拉鱼。通俗的讲是按人头放鱼,那样做的好处是心中有数,比如收了多少钱,取出一定的利润,剩下的买来鱼进行投放。所以,人数少就少放点,人数多就多放点,人气量逐步飙升。


从兴盛到关停:西左渔池的飘摇十年


那时的钓鱼人钓不到鱼一般找自己的原因,比如自己的饵料不行。看到别人钓到鱼,就过去学习,甚至偷偷的记下别人的饵料包装袋,回去到处去淘换,哪怕多花点钱,也一定要把那种饵料买到。鱼不开口,一般不考虑天气的原因、鱼皮毛的原因,只考虑自身原因,感觉那时的钓友好单纯。


从兴盛到关停:西左渔池的飘摇十年


西左渔池人气旺的时候,夜以继日有人垂钓。老板为此扩建了餐厅,增加了小炒,收益进一步扩大。坊间遥传西左渔池年收入50+万,那个时期,一年挣个五十多万是个什么概念。

最让人诧异的流言是说有个钓友要在黑坑附近修个停车场,说是要开直升飞机过来钓鱼。这个信息被传得头头是道,有鼻子有眼。


从兴盛到关停:西左渔池的飘摇十年


开钓场一般是和钓鱼人直接打交道,难免有几个不守规矩的钓鱼人。我就亲眼看到过晚上夜钓用海杆的。所以,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老板难免会得罚几个不守规矩的钓鱼人,与此同时,各地的钓场也开始建设,雨后春笋一般。

渐渐有人开始质疑西左钓场,说这个钓场是个坑中坑,即湾中间还有一个小坑,鱼都集中到小坑去了,钓鱼人的鱼杆根本够不到。还有人咋呼说是老板晚上往湾中间撒喂鱼颗粒,把鱼都聚到中间去了。有人说得更邪乎:老板放了鱼后,晚上再偷偷的拉一网。

大趋势是渔池越来越多,更多人想从中分得一杯美梗,于是,出现了竞争。当时,里八田开了一家黑坑,放鱼开池的第一天,居然水边全是卫生球。鉴于这种情况,钓鱼人都撤退了,老板也退了票。这卫生球不是渔池老板撒的,而是别有用心的人特意撒在近岸让钓鱼人看到的,竞争白热化可见一斑。

西左老板也与时俱进,加入了好多QQ群,想办法搞活动来挽回日渐流失的人气,比如钓鱼送水杯,设标鱼等等,收效却并不是太好。


从兴盛到关停:西左渔池的飘摇十年


钓鱼人的钓鱼水平在提高,认知水平同时也水涨船高:开始注重渔池放鱼的质量、数量,开始关切开口率、出鱼量,开始用更先进的各种钓法来尽量钓取更多的鱼。已经有人对自己的钓法特别自信,开始排除自己的原因,把不上鱼的矛头指向了渔池。集体不开口退票这种以前想也不也敢想的事情得以实现。

各地的黑坑越来越多,新鲜玩法花样百出,想用短杆有小湾,想用长杆有大水面,还有十元一天的混养休闲塘,同时出现了冬钓棚。

西左渔池老板与时俱进做了改进,比如把池子南北方面一截为二,开始着手放不同的鱼,比如一个放草鱼,一个放鲤鱼,甚至想到了对外承包放大物,直到承包方不再续约,老板选择了封池。

号称邹平第一家黑坑的西左鱼池,从辉煌到停钓,经历了十年风风雨雨,也带走了好多钓鱼人的青春回忆,不久的将来, 不知道还能不能坐在西左鱼池边,钓上一天鱼。


从兴盛到关停:西左渔池的飘摇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