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興盛到關停:西左漁池的飄搖十年

從興盛到關停:西左漁池的飄搖十年

在我的qq日誌裡,2012年8月11日有一篇日誌,清晰的記著一句話:加油100,釣費50,午飯20,海撈15,荒食10,瘋釣鯽+大黃鯽+野戰藍鯽+散裝顆粒+皮筋顆粒=30,2.0+1.5線組兩套6塊,煙7塊,工時一天,連曬帶累,使出渾身解術,黔驢技窮,整好差不多二百五。

那時基本停留在蚯蚓加小米野釣鯽階段,聽別人說荒食加顆粒粉就可以釣到鯉魚,自己就到附近的漁具店亂七雜八的添置了點東西,自己一個人跑到了西左漁池。聽人說荒食好用,就把那十塊錢的荒食加水搓成了個球,用散裝顆粒打窩。調釣還是沿用野釣的辦法:調水平釣一目。

從興盛到關停:西左漁池的飄搖十年

那時候小藥還沒普及,散炮、麻團、小黃面都沒有盛行,大部分就是用那種散裝顆粒打窩,用皮筋顆粒釣魚,技術好一點的就用顆粒粉配丸九老三樣(荒食、無雙、鯉魚旗)

那個時候整個鄒平縣沒幾個黑坑,西左漁池就是鄒平首屈一指的第一個正兒八經的黑坑。物依稀為貴,這個黑坑吸引了好多釣魚愛好者前來垂釣。那時收費不算高,釣魚人要求也不高,釣不到不氣餒,釣到一條、兩條的就很高興。


從興盛到關停:西左漁池的飄搖十年


當時老闆是按人頭放魚,並不是和現在這樣先放上魚,大家看到放魚信息後再考慮是否前來垂釣。早上八點的時候,老闆到魚池看看來了多少人,根據每人的交費情況,再去拉魚。通俗的講是按人頭放魚,那樣做的好處是心中有數,比如收了多少錢,取出一定的利潤,剩下的買來魚進行投放。所以,人數少就少放點,人數多就多放點,人氣量逐步飆升。


從興盛到關停:西左漁池的飄搖十年


那時的釣魚人釣不到魚一般找自己的原因,比如自己的餌料不行。看到別人釣到魚,就過去學習,甚至偷偷的記下別人的餌料包裝袋,回去到處去淘換,哪怕多花點錢,也一定要把那種餌料買到。魚不開口,一般不考慮天氣的原因、魚皮毛的原因,只考慮自身原因,感覺那時的釣友好單純。


從興盛到關停:西左漁池的飄搖十年


西左漁池人氣旺的時候,夜以繼日有人垂釣。老闆為此擴建了餐廳,增加了小炒,收益進一步擴大。坊間遙傳西左漁池年收入50+萬,那個時期,一年掙個五十多萬是個什麼概念。

最讓人詫異的流言是說有個釣友要在黑坑附近修個停車場,說是要開直升飛機過來釣魚。這個信息被傳得頭頭是道,有鼻子有眼。


從興盛到關停:西左漁池的飄搖十年


開釣場一般是和釣魚人直接打交道,難免有幾個不守規矩的釣魚人。我就親眼看到過晚上夜釣用海杆的。所以,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老闆難免會得罰幾個不守規矩的釣魚人,與此同時,各地的釣場也開始建設,雨後春筍一般。

漸漸有人開始質疑西左釣場,說這個釣場是個坑中坑,即灣中間還有一個小坑,魚都集中到小坑去了,釣魚人的魚杆根本夠不到。還有人咋呼說是老闆晚上往灣中間撒餵魚顆粒,把魚都聚到中間去了。有人說得更邪乎:老闆放了魚後,晚上再偷偷的拉一網。

大趨勢是漁池越來越多,更多人想從中分得一杯美梗,於是,出現了競爭。當時,裡八田開了一家黑坑,放魚開池的第一天,居然水邊全是衛生球。鑑於這種情況,釣魚人都撤退了,老闆也退了票。這衛生球不是漁池老闆撒的,而是別有用心的人特意撒在近岸讓釣魚人看到的,競爭白熱化可見一斑。

西左老闆也與時俱進,加入了好多QQ群,想辦法搞活動來挽回日漸流失的人氣,比如釣魚送水杯,設標魚等等,收效卻並不是太好。


從興盛到關停:西左漁池的飄搖十年


釣魚人的釣魚水平在提高,認知水平同時也水漲船高:開始注重漁池放魚的質量、數量,開始關切開口率、出魚量,開始用更先進的各種釣法來儘量釣取更多的魚。已經有人對自己的釣法特別自信,開始排除自己的原因,把不上魚的矛頭指向了漁池。集體不開口退票這種以前想也不也敢想的事情得以實現。

各地的黑坑越來越多,新鮮玩法花樣百出,想用短杆有小灣,想用長杆有大水面,還有十元一天的混養休閒塘,同時出現了冬釣棚。

西左漁池老闆與時俱進做了改進,比如把池子南北方面一截為二,開始著手放不同的魚,比如一個放草魚,一個放鯉魚,甚至想到了對外承包放大物,直到承包方不再續約,老闆選擇了封池。

號稱鄒平第一家黑坑的西左魚池,從輝煌到停釣,經歷了十年風風雨雨,也帶走了好多釣魚人的青春回憶,不久的將來, 不知道還能不能坐在西左魚池邊,釣上一天魚。


從興盛到關停:西左漁池的飄搖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