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84歲"國寶級"東方古陶瓷專家 因她的卓越世人尊稱"禚先生"​

為詮釋1400年耀州窯爐火故事

84歲禚振西老人

擇一事而終身

雖為女性

因她的卓越世人尊稱"禚先生"


銅川84歲


在耀州窯博物館,82歲高齡的禚振西老人依然像年輕人一樣,或在辦公室查閱資料,或到陳列館講述耀州窯的前世今生,或出現在發掘現場甄別出土文物,忙忙碌碌不亦樂乎。人們早已忘記了她已是退休22年的"國寶級"東方古陶瓷專家,已習慣了她半個世紀以來這樣忙碌的身影。雖為女性,但她的卓越與不凡贏得了"禚先生"尊稱。


為解開耀州窯富蘊千載的神秘面紗,她紮根在這裡,風餐露宿,孜孜以求,為耀州窯的發掘、研究、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無負一名文博工作者的歷史使命,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守與擔當,獲得了東方古陶瓷學會"希爾金獎"中華第一人、"陝西建國50年十大傑出婦女代表""銅川建市60週年傑出貢獻人物"等稱號。


"深挖"耀州窯,一生甘當"挖寶人"



1973年春,銅川市燈泡廠在搞基建時挖掘出了大量的陶瓷碎片,送至省文管會進行鑑定,省文管會的專家們看到這些瓷片讚不絕口,就指定讓對青瓷有了解的禚振西將這些瓷片按年代分開。


禚振西對耀州瓷的瞭解和認識,還要從1961年說起。當時,禚振西剛大學畢業到省考古研究所工作,在資料室她見到了耀州窯出土的陶瓷標本,這一看便讓她深深地熱愛上了"精比琢玉,巧若範金"的耀州青瓷。當她再次看到了富集先人卓越智慧的青瓷文化名片,便找到了自己學以致用挖掘研究民族優秀文化遺產、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文物活起來、讓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揚起來的使命。


當年,省文管會成立了由3人組成的考古隊,禚振西任領隊進駐銅川黃堡開展實地挖掘研究。

70年代的黃堡,漆水相依,道路通暢,依然可見千年耀州窯發展的優越條件,但要打開耀州窯千年爐火之光談何容易。加之"文革",經濟困難,吃不飽不說,住宿就是頭疼的問題。


在燈泡廠,一個女工宿舍三張架子床、住6個人。雖然給考古隊人員安排了住宿,但沒有多餘的空床,禚振西只能睡在三班倒上班空出來的床上。常常是先睡到中班女工的床上,到零點中班回來了,再起來讓床,又到後班女工的床上去,就這樣輪換不休。那段時間,簡直就沒睡過一個囫圇覺,直到現在禚振西依然沒有改掉夜間醒來的的習慣。就是這樣的條件,禚振西帶領的考古隊白天在現場發掘,晚上動手洗瓷片、寫發掘日記,直至深夜才去女工宿舍換床睡覺。黃天不負有心人,這次發掘確定了耀州窯鼎盛時期以煤為燃料的窯爐結構,促成了耀州青瓷復仿燒製的開始。


文物考古研究事業是神聖而偉大的,需要超人的毅力和艱辛的付出,更需要夙夜堅守的定力和甘於奉獻的崇高境界。身為耀州窯考古隊的領隊,禚振西走在前面,幹在前面,用自己的努力踐行著考古隊長的使命。由於耀州窯遺址的成功發掘,陝西考古所成立了銅川考古工作站,由禚振西負責主持的《耀州窯遺址考古研究》項目被列為國家"七五"社科基金資助的國家重點考古項目。


建站經費是從發掘經費中硬擠出來,住宿、辦公、整理資料的條件簡陋不堪。沒有桌椅,就支起床板當桌子,堆幾塊磚頭當凳子。沒有文物架和修復案子,他們就將瓷片攤在地上,進行拼對和修復。水、電不正常,就地打水窖,點蠟燭,自制煤油燈。時間久了,禚振西發明了一種特有的照明方法:點上一支蠟燭,在蠟燭後面放一面鏡子,鏡面反射回來就成了兩支燭光,既明亮又節省,大家戲稱為"禚氏照明法"。


在考古站,為考古報告拍攝照片成為一難。禚振西和她的隊員們常常從子夜開始工作到天亮,將數以萬計的文物照片一張張的拍攝出來。要拍攝一本報告的照片就是一個月時間,幾本報告就是這樣拍攝完成的。整夜拍攝十分辛苦,偶爾站上還會向他們獎勵兩個荷包蛋,久而久之,"兩個荷包蛋"就成為陝西考古界的一段佳話。


1984年至1998年,是耀州窯黃堡窯址考古發掘的興盛期,也是禚振西最難忘的日子。她和丈夫以站為家,一年離開時間不足一個月,潛心聚力,夜以繼日撲在耀州窯的發掘、整理、研究、展示工作之中。寒暑假期,她的兩個孩子都是在考古站度過。原中宣部領導曾開玩笑稱"耀州窯考古站是個夫妻店。"


15年的漫長考古發掘工作,他們搞清了耀州窯千年名窯的根脈,獲得了全國首屆田野考古獎,該考古發掘被評為二十世紀全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和陝西十大考古重大發現之一。1994年,位於十里窯場的耀州窯博物館建成對外開放,如今這裡已成為北方青瓷遺址保護、文物陳列展示、耀瓷文化研究的典範,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二級博物館。


光大耀州窯,甘為人梯傳薪火


文物考古研究事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需要幾代人的接力奮鬥,需要業內人士、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需要集體智慧的同頻閃耀。禚振西在忘我奮鬥之際,時刻不忘授業解惑、培養文博人才。


早在玉華窯、黃堡耀州窯考古發掘期間,禚振西利用晚上、下雨天為"亦工亦農"和考古專業人員進行考古發掘、遺址保護、文物修復等方面的知識講授。曾多次進行中國古陶瓷和耀瓷的鑑定教學,擔任國家文物局咸陽培訓中心和西北大學、西安交大等院校的陶瓷鑑定課,指導培養了十多名國內外的碩士、博士。悉心指導考古隊員撰寫文博研究文章和考古發掘報告,形成了一大批高質量專業論著。昔日的"學子",已成為銅川文博事業發展的奠基者,有的走上文博工作領導崗位,有的成為文物考古研究專家,其中光省市考古專業人員獲得高級職稱就有十多人,為銅川文博事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幾十年如一日,禚先生走出辦公室,離開研究所,走進高校科研院所,走進陳爐陶瓷廠、耀州窯文物複製等科研院所、耀瓷生產第一線,授業解惑,指點迷津。如今的禚先生已成為西北大學、陝西科技大學、深圳大學藝術學院、上海金城文博學院的客座教授,頻頻受邀到日本、英國、加拿大、意大利、美國、新加坡以及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講學傳業,為國家和世界培養出了一大批陶瓷科研人才、陶瓷工藝大師、陶瓷創業能手。在她的積極努力下,銅川市唐宋陶業公司被評選為"當代十大名窯"。


2018年夏,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研究員王芸博士慕名到耀州窯博物館,向禚先生請教青瓷文化研究知識,一學就是20多天。回國後,王芸博士撰寫了"致敬宋瓷文化的解密人"的實習感言。長篇感言由衷地寫道:"感謝禚振西老師為我點名考察方向和悉心指導,並對我誠懇地提出希望,希望我堅持實地考察窯口,學習宋代各窯口獨具特色的時代文化性,這一點也是對我學習方法的肯定和指導。耄耋之年,輕鬆之姿,榜樣如炬!"短短數語,飽讚了先生獨到的授業方法、高尚的師者風範,架起了中加兩國文化交流的民間橋樑,不啻為中加兩國文化交流的時代佳話。


2000年秋,62歲的禚先生帶領自己的孩子,開展了陝西地區古瓷窯遺址的自費考察,足跡遍及陝北、關中、陝南,發現了40多個窯口。尤其是發現澄城縣堯頭窯,撰寫了6篇考察研究報告,引起了考古界的廣泛關注,如今堯頭窯遺址已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此次之行,禚先生深感慰藉:她的兒子因此次痴迷上了文博工作,歷經不懈努力,已成為陝西文博系統的佼佼者。先生獻了青春獻子孫,為文博事業聚才、為國家發展聚力的良心可鑑,高山仰止!


和風浩蕩,漆水泱泱。半個世紀以來,禚先生主持編寫完成了《唐代黃堡窯址》《五代黃堡窯址》《宋代耀州窯》《立地坡.上店耀州窯遺址》等考古報告以及《陳爐耀州瓷精粹》《中國耀州窯》圖錄和《耀州窯瓷鑑定與鑑賞》、日文版《耀州窯瓷》專著達8部,發表專業論文近200篇,為中國考古報告編寫著書數量最多者。煌煌學術著作,已成為當今研究耀州窯文化、考古發掘文化、保護民族優秀文化遺產、指導文物工作開展的母本,成為文博人才培養的寶要,字字珠璣,句句要義,凝聚了先生58年的智慧和心血,已成為先生勤學善思、學以致用、甘做人梯的真實寫照。


感恩耀州窯,生命不止馳而不息


1998年5月,禚先生從省考古研究所退休,作為一般人來講,該是頤養天年,享受晚年時光。但禚先生退休不退崗、退休不褪色,依然堅守在耀州窯博物館,82歲高齡依然擔任耀州窯博物館名譽館長,擔當起耀州窯遺址全面考古研究工作,開始了她耀州窯考古研究事業的再度起航,這一干又是22年。


2002年3月,禚先生再度領隊,與耀州窯博物館有關人員共同主持陳爐地區立地坡、上店、陳爐三大窯址考古工作。2004年,她牽頭編寫出版了《立地坡、上店耀州窯址》,詮釋了黃堡耀州窯中心窯場東移的時間和路線問題,確立了耀州窯1400年的燒造輝煌史。


在漫長浩繁的耀州窯遺址考古發掘研究征程中,禚先生不知疲倦,不畏艱辛,鏗鏘前行,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先後被授予文化和旅遊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科技鑑定中心顧問、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名譽理事、景德鎮東方陶瓷研究會顧問、耀州窯研究會名譽會長、銅川市榮譽市民、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知名專家,已成為陝西文化旅遊界的驕傲。然而,先生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沒有暢享奮鬥帶來的榮光和美好。她說:"是耀州窯成就了我,所獲得的榮譽讓我很不安,這些學術成就的取得,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我們團隊的功勞,我不應該一個人來享受現在的學術成就。我要堅守使命,努力為耀州窯發展竭盡所能,用有限的時間多做些事情。"


禚先生,紮根一線,擇一事而終身,以58年的傾力踐行,完美詮釋了用心守望耀州窯、為耀州窯發掘發展馳而不息的奮鬥歷程,實現了堅守初心、努力奮鬥、甘為人梯、無私奉獻的崇高理想,彰顯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忠誠、執著、樸實的高尚品質,為我們偉大的新時代增添了一抹絢麗的霞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