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社交默契,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

當代人社交默契,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

許多社交中的朋友

最終都選擇相見不如懷念

說真的,他給我發信息說過幾天來時,我有一分鐘時間是沒有任何情感瀾的。

一個曾經因為愛好騎行,頗有點志同道合的朋友,之前常在一起活動、聚會,聊得也投緣,所以也算得上挺好的朋友。


後來因為工作調動的原因,我去了離他幾十公里的小縣城。

從此,一年到尾也見不到一次面,平時也不會主動聯繫,我甚至快忘了曾經有過的那些快樂時光。

待到回憶慢慢在腦子裡復甦時,想起舊時的親密和歡樂,既也開始期待幾天後的見面。

但是因為他是帶隊過來參加活動的,從早到晚都在忙碌中,無法空出時間坐下來敘舊,所以我終就還是沒去和他見面。

他給我發了兩張現場活動照片,有幾個也是當年一起騎行的友人,自從調離之後也都不再聯繫。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很多友情走著走著就淡了,在人生的每一個分岔路口都會與一些人失散。

隨著時間和空間的拉距,曾經再無話不談的好友,漸行漸遠後也都變成了無話可談。

之所以沒有很主動找他見面的原因是長時間的疏離,心裡難免有種隔閡,或許不再有共同話題,又或許一個不留意觸碰到了對方的忌諱。

或許,他也是以忙為藉口來逃避果真見面後必定會出現的尷尬。

你不找我,我也不會主動找你,即便迫不得已重新聯繫也都變得小心翼翼,客客氣氣。

許多很長時間沒見的朋友,心中即便仍是想念,但很多人都會選擇相見不如懷念。


這就是成年人世界的矛盾,也是當代社交流行的一種病。


當代人社交默契,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

當代社交的最大特點

來去隨緣

微博上有個熱詞是“蹦迪式社交”。


形容可以快速建立自己的社交圈,處於速食化的交友狀態,好像跟誰都可以迅速親密,同時也可以瞬間疏遠。

現代人社交的另一個顯著特徵就是“來去隨緣”,你來我無限歡迎,走我也不遠送。

這或許便是現代人的佛性吧,人們越來越不願意在某個關係上去做過多遷就,為了生存我們已然屈就太多自己。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漫畫:


有兩隻蛋在沒孵化前,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它們互相陪伴,無話不談,一起憧憬未來。


當代人社交默契,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

但三個月後,令人意外的是,它們分別孵化成小鳥和鱷魚。雖然感情基礎還在,但卻相處得越來越吃力。

鱷魚喜歡吃肉,小鳥喜歡吃蟲;鱷魚生活在水裡,可小鳥卻天生不善水性。時間長了,兩人越來越沒有共同話題,開始漸行漸遠。

當代人社交默契,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


麥兜說:“並不是所有事都能像荷包蛋一樣,拌著拌著,就又都聚到了一起。”

和誰在一起舒服就和誰在一起,一段需要很努力維持的關係已經完全不適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新週刊》這樣評論:“當代熱衷“生病”的年輕人,10個人裡面8個患上了社交恐懼症,還有2個正在變成社恐的路上。”

浮躁的生活方式、無孔不入的網上社交軟件充斥著現代人的生活,每個人的心靈荒島都越來越大。

當代人的社交模式是被動式,是對對方的禮貌回應,是努力掙扎著不讓自己與社會脫節的姿式。不想被嫌棄,不願意卑微,有著很強的抵禦和自我保護意識。


當代人社交默契,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

真正的成功人士

都喜歡減少社交選擇獨處

蔣方舟在一檔娛樂節目中,提起自己曾經逃離國外的日子。

出國前,她一度困惑迷失找不到自我,在不斷和朋友的來往社交中,她感覺不到任何快樂,也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在哪裡。


直到遠離朋友,獨自居住,無人打擾時,她才漸漸明白了自己的需求,聆聽到內心真實的想法,做回了本真的自己。

再次回到國內,參加娛樂節目錄制,她從一個不善於表達和人溝通,終於做回了侃侃而談,敢於表現的自己。

當代人社交默契,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


不少人認為,真正成功的人都是社交能手,忙於社交也沉浸其中,而事實上真正的成功人士都喜歡在不必要應酬的時候獨處。

頻繁的社交不但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會令人變得浮躁,沒有辦法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當社交成為一種謀生手段,聯繫不是帶著利益就是目的,毫無真情可言。

龍應臺說:“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行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時期有。”

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越走越孤獨,沒有誰會永遠陪著誰的。

成年人的社交不是孩童時期的玩家家單純而美好,社交圈裡的每一個人都是各自揣著目的從各界因利益或某個共同的目標走在一起。

因此,社交圈裡難以遇到單純的友誼,因利而聚,因利而散便是常態。

保持內心的充盈,遠比表面上稱兄道弟、喧喧嚷嚷的社交來得真實,心安處是吾鄉,能讓你淡然間偶爾掛在心頭的人也只是寥寥。

當代人社交默契,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

當代社交默契

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

有人做了一個關於“零壓力社交”的調查,收到了近500份社交焦慮的典型樣本。


許多人十分害怕冒犯別人,也不願意別人冒然闖入自己的心裡舒適區。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現代人的社交其實都已在心裡達成一定的默契,有事找你證明你有交往的價值,沒事找你說明彼此還有情意在。

社交的默契是從你的主動程度來度量彼此交往可以達到的深淺度。

有些人,在飯桌上,在KTV房看似很親密,無話不聊,分開後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再交織,誰也不會想過主動發個信息。

社交圈裡有很多一次性的友誼,從彼此的意願來講,相忘於江湖,很多時候恰恰是一處得體的禮儀。

曾有人對當代社交作過一個總結,我感覺很實用:

1.社交的前提,是讓自己舒服,同時不讓別人太尷尬;

2.微信上,問完“在嗎?”,趕緊說事,不然會讓別人難以回覆;

3.如果對方沒有爽快的答應你,其實就是拒絕,不要在繼續追問;

4.微信上,能打字,就不要發語音,特別是不要那種連續幾條的60秒語音;

5.接受“任何關係都是有有限期的”這件事情,不勉強自己,也不為難別人。

來去隨緣,懶且隨意是現在很多人的社交狀態。


所以如果你不習慣公司的團建聚餐,發現跟許久沒聯繫的朋友已經無話可說,並不是社交恐懼,也不是不合群,我們只是更傾向於讓自己舒服的社交方式。

當代人的社交默契是,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保持彼此內心的舒適度,不親不疏,不緊不慢,恰恰是當代人最好的社交禮儀。


當代人社交默契,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

作者簡介:雪兒,富書專欄作者,嚮往遠方的詩意也沉溺眼前的苟且,喜歡寫有溫度的文字,願在溫情的歲月裡,你我共勉,和3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新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知乎@富書,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