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會成為東方星巴克嗎?

喜茶,會成為東方星巴克嗎?


當市場巨大又不確定,就要贏在速度上。

喜茶先後攻陷魔都和首都。一股新式茶飲生力軍由此走入大眾視野。

喜茶誕生在廣東,用了5年時間從華南走向華東,延伸至華中和西南乃至西北;再從外圍各片區域包圍到華北地區。

喜茶用謹慎的做法在小城市練手,逐漸成熟後再走進大城市,用閃電戰的打法,快速一次性擴張3家店以上。先製造稀缺,再解決稀缺。把矛和盾拆開,變成了一個新式茶飲的獨角獸。

喜茶絕不是一家普通茶飲公司,更不是沒有技術含量。至少在產品創新,在品牌打造和運營上,表現異常突出。

喜茶在產品創新上,基於茶的融合,用地域文化,用數據分析,用流行元素,打造類型門店。在運營上,總能刷新流量,結合熱點,聯合各方,互聯網化。在品牌上,用傳統的故事打造東方星巴克的概念,穩定供應鏈,又吸引頂級資本注入。

喜茶和小罐茶都是新茶飲市場的開啟者,開啟了一場古老文明中的新“疆域”。

一、喜茶盈利強悍的幾種表現


喜茶擴張到一線城市北上,特別是北京,排隊的時長超過7小時。網上質疑:“喜茶充分說明了一線城市的年輕人時間不值錢”。另一種說法是:一線城市的年輕人樂於接受新鮮事物帶來的體驗感。

喜茶集群效應是基於近5年來培育的口碑效應,喜茶的運營方式往往是:店還未開,傳播先行。在社交與媒體傳播下,迅速引發集群。


喜茶,會成為東方星巴克嗎?

喜茶出現後,某種程度上刷新了街邊小店新茶飲的固有印象——奶茶風靡時,還存在著明顯鄙視鏈;喜茶出現後,這種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奶茶店幾乎沒有門檻,造成亂象。但奶茶店培育了消費行為,為市場打下江山,眼下的江山卻容不下奶茶。

喜茶的做法是基於茶作為底色,融合了許多包括色彩、果品的元素,其中喜茶的一款飲品靠手工剝葡萄皮、去籽,喜茶在產品創新上的努力讓喜茶極為能打,但這種能力要持續保持實際上做不到。

喜茶門店點對點式針對性開發市場打造產品,比如上海的店更注重甜的因素,四川的店更注重辣的因素,用分佈式解構當地文化,當地的習俗和口味喜好來製造口感,配合新營銷,製造流行。喜茶這種做法呈現出強大盈利能力。


喜茶創始人聶雲宸證實了這一點:“喜茶從創業到現在,沒有開過虧錢的店。”

這種現象對於投資行業來說,符合資本規律:新茶飲市場現象足夠大,經驗可複製,搭乘互聯網便車,擴大外賣半徑,講全球化戰略佈局,出海與茶文化輸出。

中國茶飲市場的總規模在2019年將突破4000億元,是另一個明星賽道咖啡市場的兩倍。隨著消費模式不斷升級,新茶飲市場不斷被資本盯上。

包括IDG和美團旗下的資本對喜茶進行了投資。近期媒體又不斷傳出,紅杉和騰訊都考慮對喜茶進行投資,給出喜茶的估值已經超過了100億元人民幣。

看一組喜茶公佈的數據:喜茶門店單店日均出杯數為1500杯,單店單日最高營業額為17萬元,單店單月平均營業額在100萬元以上。2019年,喜茶預計擴張門店數至300家。

喜茶這組數據公佈後,外界更多人意識到這是一門大生意,喜茶用茶葉作為一種基調,在新茶飲市場上表現突出。

二、新茶飲故事有多大?


用茶葉創造出來的生活儀式感經久不衰。某種意義上,茶的廣泛與日常性超越了酒;但作為起源中國的一種飲品,當下並沒有被髮揮。

喜茶把這樣的缺失當作一種目標,甚至希望讓年輕人更好的接觸茶。間接地講茶文化故事,讓它年輕化、國際化和科技化。

中國人的骨子裡帶有茶的基因。中國的茶甚至成了英國人的一種社交禮儀。


喜茶,會成為東方星巴克嗎?

茶是一片神奇的樹葉,隨著國情甚至口味的因素,加以改變和創造,加點奶,成了奶茶,在早上喝的叫早茶…總之,茶的變化就算窮盡人的智慧,也很難說把它做到物盡其用。就算對茶進行一點點融合變化,也隨時都有可能風靡全國乃至世界,這是喜茶產品的基調,這也是它極具神話魅力的地方。

新茶飲的前身,純粹的茶葉市場,厚重且迷幻。

翻開厚重的茶葉歷史,當下的情況更加迷幻,普通人很難想起買一種類型的茶該找哪家知名的茶飲公司。對大部分普通消費者來說,這片市場顯得混亂和空白。

消費者買一款普洱知道產自雲南,卻說不出品牌。買一款鐵觀音,買一款龍井等等,同樣想不起該買哪家公司產的茶。

各種類型的茶葉,多年來一直沒有一些很知名的大企業——茶的種植,茶樹年份,採摘,氣候,製茶技藝,以及茶的歷史底蘊,茶價的市場混亂,很難說有誰能把這些集合起來,形成一家國家級涵蓋各種類型茶的標準化茶企。

市場上往往是,龍井的都說龍井,烏龍的喊烏龍,普洱的喊普洱…同一款茶各種各的,各賣各的價。茶葉市場的混亂,是歷史的一部分,這種歷史直到今天依然沒有被改變。

茶飲市場的潛力一直沒有被真正激發出來,新茶飲的出現,這種市場端倪慢慢顯現。

這種顯現的力量,總的來說是社會穩定進程中的必然——人們需要一種用文化來解釋生活的儀式感。

以茶形成標準化的產品,早期可能就是康師傅集團旗下的幾款產品。但康師傅做的只是以茶之名,而又不是真正的茶飲。

標準化是成功的結果,而不是成功的原因。


喜茶,會成為東方星巴克嗎?


杜國楹看到了這片市場的潛力,他開發的小罐茶就是想在這個古老的領域裡做出一個朗朗上口,又符合時代消費特質的新茶飲集團。2018全年,小罐茶銷售額超過20億元人民幣。這對於巨大的市場來說,這些銷售額依然小的不像話。

喜茶反倒是個意外,它結合了很多因素。產品的創新,充分利用了茶葉的融合文化,藉助了互聯網電商,尋求技術,攀援資本,製造稀缺,打造品牌傳播等。

喜茶在資本的加持下,它被資本期待成“東方的星巴克”。

三、東方星巴克


星巴克是關係鏈打造的王者。星巴克是一家高度重視員工情感與員工價值並落地執行的公司。星巴克還重視客戶關係,是最早一批開創記住顧客喜好的公司。星巴克對供應商關係的打造甚至會關心到對方一些基層的普通工人。

星巴克在產品創新上也許你很難記住它的名字,但它在創店數據分析上就零售領域沒有對手。星巴克甚至是衡量一個城市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平均下來100萬居住人口配備10家店,分佈在交通輸送中心、核心商場等。


喜茶,會成為東方星巴克嗎?


在這種情況下,喜茶只能望其項背。

此外喜茶學習的麥當勞現象。簡單地說,即高效率、可計算性、可預測性及控制能力超群。幾乎沒有企業能超越麥當勞在這幾個特性上的表現。

包括喜茶在內,新茶飲行業繞不開這兩家巨頭公司的成就,就像在中國互聯網江湖很難繞開BAT一樣。

但喜茶很聰明,它所選擇的方向完全避開了零售之王的能力範圍。

喜茶的故事版圖裡,是一家基於互聯網時代而打造出來新型的茶飲獨角獸。最大的問題是它的產品底色,還有就是它能否在時代更替中尋求一種文化認同。

對於新茶飲市場的文化認同,現在的喜茶做的還遠遠不夠,更多隻是在某種潮流下衍生出來的一種配角。潮流總是會過時的。但這並不代表喜茶完全沒有機會。

喜茶要做的是一種分享生活方式的主角,現在明顯還缺乏厚重。東方的星巴克,看起來願景很美好,可現實會擊敗一切願望。

四、喜茶做大現象


喜茶做大的空間會隨著資本助力下,更多潛力被挖掘出來,資本對於人才輸送,對於資本模式下的文化輸送都有極為清醒的判斷。

喜茶攀上資本後更需要思考,到底是生意的本質還是資本的本質?相比之下瑞幸咖啡更像是資本的本質,而喜茶則是生意的本質。很難說誰好誰壞,但這兩者都要解決快速擴張帶來的問題,瑞幸需要用資本長時間培養品牌,喜茶需要用資本長時間迭代產品。

咖啡的穩定性和標準化規模化顯然更容易實現。但新茶飲,極富個性的口味很容易被更替,被時間淘汰。但在足夠大的市場前提下,不斷激發某種消費前提,它的市場又變得無限可能。


喜茶,會成為東方星巴克嗎?

在中國做一款咖啡,很難說這家公司能成功地走向世界;很少有人會相信最好的咖啡來自中國。但如果在中國做一款茶飲,走向世界的可能性就大了,大家都相信最好的茶來自於中國。資本擁有這種詮釋品牌能力。

就像喜茶一貫要突出茶文化概念一樣。聶雲宸說,喜茶的業務模式圖是一豎一橫的。“豎的那一條是基於茶為主的所有喝的東西。我們已經觀察它有七年以上的時間了,相信這個市場可以做得非常大,甚至覺得它可以走向全球,只不過要一步步來。”

還有一個現象是,喜茶一直不缺錢,資本對其的滲透更多是在戰略層面。2018年4月,黑蟻資本與美團旗下龍珠資本對其進行了4億元注資,發佈融資消息的同時,喜茶還對外宣佈2018年業務發展新增的兩個要點:一是外賣業務,二是出海。2019年喜茶包括在香港和新加坡都進行了擴張。

喜茶得到資本助力,讓外界真正意識到喜茶做大。喜茶真正讓外界關注,是在2016年獲得風險投資後,當時正值茶飲賽道爆發之際。奈雪的茶等眾多新式茶飲品牌各自發力,在資本的幫助下迅速擴張。

喜茶完全是一個現象公司,常常因為場面火爆發生排長隊,引發顧客投訴的問題。後來喜茶通過互聯網技術解決了排長隊等幾小時引發差評的風險,包括應用小程序和提醒功能。

喜茶在標準店賣茶飲為主,偶爾會有不同的空間設計主題,比如粉紅店、黑金店,白日夢計劃店;而綜合店有不同的業務嘗試,包括銷售麵包、冰淇淋、蛋糕等食品。

眾多因素造就了喜茶,甚至被行業借鑑為“喜茶模式”。

喜茶模式沒有朝著標準化發展。規模和時間沉澱不夠的情況下,喜茶沒必要急於尋找標準化。標準化是做大後帶來的結果,而不會因為標準化而做大。喜茶用這種快速反應靈活轉變的方法論,切割了一小部分新茶飲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