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想和他玩了!”你的回答决定孩子一生的社交

“妈妈,我不想和他玩了!”你的回答决定孩子一生的社交


“妈妈,我不想和他玩了!”你的回答决定孩子一生的社交


朋友说最近5岁孩子有“社交恐惧”,不知如何是好:

原来,女儿晚上总和邻居几个伙伴在院子里玩,看上去很开心。但有天回家后,她悄悄告诉朋友,其实她经常不高兴,因为小伙伴总让她干这干那,越来越不想跟他们玩了。

孩子之间经常会出现矛盾:肢体冲突、抢占玩具、拒绝合作、争夺输赢……其实,这是因为自我意识开始悄悄萌芽了。

前段时间,孙俪两个孩子因为 “电视上的女演员和妈妈谁更美”斗嘴上了热搜。妹妹非要说那是唯一比妈妈美的女演员,等等心态炸了:不可能有这样的人!俩人谁也不服谁,两人绝不低头的倔强姿态如在眼前。

“妈妈,我不想和他玩了!”你的回答决定孩子一生的社交


兄妹俩可爱又认真的争吵,恰恰反映了孩子自我意识日益完善,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也愈加独立。

当孩子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倾向,与别人发生碰撞和冲突,爸妈应该暗自高兴,因为孩子的心理层次达到了新层面,人际关系之路正式启航了。

“妈妈,我不想和他玩了!”你的回答决定孩子一生的社交


冲突

是划出与世界边界的画笔

曾经看过一个亲子类综艺节目,几个三四岁的小嘉宾每人带了一件喜欢的物品。有个3岁的小女孩展示了乐高玩具。主持人说,你愿意把它送给在场其他小朋友吗?

女孩抱紧玩具说:不愿意,这是妈妈和我一起拼的。主持人又接连问了其他几个孩子,大家都不愿意,还有孩子差点哭起来。主持人尴尬地说,瞧,现在的孩子真自私!

其实孩子只是自我,不是自私,他们通过占有,按照意愿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如果强行要求出让一部分“自我”,反而会伤害自我意识,造成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

《超级育儿师》中有一对兄妹,哥哥5岁,妹妹3岁。两个“熊孩子”天天相互吼叫,为抢玩具、争地盘等各种事吵个不停,战争一触即发。而一方被责罚时,另一方特别开心,亲兄妹像仇人一般。

“妈妈,我不想和他玩了!”你的回答决定孩子一生的社交


父母很少深究缘由,觉得只是娇气、自私、不懂事,束手无策。

其实是因为,大人总是强求哥哥让妹妹,哥哥的自我需求被压抑了,积满了愤愤不平的小心思,动不动就挑事儿“宣誓主权”,发泄不快;而妹妹习惯“占地为王”,稍有不满立刻使出大哭大闹的杀手锏。

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现,0-6岁儿童的所有激情都投入到自我中,在冲突和碰撞中试探和确认“我”与他人以及社会的界限,逐渐构建自我。

从2岁起宝宝就能意识到自己与世界是分离的,开始对物品和身体表现出占有欲,不愿让别人“侵占”。尤其是5岁以前独占玩具现象十分明显,往往不肯与人分享。

但5岁以后心理会发展到新层面,开始愿意与伙伴分享、交换物品,6、7岁时甚至能沉浸于分享的乐趣中。不单是物品和兴趣的分享,还有相互倾听、关爱和理解,形成更深层次的友谊。

“妈妈,我不想和他玩了!”你的回答决定孩子一生的社交


正确面对孩子们的冲突,这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是成长的契机。

“妈妈,我不想和他玩了!”你的回答决定孩子一生的社交


错误的“保护”会伤害孩子

有个妈妈发现上幼儿园的儿子奇奇脖子上有抓痕,奇奇说,是跟同学打闹时抓破了。

妈妈气急败坏地在家长群里要求老师惩罚这个同学,还点名道姓地把对方家长损了一顿。虽然最后妈妈占了上风,但所有家长都知道奇奇有个 “不好惹”的妈妈,暗地里让孩子少跟奇奇玩。

结果,同学们开始有意无意地躲开奇奇,怕惹祸上身。奇奇不但没有因为妈妈强势出头更快乐,反而被疏远冷落,失去了正常社交的机会。

遇到孩子间发生冲突,更有甚者直接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为孩子出气:

深圳某商场两个小孩发生矛盾,双方爸爸大打出手,亲属随之参与混战,有人被集体围攻倒地;

“妈妈,我不想和他玩了!”你的回答决定孩子一生的社交


陕西两名孩子抢玩具,一方父亲把对方母亲拖拽在地,往脸上猛踹,导致其当场脑震荡;

长春某家长,因小区里一男童拒绝和自己孩子玩拌了两句嘴,蛮横要求男童跪在烈日之下……

这种场面,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总是最刺耳的背景音。当孩子目睹父母以如此残暴恶意地“保护”自己,能感受到爱和温暖吗?能学会正确解决冲突吗?

这种极端阴暗的错误示范,也会内化为孩子的处事模式。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研究过儿童暴力的原因:他将72名3-6岁儿童被平均分为三组,每个人单独被测。

一组儿童独自面对一个娃娃;

二组儿童看到一个成人对娃娃施暴,比如拳打脚踢、扔在地上;

三组儿童看到一个成人平静地玩娃娃,无暴力行为。

“妈妈,我不想和他玩了!”你的回答决定孩子一生的社交


之后让72名孩子单独面对娃娃,旁边摆放一些包括枪械类玩具在内的其他物品。

结果,第一、三组儿童对娃娃极少出现攻击行为,而第二组儿童几乎都模仿成人的暴力行为,对枪械类玩具也更感兴趣。

班杜拉推断,孩子非常容易通过注意、记忆、排演来模仿成人的行为。

如今大打出手、恶语伤人的新闻屡见不鲜,常常为了抢座位、插队或抢购限量版等鸡毛蒜皮之事闹得不可收拾,甚至伤及性命。

遇到冲突就戾气满满、逞恶斗狠,可能是在为从小缺乏正确引导和情绪教养买单。

“妈妈,我不想和他玩了!”你的回答决定孩子一生的社交


聪明的家长这样做

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说:

应该引导儿童自己探讨、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儿童拥有发现、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权利。从小被剥夺自由的人,面对真实的社会里将难以自处。

“妈妈,我不想和他玩了!”你的回答决定孩子一生的社交


1.慢一点,给予反思的机会

音乐家谭盾的儿子参加作曲夏令营后说,S同学总是出言不逊,对他指手画脚。他生气地表示:“下一期我不要和S住一个房间了!”

妈妈听了没多说什么,只是给了孩子两个选择:

一是向老师如实说出理由,申请下期调换宿舍;二是距离下次开营还有大半年,不如多了解一下S,说不定会有改观。

孩子支支吾吾地说会跟老师申请,但一直没有付诸行动。

一天,儿子无意中在Youtube上发现S的音乐小站。一开始他嘲笑S乐感不好,弹奏指法不对,但渐渐地负面评价越来越少,最后甚至说:“S最近进步好大,我应该跟他相互学习!”

妈妈没有动用“一枪一弹”,只是给予更多时间和空间,让孩子理性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问题,就赢得了一场关于爱恨的斗争。

“妈妈,我不想和他玩了!”你的回答决定孩子一生的社交


谭盾

孩子需要在成长的迷雾里呆一会儿。父母要做的不是急于拉他们出来,而是要在尽头点燃一盏温暖的灯,等待TA自己拨开迷雾,迎来天朗气清。

2、当孩子需要时再理性介入

如果遇到难以调和的冲突或安全受到威胁,该怎么办呢?

第一步,可以把孩子带离“灾难现场”,尽力恢复冷静。

第二步,接纳TA的处境和心情,弄清冲突原因。

比如:我知道你非常想玩那个滑滑梯,等了好久了对不对?不要急于指责,也别把责任都推到对方身上。

第三步,就事论事,换位思考。

比如说:那个小妹妹可能玩得太开心了,忘记后面还有人在排队,你以前也有过这种情况是吧?

可以批评孩子,但指向的应是具体行为,如:“你抓别人头发/骂人的行为是错的”,而不要评价“你是个熊孩子”等。

“妈妈,我不想和他玩了!”你的回答决定孩子一生的社交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容易内化成人的消极评价,削弱自我行为掌控感,不自觉地朝成人贴的标签发展。

所以多指出孩子错误的具体行为或语言,而非贴“你太害羞了/不自信/调皮/烦人”这样的标签。

如果确实孩子受了委屈,坚定地站在TA身边,给予面对侵犯的勇气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第四步,问孩子“你觉得该怎么办大家都开心?”让TA思考办法,不要代替孩子解决。

培养积极建立公平规则、主动善待他人的意识,明白共赢是交友的追求,忽视别人或压抑自己都不可取。

育儿专家张怡筠博士说:有冲突的时候,就是宝宝学习怎么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时刻。

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尝试和处理,多倾听,少代劳,让他们自己意识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慢慢积累,主动整合,这样才能真切地构建出独立健康的社交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