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常寧」那山 那路 那人

文 | 朱明

我在農村整整生活了二十年,走過無數條山路,而至今記憶猶新的就是從我老家通往舅父家的那條羊腸小道。

我老家居住在泉峰山下,宜水河畔的勝橋鎮石溪村石頭朱家。舅父家居住在塔山茶群村(茶盤園),兩地相距三十餘華里的那條石板小徑,有的婉延起伏,有的崎嶇曲折,有的坎坷不平。在洋泉水庫修建之前,從我家徒步前行,途經勝橋的龜田,洋泉的杉木衝,洋洲,興源的杉樹灣(杉橋村),土地凹,羊腳下(陽橋村),楓木塘,穿過五里山峽谷,一路爬山越嶺,走到舅父家,已是精疲力盡。

「新時代常寧」那山 那路 那人

(從石溪村石頭朱家到塔山茶盤園示意圖。圖中公路為近年來新修)

洋泉水庫大埧建成後,從杉木衝改道,涉水過河,經石灰坪(林豐村),頸塘,杉橋,再過土地凹,沿老路進茶群。洋泉水庫蓄水後,既可由大埧乘船經杉橋,過土地。亦可由林豐乘船過河到頸塘,上土地凹。全程有四個涼亭,三個陡坡。四個涼亭分別是杉橋的“致遠亭”、土地凹的“萬古亭”、楓木塘“過亭”、五里山“涼亭”。三個陡坡分別是杉木衝山凹與林豐河床形成的的陡坡,土地凹亭子南北兩面上坡下坡。五里山半山腰亭子兩頭的陡坡。全程三十里山路,上上下下的石板臺階路達二十餘里。特別是五里山,從楓木塘過了亭子就上坡,一直上到五里山亭子。在亭子路段有百來米平路,而後又是下坡路,直到茶群入口。這五里峽谷為南北走向。

「新時代常寧」那山 那路 那人

(土地凹的“萬古亭”)

東西兩面是高矗入雲的大山,起伏連綿。峽谷底端是一條川流不息的小河。小河發源於茶群的牛婆下尿瀑布,從舅舅家門前流過,是宜水源頭的一條分支。河水湍急,浪花四濺,清澈見底,魚蝦跳躍。峽谷兩岸是懸崖峭壁,陡峭險峻。兩岸山上長滿了杉木楠竹。還有許多不知名的野樹。一年四季有山花,每逢春天,漫山遍野百花怒放。蜂蝶、小鳥在頭上飛翔,野羊、野兔經常橫穿小路,若不小心,就會嚇你一跳!好一派南國風光。竹濤聲、流水聲參和著穿谷而過的南北風,晝夜發出震耳欲聾、經久不息的呼嘯聲。五里山亭子是該路段離峽谷底部的最高處,落差大約兩百餘米,整個路段的下方全都是懸崖峭壁,十分險峻。行走這段山路,就算是寒冬臘月也會汗流浹背。


兒時的我,常常跟隨母親和哥哥去舅父家。外公外婆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舅父舅母及其子孫就是我娘最親的親人。我哥大我十八歲,幼年時上五里山,我體力不支,就由我哥用籮筐挑著我過五里山去茶群。一隻籮筐放些行禮,一隻籮筐裝著我。由於山路狹窄,有一隻籮筐懸在半空中,

我坐在裡面膽顫心驚,心怕籮筐脫落,掉入懸崖,粉身碎骨。

舅父家非常好客,經常用山裡的“狗卵”薯,毛栗子,野鮮果,野味菜款待我們。我最愛吃的是竹蟲,就是從劈開的竹子裡捉出來的象蠶蛹一樣的蟲子,放火中烤熟後,又脆又香,營養價值特別高。

「新時代常寧」那山 那路 那人

(杉橋的“致遠亭”)

成年後偶爾去舅父家,但不是做客而是做事了。去時挑擔生石灰進茶群,回時挑擔柴火或杉木楠竹,用以到墟場換錢接濟生活。六十年代末期為生活所迫,家鄉興起了販賣杉樹的活計,我也參與其中。

販賣杉樹是一件異常艱難的苦力活,早上四、五點起床,往往要摸黑走幾里路才天亮,爬山越嶺趕往三十里之外的茶群,買好砍伐涼乾的杉樹,吃了午飯急忙往回趕,也要摸黑行走幾里路才能到家。第二天又是四,五點鐘摸黑起床,挑起樹擔子趕往縣城北面宜水河畔的譚家坪(今萬壽村河邊)黑市樹場變賣,經過兩天起早摸黑,長途跋涉六十多里,一買一賣,轉手販賣也只能賺到可憐的三、四元錢,但比起在生產隊出一天工只分得三、四毛錢要強出十來倍,雖然十分辛苦,但也心滿意足。

我販賣過多少次樹已無法記得,但有一次的販樹經歷使我永遠銘記在心,難以忘懷。

大概是農曆年底,下著毛毛細雨,颳著刺骨北風,天氣寒冷致極,我和我哥五更起床,戴著斗笠,在泥濘的山路上一路顛頗,經過五里山路段時,路邊的樹梢竹尾上掛滿了晶瑩的冰珠,從茶群買好樹返回五里山時,路上已經結上了一層薄冰,我兄弟倆挑著沉重的樹擔,爬山下坡過田垌,一步一拐地來到土地凹亭子裡。那時雖然成年,但身體消瘦,力氣單薄,挑上百來斤確實不勘重負,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土地凹亭子,

放下擔子,我就軟癱在亭子的木頭條凳上,再也不想動彈了。

這時已下起了鵝毛大雪,又冷又餓,眼淚不由自主地奪眶而出,哥哥耐心地安慰我,並立即從土地凹下面的農夫家借來一把柴刀,把我挑的兩根樹尾巴砍除了一米多,減輕了二十來斤,稍作休息後挑起樹擔子,冒著寒風暴雪往回趕,脫掉鞋子捲起褲衩從林豐涉水過河,艱難地爬上杉木衝陡坡才到家。這趟販樹生意雖然做成,但由於砍掉樹尾,則掉價兩塊來錢,這次忍飢挨凍、辛苦兩天才賺兩塊多錢,可憐!可憐啊!

「新時代常寧」那山 那路 那人

終生難忘的山路,刻骨銘心的經歷,常人難耐的艱辛,沉重酸楚的話題,詮釋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產模式和那個時代人們的生存方式。痛定思痛,窮則思變。要想富先修路,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扶貧支困的政策惠及塔山貧困山區,政府投資先後修通了洋泉至蒲竹和洋泉至茶群的水泥公路,山裡村民出入都是車來車往,不再用肩挑背扛、爬山越嶺走山路了,原來的山路已經草木叢生,無法通行。茶群那十幾處小屋場的土屋茅房全部換成了紅磚瓦屋。房前屋後種上了良種茶葉樹,河邊兩岸的農田裡種滿了稻穀玉米,夏天綠油油,秋天黃燦燦。

山水田園交相輝映,生機勃勃,美不勝收,不再是窮山偏壤。昔日的山民村夫沐浴著改革開放的陽光,過上了豐衣足食、美滿幸福的小康生活,真是山路變坦途,窮鄉變富壤。

作者簡介:朱明,常寧市商務和糧食局退休幹部,原任常寧縣商業局局長、常寧縣(市)財委,財辦副主任

「新時代常寧」那山 那路 那人

我們都是“新時代常寧”人


為在繁榮新時代常寧文化,展現常寧新時代文人風采,《常寧之聲》隆重推出常寧新時代文學愛好者優秀作品選集。本書特邀陽青、穀子豐擔綱顧問,由李代兵任主編,雷子升、袁國平、李太雲、龍豔平、夏攀任副主編。

《新時代常寧》致力於“把每一個值得常寧人知道的常寧傳播出來”,讓我們在了不起的常寧故事中感受驕傲,在了不起的常寧人中獲取力量。新時代的常寧的一草一木,時代變遷的故事值得被看見,新時代的常寧文化值得被呈現,被推薦。我們都是講述人,領略常寧人的風采,展現新時代的常寧人的氣象,宣傳常寧文化。

本書將由友情贊助商:常寧市羊谷勒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泉州中約堂······聯合【常寧之聲】公眾平臺聯袂徵集並出版。範圍是面向常寧文學寫作愛好者。成書後送衡陽市及常寧市圖書館,文化部門、【常寧之聲】等文化重地展示宣傳。

「新時代常寧」那山 那路 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