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扶搭“金橋”山村奔富路 農行魯山縣支行實施消費扶貧讓紅薯成為“金疙瘩”

(河南經濟報記者 吉娜 通訊員 陳海 陳凱陽)寒冬時節,萬物蕭瑟。但在魯山縣觀音寺鄉竹園村貧困戶趙國太家的院子裡卻是人聲鼎沸,熱鬧異常。他與幾個打幫手的鄰居一起,正在用剛剛購買粉面加工機加工紅薯粉面,為生產粉條做前期準備工作。他不無感激的說“俺能靠紅薯致富,應該給縣農行陳行長記上一功。”

竹園村是農行魯山縣支行的對口扶貧村,耕地面積963畝,人均0.6畝,人多地少,村民生活比較困難。紅薯和花生種植面積在800畝左右,紅薯和花生年產量在80萬斤以上,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農行魯山縣支行的陳行長在該村走訪貧困戶時瞭解到,趙國太是當地的粉條加工大戶,當時正是粉條的銷售旺季,妻子患重病住進了醫院。這下可如何是好?趙國太一下子犯難了。

得知此事後,陳行長立即與一些熟人朋友聯繫,為粉條找銷路。經過一番努力,為他家銷售了價值13000多元的粉條。趙國太幾次三番要表示謝意,被陳行長婉拒了。

去年春節前夕,是竹園村貧困戶李保申家生豬該出欄的時候,價格奇低。該行紀委書記閆光輝發現這一情況後,聯繫了單位的同事,幫助銷售豬肉400多斤,李保申連續多日緊鎖的愁眉舒展了。去年以來,該行共為該村銷售豬肉2000餘斤。

由於該村地理位置偏僻,信息不暢,村裡貧困戶種植的紅薯和花生等農作物豐收了,但因價格偏低,銷路不暢。看到這一情況後,陳行長召開專門會議,要求從班子成員到一般幫扶人員,在動員親朋好友購買的基礎上,要利用微信群和朋友圈幫助竹園銷售農產品,收效明顯。不少外地客戶看到宣傳後,通過線上或線下多種途徑購買農副產品,由昔日鮮有人問,如今變成了“金疙瘩”。

該行在幫助他們家拓展增收渠道的同時,先後為該村推介了ETC、掌上銀行、微信銀行和惠農e貸等金融產品,為他們加快脫貧攻堅步伐助力加油。

該行既為貧困戶脫貧致富鋪路搭橋,又為他們雪中送炭。該村貧困戶戚松明因腦梗引發後遺症,行動不便。行長助理徐遠軍多次登門看望,積極協助戚松明辦理重症慢性病救助手續,使其逐步減輕了家庭負擔,為脫貧增收掃清障礙。

每到春節,該行都要看望村上的貧困戶和老黨員,為他們送上面粉、食油、現金、春聯等慰問品和員工捐贈的衣物。還為竹園村小學生們送上了書包和文具盒學習用品。為改善村部辦公條件,籌資4萬餘元為他們配備了電腦、打複印機和沙發等辦公用品,並製作了宣傳標語,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