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定居:買房?租房?都是放血

分享一個案例

————————————————————————————————————————————

時間回到我們剛登陸的時候--2006年3月,那是一次為期10個月的短登,我們就想體驗一下在國外生活是個什麼樣子,那時壓根沒想過是否要在這裡置業(如果時光能倒流,我一定先買一套再說)。

我再次決定來溫哥華定居是三年以後的事情了。先生來溫哥華先安定下來,我和兒子第二年才來和他團聚。

我們第一套房子租在溫東一街附近,那是一個Vancouver Special的平地一層。房東老爺爺是早年的香港移民,他應該是不存在還房貸的問題,所以整個樓下一層都租給我們,租金只要650刀/月(全包)。當時我們覺得如果能一直長租下來,這個價格還是挺不錯的,雖然房子老舊一點,但是對於3個人來說,空間足夠大。

溫哥華定居:買房?租房?都是放血

父母每次打電話問我們習慣不習慣租房住,我們都勸慰他們,在西方社會租房子是很正常的,很多洋人一輩子都是租房子過的。在當時我們仍然沒有要考慮自己置業,也有個原因是手頭並不寬裕。

計劃沒有變化快,某日在家門口突然出現了賣房的廣告牌。樓上老爺爺身體日漸衰弱,他的兒子們商量著要賣房子,但是他們沒有提前跟我們說,弄得我們很狼狽,因為我們只有兩週多的時間去找新房子。雖然我們也知道他們這樣是不對的,如果真的要糾纏的話,應該是他們理虧。先生說,老爺爺沒有話語權了,現在都是他幾個兒子在做主,我們是看在和老爺爺的情分上不和他們計較。這次很狼狽的搬家經歷讓我們開始考慮,是否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穩定的居所,這樣才不至於讓別人來決定我們的去留?但是當我們看到老爺爺房子的掛牌價格95萬的時候,我們還是打消了買房的想法。當時周圍滿眼望去的都是House,所以我們只把買房子的概念侷限在House上,壓根沒考慮過樓房,也沒有去了解過樓房的價格。在2009年底,那麼老舊的房子居然賣到95萬,我們還覺得肯定不會有人來接手的。沒想到不到一個月左右這個房子就賣掉了。

我們用兩週時間奔波地選新住所。對比價格,地段,房子大小,是不是地庫,採光等等。價格低的房子,大部分都是半地下室,潮溼,採光很差;價格中等的房子,戶型很小,沒有客廳,都是廚房和餐廳連在一起,沒有孩子的活動空間;價格貴一點的房子,又覺得價格和價值不成正比……

溫哥華定居:買房?租房?都是放血

最後終於找到一個兩個臥室,一個開放式廚房餐廳,同時有單獨客廳(讓孩子有活動場所)的平地一樓。租金價格漲到了850刀/月(當然這個價格現在是絕對租不到的。)

每個月850刀的房租在不知不覺中繳納了2年。現在回過頭想想,我們的經濟頭腦確實不夠敏銳。當初怎麼就沒想到先買個小點的房子,月供850刀/月,然後再慢慢換大的呢?現在10年過去了,再看看那個時候老爺爺house 95萬的價格,相對於現在來說,真是太便宜了。

記得還住在老爺爺樓下的時候,東一街的“炳勝”餐廳被開發商買了建樓,很多人排隊去買樓花,那時候一個兩居室大約賣到30多萬,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也就看看熱鬧。想來我們還是沒長後眼睛,也因為對未來生活不確定性的擔憂,同時低估了大溫樓房的升值潛力,我們與置業擦肩而過。

兩年後,因為孩子上學擇校的問題(我們租房附近沒有好的小學),我們考慮要搬家了。

於是找房子又成了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再一次搬家房租成本又開始水漲船高。看房的過程充滿了失望,月租950刀的房子(還要分攤水電),窗戶都只有廁所窗戶那麼大,採光絕對不夠,大多數還都是地庫的房子,完全沒有生活質量可言。這離我們的預期值差得太遠了。

溫哥華定居:買房?租房?都是放血

也許真是隻有逼上梁山,人才有動力去換個角度思考吧?我跟先生說,稍微好點的兩居室帶客廳的租金都上了1000多了,每個月花1000多租房子,那還真不如自己供吧,橫豎這個錢是必須的開銷。突然轉換的思路,讓我們開始考慮把視線轉移到樓市上。

首先需要定好預算,就我們當時的經濟實力而言,買house不太現實。先生一個搞室外工程的朋友建議我們不要選低層的木質結構的Apartment,因為木質結構防火性能還是弱,而且物業管理費很高,並且隨著年限增加會越來越高。因為選定了孩子上學的學校,我們就圍繞學校周邊幾公里範圍找房子。基於朋友的建議,我們選擇高層水泥樓房的現房,面積大小選擇在100平方米左右。這樣鎖定了區域後,我們開始上網搜索。

看房的過程大約持續了半年,最後終於找到了合適的價格,地段,房型的房子。結束了4年的租房生涯,我們在溫哥華有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

如果當初沒有決定買房子,接著租房一直到現在的2019年,我們在租房上所需要花費的開銷,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也嚇一跳-----將7萬加幣左右。

現在大溫的房租也是水漲船高,當然這個幅度也是基於地段,房子大小以及房型(是不是半地下或者地下)來決定的,但是總體而言確實增長了不少。跟我同等面積的鄰居把房子出租,一個月1850刀;朋友孩子在Metrotown附近跟同學合租一個三臥室房子,租金每個月3300刀……一年下來算算是多少?

溫哥華定居:買房?租房?都是放血

當然,房價在這幾年中也是成倍增長。如果當時我們沒買房子,現在要我再以多出一倍的價格買現在的房子,那我只能說“放棄”。

自從政府增加了海外買家稅,同時調高了首付款的比例,房市似乎呈現一種疲軟的趨勢。但是放眼望望,大溫隨處可見的住宅工地,那些正在拔起或者開始動工的高樓,又或是一張張圖紙上的樓花---方興未艾;同時政府雄心勃勃的增加移民配額,2018年31萬;2019年33萬,2010年34萬----可見的人口紅利;這些似乎都在暗示著住房剛需的存在。溫哥華的發展就像N年前的上海,總有聲音說已經飽和,泡沫虛高;但是隻要每年有源源不斷地新人進來,這裡就還有上升的空間(機遇,物價,房價……)。

溫哥華的生活成本確實水漲船高,租房或者買房沒有對錯的問題。如果心裡還有買房的情節,那晚買不如早買;如果真的買不起或者根本沒想買,那就逍遙自在,走到哪裡那裡就是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