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甘肅

辛亥革命以後,廢除了清代的府、州、廳制。民國初期實行省、道、縣三級制。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甘肅共設7 道,下轄77縣,即蘭山道(治皋蘭縣,清蘭州府地)、寧夏道(治寧夏縣,清寧夏府地)、西寧道(治西寧縣,清西寧府地)、涇原道(治平涼縣,清平涼、慶陽府、涇州、固州、化平川廳地)、渭川道(治天水縣,清秦、階二州地)、安肅道(治酒泉縣,清肅州、安西二州地)、甘涼道(治武威縣,清甘、涼二州地)。1914年,改省的長官民政長(民國初期稱都督)為巡按使,道的長官道尹為觀察使(後改稱道尹),次年,又改巡按使為省長。

  北伐戰爭以後,民國16年(1927年),廢除道的建制,改縣的行政長官縣知事為縣長。隨著軍閥混戰局面的結束,國民黨政府對行政制度作了一些調整。1928年,劃甘肅西寧道屬之西寧、大通、樂都、循化、貴德、巴燕、湟源等7縣,另建青海省;同時劃甘肅寧夏道屬之寧夏、寧朔、靈武、鹽池、平羅、中衛、金積、豫旺(原鎮戎縣,今固原縣)等8 縣和寧夏護軍使所轄的阿拉善額魯特、額濟納土爾扈特2 部地,成立寧夏省。區劃調整分置以後,甘肅省轄64縣,1929年增置到68縣,增設了永靖(1929年析臨夏縣地設置)、和政(1929年析臨夏、臨洮縣地置)、康縣(1928年析武都縣地置永康縣,後改康縣)等縣。後來,在少數民族地區原設拉卜楞設治局(1926年析循化縣地設置,1928年改為夏河縣)、康樂設治局的基礎上,又陸續增置洮西設置局(1932年置)、卓尼設治局(1937年置)、肅北設治局(1938年置)。從1934年開始,甘肅省在縣的行政建制之上,又新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作為省的輔助機關。這是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的產物,其目的在於推行和強化法西斯統治,鎮壓各族人民的革命運動。1934年開始在皋蘭、固原、臨夏等地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以後陸續增設。到1944年增加到9個,即:岷縣(第一)、平涼(第二)、慶陽(第三)、天水(第四)、臨夏(第五)、武威(第六)、酒泉(第七)、武都(第八)、臨洮(第九)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至解放前夕,甘肅省共設9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71縣、1 市(蘭州市,1941年正式設市)、3局(卓尼、肅北設治局、湟惠管理局)。

民國時期的甘肅


  大革命時期,甘肅就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活動。1932年3 月,正寧縣四村塬周圍72個村相繼成立了革命委員會,建立了我省第一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成立了中共甘寧青特委。1933年3 月,建立中共陝甘邊特委。不久,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於1934年11月在華池縣荔原堡誕生。接著華池、慶北(1936年與華池縣合併)兩縣也成立了蘇維埃政府。紅軍長征進軍甘肅,突破天險臘子口,進入宕昌縣境,通過渭河封鎖線,召開哈達鋪、榜羅會議,一、二、四方面軍三大紅軍主力在會寧縣勝利會師,進一步促進了陝甘的革命活動。1935年11月,根據中華工農民主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決定,陝甘邊區根據地劃為陝甘省。1936年7 月,改陝甘省為陝甘寧省,駐地遷往甘肅曲子,轄區在甘肅境內的有華池、環縣、曲子、固北、赤慶、定環等縣。1937年1 月,中共關中特委派代表與國民黨代表談判,將正寧、寧縣“一分為二”,國民黨在其白區設兩個縣,共產黨在紅區設新寧、新正縣,隸屬關中分區。同年,陝甘寧省劃分為三邊分區和慶環分區。慶環專署轄華池、曲子、固北(後併入環縣)、赤慶(後併入華池)、環縣、定環(後分別併入環縣和定邊)6 縣,另在原統戰區設陝甘寧邊區隴東辦事處,領導慶陽、合水、鎮原、寧縣的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3 月,慶陽、合水、鎮原3 縣正式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同年4 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建立隴東分區,在慶陽設立隴東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華池、環縣、曲子、慶陽、合水、鎮原6 縣。1949年6 月,寧縣、正寧兩縣劃歸隴東分區管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