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曙光:發展城市數字經濟要從“交鑰匙”轉向“實現造血”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記者崔立勇報道 國家網信辦今年5月發佈的《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8年)》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佔GDP比重達34.8%。“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更高級經濟階段,它正加速重構著經濟發展與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經濟形態,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在日前在京舉行的2019中國智慧城市科學發展大會上,曙光雲計算集團副總裁、中科院智慧城市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徐良表示。

徐良在此次大會開幕式作了題為《城市雲賦能數字經濟新未來》的主題演講。徐良表示,把握住城市數字經濟就是把握住了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的大動脈。

中科曙光:发展城市数字经济要从“交钥匙”转向“实现造血”

徐良說明,2018年全國333個地級市及以上城市佔全國GDP總量超過80%。城市因其“人口規模化、產業集群化、數據鏈接化”等特性,數字化發展程度更高,是國家發展數字經濟的核心及主力車頭,城市數字經濟佔比全國數字經濟超過90%。

“城市數字經濟是數字經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徐良說。目前,我國各省市意識到數字經濟帶來的機遇,奮力發展城市數字經濟,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效,但是仍面臨一些制約瓶頸。

面對多維、綜合的發展要求,徐良提出了中科曙光發展城市數字經濟的策略,包括從“技術驅動”轉向“需求驅動”、從“交鑰匙”轉向“實現造血、從“千城一面”轉向“一城一策”及從“數字化”轉向“智能化發展”。

“發展城市數字經濟,需要特別注重各個城市的具體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技術方案。”徐良介紹,以往建設城市的數字經濟,科技公司習慣性從技術角度出發,向各地政府介紹城市的各種智慧應用,有時會忽略實際環境和場景的具體要求。而中科曙光在過去十年建設城市雲的經驗中總結出,推動城市數字經濟過程中需堅持“急用先行”,以城市需求為出發點,即瞄準城市的痛點,破解城市亟待解決的問題;堅持“量力而為”,即根據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有計劃地推動該地城市數字經濟建設進程。

發展城市數字經濟,不能是“交鑰匙”工程,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徐良認為,作為城市數字經濟構建的科技公司不能以“項目交付”為最終目的,而應該為城市積極“造血”,盤活城市產業經濟。發展城市數字經濟要有前瞻性,要有應對技術變革和城市發展的準備,為城市提供新的活力和經濟增長點。

同時發展城市數字經濟要跳出“千城一面”的誤區。徐良強調,發展城市數字經濟需要以城市為單位,根據該城市本身情況和特點設計具體的方案,做到“一城一策”。

對於如何推動城市數字經濟發展,徐良坦言這並非一成不變的模式,而是在不斷改進演變。隨著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及融合,未來城市數字經濟發展將從數字化向智能化躍遷,包括人工智能等多項最先進技術都將在城市數字經濟建設中得到應用,從而讓更多的市民不斷體驗到其帶來的便捷生活。

據悉,此次大會由中國智慧城市百人會、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所、中關村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創新聯盟聯合主辦,第三屆中國智慧城市頒獎禮暨年度盛典同期進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中科曙光副總裁、曙光雲計算集團總裁關宏明等人共同被評為2019中國智慧城市十大影響力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