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丨上杭的兩次“解放”!

歷史丨上杭的兩次“解放”!

歷史丨上杭的兩次“解放”!

1949年縣政府成立合照

上世紀20年代,上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革命鬥爭。1929年9月20日紅四軍攻克“鐵上杭”,上杭取得解放,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上杭成為中央蘇區的重要縣份之一,取得了革命鬥爭的偉大勝利。面對國民黨反動派對蘇區的“圍剿”和帝國主義的侵略,上杭英雄兒女為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浴血奮戰,保衛祖國。抗戰勝利後,上杭人民又在中共閩粵贛邊委和中共閩西特委領導下,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清剿,上杭人民進行了不屈的鬥爭,1949年8月27日,上杭全境解放。9月17日,上杭縣人民民主政府成立。上杭,贏得了20年紅旗不倒的讚譽。今年是上杭首次解放90週年和第二次解放70週年,又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倒轉歷史的膠捲,讓我們一起回顧上杭人民兩個關鍵的歷史轉折點--上杭的兩次“解放”。

历史丨上杭的两次“解放”!

紅軍巧攻“鐵上杭”,農民翻身做主人

1929年9月,擊退國民黨軍隊三省“會剿”以後,閩西革命根據地日益鞏固。但是,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上杭縣城仍被軍閥盧新銘部盤踞。上杭城位於汀江中游西岸,城牆堅固,三面環水,易守難攻,有民謠說道:“銅鐵上杭,固若金湯,東無退路,西無戰場,南有河道,北有魚塘,囑咐子孫,莫打上杭。”所以,當時有“鐵上杭”之稱。盧部擁有兵力2000餘人,據險在此固守。

為了擴大赤色區域,消滅駐上杭城軍閥盧新銘部,中共閩西特委和上杭縣委作出決定,集合上杭全縣的革命武裝攻打上杭城,由傅柏翠、譚震林、劉端生組成攻城指揮部,地點設在城郊東門潭頭“風雲渡”。攻城力量由李立民率領的東路各區赤衛隊,傅柏翠率領的北路各區赤衛隊和縣獨立團、赤衛隊、紅四軍四縱隊第十支隊的2個大隊組成共五六千人,號稱“八千人馬圍攻上杭城”。8月19日(農曆七月十五日),攻擊開始,上杭城被四面圍困。駐敵盧新銘部趕緊關閉城門,憑藉堅固的城牆頑抗。圍困3天后,剛組建起來的農民武裝,因缺乏作戰經驗,倉促上陣,在久攻不下之後,鬥志漸漸鬆懈。敵乘虛突出杭城衝殺,圍城赤衛隊抵擋不住,被迫後撤。失利後,上杭縣委並不氣餒,他們總結攻城未勝的經驗教訓,決定根據群眾的鬥爭情緒,重新部署第二次攻打上杭城。他們把東路的廬豐、稔田、星太和附城的水南等5個區的赤衛隊,北路的蛟洋、古田、白砂和才溪、南陽、舊縣等區的赤衛隊,組織起來,分別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軍事訓練,並號召各區鄉群眾組織擔架隊,配合攻城。8月27日,各路赤衛隊強渡汀江,逼近上杭城,入夜發起攻擊。由於城牆堅固,一夜激戰,不分勝負。次日相持半天,因土槍土炮彈藥接濟不上,又被迫撤離。兩次攻打上杭城,雖然未能得勝,但極大地鼓舞了全縣農民的革命熱情。

9月6日,紅四軍第二、三縱隊,在朱德率領下,由閩中返回閩西與第一、四縱隊匯合。上杭縣工農群眾迫切要求紅四軍攻打上抗城。紅四軍前委根據群眾的要求,研究部署了攻打上杭城消滅盧新銘的戰鬥。上杭城駐敵盧新銘部,從汀州逃竄到上杭城後,收集殘部,招兵買馬,網羅鄉間土匪遊勇,擴充兵力,計2000多人,依然號稱“福建省防軍第二混成旅”。盧新銘自稱旅長,盤踞上杭,稱霸一方。當紅四軍攻打上杭城決定下達之後,上杭各區鄉群眾十分高興,許多人自動組織起來,砍下毛竹,趕製竹梯和擔架,以備紅軍攻城使用。縣、區赤衛隊更是磨拳擦掌,枕戈待命。上杭縣委總結了前兩次攻城未勝的經驗教訓,選派偵察人員潛入上杭城,與城區地下黨組織聯繫,策動工人制造停電事故和弄溼敵方城垣上的火炮引線,配合城外進攻。附城區的群眾瞞過敵哨兵,調集木船30多隻,在指定地點待命。水西渡、張灘、水南等村的農民,自動獻出門板、床板;白砂、茶地、泮境等地的群眾,趕造數百架竹梯,以備紅軍架設浮橋,強渡汀江和登城之用。附近各區鄉還製作了許多擔架,以備火線搶救傷員。

9月中旬,朱德率部返回閩西以後,根據閩西特委和上杭縣委的要求,紅四軍前委決定集中兵力攻下上杭城,拔除敵人佔據的這一重要據點,徹底消滅地方反動勢力。隨後,一、四縱隊奉命趕到上杭白砂集結。

9月18日,紅四軍4個縱隊,秘密到達上杭城郊。朱德主持召開支隊以上幹部會議,制定了攻城戰術,主力部隊選定第二天夜間,由地方同志作嚮導,從水西渡擇水淺處涉水過江,一縱隊進攻西門,用迫擊炮猛轟,將敵主力引向西門,二、三縱隊主攻北門,四縱隊一部配合赤衛隊攻取東門,另一部和赤衛隊佯攻南門。朱德一面和各縱、支隊幹部研究方案,一面派人進城摸情況,聯絡地下情報站,命令部隊做雲梯、搭舟橋,做好一切戰鬥準備。

19日,紅四軍和地方赤衛隊、運輸隊、擔架隊共1萬多人,雲集上杭城東北地區,在汀江東岸隱伏。此時,杭城駐敵對紅軍的行動毫無知覺,還在對岸河裡洗澡、洗衣服。紅軍把渡河用的材料準備好,黃昏時悄悄過河。凌晨1點鐘,總攻開始。各部隊按照預定的作戰方案迅速投人戰鬥。守城敵軍孤注一擲,拼死抵抗,紅軍戰士勇猛地架起雲梯登上城牆,被敵殺傷二三十人。一縱隊第二大隊長曾省吾(湖南人,1929年初受組織派遣到閩西指導和訓練地方紅軍)看見久攻不下,組織敢死隊親身攀上雲梯,邊打邊上,不料被敵彈打中,在登城中壯烈犧牲。眼看紅軍戰士越戰越勇,盧新銘慌忙帶少數隨從從南門浮橋遁逃。20日天將亮時,上杭東西兩城門同時被紅軍攻破,紅軍部隊蜂擁進入城內,消滅殘敵。到20日清晨,紅軍攻克了400年來無人攻破的“鐵上杭”,打破了汀江天險的神話。

此次戰鬥,除盧新銘帶20餘名隨從潛逃外,守城之敵全部被殲,俘敵團長鍾銘清以下官兵1000餘人,繳獲槍支1000餘支,同時抓捕了躲藏在城裡的200多個土豪劣紳。紅軍和赤衛隊犧牲了23人。

9月20日,朱德在縣衙門前的廣場上主持召開軍民祝捷大會,熱烈慶祝上杭城的解放。紅四軍攻克“鐵上杭”,消滅盧新銘旅,贏得了第一次解放,隨後成立了縣蘇維埃政府,鄉蘇維埃政府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打土豪分田地更加熱火朝天,上杭土地革命進入了全盛時期,進一步擴大和鞏固了閩西革命根據地。上杭人民群眾歡欣鼓舞,唱起了喜悅的山歌:七月裡來是立秋,朱毛克復龍巖州,窮人翻身分田地,有食有著有自由。八月裡來桂花香,中秋十八破上杭;繳得盧逆槍無數,號召群眾拆城牆。

历史丨上杭的两次“解放”!

1949--慶祝解放,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司令劉永生(館藏)

南下大軍追窮寇,上杭人民得解放

1945年抗戰勝利後,上杭人民武裝反抗國民黨軍事“清剿”,堅持鬥爭。1949年6月3日,根據邊區黨委和邊縱的指示,為了統一指揮閩西南的人民武裝,更大規模地開展群眾性的游擊戰爭,配合解放大軍完成解放閩西的光榮任務,邊縱第七支隊、第八支隊在永定湖雷整編,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閩西南聯合司令部”,邱錦才任司令員,範元輝任政委。各縣成立獨立團。上杭游擊隊和杭永遊擊大隊在豐稔市合編為獨立第三團。藍漢華兼任團長(未到職),陳炳江任副團長,饒良新兼任政委,羅欣任副政委,餘仲達任參謀長,廖煜任政治部主任。

與此同時,中共上杭縣委在白砂郭坑決定成立10個工作團,分別深入各區、鄉開展工作,主要任務是:(一)幫助區、鄉建立農會和籌建鄉區政府;(二)宣傳組織群眾,爭取進步人士,孤立頑固派,迎接解放大軍;(三)給縣委籌糧籌款。工作團成立後,分別到各區工作。第一工作團(主任:劉禮)在白砂、茶地、橫崗、廬豐、黃潭一帶活動;第二工作團(主任:張昭巴)在溪口、大洋壩、太拔一帶活動;第三工作團(主任:李國棟)在舊縣、梅溪一帶活動;第四工作團(主任:黃廷光)在才溪、通賢、官莊一帶活動;第五工作團(主任:郭南勳)在古蛟一帶活動;平安工作團(主任:溫雪輝)在官莊、回龍一帶活動;第七工作團(主任:李伯應)在藍稔一帶活動;第八工作團(主任:王世華)在湖洋寨背一帶活動;第九工作團(副主任:邱宜遠)在中都河東、河西一帶活動;附城工作團(副主任:黃淮)在城區附城周圍活動。

7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閩西南臨時聯合司令部命令:為了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維護社會安寧,穩定革命秩序,決定成立“上杭軍事管制委員會”,為該城管制時期的最高權力機關。軍管會主任羅炳欽,副主任卓禹輪、藍漢華。隨後,軍管會主任羅炳欽從永定轉入上杭境內,準備進城接管。

7月初,正當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閩西南聯合司令部準備接管各縣政權時,國民黨胡璉兵團4個支隊(代號:洪都、撫河、會昌、上饒),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大軍追擊之下,從贛南一帶分兩路竄擾閩粵邊境。東向一路王靖之部。在劣紳黃大榮等支持下,進駐了上杭城。他們佔駐上杭城後,派出部分部隊向白砂、安鄉、中都一帶鄉村騷擾,並竄擾武平十方、象洞及杭永邊的洪山寺、峰市和廣東大埔縣的石下壩及梅縣的松源、丹心坪等地。

農曆六月十九日,王靖之部黑夜冒雨偷襲白砂,以六O炮轟擊閩西起義軍張友民部隊與白砂起義的地方武裝,起義部隊共同與之激戰。因寡不敵眾,邊戰邊撤。王部進入白砂後,大肆燒殺搶,起義支會主任傅銘喜、委員袁偉民、起義人員袁家祥等人的房子被焚。袁陽輝的妻子和袁偉民的70歲老母親慘遭殺害,袁某妻子被姦淫致死,不少青年被抓走。

在胡璉兵團竄擾閩粵贛邊時,中共閩粵贛邊委及時向各地委各支隊發出指示信,提出:“保衛夏收、保衛家鄉、消滅南潰殘匪”的口號,以發動廣大群眾,支援戰爭。號召一切地方黨的工作幹部,區、村政府工作幹部,把發動群眾的工作當主要工作,認真地去進行掩護群眾夏收,減租減息、徵收公糧,組織農會、民兵、民工,建立情報交通網、武工隊、瞭望哨。在軍事上提出:“北線杭武蕉梅邊的一支隊,應以游擊戰為主,到處擾敵、截敵、捉敵,斷敵給養,追敵不得不走;東線的閩西獨立第七支隊的任務是搖撼敵人,不讓敵人在一個地方久住,並與一支隊取得聯絡,控制汀江,截擊敵後;傅柏翠之起義軍則應向清流、寧化、歸化推進,迅速與南下主力部隊取得聯繫;南線之邊縱主力部隊應在豐北埔南控制韓江,準備在桃花山、潭山之間,殲滅敵人之一部或大部,二支隊應在英埠的小北山截斷榕練兩江,威脅汕頭。

為了抗擊胡璉兵團王靖之部的騷擾,中共閩粵贛邊委決定:起義部隨即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閩西起義軍杭武邊遊擊指揮部”,由賴作梁兼任指揮員,張梓廷任政委,下轄杭永邊游擊區(一營),由賴作梁兼任指揮員;杭武邊游擊區(二營),由林志光任指揮員;杭西北游擊區(三營),由曾起任指揮員;杭武游擊區(三營二連),由溫梓祥任指揮員。

7月6日,上杭軍管會主任羅炳欽從永定到達廬豐,得悉杭城被敵佔領,只得返回水定。上杭縣委和留下的少數武裝,堅持工作,重點放在東南路的藍溪、合溪、星太一帶,繼續領導各區、鄉工作團,發動聯眾抗擊胡璉兵團的騷擾。

7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司令部、政治部發出告邊區同胞書。號召邊區同胞迅速行動起來:一、保衛家鄉、保衛夏收、消滅南潰殘匪;二、建立民兵,偵察敵情,配合主力作戰;三、收繳公糧,支援前線,爭取邊區全面解放;四、實行減租減息,健全區鄉政權。

根據上級指示,上杭獨立團決定分散活動。代理團長黃德彪,代理政委遊榮長,率領第一連在杭巖邊的大、小和坑活動;參謀長餘仲達、政治部主任廖煜,率第三連在杭永邊的稔田、廬豐、來蘇、洪山、仙師等地活動;團部的短槍班、小鬼班、政工隊、司號班等人員各半均分隨連隊活動。任務是:乘敵不備、打擊小股敵人,發動群眾,籌糧籌款,在各區鄉接管國民黨起義後的槍支彈藥和錢糧物等。

1949年8月27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大軍和閩粵贛邊縱隊勝利會師的強大壓力下,國民黨胡璉兵團王靖之部撤離上杭城,向廣東潮汕地區潰退。上杭縣獨立團、中共上杭縣委機關從白砂遷入上杭城,並重組縣委領導班子,由張昭娣任書記、卓禹輪、饒堅、張生、遊昌炳、胡益、廖煌、張昭巴為縣委委員。上杭縣軍事管制委員會於8月30日發出第二號公告,上杭縣宣告全境解放。1949年9月17日,上杭縣人民民主政府成立。

上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經過20多年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不怕犧牲,前仆後繼,與全國人民一樣,終於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從此,上杭人民繼續傳承閩西蘇區“聽黨的話、跟黨走”的紅色基因,發揚閩西蘇區“幹革命走前頭,搞生產爭上游”的優良傳統,艱苦奮鬥,創新創造,譜寫了一曲曲發展新篇章。

今天,上杭縣經濟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各項事業從高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全縣人民群眾過著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中共上杭縣委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賴蘭芳)

編輯:鍾毅康 編審:楊其先 監製:張鋒育

历史丨上杭的两次“解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