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恐嚇打壓均無果 特朗普應調整對朝政策

吳健:恐嚇打壓均無果 特朗普應調整對朝政策


2017年11月29日,朝鮮試射火星-15洲際彈


QUESTION

直新聞:朝軍總長樸正天說,朝鮮近期進行的國防科研試驗的成果將用於朝鮮“另一戰略武器”的開發,以應對美國的核威脅。這意味著什麼呢?


ANSWER

時事評論員 吳健:我個人看法,朝鮮可能還是在導彈動力上“做文章”,警告美國“時間不多”。目前,我們能確定的是兩年前的11月29號火星-15洲際彈試射,但美韓堅稱這種導彈的一級動力源不是朝鮮自己解決,而是從境外獲得的大推力液燃發動機,且不論這種說法“對與錯”,但就朝鮮只進行一次試射就中斷的核導試驗而言,火星-15能給美國帶去的威懾力恐怕還是“象徵性”的。也正因為如此,朝鮮如此急切地強調“重大試驗成果”,某種程度上也是要告訴美國,“我不是故弄玄虛”,“我這裡有真傢伙”。


實際上,我們可以從火星-15身上看到這樣的路徑,那就是它的發動機採用特殊的平衡環推力變向裝置,取消了像火-13、火-14之類導彈身上的尾部遊動發動機,讓動力富裕的主發動機既推進導彈飛行,又控制方向調整,有助於導彈簡化結構,提高可靠性,延長射程。但平衡環裝置的工藝性極高,朝鮮需要不斷測試才能保證過關。從朝鮮方面的宣傳看,我個人看法更傾向於他們進行了結構完善的主發動機測試,這既包括像平衡環這類裝置,也應該包括更大比衝的燃料配方的測試。

吳健:恐嚇打壓均無果 特朗普應調整對朝政策


QUESTION

直新聞:從特朗普對朝政策的兩年多演變看,從之前亟不可待的“怒火打擊”到談判接觸後的“以拖待變”,您認為特朗普會學奧巴馬那樣奉行對朝“戰略忍耐”嗎?


ANSWER

時事評論員 吳健:從地區國家發展核武器歷程看,核武器不能保證對峙態勢穩定,相反,不具備美蘇那樣相互確保毀滅能力(MAD)的核武庫,在地區紛爭中,反而讓擁核者在較量中更富自信,這在國際關係領域叫“穩定悖論”(SIP)。兩年前,當朝鮮“技術性”跨過洲際核導彈門檻時,美國在某種程度上實際失去行動自由,因為它要考慮亞太駐軍甚至本土是否安全,況且在維繫韓國盟友安全的大前提下,美國更無法對朝鮮低強度軍事行動輕言報復。即便特朗普用金融制裁等“靈活反應”戰略對朝施加壓力,但對朝鮮來說,這種反應的“邊際效用”已顯著遞減。


從這個意義上說,軍事選項無效,金融制裁無法窒息,特朗普繼續走“戰略忍耐”路線沒有出路,只能讓朝鮮積累更多“核導籌碼”。因此,美國要是理性思維的話,必須真正尊重朝鮮的實力與關切,就像新加坡協議完整表述的四點那樣,美國首先承諾與朝鮮建立“新的”關係,提供“和平保障”之後,再來談朝鮮放下警惕心的無核化問題。如果超越這兩點,美國只談朝鮮“棄核”,只能徒勞無功。就像前韓國外長尹永寬說的:“像朝鮮這樣的國家充滿不安全感,即便別人無意攻擊它,它都覺得要擁核,更何況美國成天在自己家門口叫囂要毀滅朝鮮。”


吳健:恐嚇打壓均無果 特朗普應調整對朝政策


QUESTION

直新聞:您對馬上到來的2020年朝核問題前景樂觀嗎?


ANSWER

時事評論員 吳健:明年是朝鮮戰爭爆發七十週年,參戰各方都已發生巨大變化,哪怕最敵對的美朝都建立工作接觸關係,我的看法,“談”仍是主基調,時不時出現“打”的聲音,更像是伴奏,因為朝鮮半島集聚了太多大國因素,牽一髮動全身,任何一方要想“一戰定乾坤”,哪怕真的打敗對手,結果也只能是“贏了戰爭,失了格局”,這一點對美國尤其貼切。


當前,半島應該是近幾十年以來相對最和平穩定的階段。朝鮮停止核導試驗,美韓減小軍演,朝韓邊境穩定。朝中社直到不久前還強調,朝美首腦同意“繼續緊密聯繫”,美方也強調對話是雙方“最大的公約數”。更重要的是,美朝對彼此訴求都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朝不採取實質棄核措施,就很難突破制裁,而美國若不對朝實質回應,就難以維持促朝棄核動力。當下,朝鮮不會輕易放棄擁核立場,仍將以核為籌碼繼續對美外交進攻,但它不會要價很高,否則難以開展後續博弈。而美國,隨著大選臨近,特朗普至少目前需要以對朝強硬來博取選票的現實壓力。因此,我的看法,極富表演慾和製造新聞技巧的美朝雙方,在大喊大叫後,其實都不會離“邊談邊罵”的老戲路太遠。


我的看法,美朝談判正處在“深水區”,“美國如何結束對朝敵視政策與核威脅恐嚇”“雙方如何階段性同步施放善意”,還有半島無核如何同美國對朝安全保障、對朝經濟補償、朝美和朝日關係正常化、駐韓美軍去留、美對韓日核保護等等技術性難題,都還在前面等著呢。所以,大家以後再碰到朝核話題,一是要保持耐心,明白這是長期化鬥爭,二要有戰略定力,那就是國際社會在朝鮮半島“止戰止亂”的建設力,遠超過“生戰生亂”的破壞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