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蒙城走出來的中科院院士,剛剛被鳳凰衛視報道

從1992年至今,上海知青、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記了306本工作日記,在最近的日記中,未來22天的日程都排滿了。在學生們的眼裡,今年71歲的趙老師是那種叫做巖燕的鳥,無休無止地在空中飛翔。


1973年4月25日,人民日報的一則報道《我們這一代青年人》,使蒙城縣朱集生產隊的八位知青聲名遠播,成為全國知青的樣板,其中的兩位帶頭人,就是後來結為伉儷的趙國屏和俞自由。

從蒙城走出來的中科院院士,剛剛被鳳凰衛視報道

1

從公平抓起

趙國屏所在的1967屆高中仍有畢業分配。但是那時趙國屏卻一心想去農村。他的父親趙祖康在國民黨潰退時當過四天上海市代理市長,趙國屏因此被打上了“偽官吏出身”的印記,這使得他特別想要離開,更重要的是,下鄉與實現他的夢想有關。


趙國屏:"第一條是我本來就喜歡生物,這從小下了這麼一個決心。當時的夢想就是要考北大生物系。想來想去,如果還要搞生物的話,那麼只有去農村。"

從蒙城走出來的中科院院士,剛剛被鳳凰衛視報道

不久,趙國屏和知青們懷著戰天鬥地的豪情,遵循“向貧下中農學習”的最高指示來到蒙城朱集生產隊。


蒙城縣地處安徽淮北平原,千年以來,黃河多次奪淮入海,洪水氾濫,加上戰亂頻繁,讓這塊土地極為貧瘠和窮困,人稱“安徽的西伯利亞”。趙國屏他們在走家串戶向農戶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了經濟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


朱集生產隊共120多人,分為4個姓氏,每個姓氏之間矛盾根深蒂固,而且因為沾親帶故的關係,凡事沒有做到一碗水端平。當幹部的多吃多拿,對親戚又收不上帳,所以生產搞不上去,副業也辦不起來。

趙國屏等三名年長的高中生成為八名知青的領導核心。其中俞自由出身工人家庭,出身好,有組織能力,在學校就是紅衛兵的首領。她被推選為團小組組長。團小組決定從辦事公平抓起。


絕不偏袒,行事公平的作風,使知青贏得了老鄉們的信任。朱集生產大隊的生產蒸蒸日上,豆腐坊、油坊、磚瓦坊,醬色坊,粉坊等副業辦得紅紅火火。在淮北農村,一個以俞自由、趙國屏為領導核心的知青集體戶嶄露頭角。不久之後,朱集的知青們被推向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1973年,俞自由任蒙城縣委副書記。


2

我們的知青勞模

1974年12月20日,上海《文匯報》在頭版頭條發表了通訊《胸懷大目標建設新農村奮鬥一輩子》,頌揚朱集知青過去六年的努力,並在第三版整版刊發了趙國屏撰寫的未來六年規劃。


喜愛生物的趙國屏,一心想用生物知識改變農村。開春,趙國屏便開始了他的雜交玉米制種實驗。他拿著一根草繩,在地裡丈量,種子還沒種下,地已經踩結實了。第一次種玉米實驗受挫,趙國屏靜下心來向農民學習,他感佩農民在生產中積累的經驗和智慧。


趙國屏:"我現在跟學生說,我這一輩子學對照的第一個老師是個一個字都不認識的農民。"如今趙國屏帶研究生,首要的一條,就是不斷糾正他們在對照實驗中這類頻繁出現的錯誤。

1976年,從安徽農大畢業的知青朱軍來到朱集,幫助趙國屏組建了農科隊。農科隊將南非高粱育種成適合淮北的高梁,引進高產的美國棉花和大豆與當地品種雜交,並選育玉米和高粱遠緣雜交後代,還超前試驗了雜交小麥。趙國屏也在玉米良種選育上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蘆溝之上橫跨著嶄新的水壩,是去年將知青們修建的舊水壩推倒後重建的。當年,趙國屏帶領著知青們修築水壩後,七十畝旱地成功地改種水稻,實現了畝產將近千斤。為水壩修建繪製地形圖、設計橋樑的知青王東風,也成為《文匯報》報道中的典型。


趙國屏和俞自由不曾預料到,數年後,他們都選擇了離去。

從蒙城走出來的中科院院士,剛剛被鳳凰衛視報道

1978年高考招生,復旦大學在安徽只招生兩人,趙國屏如願考上了復旦生物系。王東風也以阜陽地區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羅芸則考入了安徽勞動大學農學系。不久,而立之年的趙國屏離開了他守望了十年的蒙城,從此洗腳上田,迴歸曾經渴望,也曾經放棄的學術深造道路。七年後,在天長縣任副縣長的俞自由也跟隨趙國屏的腳步,遠渡重洋求學。

3

無盡的生命追尋

從蒙城走出來的中科院院士,剛剛被鳳凰衛視報道

44歲那年,趙國屏從美國普度大學生物化學專業學成歸國,向國際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研究的前沿進軍,推動著合成生物學的發展。


1999年,身為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的趙國屏,在“知天命”之年“一夜轉行”。當時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通過DNA測序的方法,繪製人類基因組圖譜,為研究疾病健康和基因遺傳的關係探尋密鑰。中國承擔了完成人類基因組1%的測序和識別人類表達基因的1%的任務。1998年10月,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成立,趙國屏擔任理事。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研究工作,在中國仍是一個空白的領域,趙國屏明白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十年的知青經歷教會了他要有捨我其誰的擔當。

經過多年的努力,趙國屏和同事們在浦東建立了一個從基因組到新藥研發的體系。2003年,另一個挑戰毫無徵兆地擺在他面前。非典型肺炎在中國廣東順德首發,擴散至東南亞乃至全球。從來沒有做過病毒和流行病學研究的趙國屏,再次臨危受命。

當時,國際上有聲音認為SARS在中國首發,中國卻沒有自己的研究。趙國屏再次當仁不讓地踏入了分子流行病學領域,他冒險南下疫區廣東尋找一線樣本數據和傳染鏈,率領著來自各地的60多位工作人員,研究SARS病毒的基因型能與相關的傳播鏈對應,研究工作爭分奪秒。


中國的SARS研究論文於美國東部時間2004年1月29日在《Science》上發表。SARS的變異和傳播規律,從研究到發表,只用了八個月。


這一科研成果為人類今後預防、診斷、治療等直接或間接地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多學科研究提供了最新的方法學範例。2005年,趙國屏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以肯定他在科學技術領域作出的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

期間,在美國獲得農經系博士學位的俞自由,在香港嶺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書育人十二年,並兩度擔任亞太風險和保險學會主席,推動了中國保險學界與國際同行的合作。夫妻倆難得相聚的時候,俞自由總是安排休閒活動,為趙國屏調劑忙碌的工作狀態。

2009年,俞自由被查出罹患肺癌晚期。

從蒙城走出來的中科院院士,剛剛被鳳凰衛視報道

數月中,62歲的趙國屏白天陪護妻子,上半夜不放棄一線希望地尋找和比對治療方案。下半夜修改不容停滯的學術論文。在妻子生命的最後一個月裡,趙國屏每天睡眠不超過兩個小時。

2010年4月,俞自由病逝。過度悲傷的趙國屏留院治療,做了心臟搭橋手術。手術甦醒後不久,他就召集學生們,在病房開始了工作。在所有他展開了前沿科研的領域,他仍然以厚積薄發的學術視野不懈地指引著航向,甚至推動著科技向現實的轉化。

從蒙城走出來的中科院院士,剛剛被鳳凰衛視報道

趙國屏:“俞自由走了以後特別忙。她在的時候還稍微好一點,她是一個剎車,有些事情可以幫我剎一剎,這個她走了以後,剎不了了。”

他是71歲的知青中科院院士,她是蒙城知青中的縣委副書記,他們曾經矢志留下,卻又攜手遠渡重洋。我們一起走過——《蒙城來的知青院士》,今天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

從蒙城走出來的中科院院士,剛剛被鳳凰衛視報道

點亮右下角在看


來源丨今日頭條 鳳凰衛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