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德國那麼窮,希特勒哪來的錢發動戰爭呢?

情授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割讓了重要的煤礦產區,也承擔了鉅額的戰爭賠款,使德國經濟一直處在舉步維艱的狀態。1929-1933年全球經濟大蕭條,也使得經濟增長一度依賴美國的德國,經濟陷入崩潰之中。當時德國人生活極度貧困,一塊麵包價值一萬億馬克,失業人口長時期維持在600萬左右,社會形勢動盪不安。這時候,希特勒擔任納粹黨的黨魁之後,就充分利用民眾對社會的不滿情緒。他宣稱自己執政之後,能大力解決民眾的失業問題,並且把社會大批的失業青年都編制進納粹黨一個準軍事組織衝鋒隊裡面。之後,希特勒也拉攏了容克資產階級,承諾執政之後一定維護容克資產階級在國家壟斷地位。希特勒也為了尋求軍方的大力支持,承諾一定舉行擴軍備戰,把以前恥辱給洗清。在1933年,希特勒就在暗箱操作下如願以償擔任了德國的總理,積極為籌劃二戰做準備。不過,那時候一貧如洗的德國,怎麼能獲得鉅額資金擴充軍備,發動戰爭呢?途徑可能有這些:

巧妙利用國際矛盾,獲得資金資源

希特勒當時的高明,就是抓住了英國、美國等國家的心態,不願意看到蘇聯這個社會主義政權的逐漸強大。尤其是英美資本家大鱷,害怕無產階級奪取會效仿蘇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於是,英美資本家大鱷也紛紛支持希特勒,不僅不對德國索取賠款,反而對德國提供了大量資金貸款。

當時法國也是不願意的,可是沒法反抗英美,解決策略就是不繼續逼著德國履行賠款義務。希特勒的精明在於玩著兩面派。一方面告訴英美對抗蘇聯,這一邊又與蘇聯合作,幫蘇聯製造坦克、飛機,從蘇聯也賺取一筆數額不小的外匯。這樣,德國不僅賺到了錢,也獲得了製造武器的潛質。一旦戰爭爆發,在國外的德國工程師們就直接帶著圖紙回到德國生產出先進的軍事武器,非常高明。

就這樣,德國逐漸擺脫了經濟危機,國力逐漸增強。之後,希特勒也無視《凡爾賽條約》各種規定,對英美國家承諾擴充軍備是為了對付東邊強大的蘇聯,不是對付英美法等國。這樣,英美法等國家也上當了,對德國提供鉅額的貸款,使德國有充足資金製造軍事武器擴充軍事武裝。

於是,希特勒就採取欺騙和詐騙的外交手段,一步步從英美國家手裡騙取發動戰爭的第一批資金。同時,德國境內的容克資本家也支持希特勒擴充軍事武裝,為自己帶來利益,儘可能為納粹黨提供更多資金支持,這些都是擴充軍事武裝的資金支持。

國外銀行對德國的鉅額貸款

其實,在二戰真正爆發之前,德國擴充軍備是獲得國際社會的支持,包括斯大林個人和蘇聯政府,在經濟上都大力支持過希特勒。斯大林為首蘇聯政府的支持,如同二戰初期對德國閃擊波蘭的綏靖政策一樣,希望它能打壓英法等國。

歐洲的英法等國的支持,也是如前面說的,是為了抵禦蘇聯。所以,當時德國獲得英美等國金融業的貸款。在1930年,希特勒就獲得一些跨國公司的資金援助,如華爾街的金融家、荷蘭皇家殼牌公司、羅斯柴德家族等等。而且,美國的福特公司和通用公司,為了成功佔領德國的市場份額,也極力與納粹政府建立良好關係,為德國專門採購了大量軍工生產需要的原材料。

當時,美國銀行在德國工業界投下的鉅額貸款。投入貸款資金最多是美國聯合銀行,這一家銀行的發起人和總裁也是老布什總統的父親、小布什總統的祖父普雷斯科特·布什。所以,希特勒能發動戰爭,美國老布什家族也是功不可沒的。

在瑞士巴塞爾的國際清算銀行,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金融機構。該金融機構在1930年成立,主要任務是處理一些德國在戰爭中賠款問題。在1939-1946年間,擔任國際清算銀行主席就是美國人托馬斯·麥基特里克和屬下的幾個主任,這些都是德國納粹黨的同情者。麥基特里克的主要功勞,在國際金融界中鼎立支持希特勒。他不停地遊說歐洲各大銀行在資金上支持希特勒,向德國發放一些低息貸款或者無息貸款。

納粹搶來大量黃金,都存在在銀行裡,其中也由銀行操作國際匯兌業務。同時,銀行也使納粹從猶太人和佔領國掠奪的一切財富都變為合法化,導致當時人們也諷刺國際清算銀行本質也是德國納粹黨的國外分支機構。在二戰結束之前的幾個月英美盟軍正在歐洲打掃與德國最後幾個戰場,麥基特里克還與這些德國實業家頻繁見面,確保盟軍在佔領德國之後會有好的收益。

掠奪猶太人

希特勒也靠著洗劫猶太人來獲得鉅額的財富。當時,德國大約有五十萬猶太人。這些猶太人擅長經商,也掌握著鉅額的財富。希特勒為此拿猶太人開刀,充分利用德國民眾特有的“仇富”心理,鼓吹種族優越理論,把民眾對破產和失業的怨恨都轉移在猶太人的身上。在1938年11月9日-10日凌晨,很多納粹武裝分子裝扮為平民,對全國猶太人的商鋪、教堂等機構做有組織地、大規模對打砸搶。在這些武裝分子的率領下,其他民眾也參加。於是,大約有7000多家猶太人商鋪與百貨商場都被洗劫一空。街頭小巷都是充盈著打碎的玻璃,這個晚上就被稱做“水晶之夜”。

國家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刺激經濟增長

當時,德國納粹政府為了解決國內出現的嚴重失業現象,納粹政府對國家經濟做了大加干預,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刺激經濟增長。通過國家修建機場、興建高速公路、架設橋樑、修建兵營、整治水利、開墾土地等基礎工程建設,也緩解了德國嚴峻的失業問題。這些工程很多都是軍用工程,為德國下一步擴充軍備奠定基礎。同時,在興建工程過程中,德國也實現資本壟斷化。

所以,從1933年希特勒擔任德國總理,一直到1938年,德國失業率也變為了1.3%。國民生產總值就從1932-1937年幾年之間,翻了一倍,國民收入也增加一倍之多。希特勒創造出來的“經濟奇蹟”,實質就是對軍用產業和軍事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投資基礎上的。希特勒就通過“經濟奇蹟”,使德國最終捆綁在戰爭的戰車。但是,這些軍用工業和軍事基礎設施,也只用通過戰爭才能使用,才能為德國帶來經濟增值,這是德國採取“以戰養戰”的策略來發展國家經濟,這也是德國發動二戰的必然原因。

發展對外貿易

二戰之前的德國,除了煤礦之外,在橡膠、石油、錫礦等戰略物資資源也是非常稀缺。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德國需要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尤其與中國開展經常性的經貿往來。當時中國是資源大國,工業比較落後,尤其是軍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的先進武器裝備。德國軍工產能也過剩,也需要大量的農牧產品和礦產資源,於是這樣達成對外貿易合作關係。在二戰爆發之前,中國與德國的貿易往來是非常密切。這些都為德國發動戰爭提供了資源供給。


七彩飛揚


希特勒:你才窮,我們不窮。

希特勒當時並沒說一定要征服英國征服蘇聯,實際上,希特勒是拿波蘭開刀之後,就已經深陷戰爭無法自拔了。這個時候,英國法國已經對德國宣戰了,德國與這兩大強國是處於交戰狀態,早晚都要打,而希特勒在準備好了之後,立馬對他們開始進攻。注意,不是希特勒打英法,而是英法打希特勒。

1929年的時候,全世界爆發了經濟大危機,也就是這個時候,希特勒逐漸通過他的承諾,獲得了國內最大的支持,到1933年,希特勒成功上臺。德國人在二戰前就已經走出經濟危機了,先後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這些時候,英法都縱容了德國,惹不起。二戰前,德國的經濟最好,錢最多,德國的一系列舉措促進了德國的經濟,一定程度又解決的大量德國人失業的問題。同時,德國提倡德國民眾追求樸素,追求溫飽,不追求奢華。德國通過自己的工業品去交換中國、丹麥、蘇聯等過的農產品和原料。

德國一心擴充軍備,而民生問題一直沒得到解決,等於說是,德國把民生的利益轉移到了軍隊建設方面了。但是,德國民眾確實已經滿足溫飽,但是距離奢華有很大一段距離。至少失業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德國說不上是窮,但是不富裕。

而開戰的時候,德軍已經是非常強大了。希特勒開戰的目的就是拿回一戰時期德國失去的一切,拿回來了,德國人的生活水平就提升了。


軍武文齋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希特勒是在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之後逐步掌握了德國的軍政大權最終成為了德國國家元首。

希特勒上臺時候德國的基本情況

希特勒上臺的時候,實際上世界性經濟危機已經接近了尾聲,那場經濟危機爆發於1929年,當時席捲了全球,大量的公司、工廠倒閉,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失業潮,德國也在這場危機中深受其害,失業的人們不滿情緒日益高漲,從而催生了以希特勒為代表的法西斯主義的上臺。

希特勒剛上臺的時候,德國的情況似乎並不好,經濟凋敝,群眾大量失業,人們生活沒有保障,但是在希特勒上臺後的幾年裡,德國經濟迅速增長,人們普遍就業,收入大幅提高,並且德國還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些又是如何發生的呢?且聽我分析。

希特勒首先撕毀了一戰時期的各種“不平等條約”

希特勒一向鼓吹種族主義,認為德國日耳曼人是最為優秀的民族,認為一戰時期以《凡爾賽合約》為代表的一系列條約是針對德國的“不平等條約”,應當廢除。廢除一戰時期的條約,作為希特勒上臺之前向德國人民作出的保證,自然在上臺之後就一一廢除了。所以希特勒執政時期,德國在一戰結束後簽訂的種種條約給德國造成的不利因素便煙消雲散了,不過這也得益於那個時期英法對德國的綏靖政策,後來連捷克都讓德國吞併了。

其次是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類似於羅斯福新政。

希特勒上臺以後就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政府投資帶動了大量建設項目的開展,而通過大量建設項目的開展又帶動了大量德國人的就業,通過大量德國人的就業從而帶動了經濟發展,而建設的基礎設施也同樣帶動了德國經濟的發展,這些都類似於羅斯福新政。

這些動作有什麼作用呢?我們從經濟學原理中可以知道,一塊錢的投資,可以帶動一塊錢的消費,如基礎設施,就會帶動鋼筋水泥等建築材料的生產,也可以帶動建築業的發展,更能產生新的就業,畢竟需要工人幹活。鋼筋水泥廠有了訂單,工廠就活了,工人們有了工資,就會增加消費,這些消費就會促進商業的繁榮,從而一切都活了。

希特勒上臺後到二戰之前,德國通過大量的政府投資,建設了四通八達的交通公路網絡,尤其是當時德國的高速公路,不但是雙向道的,還配有立體橋樑。當時德國還建設了便利先進的港口、鐵路和海運,可以說當時德國的基礎設施是世界一流的。

這些基礎建設的投資無疑帶來了大量的就業,同時便利了德國經濟的發展給德國當時低迷的經濟打上了一針強心劑。

除了基礎設施的投資,希特勒還大力發展工業,一大批工廠拔地而起,尤其是軍工業迅猛發展,為希特勒整軍備戰提供了基礎。當時德國的鋼鐵、煤炭產業位居世界前列,僅次於美國,軍工生產更是超過了英國和法國的總和。隨著工業的迅速恢復,希特勒也大力改善了德國工人的待遇,工人們能夠領導衣服、工具等福利,還可以外出旅遊,甚至希特勒還承諾讓每一個德國家庭都擁有汽車。

從希特勒上臺到二戰之前,德國保持了年均20%的經濟增長,德國工人失業率幾乎為零,可以說是創造了經濟上的奇蹟。

三是掠奪猶太人的財富

希特勒實行了極端的民族主義,鼓吹說德國的問題都是猶太人造成的,從而營造了德國社會排斥猶太人的氛圍。他們將大量的猶太人關進了集中營,沒收了他們的財產,要知道,猶太人是世界上最會經商的民族,他們本身就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現在這些財富落入了希特勒的手上,希特勒就拿著這些猶太人的錢大搞德國社會福利,大力推動德國政府的各項投資,刺激經濟增長,同時擴充軍隊,有了錢,自然一切都好辦。

四是實際上當時的世界經濟危機已經接近了尾聲

實際上,經濟危機的爆發,是因為市場在繁榮的時候容易催生人們的貪婪,因為發現幹什麼都好賺錢,於是人們大量地追加了投資,大量投資的追加就大量地增加了社會的產能。比如鋼鐵,由於產能太多,社會實際上不需要這麼多產能,就必然有大量的鋼鐵產能不能被市場消化,說白了就是賣不出去。除了鋼鐵,其他各個行業當時都出現了大量的產能過剩,美國還出現了把牛奶倒到河裡的事情,(說明當時美國牛奶產生嚴重過剩,要是能賣出去可能為了保價而倒掉麼)而經濟危機的爆發,實際上就去掉了過多的市場產能,大量的產能必然在這個過程中逐步退出市場。從1929年到1933年希特勒上臺,實際上已經過去5年了,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過多的產能已經被市場基本去化掉了,剩下的都是市場實實在在需要的產能。

近年來也有很多學者認為當時羅斯福新政實際上沒有必要,即便羅斯福什麼都不做,美國也已經走出了經濟危機。所以,從這點上來說,希特勒是遇上了好運氣——實際上他上臺的時候經濟危機已經過去了,正迎來經濟復甦期。

五是希特勒在當時德國人心目中的個人魅力實在太大,凝聚了德國人的人心

一個有魅力的領導人就是如此,因為人們都相信他,相信一個人,而這個人成為了國家領導人,那麼人們就會對國家重新產生信心,這種信心化為了建設的動力,那麼對所有的事情都是有促進作用的,再加上希特勒上臺後德國人的生活確實慢慢地改善了,於是這種信心就更為強烈,煥發出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國家自然也就往好的方向發展了。

因此,綜合以上來說,雖然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但是希特勒上臺後,撕毀了一切“不平等條約”,而那個時候經濟危機已經進入了尾聲,新的經濟週期已經開展,通過國家加大幹預經濟,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等種種經濟手段的刺激下,德國經濟得以復甦,復甦的德國經濟支持了希特勒的財政;同時希特勒採取了種族滅絕政策,掠奪了德國猶太人幾乎所有的財富,再加上希特勒凝聚了當時德國人的人心,所以在希特勒上臺後,德國變得有錢了,有錢自然就能發動戰爭了。


老威觀史


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按照《凡爾賽條約》德國需賠款1320億金馬克,在1929年時,考慮德國的經濟情況,賠款減少到了1139.5億金馬克,德國需要在59年內還清,這筆戰爭賠款給德國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凡爾賽條約》

希特勒上臺前的德國,經濟狀況有多糟?

當時英國,法國就是想把德國往死裡搞,讓德國從此翻不了身,順便訛一筆錢。但是在《凡爾賽條約》簽訂了之後,英法還沒得到想要的效果,德國經濟就先崩潰了,1918年簽了《凡爾賽條約》,1919年德國就開始通貨膨脹,德國的通貨膨脹有多嚴重呢?1921年,馬克兌美元1:64,1923年馬克兌美元1:4200億。

在1923年時,德國一個麵包就要一萬億馬克,上百萬的人失業了,並且這個狀況還在持續惡化著,到了嚴寒的冬天,人們不再買煤來燃燒取暖,因為也買不起,直接燒錢相對更加划算一些。德國政府也找不能更好緩解通貨膨脹的方法,只能不停的印鈔,德國似乎進入了一個死循環。

一個麵包就要一萬億馬克

1929年-1933年,全球經濟大蕭條,美國,英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德國更是雪上加霜,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得到了很多德國民眾的支持。希特勒對德國民眾宣傳的就是納粹黨上臺後,一定會讓德國經濟重新復甦,讓幾百萬的失業人口重新找到工作。

這樣的選舉口號,在當時的德國無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也讓很多德國人民看到了希望,德國的經濟已經一團糟了,也許希特勒是在吹牛,但是總比那些連瞎話都不敢說的政治家好一些吧,希特勒在1933年成為了德國元首,這裡必須說一下,希特勒上臺並不全是因為這一場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但是這次經濟危機幫了他很大的忙。

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

希特勒上臺後,德國經濟逐漸復甦

希特勒上臺之後立刻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控制,這是個陣痛的過程,德國政府將大量的中小企業淘汰了,將資本,資源全部集中了起來,對商品市場價格進行嚴格管制,政府開始控制匯率,在金融行業設置了監管機構,有效的遏制了通貨膨脹。

對於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狀況,希特勒上臺之後,立刻加大了政府的財政支出,在德國境內大量的搞基礎設施建設,軍隊和政府機構也大量的擴招。1933年希特勒上臺時,德國還有六百多萬人失業,到了1938年德國只有幾萬人失業,甚至在一些行業還出現了用工荒。

大量青年被招募到部隊

德國開始大力發展經濟,發展工業之後,德國開始加大了在海外的投資,特別是增加了對戰略物資的進口,德國政府也對本國的進出口企業提高了補助力度和政治方面的支持,在這一時期德國的海外資本增長也很快,和當時的中國,日本等國保持著十分緊密的經濟往來,德國在中國就有上億美元的投資。

另外希特勒非常仇視猶太人,對猶太人進行了大清清洗,德國的猶太人掌握著很多的財富,這些沒來得及逃命的猶太人,他們的資產大多數也充公了,所以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德國經過了四五年的發展,經濟狀況基本上得到了復甦,德國政府也攢下了不少錢,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在大選前希特勒的承諾基本上也都得到了兌現。

二戰前一度十分繁榮的德國

發動戰爭時並不缺錢的希特勒

在希特勒發動戰爭前,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較1932年增長了102%,人均收入了提高了一倍,德國還建成了十分完善的社會保障系統,上千萬德國民眾受益,公路,鐵路的全面普及,讓普通百姓受益,也給之後的戰爭做了準備。1938年德國GDP達到了1264億帝國馬克(1美元:2.5帝國馬克),所以希特勒在發動戰爭時,德國還真不缺錢。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當時的德國究竟窮到什麼樣的地步呢?失業人口維持在600萬左右,一塊麵包一萬億馬克,社會十分動盪,這個時候希特勒的納粹黨便利用民眾的不滿情緒。希特勒宣稱執政後將大力解決失業問題,並且將大量的失業青年編入納粹黨的,軍事組織也就是當時的衝鋒隊。

當時的德國採取了幾個措施。首先洗滌猶太人,當時德國有大約50萬猶太人,他們善於經商,掌握著大筆的財富,希特勒為了拿猶太人開刀,便利用民眾的仇富心理,大肆鼓吹種族理論,將民眾對失業和破產的怨氣遷移到猶太人的身上。大約7000多家猶太商鋪和百貨商場收到的細節,由於街頭小巷到處都是打碎的玻璃,當晚被稱為是“水晶之夜”。

第二就是國家干預經濟,大力新建民用軍用工程解決失業問題。通過修建高速公路,架設橋樑,新建機場等,基本解決了德國的事業問題,而這些工程很多都是軍用的,為德國下一步擴軍備戰做好了準備,同時在工程的新建中,德國資本進一步完成壟斷化。

再次獲得了美國的大量貨款,德國財政部前往美國尋求經濟援助。德國用一部分錢購買美國的軍火和技術,用一部分錢發展國內的軍工企業,然後向美國提供軍火訂單,這樣大家都有錢賺。就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銀行向德國提供了大量的貨款。

綜上所述所以說,當時的德國窮困潦倒,希特勒是通過這些方法來籌錢,從而發動戰爭。


最後一個說書人


一、當時的德國到底有多窮?經歷了什麼?

一戰結束後,德國的戰爭賠款高達數千億馬克,並被要求以黃金賠付,相當於10萬噸黃金。

對當時的德國而言,就算把整個德國打包賣了,也值不了這麼多錢,但是無奈,德國毫無話語權。

很快德國賠不起,法國就佔領了德國最大的工業區,魯爾工業區。備受剝削的德國人已經到了窮困潦倒的地步,失業率開始極具上升。

更好命的是,1931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把本就脆弱的德國一下子就推到了黑暗的懸崖邊,照這樣發展下去,德國連維持最基本的生計都難,更別說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了。



二、怎麼來錢?並且足夠希特勒發動戰爭?

有句話說得好,“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呢?正是在這樣極其糟糕的境遇裡,德國人民受不了,他們迫切地需要一個新的領導人帶他們脫離苦海,此人便是戰爭狂人希特勒。

1933年,希特上臺後,第一件事就是衝破《凡爾賽條約》中的賠款。

希特勒的外交手段是相當高明的,他向英、美示好,請求他們延遲還款時間,德國很快就有了喘息之機。

然後希特勒開始組織集體大工程,把失業人口分配到各個崗位,如修建高速公路,修建飛機場,秘密製造軍工業。

為什麼是秘密發展軍工業,因為德國仍舊受一戰後《凡爾賽條約》的限制,那隻能秘密進行。更高明的是,希特勒抓住了英、美當時的心態,英美眼看蘇聯這個社會主義政權逐步強大,內心頗為著急。

尤其是那些資本大鱷,他們擔心本國無產階級會效仿蘇聯,革了他們的命,所以紛紛支持希特勒去對付蘇聯。



嘴上說可沒用,德國那麼窮,怎麼可能牽制得住蘇聯,於是英、美的資本大鱷們紛紛站出來支持希特勒,英、美不但沒再要求德國繼續賠款,反而給予了德國大量貸款,尤其是美國。

法國不樂意,可是沒用,英美二比一。法國只能退一步,不再繼續逼德國履行還款義務。

希特勒玩著兩面派,這頭告訴英美對抗蘇聯,那頭又跟蘇聯合作,替蘇聯製造飛機、坦克,從蘇聯人那裡又賺來了一筆不小的外匯。

這項操作不僅賺到了錢,而且還使德國進一步擁有了製造武器的潛質,一旦戰爭爆發,身在國外的那些工程師們只要把圖紙帶回德國,很快就能製造出大批量軍事武器。

就這樣,德國漸漸擺脫了經濟衰敗的現象。

經濟逐漸恢復,那麼國力必然增強,希特勒開始公然無視《凡爾賽條約》的各項限制,首先是擴充軍隊,希特勒說我擴軍不是為了發動戰爭,不是為了對付你們英、美、法,我只是為了對付東邊逐步強大的蘇聯。



英、美、法又上當了,並且提高了給德國的貸款數額,供德國製造更多的軍事武器來武裝擴充的軍隊。

故此,希特勒便是通過這種欺騙式的外交手段,一步步從英、美手裡騙來了第一批發動戰爭的資金。

從國外搞來的錢還不算,國內希特勒也沒有放過,國內的那些資本大鱷就不必說了,希特勒一上臺,他們就紛紛投桃報李,儘可能地給予納粹黨活動資金。

希特勒還是不滿足,於是又把目標鎖定在了猶太人身上。 猶太人向來以經商而聞名於世界,換而言之,猶太人普遍有錢,希特勒以各種華麗的預言,把猶太人貶的一文不值,然後公然搶奪他們的財產。

以上種種便是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金來源。

(如您有不同見解,或者補充,請在評論區留言哦,我是歷史迷“往事課堂”,願和每位歷史愛好者分享和探討那些前程往事……)


鐵匠聊文史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德國第一次世界戰敗以後,簽訂了很嚴重處罰的《凡爾賽條約》此條約不僅限制了德國軍備上的發展更是對德國人民經濟上的嚴重損失,隨後幾年又爆發了世界經濟危機,德國人民更是苦不堪言,隨後希特勒抓住機會成為了國家元首,快速的將德國鍛造成強大的帝國。如果希特勒不發動戰爭的話,他將會被世人所膜拜,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咱們言歸正傳,希特勒是怎麼將一個陷入泥潭的德國拉向巔峰的呢?首先我要說一下為什麼納粹黨那麼受歡迎,說實話,納粹黨是德國勞苦大眾的黨,起初很多德國人民連飯都吃不飽根本就沒有情調和耐心聽其他政客說一些所謂的一些偉大的理想,他們現在迫切的就是想讓自己吃飽飯。而希特勒做到了!簡單點說只要加入納粹黨,房子、車子、票子、妹子都不是問題,並且納粹黨的確做到了!尤其是對德國底層人民,就當時德國境內失業人口超過了500萬,納粹黨的操作直接就讓自己實力迅速壯大,希特勒被德國人稱之為“救世主”



總歸來說有幾下的神操作!

1.希特勒大力鼓吹民族優越性、讓德國民眾自信併產生優越感自發殘害其他種族人民,並搶奪其他民族的所有資產、錢財、資源佔為己有並充國庫,將自己德國人安排到各個階層。
2.國家政府直接干預國家的經濟走向,給予大量的金錢支持和補助,背後控制經濟命脈、國家進行強制的經濟走向管理。


3.在德國境內大力建造基礎設施,如高速公路網、鐵路、機場等設施並秘密擴充國家軍事力量,讓其內部帶動所需,自產自銷。並從地下開設秘密軍火廠,大量建造軍事武器、設施,減少德國失業人口。隨後建造另類制度,類似於配給制度但要完全說是也不是,就是將有錢人的錢全部瓜分給德國勞苦大眾。

4.德國以國家榮譽擔保,向世界銀行貸款,能借多少借多少,不管償還代價,總之是無條件答應,像什麼高利貸、各種貸款都借。並聲稱會給以幾倍償還,隨後世界各國對德國進行貸款,以及美國的利益交換經濟援助。只是讓世界沒想到的事,還給各國的不是錢而是子彈。
(以上配圖均來源於網絡)


鵬正


一戰失敗以後,德國被瘋狂地制裁,國民經濟一塌糊塗,可以用民不聊生來形容。希特勒採取了一系列政策,讓德國快速恢復,經濟穩步增長。怎麼做到的呢,大致有幾點。

首先,向國際資本借貸,尤其是美國的猶太資本。美國可能為了限制英法,就扶持了德國,借給了希特勒大筆資金。希特勒利用這些資金,大力發展民族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這些企業僱傭了很多工人,緩解了就業壓力,不僅讓國家經濟得以發展,而且穩定了社會秩序。

其次,希特勒讓德國中央政府,推高財政赤字, 增大投資。通過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雖然德國財政赤字越來越高,但在發展經濟的客觀要求下,希特勒做不到兩全其美。這為以後發動戰爭埋下了伏筆,德國發動戰爭,一大原因是為了轉嫁越來越嚴重的財政危機。

還有,通過剝削一部分人的利益,來獲取價值。典型的是,德國大肆搜捕猶太人,掠奪猶太人的資產。

一系列的政策推行以後,德國的經濟確實增長了,但埋下了嚴重的風險。以至於後面的經濟增長,眼看就要難以為繼了,必須尋求發動侵略戰爭來解決問題。




王勇論道


在一戰前德國人都很富裕,在經歷了一戰以後,國家滿目瘡痍。由於戰爭的摧殘、商業萎縮、通貨膨脹,人民的生活貧困不說,國家還面臨著鉅額的戰爭賠款。德國魏瑪政權執政期間,為了刺激經濟對外進行了大量的借款,經濟還是無法提升,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越來越高。1929年,一場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在世界各地蔓延,很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遭受了嚴重的衝擊,而德國也難以倖免。由於德國遭受《凡爾賽條約》的束縛和數億馬克的戰爭賠款,德國的經濟危機比英法等歐洲國更為嚴重。

據說,1923年9月,1美元可以兌換4.2萬億德國馬克,簡直創造了歐洲歷史上貨幣貶值新紀錄。而德國的失業率從1929-1933年,如同德國的貨幣貶值一樣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的高紀錄,失業人口從130萬達到了600多萬人。可以說,經濟大蕭條的五年中,數百人萬德國人過著乞丐一樣的救濟和乞討生活,德國的經濟崩潰程度已經無法形容。

由於經濟大蕭條,當時德國魏瑪政權,經濟急劇惡化,政府又積累了一大筆新的債務無法償還,經濟簡直雪上加霜。1933年,希特勒上臺以後逐漸擺脫了條約對德國的限制,承諾“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所以,在希特勒上臺以後,利用國家權力,全面改造德國的經濟和生活。在經濟領域中,希特勒分三步確立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常態機制。

第一步:強化國家職能,減少失業人數,恢復經濟發展。國家籌措50億馬克資金,興辦公共工程,修建高速公路,改良農田土壤,增加就業崗位。此外,希特勒還採取了大量非經濟手段,如提倡用人力替代機器、鼓勵失業者到農田助耕、限制婦女就業、迫使青年參加義務勞動或者兵役等。到1936年的時候,德國的工業生產指數超過了危機前的水平,實現了德國充分就業。

第二步:組建經濟控制體制。希特勒成立了“德國經濟總會”,國家控制企業和協調全國的經濟平衡發展。比如通過原料分配、訂貨和勞動力分配來干預企業生產。在農業領域當中,希特勒還成立了“德國糧食總會”負責控制農業生產和分配,規定工資和價格。

第三步:建立總體戰爭經濟體制。國家投入到軍事工業的資金佔投資總額的比重逐年上升,甚至超過了50%。德國的經濟雖然畸形發展,但是通過政府的介入,限制進出口貿易,達到了自給自足。很快德國的失業率從上臺前的30%降為零。二戰爆發前,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德國只用了短短的幾年時間,從一個債臺高築,財政赤字和高失業率的國家很快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蹟。

而希特勒能發動戰爭,主要是國家干預經濟,帶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富裕了,人民生活水平就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希特勒將一半的經濟投入到了軍事領域,所以德國在軍事上的成就與其政策有很大的關係。不得不說,希特勒是一個經濟型人才,只是希特勒走錯了路。如果德國不發動二戰,專注經濟發展,其影響力絕對可以主導歐洲以及世界的經濟的走向。


謀士說


一戰之後的德國已經失去了反抗的力氣,面臨著鉅額的賠償,加上1929年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陷入蕭條。德國經濟也哀嚎遍野,失業率奇高,那麼德國怎麼還有錢發動侵略戰爭呢?這主要歸功於希特勒採用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實現了經濟奇蹟。



一戰之後,德國全部工業生產下降了40%,對外貿易額下降60%,鐵產量減少70%,造船工業產值下降80%,失業率不斷上升。1933年剛上臺的希特勒德國是個失業率奇高、經濟蕭條的德國,面對這樣爛攤子,他必須首先解決經濟問題,為了快速擺脫危機,希特勒採用了法西斯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加強對經濟的干預,他任命亞爾馬·沙赫特為德意志銀行的總裁,通過政府舉債大搞公共工程消滅失業,加強工業的國有化,同時也保證私有化為經濟帶來活力。



1)公共工程消滅失業。由政府舉債,提倡房屋維修、興建公共工程和擴大軍隊,吸收大量失業勞動力。房屋維修項目創造的75萬個崗位,大搞基礎設施建設(民用和國防工程),包括修建公路、飛機場、兵營、齊格菲防線等。截止1934年底,推進就業項目共創造了99萬個工作崗位。希特勒政權在最初兩年內至少撥出了50億帝國馬克,相當於年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4%用於促進就業的項目。不到一年,失業減少了1/3,即從600萬人失業減少到400萬人,失業率低至1.6%。

2)加強工業的國有化,實行配給制。由國家接管很多瀕臨破產的實體,統一分配原料供應和生產產品供給,使德國幾乎陷於停頓的經濟狀態短時間內高速得以運轉。大力發展軍工業,政府下訂單後組織工廠加班生產。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經濟年增速超過20%,百廢俱興。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納粹當局在短時間裡,創造了德國經濟復興的奇蹟。



3)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落實社會福利政策。這一點是希特勒在德國獲得全民支持的基礎。希特勒上臺後大力推選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工人享受失業救濟和養老保險。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擴大了職工的帶薪休假制度。在一些只有富人度假勝地修建工人療養院和旅館。僅1937年1年內,全德就約有1000萬工人享受到了這項福利。



公共工程完成了全國高速公路網的建設,工業國家化重整了重工業基礎體系,大力發展軍工業還裝備了一支現代化軍隊。這一系列強有力的經濟措施,德國經濟在短時期內實現了飛速增長:鐵產量由390萬噸上升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從1933年到1939年,德國重工業和軍火工業增長2.1陪,消費資料生產也增長了43%,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德國僅僅用了6年的時間超越了當時的英美等強國,而一躍成為了當時的頭號強國。

正式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上,希特勒開始發動了侵略戰爭。



侵略戰爭開始後,佔領別國擴大了德國的 資源供應。也蘇聯相比,德國在煤和鋼供應商優勢顯著。二戰期間,德國統治區生產了4億噸煤、3180萬噸鋼,而蘇聯只有1億5千萬噸煤、1790萬噸鋼。充足的煤使德國擁有700億度 電力,而蘇聯為480億度。德國共有126萬臺金屬切割機床,而蘇聯只有58.4萬臺,德國的機器製造工人超過蘇聯一倍。據統計,被德國佔領的整個西歐,共有 4876個兵工廠都在為德國生產軍火,其他法國每年就提供1300輛載重汽車和100萬發炮彈。二戰前的德國軍工業在短短几年,軍火產量已經將英法等國甩下。在世界範圍內,也就美國能夠力壓德國。截至1944年2月底,德國在佔領區總收入為四百七十六億六千三百一十萬馬克,這筆巨大的經濟收入,也都支撐了德國的侵略沒有停止,直到侵蘇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