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人物】 惠思聰 (選自《富平縣誌·樊》《孝行》)

註釋/惠志剛

【富平人物】 惠思聰  (選自《富平縣誌·樊》《孝行》)

張橋鎮街道

惠思聰,乳名臨子,富平縣東鄉惠堡(1)人。生未週歲,父大有遠客新疆三十餘年,無音耗⑵。

光緒十年⑶ ,邑人⑷有自伊犂⑸歸者,遇之金河城西大河沿⑹互詢⑺。裡族喜甚,勸之偕歸。大有辭以“乏資”。問“有書信寄家否?” 大有嘆息言:“已離家,時妻王氏年方⑻,少子臨子,生才數月,家無資業。復連遭兵燹⑼,存歿均不可知?即有書,將誰付也?”其人既歸,造門訪之。

臨之自為兒時,頻向母索父。母告以父在萬里外,且不知棲跡之所,則涕泣不飲食。至是⑽聞邑人言,益悲號銳,欲往尋,母泣阻之。驟對曰:“大河沿誠在天上耶,兒肉身不能飛至,信矣;如亦在地上,何為不可至哉?”母奇其言,然終不聽。去其妻懲⑾舅姑前事牽挽尤力,竟絕襟⑿而行。至縣城,念母愛己之深,慮其思之過而致疾也,復返告曰:“兒至縣,適有神卜某君,以奇門法(13)為兒佔行止,言今歲西行,福星臨護大吉,無阻難。兒意決矣!母亦勿憂。”言已徑,負裝西去,不返顧。

時十年八月十九日也。值秋霏彌月⒁,冒雪至蘭州,衣袴盡黴爛。有大賈⒂見而憐之,攜至肅州,臨子遂獨行出關。冬杪⒅至瑪堖河壖⒆,抵西湖沮洳⒇。四百餘里,冰雪積五、六尺,行人皆墮指裂膚(21)。臨子車裘(22)俱無,短衣徒步,卒(23)無凍容。

十一年(24)正月,始抵伊犂大河沿。訪得其父居次(25),趨入,跪父前,捧足而號(26)。父愕然(27),固拒之。臨子哭告所自且縷述(28)家事顛末(29),父始收悲。喜陝人客(30)伊犂者,爭來問訊。華夷兵民(31)皆以九千餘里徒步尋父為古未有事,遠近鹹稱為“惠孝子”。自是孝名,遍聞南北八城(32)間。

大河沿以牧為主。哈薩爾回部(33)有盜奪大有之牛者,防兵為捕追百餘里,取牛歸大有,曰:“奈何攘‘孝子物’(34)?”二月,金軍譁變(35),殺掠甚慘。臨子負父逃出。兵士詢知,乃大呼曰:“勿傷‘惠孝子’,”遂得免。亂既平,平佃種芝蔴罌粟(36),苦力勤作,所獲倍人,積數十金,以償父宿債(37),即治歸裝。是處兵民亦醵資贐(38)焉!於九月擇日起程旋里(39)。正月父子偕至家,王氏出視,夫婦竟不相識。大有泫然(40)曰:“此我臨行時少婦乎?今發皤皤(41)一婺嫗(41)矣!”大有寓宅在大河沿有一榆樹大逾百圍(43),自臨子歸後,土人相戒勿翦折其枝,鹹稱(44)為“孝樹”雲。

論曰:“生人無立傳”之說(45)。志書成(46),田培堃(47)膺採訪役(48),以惠思聰岀塞尋親事略見視,餘(49)驚且喜曰:“國初蘇人黃孝子向堅(50)尋親於滇南歸。三吳人士豔稱(51)之。計先生甫拜向堅於床下,終身師事之。寧都魏叔子(52)為之作傳,蔡九霞(53)先生且言幾不敢執筆為置論孝子。自繪萬里尋親圖,名流爭題詠焉。端木(54)先生為讀書論道之儒。而思聰一田家子(55)耳,乃能篤天親之愛(56),奮身戎馬間,短衣蹩躠(57)於冰雪中,卒得安然奉父歸裡,其非天誘(58),其衷能如是哉?《詩》雲(59):“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60)。其傳也不亦宜乎(61)?

【富平人物】 惠思聰  (選自《富平縣誌·樊》《孝行》)

(圖片源自網絡

注 釋

(1)富平縣東鄉惠堡:時屬富平東鄉十聯,即今富平縣張橋鎮鐵門村川惠組。

(2)無音耗:杳無音訊。

(3)光緒十年:即1884年.

(4)邑人:同鄉的人。邑,舊指縣。

(5)伊犂:1763年,在伊犁河北岸興建了一座惠遠城,將這座城市命名為惠遠(今新疆霍城縣南),作為伊犁將軍的駐地,從此,惠遠城成為新疆地區的首府。

(6)金河、大河沿:金河,音誤,應稱精河。縣名,光緒十一年(1855),改糧員為巡檢。十四年(1888),設精河直隸撫民廳,隸伊塔道。民國二年(1913),精河廳改為精河縣。原屬伊犁專區,今隸屬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大河沿,地處精河縣城以西53公里,大部為遊牧地。

(7)互詢:多方打聽詢問。

(8)年方:年就是年齡,方是副詞,表示時間、相當於"始""才",有強調歲數還小的意思。

(9)兵燹:因戰亂而造成的焚燒破壞等災害。燹讀xiǎn。

(10)至是:到了這個時候。

(11)懲:苦於。

(12)絕襟:指扯開前襟。表示去意堅決。

(13)奇門法:奇門,術數的一種,盛行於南北朝。最早源於黃帝戰蚩尤的《奇門遁甲》,是古人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比較完整的時、空、象、數、理模型。奇門來源於軍事,涵蓋了天時、地利、人和、神助等關乎事物成敗的四大要素,以到達出奇制勝的目的。作為漢族古典文化的精華,奇門的影響力非常深遠。

(14)秋霏彌月:秋雨連降月餘。

(15)大賈:富商。

(16)肅州:位於甘肅省西北部,酒泉市東部,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中西部,西與嘉峪關市毗鄰。

(17)出關:指西出嘉峪關。

(18)冬杪:深冬時節。杪,指年月或四季的末尾。讀miǎo。東距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市126公里,距昌吉州政府所在地

(19)瑪瑙河、壖:瑪瑙河,音誤,應稱瑪納斯河,東距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市126公里,今昌吉州政府所在地。 壖讀ruán,指水邊的空地或田地。

(20)西湖、沮洳:西湖,俗稱,即艾比湖,位於精河縣正北。艾比,蒙語,向陽義。 沮洳,指低溼之地。詞出《詩·魏風·汾沮洳》:“彼汾沮洳,言採其莫。”

(21)墮指裂膚:表示手指凍掉了,皮膚凍裂了。形容天氣非常寒冷。

(22)車裘:指乘車與皮衣。裘讀qiú。

(23)卒:完畢、終了義。

(24)十一年:即光緒十一年(1885)。

(25)居次: 指以類相聚,按類歸部。泛指居住所在位置。

(26)捧足:簇擁其足,以示敬意。

(27)愕然:形容吃驚。

(28)縷述:表示詳細、逐條、仔細地敘述。

(29)顛末:事情自始至終的過程。

(30)客:寓居它鄉。

(31)華夷:指漢族與少數民族。

(32)南北八城:指伊犂天山南北一帶的南四城與北四城。

(33)哈薩爾: 即哈薩克族,普遍信仰伊斯蘭教。哈薩克族主體在中亞、西亞,主要分佈於哈薩克斯坦、中國、 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國。

(34)奈何、攘:奈何,指怎麼樣或怎麼辦。攘,表示侵奪、偷竊。

(35)金軍、譁變:金軍,即駐紮在精河地區的軍隊。系金河、精河地名之誤。。 譁變,即指軍隊突然轟鬧造反、叛變

(36)平佃、罌粟:平佃,指以平價向地主或官府租種土地。佃讀diàn。罌粟,罌粟科植物,是製取鴉片的主要原料。

(37)宿債:舊債。

(38)醵資、贐:醵資,是籌集資金。醵讀jù。 贐讀jìn. 指臨別時贈送給遠行人的路費、禮物

(39)旋里:返回故鄉。

(40)泫然:流淚貌。泫讀xuàn。

(41)發、皤皤:發,指頭髮。皤皤,白髮貌。形容年老。皤讀pó。

(42)婺嫗:婺讀wù,古星宿名,即"女宿"。嫗讀yù,指年老的女人。

(43)百圍:極言樹幹之粗。亦借指大樹。

(44)鹹稱:所有人都稱呼或所有人都說的

(45)“生人無立傳”之說:"生不立傳"是史志傳統之一,也是新方誌編纂的一條基本原則(修志行話之一)。凡人在世時,志書不以人物傳記收錄,去世後,"蓋棺定論",方為立傳。舊志也有破例者。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1997年5月通過的《關於地方誌編纂工作的規定》第十三條規定:"人物誌堅持生不立傳的原則,在世人物的突出事蹟以事系人入志。"在具體貫徹中,許多地方採取了"生不立傳,但可以入志"的原則。即堅持生不立傳,但對在世人物可以人物簡介(小傳、傳略)、

(46)志書成:指光緒十七年(1891)《富平縣誌》即將封槁雕版印刷。

(47)田培堃: 廩生,成刊光緒十七年(1891)《富平縣誌》的釆訪者之一。

(48)膺採訪役:參與採訪諸事。

(49)餘:第一人稱,此處指編纂本傳編者。

(50)國初蘇人黃孝子向堅:明末清初江南吳縣人,字端木。父黃孔昭,崇禎間為雲南大姚知縣。明清之際,連年戰爭,江南已入清,滇黔尚為明有,不通音訊。向堅決心遠行尋父母,於順治八年(1651)十二月初一啟行,備歷絕澗深谷之險,兵戈之阻,經一百九十五日,尋得父母,時相隔已十年。留滇數月,與父母同歸,於十年(1653)六月十八日抵家。前後歷時五百三十餘日,行程二萬六千里。向堅工畫,有《紀行圖》,凡十四幀,所繪山水皆其親歷。

(51)三吳、豔稱: 三吳是指代長江下游江南的一個地域名稱。一般意義上的三吳是泛指江南吳地,例如南京、蘇州、鎮江、杭州、無錫、上海等地。狹義一種說法是指丹陽郡(今南京一帶)、吳郡(今蘇州一帶)和吳興郡。 豔稱:羨慕並讚美。

(52)寧都魏叔子:魏禧(1624—1680),字冰叔,一字凝叔,號裕齋,亦號勺庭先生。江西寧都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與侯朝宗、汪琬合稱"明末清初散(53)蔡九霞:湖南平江人,曾刻《大清廣輿圖》享有盛名。

(54)端木: 黃孝子向堅的字。

(55)田家子:即農家子弟。

(56)篤天親之愛: 篤,表示忠實、一心一意的。 天親之愛,父母、兄弟、子女等血親之愛。

(57)短衣蹩躠: 短衣,即短裝。古代為平民、士兵等所服。 蹩躠讀bié sǎ,指盡心用力貌。

(58)天誘: 指上天開導其心意。

(59)詩云:指《詩經》上所載。

(60)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語出《詩.大雅.既醉》。意思為:孝順的子子孫孫層出不窮,上天會恩賜福祉給孝順的人。匱讀kuì,指缺乏。錫讀xī,賞賜義。爾類,表示他們、同類。指此處專指所有有孝心有孝行的人。

(61)其傳也不亦宜乎:是說縣誌為其(惠思聰)作傳豈不是很好的嗎?

(2019/10/27於春泥齋)


【富平人物】 惠思聰  (選自《富平縣誌·樊》《孝行》)

新疆霍城縣薰衣草

譯 白

惠思聰,小名臨子,富平縣東鄉十聯川惠堡人。不到週歲,父親大有遠赴新疆三十餘年,一去再無音訊。

光緒十年(1884),同鄉人有自伊犁回鄉者,在精河城西大河沿子與大有相遇,互打招呼。高興地勸其結伴歸鄉。但大有卻愁容滿面,以缺乏盤纏而推辭。鄉黨問:“你有沒有家書,能否讓我順便捎回?”大有對天長嘆:“我離開老家時,髮妻尚正年輕。兒子臨子,僅僅落草數月。家底很薄,也無積蓄。聽說這些年來,陝西累遭大旱,年饉頻發。加上陝甘一帶回漢仇殺,毀城滅族,慘不忍睹;妻兒生死,年久未知。即便想捎個信,能捎給誰呢?”後來,這位好心的鄉黨回到故鄉,便去大有村堡打聽,找見族人,告知他在伊犁的窘況。

臨之打記事時,多次問母親:“我父何名?人在何方?”,向其要父。母親總是給他講:“你父遠在萬里之外,我也不知他現在住在什麼地方?”每當說到這裡, 老人家總是熱淚盈眶,不思飲食。就在那位不速鄉黨來村打問後,臨子得知父親尚在人世,但遠在天邊。想到這裡便越發傷痛,不時地悲聲大放。表示要馬上起程, 找回父親。其母見此,珠淚漣漣,欲加阻擋。他便給母親講:“大河沿如果真的在天上麼,你兒肉身不能飛至, 我信, 這就算啦;但大河沿就在地上,難道你兒還到不了那裡?”王氏也覺得兒子講話在理,語氣出眾。但想到丈夫卻遠在天邊,兒子形單途遙,決然不允。無奈,她讓兒媳將舅父姑母叫至家裡苦苦勸挽。但臨子主意堅定,決心西行。走至縣城,因念母愛己至深,誠恐母親因自己離家遠去而憂慮過度致疾,又返家向母稟告:“兒到縣城,恰好見到一人。他以奇門法為我占卜行止。並說‘現在西行,福星臨護大吉,無阻難’。兒主意已決,望母不要擔憂。”話剛一落,即負裝西去,目不返顧。

臨子離家之日,當為光緒十年八月十九日,時值月餘秋雨。他冒雪至蘭州,全身衣物黴爛。這時,有位富商見狀甚為憐惜,將自己備衣讓臨子穿上,攜其伴至肅州,臨子遂獨行出關。年底,由瑪納斯河抵艾丁湖畔,東西約四百餘里。一路冰雪積五、六尺,行人過此,不是凍掉手指,便是凍裂皮膚。臨子雖然無車輛可乘,無皮衣可穿。身著短衣,徒步行進,但一路卻不顯凍容。

到了次年(1885),臨子始抵伊犂下屬精河縣西邊約百里的大河沿子。當訪得父居所,便徑入院內。他急跪於父前,簇擁其足,號啕大哭。大有見此,不禁愕然,急忙制止。時臨子哭著把家事和過從一一訴說完畢後,大有便由驚轉喜。一時,凡陝人客居當地者,爭相詢問,絡繹不絕。在這裡的各個民族,不論為民的還是從軍者,皆以惠思聰九千餘里徒步尋父這件古曾未有的事而感動,一時“惠孝子”的美稱,揚播天山西陲的南北八城。

大河沿這個地方,以畜牧為主。有次,大有的牛被當地哈薩爾回部的盜者所奪。當地駐軍得知,立即派兵捕追百餘里,將丟失的牛如數歸還大有,並說:“再沒地方偷牛啦,竟然跑到這裡偷‘惠孝子’的財物?”到了二月,當地的駐軍突然叛亂,殺掠甚慘。臨子急忙揹著父親逃出。當兵士詢知這是孝子背父,馬上大呼曰:“千萬不要傷著‘惠孝子’!”當叛亂平息後,臨子父子便平佃田塊,播種芝蔴、罌粟。由於作務精心,收穫倍人,故積數十金。他先用收資還清了父親舊債,隨即又添置歸裝。當週圍的兵民聽到臨子、大有父子準備要回歸富平老家的消息後,紛紛籌集路費、捐贈禮物,爭相而至,依依惜別。大有隨臨子於九月擇日起程,於次年正月(1886)一同回到他闊別三十年的老家。妻子王氏迎視夫君,二人卻竟不相識。大有老淚縱橫地說:“你就是我當年西行相別時那位年輕的少婦嗎?歲月不饒人,而今已白髮滿頭,竟成一位老婦人了!”大有在大河沿住處有棵榆樹,樹蔭百圍。自臨子歸後,當地人互相戒約,不要剪折此樹枝杆,並尊稱此樹為“孝子樹”。

凡史志故有“生人無立傳”之說。此間,歷經十年有多任知縣參與的《富平縣誌》志書從編纂到付梓也基本告就。但當擔任編釆田培堃先生將其新近收集的惠思聰岀塞尋親事略見視,我與各位同仁尤感驚喜。清朝開國初江南吳縣人、大畫家黃向堅,赴滇南尋親歸家,三吳人士讚口不絕,廣為美談。不少人跪拜於向堅床下,終身師事。聯想到江西寧都有個叫魏禧的散文大家,還為黃向堅作傳。聯想到湖南平江人、當時著名地輿繪圖大家蔡九霞,自言不敢著文評論孝子,便自繪萬里尋親圖,一時不少名流為之爭相題詠。平心而論,比起端木(黃向堅字)先生這位論道有成、丹青出神之大家,惠思聰只不過是個再普通不過的一位農家子弟罷了。但正是惠思聰他那篤厚血緣的天親之愛,才敢於奮身戎馬、短衣盡心地奔波於皚皚冰雪之中,而最終奉父安然歸裡。若不是上天開導其心,僅僅懷有思父之念者,怎能不辭辛勞地從萬里之外,尋父歸裡而了結自己最大心願的呢?這正如《詩經》上所云:“孝順的子子孫孫層出不窮,上天會恩賜福祉給這些有孝心孝行、有使命擔當的人的。”而今《富平縣誌》成書,我等能將象惠思聰這樣孝行絕倫的人入傳於志,這種做法有什麼不合宜的呢?


(2019/11/03於春泥齋)

【富平人物】 惠思聰  (選自《富平縣誌·樊》《孝行》)

《富平縣誌》(樊)

《富平縣誌》(樊)簡介

光緒《富平縣誌稿》,清樊增祥修,譚麐纂,光緒十七年(1891)刻本刊印,光緒十八年(1892)知縣焦雲龍補遺。光緒十二年(1886)樊增祥任富平縣令,次年即邀譚麐纂修縣誌,約於十五年成書,光緒辛卯仲春開雕。全志共10卷,約30萬字。卷首為譚麐敘、劉錕敘、纂修姓氏、捐梓姓氏、目錄、例言、宸翰。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風土誌、藝文志、金石志,卷四經政志,卷五人物誌,卷六人物誌下,卷七仕宦表、職官表、官師志,卷八節孝志,卷九節孝志下,卷十故事志。此志體例精核,載述詳盡,言簡意賅,不失為清代方誌名著。臺灣成文出版社《中國方誌叢書》《中國地方誌集成・陝西府縣誌輯》載錄。

惠志剛,富平縣宣傳部原副部長、文明辦主任,富平史志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