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人物】 惠思聪 (选自《富平县志·樊》《孝行》)

注释/惠志刚

【富平人物】 惠思聪  (选自《富平县志·樊》《孝行》)

张桥镇街道

惠思聪,乳名临子,富平县东乡惠堡(1)人。生未周岁,父大有远客新疆三十余年,无音耗⑵。

光绪十年⑶ ,邑人⑷有自伊犂⑸归者,遇之金河城西大河沿⑹互询⑺。里族喜甚,劝之偕归。大有辞以“乏资”。问“有书信寄家否?” 大有叹息言:“已离家,时妻王氏年方⑻,少子临子,生才数月,家无资业。复连遭兵燹⑼,存殁均不可知?即有书,将谁付也?”其人既归,造门访之。

临之自为儿时,频向母索父。母告以父在万里外,且不知栖迹之所,则涕泣不饮食。至是⑽闻邑人言,益悲号锐,欲往寻,母泣阻之。骤对曰:“大河沿诚在天上耶,儿肉身不能飞至,信矣;如亦在地上,何为不可至哉?”母奇其言,然终不听。去其妻惩⑾舅姑前事牵挽尤力,竟绝襟⑿而行。至县城,念母爱己之深,虑其思之过而致疾也,复返告曰:“儿至县,适有神卜某君,以奇门法(13)为儿占行止,言今岁西行,福星临护大吉,无阻难。儿意决矣!母亦勿忧。”言已径,负装西去,不返顾。

时十年八月十九日也。值秋霏弥月⒁,冒雪至兰州,衣袴尽霉烂。有大贾⒂见而怜之,携至肃州,临子遂独行出关。冬杪⒅至玛垴河壖⒆,抵西湖沮洳⒇。四百余里,冰雪积五、六尺,行人皆堕指裂肤(21)。临子车裘(22)俱无,短衣徒步,卒(23)无冻容。

十一年(24)正月,始抵伊犂大河沿。访得其父居次(25),趋入,跪父前,捧足而号(26)。父愕然(27),固拒之。临子哭告所自且缕述(28)家事颠末(29),父始收悲。喜陕人客(30)伊犂者,争来问讯。华夷兵民(31)皆以九千余里徒步寻父为古未有事,远近咸称为“惠孝子”。自是孝名,遍闻南北八城(32)间。

大河沿以牧为主。哈萨尔回部(33)有盗夺大有之牛者,防兵为捕追百余里,取牛归大有,曰:“奈何攘‘孝子物’(34)?”二月,金军哗变(35),杀掠甚惨。临子负父逃出。兵士询知,乃大呼曰:“勿伤‘惠孝子’,”遂得免。乱既平,平佃种芝蔴罂粟(36),苦力勤作,所获倍人,积数十金,以偿父宿债(37),即治归装。是处兵民亦醵资赆(38)焉!于九月择日起程旋里(39)。正月父子偕至家,王氏出视,夫妇竟不相识。大有泫然(40)曰:“此我临行时少妇乎?今发皤皤(41)一婺妪(41)矣!”大有寓宅在大河沿有一榆树大逾百围(43),自临子归后,土人相戒勿翦折其枝,咸称(44)为“孝树”云。

论曰:“生人无立传”之说(45)。志书成(46),田培堃(47)膺采访役(48),以惠思聪岀塞寻亲事略见视,余(49)惊且喜曰:“国初苏人黄孝子向坚(50)寻亲于滇南归。三吴人士艳称(51)之。计先生甫拜向坚于床下,终身师事之。宁都魏叔子(52)为之作传,蔡九霞(53)先生且言几不敢执笔为置论孝子。自绘万里寻亲图,名流争题咏焉。端木(54)先生为读书论道之儒。而思聪一田家子(55)耳,乃能笃天亲之爱(56),奋身戎马间,短衣蹩躠(57)于冰雪中,卒得安然奉父归里,其非天诱(58),其衷能如是哉?《诗》云(59):“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60)。其传也不亦宜乎(61)?

【富平人物】 惠思聪  (选自《富平县志·樊》《孝行》)

(图片源自网络

注 释

(1)富平县东乡惠堡:时属富平东乡十联,即今富平县张桥镇铁门村川惠组。

(2)无音耗:杳无音讯。

(3)光绪十年:即1884年.

(4)邑人:同乡的人。邑,旧指县。

(5)伊犂:1763年,在伊犁河北岸兴建了一座惠远城,将这座城市命名为惠远(今新疆霍城县南),作为伊犁将军的驻地,从此,惠远城成为新疆地区的首府。

(6)金河、大河沿:金河,音误,应称精河。县名,光绪十一年(1855),改粮员为巡检。十四年(1888),设精河直隶抚民厅,隶伊塔道。民国二年(1913),精河厅改为精河县。原属伊犁专区,今隶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大河沿,地处精河县城以西53公里,大部为游牧地。

(7)互询:多方打听询问。

(8)年方:年就是年龄,方是副词,表示时间、相当于"始""才",有强调岁数还小的意思。

(9)兵燹:因战乱而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燹读xiǎn。

(10)至是:到了这个时候。

(11)惩:苦于。

(12)绝襟:指扯开前襟。表示去意坚决。

(13)奇门法:奇门,术数的一种,盛行于南北朝。最早源于黄帝战蚩尤的《奇门遁甲》,是古人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比较完整的时、空、象、数、理模型。奇门来源于军事,涵盖了天时、地利、人和、神助等关乎事物成败的四大要素,以到达出奇制胜的目的。作为汉族古典文化的精华,奇门的影响力非常深远。

(14)秋霏弥月:秋雨连降月余。

(15)大贾:富商。

(16)肃州: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酒泉市东部,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西部,西与嘉峪关市毗邻。

(17)出关:指西出嘉峪关。

(18)冬杪:深冬时节。杪,指年月或四季的末尾。读miǎo。东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126公里,距昌吉州政府所在地

(19)玛瑙河、壖:玛瑙河,音误,应称玛纳斯河,东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126公里,今昌吉州政府所在地。 壖读ruán,指水边的空地或田地。

(20)西湖、沮洳:西湖,俗称,即艾比湖,位于精河县正北。艾比,蒙语,向阳义。 沮洳,指低湿之地。词出《诗·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21)堕指裂肤:表示手指冻掉了,皮肤冻裂了。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22)车裘:指乘车与皮衣。裘读qiú。

(23)卒:完毕、终了义。

(24)十一年:即光绪十一年(1885)。

(25)居次: 指以类相聚,按类归部。泛指居住所在位置。

(26)捧足:簇拥其足,以示敬意。

(27)愕然:形容吃惊。

(28)缕述:表示详细、逐条、仔细地叙述。

(29)颠末:事情自始至终的过程。

(30)客:寓居它乡。

(31)华夷:指汉族与少数民族。

(32)南北八城:指伊犂天山南北一带的南四城与北四城。

(33)哈萨尔: 即哈萨克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哈萨克族主体在中亚、西亚,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中国、 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国。

(34)奈何、攘:奈何,指怎么样或怎么办。攘,表示侵夺、偷窃。

(35)金军、哗变:金军,即驻扎在精河地区的军队。系金河、精河地名之误。。 哗变,即指军队突然轰闹造反、叛变

(36)平佃、罂粟:平佃,指以平价向地主或官府租种土地。佃读diàn。罂粟,罂粟科植物,是制取鸦片的主要原料。

(37)宿债:旧债。

(38)醵资、赆:醵资,是筹集资金。醵读jù。 赆读jìn. 指临别时赠送给远行人的路费、礼物

(39)旋里:返回故乡。

(40)泫然:流泪貌。泫读xuàn。

(41)发、皤皤:发,指头发。皤皤,白发貌。形容年老。皤读pó。

(42)婺妪:婺读wù,古星宿名,即"女宿"。妪读yù,指年老的女人。

(43)百围:极言树干之粗。亦借指大树。

(44)咸称:所有人都称呼或所有人都说的

(45)“生人无立传”之说:"生不立传"是史志传统之一,也是新方志编纂的一条基本原则(修志行话之一)。凡人在世时,志书不以人物传记收录,去世后,"盖棺定论",方为立传。旧志也有破例者。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1997年5月通过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十三条规定:"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在世人物的突出事迹以事系人入志。"在具体贯彻中,许多地方采取了"生不立传,但可以入志"的原则。即坚持生不立传,但对在世人物可以人物简介(小传、传略)、

(46)志书成:指光绪十七年(1891)《富平县志》即将封槁雕版印刷。

(47)田培堃: 廩生,成刊光绪十七年(1891)《富平县志》的釆访者之一。

(48)膺采访役:参与采访诸事。

(49)余:第一人称,此处指编纂本传编者。

(50)国初苏人黄孝子向坚:明末清初江南吴县人,字端木。父黄孔昭,崇祯间为云南大姚知县。明清之际,连年战争,江南已入清,滇黔尚为明有,不通音讯。向坚决心远行寻父母,于顺治八年(1651)十二月初一启行,备历绝涧深谷之险,兵戈之阻,经一百九十五日,寻得父母,时相隔已十年。留滇数月,与父母同归,于十年(1653)六月十八日抵家。前后历时五百三十余日,行程二万六千里。向坚工画,有《纪行图》,凡十四帧,所绘山水皆其亲历。

(51)三吴、艳称: 三吴是指代长江下游江南的一个地域名称。一般意义上的三吴是泛指江南吴地,例如南京、苏州、镇江、杭州、无锡、上海等地。狭义一种说法是指丹阳郡(今南京一带)、吴郡(今苏州一带)和吴兴郡。 艳称:羡慕并赞美。

(52)宁都魏叔子:魏禧(1624—1680),字冰叔,一字凝叔,号裕斋,亦号勺庭先生。江西宁都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与侯朝宗、汪琬合称"明末清初散(53)蔡九霞:湖南平江人,曾刻《大清广舆图》享有盛名。

(54)端木: 黄孝子向坚的字。

(55)田家子:即农家子弟。

(56)笃天亲之爱: 笃,表示忠实、一心一意的。 天亲之爱,父母、兄弟、子女等血亲之爱。

(57)短衣蹩躠: 短衣,即短装。古代为平民、士兵等所服。 蹩躠读bié sǎ,指尽心用力貌。

(58)天诱: 指上天开导其心意。

(59)诗云:指《诗经》上所载。

(60)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语出《诗.大雅.既醉》。意思为:孝顺的子子孙孙层出不穷,上天会恩赐福祉给孝顺的人。匮读kuì,指缺乏。锡读xī,赏赐义。尔类,表示他们、同类。指此处专指所有有孝心有孝行的人。

(61)其传也不亦宜乎:是说县志为其(惠思聪)作传岂不是很好的吗?

(2019/10/27于春泥斋)


【富平人物】 惠思聪  (选自《富平县志·樊》《孝行》)

新疆霍城县薰衣草

译 白

惠思聪,小名临子,富平县东乡十联川惠堡人。不到周岁,父亲大有远赴新疆三十余年,一去再无音讯。

光绪十年(1884),同乡人有自伊犁回乡者,在精河城西大河沿子与大有相遇,互打招呼。高兴地劝其结伴归乡。但大有却愁容满面,以缺乏盘缠而推辞。乡党问:“你有没有家书,能否让我顺便捎回?”大有对天长叹:“我离开老家时,发妻尚正年轻。儿子临子,仅仅落草数月。家底很薄,也无积蓄。听说这些年来,陕西累遭大旱,年馑频发。加上陕甘一带回汉仇杀,毁城灭族,惨不忍睹;妻儿生死,年久未知。即便想捎个信,能捎给谁呢?”后来,这位好心的乡党回到故乡,便去大有村堡打听,找见族人,告知他在伊犁的窘况。

临之打记事时,多次问母亲:“我父何名?人在何方?”,向其要父。母亲总是给他讲:“你父远在万里之外,我也不知他现在住在什么地方?”每当说到这里, 老人家总是热泪盈眶,不思饮食。就在那位不速乡党来村打问后,临子得知父亲尚在人世,但远在天边。想到这里便越发伤痛,不时地悲声大放。表示要马上起程, 找回父亲。其母见此,珠泪涟涟,欲加阻挡。他便给母亲讲:“大河沿如果真的在天上么,你儿肉身不能飞至, 我信, 这就算啦;但大河沿就在地上,难道你儿还到不了那里?”王氏也觉得儿子讲话在理,语气出众。但想到丈夫却远在天边,儿子形单途遥,决然不允。无奈,她让儿媳将舅父姑母叫至家里苦苦劝挽。但临子主意坚定,决心西行。走至县城,因念母爱己至深,诚恐母亲因自己离家远去而忧虑过度致疾,又返家向母禀告:“儿到县城,恰好见到一人。他以奇门法为我占卜行止。并说‘现在西行,福星临护大吉,无阻难’。儿主意已决,望母不要担忧。”话刚一落,即负装西去,目不返顾。

临子离家之日,当为光绪十年八月十九日,时值月余秋雨。他冒雪至兰州,全身衣物霉烂。这时,有位富商见状甚为怜惜,将自己备衣让临子穿上,携其伴至肃州,临子遂独行出关。年底,由玛纳斯河抵艾丁湖畔,东西约四百余里。一路冰雪积五、六尺,行人过此,不是冻掉手指,便是冻裂皮肤。临子虽然无车辆可乘,无皮衣可穿。身着短衣,徒步行进,但一路却不显冻容。

到了次年(1885),临子始抵伊犂下属精河县西边约百里的大河沿子。当访得父居所,便径入院内。他急跪于父前,簇拥其足,号啕大哭。大有见此,不禁愕然,急忙制止。时临子哭着把家事和过从一一诉说完毕后,大有便由惊转喜。一时,凡陕人客居当地者,争相询问,络绎不绝。在这里的各个民族,不论为民的还是从军者,皆以惠思聪九千余里徒步寻父这件古曾未有的事而感动,一时“惠孝子”的美称,扬播天山西陲的南北八城。

大河沿这个地方,以畜牧为主。有次,大有的牛被当地哈萨尔回部的盗者所夺。当地驻军得知,立即派兵捕追百余里,将丢失的牛如数归还大有,并说:“再没地方偷牛啦,竟然跑到这里偷‘惠孝子’的财物?”到了二月,当地的驻军突然叛乱,杀掠甚惨。临子急忙背着父亲逃出。当兵士询知这是孝子背父,马上大呼曰:“千万不要伤着‘惠孝子’!”当叛乱平息后,临子父子便平佃田块,播种芝蔴、罂粟。由于作务精心,收获倍人,故积数十金。他先用收资还清了父亲旧债,随即又添置归装。当周围的兵民听到临子、大有父子准备要回归富平老家的消息后,纷纷筹集路费、捐赠礼物,争相而至,依依惜别。大有随临子于九月择日起程,于次年正月(1886)一同回到他阔别三十年的老家。妻子王氏迎视夫君,二人却竟不相识。大有老泪纵橫地说:“你就是我当年西行相别时那位年轻的少妇吗?岁月不饶人,而今已白发满头,竟成一位老妇人了!”大有在大河沿住处有棵榆树,树荫百围。自临子归后,当地人互相戒约,不要剪折此树枝杆,并尊称此树为“孝子树”。

凡史志故有“生人无立传”之说。此间,历经十年有多任知县参与的《富平县志》志书从编纂到付梓也基本告就。但当担任编釆田培堃先生将其新近收集的惠思聪岀塞寻亲事略见视,我与各位同仁尤感惊喜。清朝开国初江南吴县人、大画家黄向坚,赴滇南寻亲归家,三吴人士赞口不绝,广为美谈。不少人跪拜于向坚床下,终身师事。联想到江西宁都有个叫魏禧的散文大家,还为黄向坚作传。联想到湖南平江人、当时著名地舆绘图大家蔡九霞,自言不敢著文评论孝子,便自绘万里寻亲图,一时不少名流为之争相题咏。平心而论,比起端木(黄向坚字)先生这位论道有成、丹青出神之大家,惠思聪只不过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一位农家子弟罢了。但正是惠思聪他那笃厚血缘的天亲之爱,才敢于奋身戎马、短衣尽心地奔波于皑皑冰雪之中,而最终奉父安然归里。若不是上天开导其心,仅仅怀有思父之念者,怎能不辞辛劳地从万里之外,寻父归里而了结自己最大心愿的呢?这正如《诗经》上所云:“孝顺的子子孙孙层出不穷,上天会恩赐福祉给这些有孝心孝行、有使命担当的人的。”而今《富平县志》成书,我等能将象惠思聪这样孝行绝伦的人入传于志,这种做法有什么不合宜的呢?


(2019/11/03于春泥斋)

【富平人物】 惠思聪  (选自《富平县志·樊》《孝行》)

《富平县志》(樊)

《富平县志》(樊)简介

光绪《富平县志稿》,清樊增祥修,谭麐纂,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刊印,光绪十八年(1892)知县焦云龙补遗。光绪十二年(1886)樊增祥任富平县令,次年即邀谭麐纂修县志,约于十五年成书,光绪辛卯仲春开雕。全志共10卷,约30万字。卷首为谭麐叙、刘锟叙、纂修姓氏、捐梓姓氏、目录、例言、宸翰。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风土志、艺文志、金石志,卷四经政志,卷五人物志,卷六人物志下,卷七仕宦表、职官表、官师志,卷八节孝志,卷九节孝志下,卷十故事志。此志体例精核,载述详尽,言简意赅,不失为清代方志名著。台湾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载录。

惠志刚,富平县宣传部原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富平史志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