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叔”張嘉譯,樂活才是養生之道

他是《懸崖》裡冷靜細膩的特工周乙,《蝸居》裡的溫柔多情的貪官宋思明,《一僕二主》裡的“萌大叔”楊樹。

有人說:男人四十,味道比臉重要。可這個男人,味道與

臉並存。如今的演藝圈,小鮮肉都OUT了,像張嘉譯這樣的魅力大叔正當紅。

不過,喜歡他的人會發現不管是上臺領獎還是在電視劇裡,張嘉譯走路的姿勢都別具一格:有點駝背,有點晃悠。在《一僕二主》的慶功會上,他走路的姿勢被眾明星競相模仿,笑翻全場。殊不知張嘉譯之所以有著奇怪的走路姿勢,是因為他在22歲的時候患上了強直性脊柱炎。這個病曾經困擾著他的整個生活,讓他非常的痛苦,如今20多年過去了,他不僅戰勝了病痛,而且越來越來健康,越來越有魅力。

“萌叔”張嘉譯,樂活才是養生之道

高球養身

1970年,張嘉譯(原名張小童)出生於陝西西安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家中兄妹眾多,在大院裡長大的他從小貪玩。17歲那年的一天,舅舅指著《西安晚報》上的一則小小的招聘啟事對張嘉譯說:“北京電影學院在西安電影製片廠設點招生,要不你去試試?”抱著湊熱鬧的心理,張嘉譯卻一路過關斬將,最終被北京電影學院錄取。

他是班上最小的男生,當時是按喜劇演員招進去的,但生性靦腆的他,異常刻苦。1991年,年僅21歲的張嘉譯畢業了。畢業後他曾渴望留在北京發展,可當他看到父親為了讓他留在北京低三下四地求人時,心裡就覺得憋屈難受。咬咬牙他堅定地對父親說:“咱不留北京了,回西安吧。”

他被分到西安電影製片廠做團委工作。沒有戲拍,他就把單位附近幾家錄像店裡的帶子都看了個遍。然而,由於久坐不動,病魔找上了他。

1992年,年僅22歲的張嘉譯被查出患上了強直性脊柱炎,這樣一種終身性疾病。痛苦,可想而知。自己熱愛的演繹事業還沒開始,身體卻率先倒下了了。他不甘心,一邊上班,一邊去醫院接受治療,辛苦可想而知。

轉眼已是2000年了,張嘉譯從北影畢業後回來已經9年了,此時已過而立之年。由於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他的病情已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他決定不能再這樣荒廢自己的人生,趁自己還能動的時候回到北京,實現自己的演繹夢想。

2000年,張嘉譯帶著自己的全部積蓄來到北京闖蕩。為了彌補前幾年浪費掉的時光,他瘋狂地接戲,幾年下來,圈裡人送了個“戲瘋子”的稱號給他。

別的演員去劇組都是帶著日用品,可張嘉譯卻揹著大包小包的藥去劇組。若要拍兩個月的戲,他就要帶兩個月的中藥到劇組裡熬。有時為了趕拍戲,起早貪黑不能睡覺,疼痛就會如暴風雨般的擊打他,張嘉譯曾坦言道:“每天早上拍戲得提前半個小時起來,打開熱水衝後脊樑骨,要不疼得沒法拍戲,有時候戲量大就還得靠吃止疼藥。”

然而,幾年下來,他戲是拍了不少,可是隻混了個臉熟,屬於戲紅人不紅。直到2009年,張嘉譯因拍攝電視劇《蝸居》一炮而紅,更讓他沒想到的是,因為這部劇讓他從此迷上了高爾夫這項運動。

張嘉譯有一位在國外定居的好朋友,是個高爾夫迷,知道張嘉譯的病,為了鼓勵他多運動,回國時送了他一套球杆,對他說,半年後回來,希望能一起打高爾夫。張嘉譯一想不打對不起人家,於是,他扛起球杆進了練習場。沒想到一打就覺得挺有意思的。張嘉譯上手很快,開始和自己較勁,因為它彷彿能讓你找到童年的一種遊戲感覺。

從此,張嘉譯有時間就想去掄兩杆。最痴迷的時候,他這邊拍著戲,那邊卻還約了球。拍夜戲拍道凌晨兩點半,睡3個小時他又會爬起來去打約好的六點半的球。打到十點多,衝個澡接著去拍戲。如果在家休息不拍戲,他就會去家裡附近的高爾夫球場,從早晨打到中午,球包都不拿回來,吃個飯、衝個澡,歇一會兒又去打球,一打就是一天,直到練到手被磨破

。一個星期七天,他可以有六天時間都泡在高爾夫球場裡,像著了魔似的。

自從張嘉譯打上了高爾夫後,腰部得到了很好的鍛鍊,發病的頻率也越來越少了。疼痛減少了,人也精神了。

高爾夫最吸引張嘉譯的是打球本身,球場上的他把骨子裡的堅持勁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張嘉譯曾說:“每次下場都不可能達到完美,但越達不到越有興趣。這個過程很有意思。其實球場上它不是個特別激烈的競技,有時候你看球場上一個人在打,就是自己跟自己較勁,今天多少杆、明天多少杆。這是妙不可言的遊戲。”不僅如此,高爾夫還磨鍊了他的脾氣,讓他越來越從容、沉穩。

憑著這股子認真喜愛勁兒,張嘉譯練球一年多,就進步神速,已進入百杆之內。2009年,張嘉譯順利加入全明星高爾夫球隊。這讓他很興奮,感覺像失散多年的孩子終於找了家。他曾誓言旦旦地說:“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願意做一個高爾夫選手。”可見他對高爾夫真是愛到了骨子裡。

“萌叔”張嘉譯,樂活才是養生之道

雕漆養性

2004年,張嘉譯和妻子王海燕因拍《國家使命》而結緣,2007年,張嘉譯和王海燕子在西安領取了結婚證。婚後兩人在事業上是齊頭並進,生活上王海燕對張嘉譯也是頗多照顧。

打高爾夫前,張嘉譯唯一的愛好就是打麻將。不管多晚,只要有朋友打電話叫他去打麻將,他都會立馬穿著衣服奔赴牌桌。可沒想到張嘉譯自從迷上高爾夫之後,一代“麻神”也從此退隱江湖了。為了早起打球,他要早早睡覺,晚上麻友們無論怎麼邀約,他都會堅決拒絕。特別是有了女兒後,張嘉譯把身體看得更重要了,他覺得只有自己的健康才能夠好好照顧她們母女。

俗話說,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的影子,漸漸地,張嘉譯從女兒身上看到自己性格上的很多不足。於是他覺得要找點其他的愛好來磨礪一下自己的急脾氣。

三年前,他去外地拍戲時,得知助理的父親正在當地打工。於是就隨助理一起去看望老人家,沒想到助理的父親是名雕漆大師。以前在老北京雕漆廠工作,後來由於廠子虧損,工人們也都被遣散回家了,老人家無奈之下外出打工。

張嘉譯從看到雕漆工藝第一眼就深深被這種高貴典雅的藝術深深吸引,這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手工藝品,可如今就這樣被如此埋沒。張嘉譯感到很惋惜。經過幾天的思索,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告訴助理說:“回北京,我開個雕漆工作室,你把你父親接回來吧!”

說幹就幹,張嘉譯回北京後用自己拍戲賺的錢開了一家雕漆工作室,還讓助理的父親找回了原來老北京雕漆廠的同事,總共有七八個人,都是五六十歲的老師傅。張嘉譯只要空閒時就會跟這些老師傅學習雕漆技術,在學習的過程中,他不僅體味了精湛的傳統工藝,更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如今他的作品也已經有模有樣了。

三年來,工作室也能拿得出好幾件像樣的作品,最得意的作品是一個三扇大屏風和一對大瓶。但他們沒有賣出過一件作品,整個工作室和雕工的工資都是靠張嘉譯拍戲的收入支撐。並不是沒人買,而是張嘉譯目前只投不賣。

“現在做的東西都在我這,喜歡它們,這是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師傅雕的一個小首飾盒就能賣十萬元,首飾盒雖小,也得刷200多道漆,一天最多兩道。有的是彩雕,如果有三層彩雕的話,有黃色,可以調白、調黃。再刷一百多道兩百道,然後刷紅雕漆。“他們雕,我就是看著喜歡。還沒有過多想過它的商業價值,我只想雕一些可留的東西,也希望這個工藝傳承下來。”

這幾年的雕漆學習讓張嘉譯改變不少,許久不見的朋友再碰面時都不禁要問:“以前那個拼命十三郎怎麼不見了?”看來雕漆養性,現在的張嘉譯稜角少了,更隨性了,遇事也不急不躁了。


“萌叔”張嘉譯,樂活才是養生之道

朋友養心

張嘉譯的好人緣是圈中出了名的。即使他不在家,那些好友們仍舊會聚集在他家喝酒聊天,把酒言歡。在張嘉譯的女兒張譯心的百日宴上,圈中好友都來捧場祝賀,這哪是百日宴啊,完全像是一場頒獎典禮。

張嘉譯是典型的西北男人,只要朋友開口,兩肋插刀在所不惜。2014年4月,《我是歌手》欄目裡,歌手韓磊在總決賽時竟然把張嘉譯請上了舞臺。其實,張嘉譯唱歌愛跑調,而且一站在舞臺上就異常緊張,常常忘詞。

但是誰叫老朋友開了口呢,他只得硬著頭皮上。為了記住歌詞,他把伴奏的旋律下載到手機裡,有時間就拿出來練練。在比賽的前兩天,他呆在賓館裡都不敢出門,每天對著牆壁練習。但當韓磊奪得了冠軍後,有人誇獎張嘉譯唱得不錯時,張嘉譯只是很謙虛地笑笑說:“我也就是膽子大,他們才真正唱得好!”可大家所不知的是,為了這幾句簡單的歌詞,張嘉譯可流了不少汗。

《蝸居》裡的宋思明讓張嘉譯成了讓女人又愛又恨的熟男,《借槍》裡的熊闊海成了女人心中的硬漢,《一僕二主》中的楊樹,又讓張嘉譯成為了無數女人心中的“萌叔”。每一部劇都會讓張嘉譯結識一些新的朋友,漸漸的,張嘉譯的朋友越來越多,他不僅成了哥們兒,更成了男閨蜜。

2012年,作家六六的一條討伐小三的微博引起譁然大波,那段時間的六六經歷了人生的低潮期,甚至不幸流產。所有的朋友都對六六表示了關心和慰問,微信問候,電話問候,微博問候等等,可是她的好友張嘉譯卻連一個短信都沒有。然而,這個男人卻三天兩頭地給她快遞紅棗、核桃、紫米粥等營養品,只說是自己老家的特產,讓她慢慢吃。也許在六六心裡這才是一個成熟男人最真最深的溫暖。

2013年4月,許多明星都參加海南舉辦的海天盛筵,可是沒幾天就爆出許多外圍女,綠茶女等負面新聞,眾明星害怕醜聞纏身紛紛發表聲明不說,甚至趕緊打道回府。到了2014年,為了怕引火燒身,沒有一個明星敢再赴海南參加這個盛大的PARTY。

可是獨獨只有張嘉譯一個人宣佈今年出席海天盛筵,媒體界大為譁然,大家不禁納悶:這個萌叔也忒大膽了吧!事後人們才知道了,這個海天盛筵的舉辦人與張嘉譯關係十分要好,張嘉譯這次去完全是力挺好友的。不少朋友曾勸張嘉譯放棄此行,免得引火上身,可是張嘉譯卻不以為意地說:“怕什麼,咋身正不拍影子歪。”

想想也是的,張嘉譯從出道至今,真的沒有什麼緋聞,就連前不久被記者拍到張嘉譯深夜送某女星迴家,也只是出於禮貌把對方送到目的地後立馬離開。難怪他媳婦王海燕對張嘉譯如此放心,因為這個男人的眼裡從來就只有妻子和女兒。

如今的張嘉譯早已今非昔比了,可謂紅得發紫。他四十歲得女,常常感嘆此生最大的遺憾就是不能陪在女兒身邊,看著她一天天的成長。但隨著名氣上漲,找張嘉譯拍戲的人越來越多,謹慎厚道的他卻從不敢怠慢。他常常感嘆道:“人在江湖,就算擁有了認可和尊重,但遊戲規則誰都改不了。何況一路走來,很多人幫過你,現在情況好些了,有能力幫朋友一把了,你挺著胸脯也得上。”

這就是張嘉譯,對朋友夠義氣,夠真心,對自己夠苛刻,夠嚴謹,對家人夠包容,夠承擔。22年的浮沉,讓他早已把名利看淡,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今天。如今功成名就的他,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心性情,有家、有戲、有球打,如此生活,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