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其所有,他要造出中国的碳纤维

倾其所有,他要造出中国的碳纤维

张国良(右)在车间和工人交流。

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连云港中复神鹰董事长张国良,苦修内功十三载,从无到有攻关碳纤维技术,以民营企业家的一腔“家国热血”,拼杀出一条突破国际垄断的新材料之路。2017年,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站上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领奖台。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民营企业义不容辞。”张国良说,他立志倾其所有,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

多年从事纺织机械生产,让张国良敏锐地发现,碳纤维的生产原理与腈纶的生产工艺有相通之处,只是技术要求更加苛刻。2005年9月,张国良将自己效益颇丰的鹰游纺机集团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带着7000多万元现金,以门外汉的身份,一心扑在碳纤维事业上,在连云港郊外一片长满芦苇的盐碱滩上开始了攻关。既没有设备参考,也没有相关资料,同时又面临国外的技术封锁……张国良找遍国内几乎所有研究过、试验过、接触过碳纤维的人,认真调研、虚心求教,每天读书十几个小时,查遍有关碳纤维的所有信息,记下3000多个主要工艺数据。攻关关键期,张国良和技术人员、工人们一起在生产线旁连续吃住74天,终于生产出合格的原丝。随着生产线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近5年来,T700、T800级碳纤维陆续规模生产,打破发达国家对国内碳纤维市场的长期垄断。

直径不到几微米的一根丝,拉动的是经济发展的“大产业”。“大到飞机、火箭,小到一根鱼竿,你别小看碳纤维这一细丝,是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的关键一环。”张国良说,科技与产业结合,应该成为企业创新的最终落脚点,落实在具体的生产线上。近两年来,中复神鹰持续加大碳纤维的后道制品研发力度,不断延展碳纤维应用蓝图——自行车、小提琴、羽毛球拍、纺织机械零部件、空轨列车车厢、火箭卫星……碳纤维“连接”越来越多的制造场景,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

“企业发展的勇气与机遇,是国家强大赋予的,企业的光荣与梦想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是我做企业的最大情怀。”张国良表示,中复神鹰碳纤维将立足于干喷湿纺碳纤维技术,在“十三五”期间建成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随着更高强度和模量的产品开发,性能的不断提高和完善,生产成本的进一步降低,高性能碳纤维将进一步取代进口产品,在军用、民用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为中国制造的转型加足马力。

本报记者 王梦然 吴红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