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用不上一次,這樣的農村新廁所到底為誰而建?

廁所是用來上的,不是用來看的。這是最基本的常識,可是常識卻受到了挑戰。

近日,安徽、河南等地農村新廁棄用現象被曝光,“中看不中用”的廁所暴露出農村改廁過程中存在一刀切和形式主義等問題。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內蒙古農村走訪,發現了類似的現象:有的改廁後家裡的廁所由一個變成了兩個,小便用家裡的水衝式馬桶,大便照舊跑出去上旱廁;有的平日裡從不用馬桶,城裡的孩子過節回來才用一下;有的乾脆棄用,馬桶成了家裡的擺設。

看著這些怪相百出的農村新廁所,我不由得感慨,我老家的做法可能反而更“聰明”一點。某一次我回家發現,家裡的廁所上掛了一塊小牌子,湊近一看,上面寫著“新農村廁所革命”的字樣。廁所還是原來的廁所,掛個牌子就算完成了廁所革命,這當然是赤裸裸的形式主義。但至少沒有浪費資源不是?

廁所革命是一項利民的政策,記者調查發現,農村居民的改廁意願很高,大家普遍支持改廁政策。我個人的體驗也是,現在農村的基礎設施在很多方面都已經現代化了,跟城市越來越接近,比如寬帶、快遞、自來水等等,但幾千年不變的旱廁成為一個頑固的痛點。建設美麗鄉村,廁所革命是題中之義。問題只是出在了基層的執行環節。

不顧實際的一刀切是主要問題。比如在冬季漫長而寒冷的內蒙古,有的村子統一採用室內水沖廁所改造,結果馬桶水管一凍就是四個月。不知道做出決策的人有沒有起碼的常識。而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同樣在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的做法就比較可取,當地幹部走村入戶調研,併到外地學習,最終提供水衝、旱廁、水旱兩用三種改廁模式,農戶可結合自家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可見,同樣的“經”不同的念法會造成多麼巨大的差異。

不過一刀切只是表象。更根本的問題是,一些基層政府在執行廁所革命的過程中,把自己拔得太高,把民眾放得太低,導致主次顛倒。廁所革命是為農村居民服務,不是應付上級檢查。只要基層政府不越俎代庖,什麼都替農戶“當家做主”,那些雷人的亂象就可以簡單避免。

比如說,把工作流程進行一些改動。不是由政府大包大攬,農戶只能選擇Yes Or No,甚至連No都不能說;而是以農戶為決策主體,由農戶自己決定如何改廁。改廁完成,基層政府在驗收之後再發放相應補助。如此一來,“中看不中用”的新廁絕對不會大面積出現。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地方改廁亂象中是否存在浪費公帑、涉貪涉腐的情況。有些半拉子工程是錢不夠導致半途而廢還是錢被中途截留,這需要有關部門查清楚。

廁所革命不僅是基礎設施的更新,也是農村生活習慣的改進。這就註定了進步不可能一蹴而就,大躍進式的做法必須杜絕,只能因地制宜、穩步推進。搞好廁所革命應該先回答好“廁所為誰而建”這個問題,廁所就是為使用者而建,不是為上級而建,為文件而建。形式主義的作風褻瀆了政策的初衷。 □西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