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孤雁”到“群飛”,“不用油的車”落地湖南10年記

從“孤雁”到“群飛”,“不用油的車”落地湖南10年記

很少有人知道,10年來,新能源汽車在湖南,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展過程。

在環保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的今天,倡導節能的另一面,是很多私家車主,仍熱衷於議論每次油價上漲,卻對電動汽車不聞不問。

而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生產者們,似乎天生有著“不怕坐冷板凳”的韌勁,似乎一直無暇理會新舊觀念的碰撞,他們只顧在幕後,悄悄捕捉市場訊號,進行著產品的一次又一次涅槃升級……

從60輛到13萬輛,

“不用油的車”走了10年

从“孤雁”到“群飞”,“不用油的车”落地湖南10年记

比亞迪新車出廠

新能源汽車:主要指純電動汽車,俗稱“不用油的車”,在湖南,已經有了10餘年發展史。

談起市場發展過程,比亞迪湖南地區負責人、長沙比亞迪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周曉州笑言忘不了“10年前剛到長沙時接下第一個訂單”的情景。

“十年前來到長沙,剛開始起步困難,人員、車間、辦公場地等,都從零開始,很多事情需要去跑、去協調。最難的當然是市場銷售。到長沙後的第一個訂單,是100輛(電動公交車)。”周曉州回憶,訂單是接下了,但何時交貨上路,公司內部,公司與客戶之間都在猶豫。

“大家一討論,擺出了一堆問題,如擔心技術漏洞,擔心配套不行,擔心電池衰減,反正就是不肯讓它上路。就這樣一直拖延者,最後,這批100輛,竟然一直延遲到4年後即2013年底,才交出去60輛。”

“你說那時候發展電動汽車有多難。”回想當年,周曉州唏噓不已。

後來大家也不爭了,“實踐出真知嘛,在桌上算來算去心裡總歸沒底,把車投放到路上,弄個100輛先跑起來再說”,周曉州說,路上一跑,發現沒有任何問題,包括維修率,比燃油車低得多,公交公司的顧慮終於消除,“局面一下子打開了”。

从“孤雁”到“群飞”,“不用油的车”落地湖南10年记

2019年10月27日,北汽集團株洲基地10週年及第100萬輛車下線儀式場景。

100輛,500輛,1000輛……10年過去了,到2018年底,比亞迪當年的100輛發展到13.58萬輛,產值也由當初的幾百萬元變成超百億元。

與比亞迪汽車同年落戶湖南的北京汽車株洲分公司(簡稱“北汽株洲”),今年上半年共完成整車生產7.54萬臺,其中,新能源整車生產5.38萬臺,佔比71%。

助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2017年,湖南舉行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與發展峰會,來自美國、德國、法國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147家全球500強、知名跨國公司和行業領軍企業出席,圍繞加快推進湖南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獻計獻策。現場,簽約項目17個,投資總額134.5億元。

目前,湖南不僅有長沙眾泰、中車時代、長沙比亞迪等10多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也有妙盛動力、長沙科力遠、湘潭銀河、中車時代電氣等一批新能源汽車關鍵部件企業,在整車製造、電機電控研發和電池材料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

不難看出,新能源汽車及關聯產業,已成為湖南重點打造的支柱產業。

技術升級,

終於迎來“羊群效應”

从“孤雁”到“群飞”,“不用油的车”落地湖南10年记

比亞迪生產車間

銷售量大增的背後,產品和技術的更迭升級也是重要一環。

單位里程方面,新能源汽車的續航能力大大提升。北汽株洲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吳飛介紹,北汽株洲的新能源產品已有序開展換標升級,5款新品順利實現量產,“目前,北汽株洲分公司的主銷新能源汽車(純電動車)實際續航里程均在400公里以上,屬國內領先水平。”

北汽株洲基地現已投入630餘臺機器人,運用博途等全集成自動化軟件,自動化率達80%,可實現4平臺6車型柔性共線生產。

新能源汽車在技術上有兩大看點,即電動化和智能化。

“現在的技術性能非常優越,今年豐田都在購買我們的新能源電動車技術,產品加速性非常好。智能化方面,如現在純電動車上都配置有語音識別,功能很多,我們跟科大訊飛,華為,百度、騰訊都有合作,完全開放,對幾百個合作商開放,他們直接在後臺開發就行了。”周曉州表示,目前比亞迪的配套設施,家用車不存在問題,“買車時有配套,有安裝的地方就可以”,而比亞迪新能源乘用汽車已由過去充一次電(半小時至1小時)行駛300公里,變成現在的600公里。

事實上,以比亞迪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10年來在湖南不斷開疆拓土,早已突破了單一發展。如比亞迪2017年在衡陽投資了軌道產業園,2019年在寧鄉和望城投資產業鏈項目,從汽車板塊到IT、軌道產業,從新能源汽車中的電動客車到轎車、專用車等,比亞迪都在擴大投資。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壯大,催生出湖南從儲能材料到動力電池、電控、電機和整車製造等相關環節,初步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而儲能材料技術的日益完善,又反過來催生新能源客車、乘用車及專用車三大類整車同步加速發展。

產業壯大,

催生“先進儲能材料之都”

从“孤雁”到“群飞”,“不用油的车”落地湖南10年记

北汽株洲生產車間

根據湖南新型產業規劃,寧鄉高新技術產業園將被打造成“儲能材料之都”。

目前,寧鄉高新區先進儲能材料產業已經形成了以杉杉新能源、邦普循環、中鋰新材、中科星城等行業領先企業為中心的產業集群。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一個“有著全國影響力”的特色產業集聚區。

寧鄉高新區負責人介紹,未來將持續推進專業化園區建設,輻射湘潭、株洲、婁底等地,“打造國家級乃至世界級鋰電產業集聚區”。

寧鄉高新區的行業領軍企業多,行業創新人才也多。全國電池行業約30%的技術骨幹,都來源於湖南高校,其中中南大學被譽為我國“鋰電池黃埔軍校”。寧鄉高新區先後從中南大學材料學院引進了桂衛華院士、李星海教授、胡國榮教授等多位專家,擔綱企業技術帶頭人。

人才推動技術創新,產業引領市場走向。隨著消費者的觀念轉變,隨著顧客對新能源產品的接受度日益提升,這個產業鏈容量將呈幾何倍數增長,產能和市場潛力大、後勁足。

湖南省工信廳裝備工業處統計報表顯示,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湖南“存在著巨大機遇”,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接受程度相對較高,省內各地市對充電樁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工作做得很好,“省政府對省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相關企業的扶持也起到巨大作用”。

地處中國中部崛起戰略核心地帶的湖南,不僅汽車產業鏈條完整,而且頒佈了一系列促進汽車製造等工業轉型升級的政策。隨著汽車製造技術、驅動方式和用戶對汽車需求的發展變化,以及充電樁等智慧城市配套設施的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車將迎來進一步大發展。

比亞迪、北汽株洲、廣汽菲克等汽車廠商都認為,湖南市場空間廣闊、發展環境優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正在加快完善,都希望抓住合作機遇,進一步擴大在湘業務範圍,實現互利共贏。

公開報道顯示,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對動力電池及材料的市場需求將超過1萬億元。

政策“輸血”,產業鏈佈局不斷完善

从“孤雁”到“群飞”,“不用油的车”落地湖南10年记

鳥瞰北汽株洲公司

更為難得的是,湖南新能源汽車和先進儲能材料業,不僅在中部,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同業領域中,也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如羅伯特博世電機(中國)有限公司落戶長沙10餘年後,一躍成為全球起動機發電機最大的生產工廠。

據預測,到2020年,湖南汽車產業規模將達25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將形成50萬輛的產能,而儲能材料、動力電池、電控、電機和整車製造將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相應工作,早已落實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層面。

如2018年10月,省政府出臺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的八大舉措,其中將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優惠政策延長至2020年12月31日。

今年2月,《湖南省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明確,到2020年“省內城市建成區新增和更新輕型物流配送車輛中,新能源車輛和達到國六排放標準清潔能源車輛的比例超過50%,重點區域達到60%”。

長沙市近年來也大力提倡綠色發展,在新能源領域動作不斷,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新能源行業發展。

資料顯示,在國家新能源政策的引導下,過去1年裡,湖南省產業鏈上企業在建重點項目27個,總投資達645億元,產業發展後勁十足,全省先進儲能材料、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全產業鏈實現產值600億元。

今年9月,省委書記杜家毫,省長許達哲會見了來湘出席產品下線儀式的比亞迪董事長、總裁王傳福一行。

會見中,杜家毫表示,省委、省政府將全力支持比亞迪等企業在湘項目,“克服風險挑戰,在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等領域不斷深化合作,實現共同發展”,並推動製造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成為湖南經濟新的增長點”。

談及期待,周曉州希望政府加大對企業研發的支持力度,技術研發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一定要抓住創新驅動,如果這方面抓不住的話,會後勁不足。

同時,在市場支持方面,比如交通領域電動化方面,環衛車、渣土車等專用車,還有出租車這一塊,全省的市場非常大,政府在支持本地企業方面,力度還要加大,可作為的空間很大。

紅網時刻特約作者 觀潮的螃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