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牛場,記者來到了經濟發展位於大方前列的馬場

在大方縣牛場鄉採訪時,我們一直盤算著寫一篇與牛有關的稿件,可計劃最後落空。但牛場之行也並非一無所獲。聽牛場人講,在大方西片區,

牛場、馬場因六沖河一衣帶水,兩地關係緊密,從牛場鄉政府到馬場鎮政府,開車不過一刻鐘的時間。


但就是這一刻鐘的距離,造就了牛場鄉和馬場鎮全然不同的景象。牛場人重視教育,人文氣息濃郁;馬場人重視經商,經濟發展位於全縣前列。馬場鎮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馬場經濟快速發展的故事,得從境內的千歲衢說起。據《大方縣誌》記載,千歲衢是貴州宣慰史安萬銓效仿奢香夫人修通龍場九驛之舉,斥資所築,人們為祝他長命千歲,故得此名。因為千歲衢,馬場成為大方通往納雍縣的重要驛站。自此,馬場的集鎮建設和經濟發展成了西片區的翹楚。


重訪烏江 | 告別牛場,記者來到了經濟發展位於大方前列的馬場

馬場鎮道班社區洋芋土樑子


與馬場鎮相比,一棵樹村(現道班社區)村民(居民)對路的感受更為深刻。十多年前,連接大方縣與納雍縣的縣道及連接鼎新鄉和貓場鎮的鄉道正好在此交匯,把納雍、水城、遵義的商販引了過來,帶火了這裡的經濟。


與居住在大路邊的村民不同,居住在一棵樹村(現道班社區)15組、16組的村民(居民)因通組路不通,只能看著別人熱鬧,自己卻只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重訪烏江 | 告別牛場,記者來到了經濟發展位於大方前列的馬場

馬場鎮道班社區產業路


一棵樹村(現道班社區)老支書莫國昌回憶說,“以前,村裡姑娘往外跑,外地媳婦不肯來。”


好在,一棵樹村(現道班社區)15、16組貧困的面貌在脫貧攻堅中得到了改善。2016年,莫國昌買了800元錢的天麻種子,在沙柳成蔭的洋芋土樑子上進行試種,獲得了豐收。那時,馬場正力推“村社一體”經濟,莫國昌的成功示範,在鎮政府看來很給力。


重訪烏江 | 告別牛場,記者來到了經濟發展位於大方前列的馬場

馬場鎮道班社區天麻種植合作社帶頭人莫國昌


隨後,鎮政府包村(社區)領導請莫國昌當致富帶頭人,組織召開群眾會、院壩會,動員大家積極入股“村社一體”合作社。沒想到,居民們的熱情高漲,連外出務工的居民都趕回來開會,有37戶居民每戶現場分別拿出1000元入股,作為合作社的啟動資金。


重訪烏江 | 告別牛場,記者來到了經濟發展位於大方前列的馬場

上山挖天麻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道班社區開始規模化種植天麻後,鎮政府出資修通了7公里的產業路,15、16組的居民結束了人背馬駝的困窘境遇。同時,大方縣扶貧辦為一棵樹村(現道班社區)22戶貧困戶提供入股資金22萬元,莫國昌的合作社得以進一步壯大。


重訪烏江 | 告別牛場,記者來到了經濟發展位於大方前列的馬場

天麻


按照約定,縣扶貧辦注入的扶貧資金是“以產業還產業”的方式置換到合作社當中。即,前3年22戶貧困戶每戶每年10月30日可獲得分紅1000元;3年到期後,合作社把產業還給貧困戶,每戶可在合作社分250窩天麻進行栽種,剩餘部分天麻屬“村社一體”合作社所有。


重訪烏江 | 告別牛場,記者來到了經濟發展位於大方前列的馬場

天麻


“這幾年,我不僅從合作社得到分紅,還跟著莫國昌學會了天麻栽種技術。今年天麻的長勢好,分給我的250窩天麻很快就要豐收,預計可增收1萬餘元。”因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從“山旮旯”裡搬到馬場鎮集中安置點的貧困戶王林么對易地扶貧產業感到滿意。


現在,大方縣九龍天麻公司、烏蒙藤菌業有限公司競相採購莫國昌林下種植的1500餘畝、2萬餘窩天麻。但莫國昌並不急著出手,他說,“去年,在農工黨中央的幫扶下,我們銷售了幾萬噸天麻到北京,市場反應還不錯,我想再觀察一下市場,以最合理的價格出售,讓社員們有更好的收益。”以“產業還產業”,實現雙方共贏,成了馬場鎮脫貧攻堅工作的有效途徑。


重訪烏江 | 告別牛場,記者來到了經濟發展位於大方前列的馬場

馬場鎮民豐村聚鑫旺農業專業合作社



2016年,民豐村成立了民豐村聚鑫旺農業專業合作社。養殖場管理員宋吉文原本是民豐村黨支部副書記,也是村裡唯一懂得養殖技術的人。為了發展產業帶富群眾,宋吉文毅然辭去了村“兩委”的工作,並貸款入股養殖合作社。


重訪烏江 | 告別牛場,記者來到了經濟發展位於大方前列的馬場

扶貧車間


“養雞是個苦差事,每天都得晚睡早起。”因為合作社裡聯結著全鎮394戶貧困戶,宋吉文不敢掉以輕心,每天起早貪黑,生怕怠慢了圈裡的“脫貧雞”。宋吉文的合夥人之一,民豐村村主任羅植權告訴記者:“2018年,政府幫助貧困戶入股幫扶資金50萬餘元,在投入的前3年,合作社每年要拿出6萬餘元作為貧困戶分紅資金。目前,合作社已累計投入資金230萬餘元。”為避免“壘大戶”現象,養殖合作社每年都根據貧困戶家庭情況、經濟收入情況對每戶分紅資金進行調整。就2018年而言,貧困戶分得最多的有600餘元,最少的只有200餘元。經過3年的摸爬滾打,養殖場逐步走向正軌,每天可產雞蛋8000餘枚,裝箱運往大方、納雍等地銷售。


重訪烏江 | 告別牛場,記者來到了經濟發展位於大方前列的馬場

飼養員給雞餵食


眼下,合作社已經註冊了“聚興旺”品牌商標,逐步走上農業品牌化路線,年銷售額約100萬元左右。平日裡,養殖場優先從村裡聘請貧困戶務工,工資在每天100元,養殖場每月開出工人工資近2萬元。


重訪烏江 | 告別牛場,記者來到了經濟發展位於大方前列的馬場

包裝雞蛋

重訪烏江 | 告別牛場,記者來到了經濟發展位於大方前列的馬場

雞蛋


羅植權說:“待養殖場3萬2千羽全部投產後,每天可產出80件雞蛋。下一步,合作社準備到大方、納雍租門面開專賣店,打造馬場的蛋雞品牌。”


重訪烏江 | 告別牛場,記者來到了經濟發展位於大方前列的馬場

養雞場飼養的雞


如今,以“產業還產業”的發展模式正凝聚起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助推馬場在脫貧攻堅路上踏步前行,實現了與全縣一道脫貧“摘帽”的目標。但在鄉村振興的路上,馬場還需在這種團結向前力量的促進下,策馬奔騰,一路向前。


11月14日

黃昏

我們告別了馬場

搭乘輪渡橫穿六沖河

到河對岸的大方縣理化鄉

繼續找尋新的脫貧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