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 医养结合模式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不仅能够提供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还能满足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国内老年护理的现状以及医养结合模式下的老年护理发展需要,初步分析医养结合模式下的老年护理的发展方向,为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护理的推广提供借鉴。

关键词: 医养结合; 养老服务; 老龄化; 慢性病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的《“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要优化老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康复医院、护理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加强宣传教育、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康复护理、医养结合和安宁疗护工作。将“积极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提高社会医院的配制和利用效率”作为九项重点任务之一。

随着老年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国内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点是:老龄人口多,发展速度快,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和比重不一,疾病谱发生改变,患病人口增多。研究表明,到2050年,国内65岁以上老年人将由2000年的0.87亿发展到3.23亿,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将由2000年的7.00%上升到2050年的23.07%。

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一些“老年病”常发、易发、突发,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日渐突出。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相互独立,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不能养老。医养结合模式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使老人不会因慢性病等长期住院占用医疗床位,又可得到有效的医疗资源。本研究对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护理发展现状进行相关探讨,现综述如下。

1国内老年护理现状

当前,我国城市老年护理服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另一种是机构养老模式。上述两种养老模式均缺乏一定的护理专业性,无法完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在服务上存在间断性和片面性的缺点。我国老年护理事业起步较晚,目前已有较少院校开设了老年护理相关课程,但其设置数量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另外,老年护理实习基地的设立相当欠缺。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后,从事的工作只有科别的差异,而没有专业的分化。现存老年病科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很多医院没有老年病科专业护士。

老年人往往患有慢性病且多病并存,疗程长,预后差,有的甚至存在抑郁等心理问题;养老机构中的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大多是护理员,存在年龄偏大、学历低、缺乏相关知识等问题,只能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关照,不能根据老年人存在的身体健康或心理问题等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老年护理质量较差。相关研究也显示,养老机构虽然存在一定的护理基础,但该机构缺乏专业性老年护理人才,现有人员在专业素养和薪资待遇方面普遍较低,养老机构在社会认同度上表现较差。

我国老年保障机制不全,护理保险制度落后于发达国家,老年护理保险模式尚存争议,老年人因经济压力而放弃选择具备医疗护理条件的疗养院,转而居家养老,老年护理质量难以保障,制约了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

2医养结合模式下的老年护理发展需要

老年护理重在帮助老年人树立积极的思想,乐观面对生活,强化老年人独立生活的信心,增强其自理能力,最大化激发老年人的独立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老年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加,越来越好的经济条件,使老年人对老年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医养结合模式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相结合,医疗机构可定期派遣护理人员进入养老机构和家庭,对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老年人的健康出谋划策,同时关注老年人存在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强调家人对老年人的关注、教育及监督,提倡老年人参与老年护理,符合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

另外,为养老机构中的失能、半失能、瘫痪等老年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使养老机构中的老年患者在突发疾病时,能够及时得到养老机构或临近医院有效的诊疗护理、康复指导等。

3医养结合模式下的老年护理发展方向

3.1定期为老年人体检

老年人身体免疫能力较差,存在的疾病较多,定期为老年人体检,可及时发现老年人存在的健康问题,起到未病先防、有病治病、重病监测的作用,加强老年人的健康自我保健意识,控制病情、促进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

3.2健康教育与咨询

大多数老年人反应速度及知识接受能力慢,并不能很好的掌握疾病的注意事项及用药等等。通过医养结合模式的开展,专业的老年护理人员定期与老年人接触,可指导老年人疾病的相关注意事项,听取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给予老年保健的正确建议。此外,长期的健康教育有助于逐步提高老年人的保健意识,自发的参与到老年护理中。

护理人员在为老年人做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可教授子女健康知识,加强家人对老年人的重视,发挥家庭成员的精神关爱和心理支持作用,促进医院、社区、家庭之间的无缝隙护理模式构筑。

3.3心理护理

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病程迁延,难以治愈,长期受疾病困扰,常会表现出消极、焦虑、沮丧、内疚等负面情绪,心理问题是老年护理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目前,临床上评测心理状态的工具和方法较多,如访谈法、观察法、认知功能评价以及心理评估问卷调查等,护理人员可根据老年患者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了解其心理问题的性质、程度及导致心理失衡的原因,给予老年人心理护理,提供人文关怀,解决未满足的关怀需求,有效改善老年人的睡眠、孤独及抑郁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排解老年人的悲观抑郁情绪,乐观生活。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

3.4建立健康档案

电子健康档案可依托互联网建立,经老年人的同意,实名记录老年人已存在的、潜在的或亟需解决的问题,实现老年人护理的无缝连接,利于提供连续性护理服务。当老年人出现快且重的病情变化时,医务人员可快速根据电子档案诊断病情,提供合适的诊疗护理措施。另外,不同的老年人存在的身心问题不同,医疗机构可依据电子档案记录的问题,派遣不同专业方向的护理人员提供专业的护理,有计划、有针对地提供护理措施。

3.5加强培养老年护理人员

老年护理事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专业的、高质量的养老护理人才。目前,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已涵盖了从中职生到研究生的不同教育阶段,并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开展分层教育。此外,还可与相关的医疗结构协助,培养老年护理员。朱秀梅等的研究中显示,以二级综合医院为依托,培训基层养老护理员,可解决养老护理员工作中疑难问题的咨询和信息沟通,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也是优质护理延伸服务的举措,为农村基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保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我国的老年护理教育自1994年发展至今已20余年,仍然严重缺乏老年护理专科人才,这一点也与社会及护理人员本身对老年护理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有关。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方面,日本约30%的医学院校设有一个专门从事照顾老年人的学员培训部门,并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不同层次的护理人才,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同样注重多学科、跨学科的学习,此类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

3.6康复训练指导

康复训练是改善老年人功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手段,随着功能残疾的老年人不断增加,各种康复手段和方法在老年康复机构和养老机构中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医养结合模式下,医疗机构可派遣专业的康复护士,通过专业的知识和临床技能,来帮助残疾老年人和家庭以及其他重要相关人员来应对残疾,包括预防身体残疾的并发症、恢复最佳功能、帮助老年人适应生活方式的改变,最大限度的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4小结

医养结合模式是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共同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远大目标,是一种未病疗养、有病治病、病后护理、医疗与养老结合的机构养老模式。目前,医养结合模式下的老年护理若要顺利推行,就要解决模式构建所面临的困难,保证必要的支持到位,健全老年保障机制,全面统筹医护人力,充分利用闲置的医疗资源,推进与规范医护人员多点执业,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引导服务按需利用,将有限的医疗卫生留给真正有需求的人。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