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原副部長張來武:區塊鏈的主戰場在“第六產業”

12月5日舉行的海南自貿港數字經濟和區塊鏈國際合作論壇上,復旦大學六次產業研究院院長、中國科技部原副部長張來武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六次產業理論與數字經濟發展”的演講。

張來武指出,數字經濟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工業文明,促進了第四、第五、第六產業的產生,將對人類經濟史和文明發展史產生深遠影響。未來,區塊鏈的主戰場在第六產業。

科技部原副部长张来武:区块链的主战场在“第六产业”

(主辦方供圖)

在張來武看來,僅僅從技術視角理解區塊鏈本質是片面的。

“人們習慣於用技術這個概念。”張來武說,人們談區塊鏈技術,就回到了工業文明、工業經濟的概念中。談技術創新,就回到了基於技術創新的線性思維中。然而若僅侷限於這一技術維度,就無法把握區塊鏈的本質。

“區塊鏈的本質不僅是基於技術的創新,更是科學、技術、場景的三螺旋運算。”他認為,理解區塊鏈不能脫離應用場景。應用場景的設計,相關技術群的選擇,以及相關的科學,如密碼學、合作博弈論、共識基礎等,共同形成的整體運算系統,才是區塊鏈。

在明確把握區塊鏈的本質後,還需進一步思考,區塊鏈的應用集中於哪個領域?張來武認為,區塊鏈應用有兩個主戰場:數字貨幣領域和第六產業。

何為第六產業?這要從“六次產業理論”談起。在張來武看來,第四產業以人工智能為標誌,即把數據處理成信息,處理成知識勞動,從而取代人的腦力勞動。

相較之下,第五產業是在智能化基礎上的智慧產業,即基於人類精神文化需求產生的文化創意產業。後物質時代,人類生活以精神需求、情感需求為主,產品、服務也顯示出文化創意和智慧運用。

第六產業則是以跨產業融合、系統共享為標誌的共享產業。張來武認為,有了第四產業數字化的充分發展和人工智能的充分應用,有了第五產業共識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礎,發展至今,共享系統要用區塊鏈從微觀層面實現,這就是第六產業。

“以太坊就是一個案例。”他表示,以太坊就是先把區塊鏈底部平臺框架設計好,在裡面存儲智能合約。智能合約重要的不只是技術,首先是基於共識的文明基礎。

進一步講,區塊鏈也將對傳統經濟學理論帶來變革。處於第六產業階段對企業邊界已經打破。微觀經濟學不再以企業為邊界,而是以企業聯盟為邊界。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企業聯盟,既不是政府性質聯盟,也不是準政府性質聯盟,而是基於區塊鏈條件下共識基礎的聯盟。

“第六產業區塊鏈經營邊界,將是區塊鏈發展的主戰場。無論是微觀的經營模式,宏觀的社會治理模式,還是中觀的社會組織,區塊鏈發展模式將無所不在。” 張來武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