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首富的牛奶出川记

世人都说蜀道难,不知不觉锦官城的牛奶股上市快一年了。

刘首富的牛奶出川记

大唐天宝三年,一位士子风尘仆仆来到长安,赶往贺知章府上投递行卷诗作,以便在接下来的科举中能得到照顾。


不巧,当日正逢贺知章醉酒,士子黯然而归。而酒醒后才看到诗作的贺知章,交口称赞士子为“嫡仙人”。


至此,“诗仙”李白正式走入大唐文坛,让贺知章都要拍案叫好的那篇作品,就是李白18岁写的《蜀道难》。


而蜀中的刘首富,应该是孰知这首诗的。毕竟,旗下刚刚上市快一年的乳业公司,上市之路比蜀道还艰难。

1

2001年,拍板决定搞乳业的刘首富,还没意识到自己将遇到连绵十八年的风雨。


那时候的他,刚被胡润福布斯富豪榜评选为中国首富,说话带笑,声如炸雷。


2001年,也是中国乳业发展新格局的起点。


当年,培养出牛根生的伊利教父郑俊怀,在职工代表大会上启动了股份制改革,宣布市政府对伊利高管的股权激励计划。这被看作是他欲望膨胀、乃至于2004年下台的先兆。


而咬牙成立蒙牛两年的牛根生,却用2000年大部分利润,投入上海和深圳两个市场,杀出一条血路,在这两个城市功登顶奶业销量冠军,打造了民营乳业发展的蒙牛神话。


同样,王佳芬带领的光明乳业,在那一段时间继续高举中外合资的大旗,不断跟海外乳业巨头展开合作,树立自己国际化乳业集团的形象。


而拥有麦当劳在中国全部权益的三元乳业,在2001年改制成股份公司,为港股上市公司成员企业回归A股市场做准备。


……


在那个年代,排名榜首的伊利并非高不可攀,尤其是蒙牛的崛起,颇有一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风范。


牛根生就靠着300万的起家资金,利用市场杠杆,通过输出服务、管理、品牌和技术,整合全国各地的地方乳企,最终建立了冲劲十足的蒙牛军团。


刘首富的牛奶出川记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刘首富起了进军乳业市场的心思。


毕竟,可能在他看来,拥有养殖业上游饲料资源以及大量资金的自己,采用牛根生已经成功的发展思路,再造一个“蒙牛”奇迹应该没什么问题。


因此,他就毅然决然挥舞着支票杀入了乳业市场。


2


刘首富的支票面额是10亿元。


有时候,钱不是问题,花钱反而是问题。


2001年成立的新希望乳业,其实更像一家投资公司。


刘永好在2001年曾表示,新希望要组建 “联合舰队”,而不是单打独斗。他希望新希望乳业利用投资10亿元,拉动20亿至30亿元的存量资产,最终使得乳业产品的销售额达到50亿到60亿元。


到了2002年,首富的指示被落实。


新希望乳业抓住国企改革机遇,通过并购四川华西、昆明雪兰、杭州双峰、河北天香、邓川蝶泉等国内十多家区域型乳企,正式宣布进军乳业市场。


一时间乳业市场颇有“狼来了”的呼声。


但也有人认为,新希望的动作太快了会出问题。


一语成谶。


理想和灾难之间,有时就隔着一层窗户纸。


新希望乳业掉进了资源整合的陷阱。


刘首富的牛奶出川记

被收购的地方乳企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因此收购后的人力优化和裁员,往往会造成员工动荡,甚至引发了上访事件。


而且,这些企业与新希望这样的民营企业文化不同,规模也不一样,在整合的过程中,如何高效落实整体化的经营战略也成了问题。


各个地方的乳企,不少都有在当地市场知名的品牌,例如华西、雪兰、双峰等,从维稳角度出发,地方政府并不同意取消这些老品牌,改用统一的新希望品牌。


因此,2010年,经过八年发展,新希望乳业只有14亿元的收入,而且除了2009年,其他年份都处于亏损状态。


甚至连统一的新希望品牌都没能完全形成。


而2002至2008年,号称中国乳业的第一个高速发展年。经过这7年发展,伊利和蒙牛年收入都逼近200亿,新希望拉大了与这两家头部企业的距离。


刘首富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3


赶了晚集的刘首富,看到新希望乳业的财报估计心里在骂娘。


你们,真特么让我不省心。


老板失望不要紧,关键是资本市场不能失望。


因此,在2010年成功上市的新希望集团,向资本市场讲述的“农牧业全产业链”故事中,只有猪肉产业链和禽类产业链,却摒弃了乳业产业链。


上市前的公告显示,集团剥离了乳业板块。


这也标志着新希望乳业自2002年挥舞着资本大旗在乳业跑马圈地的步伐,从此告一段落。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而就在新希望乳业最低谷的时候,第四任总裁席刚走马上任。


他也成了刘首富现在或许最应该感谢的一个人。


席刚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理清了市场竞争的思路。


在他看来,伊利蒙牛等头部乳企已经在常温领域建立了非常强的优势,那么对于新希望乳业来说,最好的竞争是差异化竞争


席刚在新希望乳业经常开会讲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首先应该把自己的长板做长,而不是把短板补上。”因此,“新鲜”战略成为新希望乳业这10年发展的基石。


在这样的战略下,新希望乳业所有控股公司,都不遗余力加大低温巴氏奶的产品研发,利用这样的产品和定位抢占市场。


这也说明,有时候认清自己比认清别人更重要。


而针对子公司多自有品牌的问题,席刚因为被集团外派到广告公司三年,因此有了自己不同的解决角度。


他提出了双品牌战略。


就是在地方分公司品牌之上,增加新希望主品牌。同时,根据地域定制全国性的双品牌产品。例如高端酸奶,他就在苏州出品了苏州印象,在上海搞出来上海印象,在北京还有北京印象……


这些产品统一外观,统一主品牌,不同的是子品牌变化,最大限度利用子品牌的地方影响力和主品牌的全国声誉,推动产品的迅速走红。


也因此,2012到2013年新希望乳业经营好转,年度复合增长率超过150%。


席刚功不可没。刘首富当机立断,正式升席刚为新希望乳业的董事长、掌门人。据说,刘首富在集团有话在先,新希望乳业人、财、权,都全权委托席刚来运营。


刘首富对新希望乳业的下一个目标,是上市。


4


新希望乳业最终还是成功上市了。


从2010年被集团上市剥离,到2019年成功单独上市,中间这十年,其实新希望乳业就做对了一件事。


抛弃粗放式经营,稳健打好基础。


这十年,刘首富几乎淡出乳业的圈子,不再动不动挥舞支票吓人。


而在新希望乳业这里,整合成为常用语。


先是致力整合西南、华东、华南地区的区域乳企,试图以收购的企业为基础,在当地加强布局低温奶产业链,以低温奶为依托与蒙牛、伊利的常温奶争夺区域城市的市场。


其次,各个城市型乳企规模化的奶源、牧场也就被整合到了新希望乳业的平台里,新希望乳业利用自己的资金和技术,对原有落后的产能进行改造,解决了巴氏奶运输半径的问题。


同样在这段时间,新希望乳业建立了完整的科研体系,也在国外收购了奶品企业,积累了国际化品牌运作经验。


同时,这十年新希望乳业变化最大的就是管理。


对于管理,从业务、品牌、团队、文化各环节,新希望乳业一项一项捋,一家一家分公司的过。宁肯慢一点,也要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


而摸索出收购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思路,也是这十年的一大收获。


也正因此,2015年新希望乳业重启并购大潮,但并不像2002年那样风起云涌。


可效果完全不同。


席刚给新希望乳业并购定了个规矩,整合好一家再进行下一家,没整合好就不继续。


虽然本轮并购最终成型的没有几家地方乳企,但都在并购后不久就融入新希望乳业的整体表现,而像苏州双喜这样的地方带头乳企,加入新希望后还带来不小的市场惊喜。


并且,现在新希望乳业的战略异常清晰,就是用低温巴氏奶跟头部企业竞争。在这样的竞争战略下,地方乳业企业也愿意加入新希望乳业的团队。


2001年到2009年这九年,新希望乳业高速扩张,资本为先,问题重重,最终成为集团的负面资产,不得不在集团上市前剥离。


而2010年后,新希望乳业最重要的战略,是夯实内功。


有时候慢下来反而意味着发展快很多。


刘首富的牛奶出川记

前两天不是上市公司的华为也发布了半年报,可以看出,华为做到了每年的业绩都在增长,甚至从2016年开始,每一年的营收都超过创业前20年营收的总和,而且越超越多。


华为的半年报说明,用时间去换空间,水滴石穿,聚沙成塔,现在还是一个真理。


只要方向对了,一步一个脚印,总有成功的那天。


2019年1月25日,就在新证监会领导上任前一天,新希望乳业在深交所敲钟上市。


有人看到,刘首富现场深深吐了一口气。

而上市快满一年的今天,刘首富终于露出笑脸。

他开始夸负责乳业业务的女儿了。

也许,这说明刘首富的这口气,真的出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