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有沒有可能打贏二戰?

小編也是突發奇想,縱觀二戰,德國閃擊波蘭,一週將其滅亡,轉過頭就暴揍法國,打得法國丟盔卸甲,逼的英法聯軍狼狽逃亡英國。巴巴羅薩,蘇聯也灰頭土臉,損失慘重。等反法西斯聯盟緩過勁來,德國最終在全面夾擊下迅速敗亡。那麼,在二戰中,德國有沒有可能打贏這場戰爭呢?大千世界,存在各種可能,但是歷史是不會重來的。因為珍愛和平,所以審視歷史!

德國有沒有可能打贏二戰?

歐洲戰場

德國能夠在二戰初期(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通過閃電戰在東西兩線取得輝煌的軍事勝利,從根本上得益於通過外交談判成功地使蘇聯置身事外。然而,恰恰是閃電戰的巨大成功使希特勒產生了嚴重錯覺,他對國防軍的軍事能力過於迷信,而對兩線作戰的危險不再忌憚。1940年夏秋,在始終無法壓服英國的情況下,希特勒決定(此後有過動搖)於1941年春發動對蘇戰爭,企圖通過消滅蘇聯來迫使英國屈服。許多歷史學家認為,這一決定導致德國陷入兩線作戰,是德國在戰略上走向失敗的轉折點。

德國主動挑起兩線作戰,無疑犯了兵家之大忌,更重蹈了一戰初期的覆轍。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美國雖然在1940年9月2日向英國提供了50艘超齡驅逐艦,等於事實上向軸心國不宣而戰,但畢竟沒有在國內展開全面的戰爭動員,而在其正式參戰之前,真正意義上的西線是不存在的或至少名不副實。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做出了攻打蘇聯的最後決定,德軍隨即向東線迅速集結,留守在西歐的兵力(含武裝黨衛軍在內)只有46個師(1941年5月),這與德國1939年9月入侵波蘭時部署在西線牽制英法的總兵力(49個師)差不多。希特勒判斷,美國參戰的時間不會早於1942年,故“西線無戰事”還將持續相當一段時間。希特勒對戰局的判斷以及據此做出的對蘇開戰的決定,得到了國防軍最高統帥部(OKW)多數將領的支持。希特勒認為,通過一次“快速戰役”打垮蘇聯將為德國對美開戰贏得時間、資源和空間。

從事後角度看,如果德國能夠在1941年底美國正式參戰之前,或最遲在1942年通過佔領馬耳他控制住整個地中海、從而有效阻止美英在北非登陸之前擊敗蘇聯,並隨後毫不延遲地在廣大佔領區域強力實施總體戰動員,其控制下的資源將足以確保德國建立起一個在戰略上自給自足(strategic autarchy)、不再畏懼任何外部封鎖(blockade-proof)的歐洲大陸帝國——這正是德國最根本的戰爭目標。屆時,戰爭的結局或將以美德兩極對峙收場,或將是先研製出原子彈的一方迫使另一方屈服。

德國有沒有可能打贏二戰?

蘇德戰爭:“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的不同選擇

蘇德戰爭一直是軍事史學家們倍感興趣的話題。傳統觀點(包括希特勒本人)認為,如果德國不是在1941年6月22日,而是提前一個月左右時間實施“巴巴羅薩計劃”,蘇聯很可能會被征服。由此推斷,德軍在1941年4月入侵巴爾幹犯了戰略性錯誤。問題是,德國發動對蘇戰爭必須首先保證其側翼的安全,換言之,“巴巴羅薩計劃”實施的前提是整個東南歐的“軸心國化”。而意大利在北非和希臘的軍事失利(1940年12月-1941年3月)以及南斯拉夫政變(1941年3月27日)迫使德國派重兵干預,這一變數以及蘇聯晚春時節雨水不斷,導致“巴巴羅薩計劃”不可能按原定時間(1941年5月15日)實施。

有西方軍事史學家根據更新的資料分析指出,即使“巴巴羅薩計劃”沒有提前實施,如果德軍三大集團軍群配合得當,沒有失掉不應失去的戰機,如北方集團軍群第四裝甲軍團在8月初及時渡過盧加河;南方集團軍群主力在8月初取得烏曼戰役的勝利後繼續追擊敗北的蘇軍,並順勢渡過第聶伯河,從而更早地發起基輔會戰;尤其是中央集團軍群(基於上述因素)沒有在8月初被不必要地分兵增援南北集團軍群,那麼,不但列寧格勒守不住(北方集團軍群隨後向東南方向進軍,與中央集團軍群會攻莫斯科),莫斯科也將在嚴冬到來之前被德軍攻陷。如此而言,德國極有可能在3-4個月內,取得在東線戰場的全面勝利。


這一推斷更接近於實情。但上述作戰失誤並不全然是因希特勒個人的錯誤決定所致(特別是下令中央集團軍群抽調兵力南下支援基輔會戰),陸軍總司令部(OKH)以及前線將領軍事思想的保守(致使南北集團軍群貽誤戰機)同樣“難辭其咎”。因而,德軍在1941年底之前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可能性不大。真正具有重要意義的是1942年初德軍受挫於莫斯科城下,這標誌著納粹德國通過“快速戰役”征服蘇聯的企圖徹底破產,德國從此被迫轉入與蘇聯的長期消耗戰。

但是,蘇聯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並不構成蘇德戰爭的戰略轉折點,斯大林和朱可夫對此並不諱言。納粹德國依然佔據著較大優勢。1942年7月,德軍再次向東南方向發起大規模進攻,大片蘇聯國土淪陷,蘇聯再次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儘管如此,總體的戰略形勢正逐步轉向有利於蘇聯。在莫斯科戰役期間,日本於1941年12月7日偷襲了珍珠港,德國在四天後對美國宣戰,第二次世界戰爭至此真正演變為一場全球戰爭。

希特勒對美宣戰,意在通過日本之手把美國牽制在太平洋戰場。這是希特勒的如意算盤,也是德國在二戰期間所犯的最大的戰略錯誤之一。然而,美國不為所動,堅定地將戰略重心鎖定在歐洲戰場(“德國第一”),此其一;其二,德國過早把美國引入戰爭大大促進了後者對蘇聯的大規模援助。事實上,如果德國不對美宣戰(德國對日本無此義務,外長裡賓特洛甫直到最後一刻還在反覆提醒希特勒這一點),美國就沒有藉口捲入歐戰;儘管美德衝突遲早要發生,但爭取時間上的優勢對德國來說則是生死攸關的。


可以設想,假如德國在莫斯科戰役前後在戰略上有進有退,比如,在1941年10月底威亞茲馬會戰結束後放棄進攻莫斯科,而與蘇聯講和;或者,即使對美宣戰,但很快意識到這一錯誤的嚴重後果,因而放棄在1942年夏進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計劃,改為重新發起對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的進攻,或者收縮戰線、實行戰略防禦,並在穩定防線之後抽調精銳部隊前往地中海增援和策應隆美爾的非洲軍團;與此同時,在外交上依然不拒絕與斯大林談判解決“俄國問題”,以實現某種“佈列斯特”式的和平,那麼,德國不但不會失去在東線已經取得的成果、包括大片新“生存空間”及其豐富的資源,而且還有極大的可能控制整個地中海、北非乃至中東,從而在軍事和經濟上重創英國、並消除美軍登陸北非的威脅。

蘇聯當然有可能拒絕與德國“單獨媾和”(雙方在1941-43年間一直有秘密接觸),但德軍守住東線防禦陣地並無多大困難,這可以從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蘇軍很長時期逡巡不前得到證明。事實上,到1942年夏,德國在軍事上已達到巔峰,蘇軍則由於接連戰敗,士氣極度低落。因而,即使東線德軍抽調部分兵力南下征戰地中海,在一流的軍事統帥曼施坦因的指揮下,整個東部防線也不會受到削弱。在這樣的形勢下,英國在地中海的處境就岌岌可危了。

德國在1942年春夏轉向地中海將重新贏得戰略主動權,這一點是明白無誤的。既然如此,德國何不在一年前、即英國被徹底逐出歐洲大陸之際(1940年5月底)就實施旨在徹底摧毀英帝國的“地中海戰略”?須知,當時的條件對德國更為有利,因為美國尚未開始援助英國,美國軍方和輿論強烈反對捲入歐戰,美國駐英大使則堅信英國必將淪陷,這些對力主援助英國的羅斯福總統構成了很大掣肘。英國拼死抵抗在相當程度上就是為了贏得美國對自己的信心,這就是為什麼直到英國即將取得“不列顛之戰”勝利之際(9月2日),美國才開始向英國伸出援手。如此有利的契機德國為何棄之不用呢?

決勝的關鍵:“地中海戰略”

說到底,這與希特勒對英國的錯覺有關。相比於一戰,德國的二戰目標更加野心勃勃,那就是建立世界霸權。就這一目標而言,德國爭霸世界的最大障礙既不是蘇聯,也不是英國,而是美國。表面上看,蘇聯是德國的意識形態死敵,征服蘇聯也是希特勒在《我的奮鬥》(1925年出版)一書中早已闡明的目標,但這並不意味著蘇德戰爭完全不可避免。在1940年6月打敗法國後,希特勒甚至一度打算把蘇聯拉入所謂的德意西“大陸集團”(continental bloc),以共同對付美國。直到1940年11月中旬莫洛托夫訪德,在重新劃分歐洲勢力範圍問題上獅子大開口,令希特勒大為震怒,這才促使他下定攻打蘇聯的決心。英國則從未被希特勒視作真正的敵人,恰恰相反,希特勒一直對英國懷有好感,他對大英帝國經略世界殖民地的成就充滿敬意。在他看來,德英兩國種族相近,應當攜手統治世界(Anglo-German coalition)。如果大英帝國覆滅,受益者只會是美國、日本和蘇聯。這是德國所不願意看到的,更有違其稱霸世界的戰略目標。

出乎希特勒預料的是,丘吉爾對其“友善”嗤之以鼻。一個“德國的歐洲”是對歐洲均勢的嚴重破壞,這是英國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1940年6月,英國戰爭內閣做出了絕不與納粹妥協,將戰爭進行到底的決定。這既體現了英國一貫奉行的維持歐洲均勢的傳統政策,更是出於日不落帝國的榮耀感和意識形態上與德國的對立。事實很快證明了這一點。1940年7月3日,為防止維希法國駐紮在西地中海的法屬阿爾及利亞梅爾斯科比爾(Mers-el-Kébir)的艦隊落入軸心國之手,丘吉爾不惜下令皇家海軍突襲了這隻前盟友的艦隊,造成法軍重大傷亡。兩週以後(7月16日),希特勒下達了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

其後的歷史發展毋庸贅述。不妨在此設想,假如希特勒從一開始就不對英國抱絲毫幻想,假如他意識到1940年5月新上臺的丘吉爾絕不是另一個張伯倫(張伯倫在五人戰爭內閣的表決中完全支持丘吉爾),假如他在對待英帝國的態度上有著與丘吉爾下令摧毀法國艦隊同樣的冷酷無情,那麼,歷史將呈現出全然不同的情景,英國很可能面臨覆滅的厄運。

首先,希特勒絕不會在5月25日命令裝甲部隊停止進攻被圍困在敦刻爾克的33萬英法聯軍;而失去了最後這支生力軍,英國本土防禦力量將受到嚴重削弱,英國幾乎將淪為一個不設防國家。其次,考慮到天氣因素,“海獅計劃”很可能會被提前至法國戰敗前夕的5-6月就已制定完畢。德國軍方認為,征服英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佔領英國本土(即“直接戰略”)。雖然丘吉爾聲稱即使本土淪陷也決不投降,英國政府將遷至加拿大繼續領導抵抗,但本土一旦淪陷,英國在全世界、尤其是在其殖民地和自治領的威望將喪失殆盡,其在中東和印度的殖民統治也將搖搖欲墜,美軍也將失去從海上進攻西歐的最佳兵力聚集點,英國從此將成為德國而非美國在大西洋上“不沉的航空母艦”。

“海獅計劃”成功的關鍵在於制空權。雖然德國空軍在“不列顛之戰”中損失慘重,但若不是德國空軍在最後的決勝時刻(9月7日)錯誤地將轟炸目標集中到倫敦,英國皇家空軍也幾乎支撐不住。曼施坦因在戰後總結道,如果對英戰爭計劃儘早制定且設計周翔,德國完全有可能取得登陸戰的勝利。按照曼施坦因和一些西方軍事史學家的設想,比較理想的實施方案是:德軍在出動空軍的同時即發起登陸戰,以迫使皇家空軍到英吉利海峽及本土海岸線上空與德國空軍交戰,而非轟炸英國本土,這將令英國利用自身完善的空防體系進行本土作戰的優勢徹底喪失。同時,德軍登陸部隊(39個師)兩棲作戰的範圍應縮窄在約160公里寬的東南英格蘭一帶。

不僅如此,事實上,早在戰前,德軍潛艇司令鄧尼茨就曾向希特勒提出過一項大膽的建議:戰爭一旦開啟即把300艘潛艇投入大西洋戰役,並對英倫三島實行封鎖。英國一半的食品、全部的石油、橡膠和有色金屬依靠進口,300艘潛艇足以徹底切斷英國與外界的經濟聯繫,從而迫使英國接受德國提出的“和平條件”。1940年6月,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建議希特勒使用“一切手段”奪取直布羅陀。這一建議得到了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參謀總長哈爾德的支持。

荒誕的是,納粹德國竟然沒有一個三軍聯合參謀本部,一切的軍事戰略決策都基於元首在三軍將領單獨彙報和建議基礎上產生的“天才的直覺”。假如德國在戰前即成立帝國參謀本部負責制定戰爭計劃(由此決定相應的軍備生產計劃),對上述方案加以統合,那麼,德國很可能會選擇在1940年7-8月海峽天氣最穩定的時候對英國發起進攻。英國在外無援兵、食品和石油等基本物資輸入通道被阻斷、島內陸軍兵源枯竭、本土艦隊遭到德國潛艇和空軍聯合絞殺的情況下,很可能抵擋不住德軍的強大攻勢。退一步講,即使英國拼死守住了本島,也將是元氣大傷,而德軍、尤其是空軍的損失則要小得多。

對德國更為有利的是,在英國奄奄一息的情況下,弗朗哥的西班牙很可能會放棄中立,加入到軸心國一方。其實,無論有無弗朗哥的首肯,如果希特勒在佔領英國本土未果後,為避免德國陷入兩線作戰而下定決心打敗英國,故而採納雷德爾的建議,實施“間接戰略”——即“地中海戰略”,集中力量摧毀英國在地中海的霸權,為此不惜“一切手段”佔領直布羅陀,西班牙根本無力阻擋德軍穿越其國土(德國陸軍早已擬定好從陸路經由法國穿越西班牙奪取直布羅陀的“菲利克斯計劃”)。

德軍佔領直布羅陀意味著聯接英國本土與埃及的通道被切斷,來自中東和印度的英國船隊只能繞行好望角。但問題是,德軍佔領直布羅陀後,勢必進一步佔領西北非外海的加那利群島和亞速爾群島,作為未來轟炸美國的戰略基地,這也必然威脅到被迫繞行好望角的英國船隊的安全。不過,德國要控制整個地中海,並保障隆美爾非洲軍團海上補給線的安全,則還必須奪取位於地中海中部的馬耳他。

其實,德軍在1941年5月底佔領克里特(Crete)就已經取得戰略上的極大主動權,不但消除了英軍對整個巴爾幹半島的威脅,從而保障了羅馬尼亞普羅耶什蒂油田(Ploesti)的安全,而且還將塞浦路斯、埃及的亞歷山大(英國地中海艦隊基地,1930年代中期從馬耳他遷移至此)、開羅和蘇伊士置於德國中程轟炸機的打擊範圍之內,甚至土耳其和達達尼爾海峽也受到德國空軍的戰略威懾。但是,希特勒和德軍最高統帥部大大低估了這一巨大的戰略優勢,自始至終未能對之善加利用。

由於攻取克里特代價慘重(傘兵傷亡較大),德軍難以立即進攻馬耳他;然而,在大約一年之後(假定德國已經如期進攻蘇聯),隨著1942年春夏德國戰略方針的調整,德意在地中海的海空力量將大大加強,而英國在業已失去直布羅陀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增援馬耳他,故而,德軍在1942年4-5月間從南意大利出發攻佔馬耳他不會有任何困難。如果德國推遲實施“巴巴羅薩計劃”,而傾力實施“地中海戰略”,奪取馬耳他的時間有可能會提前至1941年底。馬耳他一旦陷落,非洲軍團攻佔埃及、進入中東的勢頭將難以阻擋;屆時,英國將很難再支撐下去。這就是為什麼丘吉爾認為失去地中海的嚴重後果僅次於英國本土淪陷。

在奪取馬耳他之後,根據英國著名軍事史學家John Keegan的設想,德軍有可能在三條戰線上發起進攻(“阿拉伯自由計劃”):南線非洲軍團在得到源源不斷的補給後攻取埃及,並插入沙特、科威特和伊拉克等產油重地;中線德軍會同意大利海軍從希臘進攻黎巴嫩和敘利亞,在得手後進一步向東奪取伊拉克的油田,並與非洲軍團會師於巴格達;北線德軍從保加利亞出發,穿越土耳其(迫使其放棄中立)以封閉黑海,而後進入伊朗,直抵裡海邊上的高加索山脈。英法在中東的統治十分薄弱,阿拉伯民眾反抗英法殖民統治的運動如火如荼,而當地政治精英普遍親德,這是對德國佔領中東極其有利的政治形勢。

事實上,希特勒對於“地中海戰略”半心半意,這與他本人以及以陸軍為主的國防軍多數將領對現代戰爭中海戰、尤其是海空聯合作戰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很大關係。德國發動侵蘇戰爭有多重動因,其中包括這樣一種“戰略焦慮”,即希特勒認為,軸心國陣營裡的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石油儲量遠遠滿足不了德國的戰時需求,儘管德蘇貿易對德國十分有利,保障了德國對石油和一系列有色金屬的需求,但是,對蘇聯重要資源的致命依賴始終令希特勒感覺如鯁在喉,因此必須征服蘇聯。

假如德國放棄“巴巴羅薩計劃”或推遲一年實施,而集中力量征服地中海,德國完全可以從中東得到它所需要的充足的石油資源;而且,整個“地中海戰略”所需動員的兵力不過20個師,比征伐蘇聯的代價要低得多(190個師)。從戰略上講,德軍佔領伊朗後,可直接威脅近在咫尺的位於蘇聯裡海之濱工業城市巴庫的高加索油田,這比起1942年夏德軍在蘇聯戰場勞師遠征高加索要有利得多。更重要的是,佔領伊朗將封閉蘇聯未來從美國獲得援助的一條生死攸關的物資運輸通道,這條通道(波斯走廊)佔到美國戰時援助蘇聯物資總量的27%;假如德軍在進攻蘇聯後配合芬蘭軍隊佔領摩爾曼斯克,封閉“北冰洋通道”(佔23%),蘇聯就只能通過遠東的“太平洋航線”從美國接受援助物資,這條路線儘管佔到整個美援總量的50%,但由於受到《蘇日中立條約》的限制以及美日已經處於交戰狀態,美國只能通過蘇聯船隻經由海參崴向後者運送非軍事物資,在那樣的形勢下,蘇聯將處於極大的危險之中。朱可夫元帥在戰後指出,“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抵抗德國的戰鬥根本無法打下去,也沒有能力組織戰略預備隊實施反攻。”

結語

由此可見,德國贏得二戰勝利的關鍵是在1941年底、或最遲在1942年春夏之前打敗英國,無論是通過直接戰略還是間接戰略。需要指出的是,在法國戰敗之時,全世界研究原子彈的科學家集中在英國,如果英國被鄧尼茨的潛艇徹底封鎖或最終淪陷,以致這些科學家無法及時撤往美國,其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所幸,歷史沒有給予第三帝國征服世界的機會。希特勒把其對納粹主義意識形態的狂熱和偏執壓倒性地置於第三帝國的國家利益之上,這是導致德國難以產生深謀遠慮的大戰略,最終不得不坐視“失去的勝利”的最根本原因。這是希特勒的第三帝國之“不幸”,卻是包括德國人民在內的整個人類之大幸!

歡迎大家和我一起討論哈!支持我就點個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