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很多文化學者點贊和支持德雲社郭德綱,這是否說明相聲要堅持雅俗共賞?

觀天下39648853


藝術需要雅俗共賞,這是由社會觀眾群體層次結構明顯差異化所決定的、和文化學者是否支持郭德綱無關。如果德雲社相聲藝術真的不入流、真的禍害百姓,市場自然會淘汰、而不需要口誅筆伐。

在這次張雲雷事件中,之所以很多網友和知名文化學者點贊德雲社、支持張雲雷和郭德綱,只能說明德雲社的曲藝藝術並沒有像某些協會、藝術研究會和黑號所描述的那麼不堪,而是很大程度上切合了觀眾對文化娛樂的需求。從2006年姜昆發起的曲藝界“反三俗”至今,十四、五個年頭過去了,德雲社非但沒有趴下、反而日益壯大且成為了曲藝江湖的霸主地位,這其中並沒有什麼訣竅和奧秘、就是“鋼絲”和“路人”觀眾的支持才得以續存至今。

對於藝術、或者科技產品而言,原理是想通的——那就是用戶體驗至上。老百姓如果不喜歡你的產品或作品,你就算說破了天、也是註定只能以失敗告終,只剩下“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了。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曲協那篇激昂慷慨、催人尿下的討伐張雲雷的“檄文”,卻顯得有些形單影孤、贊者寥寥無幾。為什麼呢?因為姜昆執掌下的曲協、與時下的足協、書協也頗有共性:只幹自己喜歡的、不顧觀眾喜歡什麼。

這種“霸道總裁”思維、是不是和黃曉明的“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頗為相似呢?沒錯,這就是曲協的典型“官位”思維,不喜歡的對象——如德雲社——只要有任何與相聲有關的活動一概將其排除在外。這也就怪不得有些網友得出這樣的結論:只要與德雲社對抗的都可以進入曲協,看似很荒謬的事情、卻在現實中以一種豪不遮掩的方式在大行其道。

當然,義憤填膺和摔杯砸桌是沒有效果的,無章可循的曲協會怎麼做還是依舊一如既往。我們能做的就是看淡人世間公與不公,繼續看德雲社相聲、聽張雲雷小曲。


岑詮


本來就是雅俗共賞的玩意,誰也沒說德雲社以前就一定是靠著講葷段子來拉住老聽眾,吸引新客戶。

不說別的,估計看過德雲社劇場相聲的人,一定大部分都會看過幾場劉老根的二人轉,最起碼也看過視頻的斯卡拉吧!這裡不是褒貶誰,列位憑良心講,相聲、二人轉哪一個嘴裡腔調顏色更強一些?



心知肚明吧列位!為啥,非要把相聲拽到低俗與高雅的分界點呢?

德雲社經過了二十多年的亂世沉浮,現在已經獲得了主流部分媒體的認可,包括題主說的文化屆一眾文人墨客的接納。你比如說一直活躍在文玩屆的馬未都,還有活躍在文娛屆的高曉松,包括百家講壇的幾位,都和郭德綱走的很近。

筆者覺得這是相聲這個行業的慶幸,因為德雲社若長久,至少代表了相聲還能繼續撲騰幾年……



但,也僅僅是撲騰幾年而已,看似平靜的海面下,實際上暗流湧動,不是那麼讓人心安……

先說說最吸引各位看官眼球的———主流相聲屆,這個公職相聲團體其實一直在排斥著以德雲社為代表的,民間土生土長的私人社團。有人說,你別挑事啦,人家主流相聲屆,可從沒指名點姓說誰誰誰的不好,甚至連在相聲裡的砸掛,都沒捎到任何人。



的確,說的沒毛病,可是,也正因為主流相聲屆“選擇性遺忘”所有民間團體的作用與影響,這才是排斥的最高境界———

你們說的好也罷壞也罷,順風也好,難過也好,我把你們當空氣。我佔著主流媒體的資源,寧可多下幾次鄉慰問,也不去宣傳一家不和我的思想境界的團體。

緊接著,再說說德雲社裡面的不穩定因素,兩位班主已然成仙,很難入地,元老級的幾位雲鶴,年紀也都不小了,基本上不會出什麼亂子。

不過,年輕一代的九霄輩,因為蟄伏時間太久,冷不丁上了檯面,難免有些急功近利,最近被媒體詬病的例子不在少數。

什麼調侃觀眾,口風帶色,等等,這看似小的問題,其實都是將來人才培養的大問題。

這些小子,將來恐怕直接決定了德雲社的未來走向。

所以,主流屆接受德雲社,是大勢所趨,不過,未來能出現多少個德雲社,德雲社還能走多遠?

這才是,喜愛相聲的朋友關心的事情。

歡迎小夥伴留言討論,喜歡我的文字,請關注文人草堂。


文人草堂


對與錯?是與非?等等,我都不感興趣,我就想知道為什麼去年的段子,今年都快過完了,才來追究什麼三俗???????????整理挖掘一個段子需要這麼長時間嗎?上半年(張雲雷的事情)只是同行和曲協在聲討,半年過去了(張)剛剛付出,又來一次,而且這次還有主流媒體介入,相聲界到底想幹嘛?是不是非要折騰的魚死網破,大家才高興[流淚][流淚][流淚][流淚][流淚][流淚][流淚]


城市的皮囊


張雲雷就是個德雲社的禍害。德雲社很棒[贊],張雲雷很陰毒,他說的相聲可笑嗎?不過是獻媚討好女人的婦女之友而已。真論說相聲,張鶴倫用半張嘴就甩他九條街。[打臉][打臉]

說實話,郭德綱有真功力,做到現在很成功,也很不容易,那麼多眼睛👀盯著,做人做事都得小心謹慎。

作為德雲社的成員,理應為師傅分憂,為德雲社整個團體謀利。

這個根本不會說相聲的張雲雷,依仗兩個小曲被一些根本聽不懂相聲的腦殘女粉絲捧紅後,數次不知天高地厚,不懂師傅的苦衷,不念德雲社整理利益,面對臺下一堆女粉,屢屢X蟲上腦,胡言亂語,有持無恐的違反臺上規矩,違背老郭教誨,被制裁一點也不冤枉。封殺了他更利於德雲社健康發展!

老郭一直都說,臺上可以說搭檔,於老師為此都無怨無悔地貢獻了全家,才成就了現在的德雲。

可惜這位婦女之友,譁婦取寵有餘,大是大非無腦。

德雲社深受百姓愛戴,萬萬不可因為個別害群之馬,毀了多年的根基。


鋸齒飛鐮合扇板門刀


記得在改革開放初期,打破了左傾思想的束縛,各個行業都蓬勃發展,迎來了中國的春天,文藝界也不例外。各種危言聳聽的,諸如靡靡之音、江山變色等禁錮不攻自破。整個社會逐漸的走入正軌。但是不得不承認,極左思想是有著華麗的外衣,迷惑性極大。另外有極左思潮的人還有存在。所以肅清極致思潮的餘毒還是長期的任務。

當然了,在當今,自由民主法治成為了社會主流,極左思潮已經不是中國的大問題了,充其量是一小撮而已。它再有形成不了氣候了!

人們嚮往的生活不會改變,歷史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


傳奇1750410


題主提出的很多學者點贊支持郭德綱,說明相聲會堅持雅俗共賞,這個推理是混淆概念,嚴重點說這是偷換概念,為郭德綱的三俗張目。

雅俗共賞是一個褒義詞,這裡的"俗"是通俗易懂適合普通人的意思。這個成語不僅適合相聲,而且適合所有的曲藝,小品,戲劇,電影,小說等。雅俗共賞是我們一貫堅持的方向。

而郭德綱的"俗"是低級庸俗,適合低級的人群。而他的"三俗"我們挖苦一點說就是"屎尿屁"。他的俗和雅俗共賞一點也不沾邊。

至於很多學者點贊郭德綱,可能是事實,早期我就知道北大教授孔慶東支持郭德綱,說郭是"人民藝術家",矛頭指向主流相聲。

我覺得這也不足為奇,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嗎。

但學者的點贊支持並不能代表大眾,也不能決定相聲的走向,庸俗低級的俗和雅俗共賞的俗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不能混為一談。





風逐月影3


相聲就一街頭藝術,就逗人一樂,你非要讓他高尚?你讓老郭去拉小提琴就高尚了?還是讓于謙去跳芭蕾就高尚了?


胖胖的夥計


郭德綱的德雲社,可以說再次發揚相聲藝術,不會讓相聲寂滅在時間的年輪裡。他的相聲可以說,雅的俗氣,俗的雅緻。有深度,有內涵,又不是幽默,用四個字,就是雅俗共賞。


坐北往南


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活在當下,德雲社穩紮穩打,一步一個堅實的腳印闊步前行,越來越多的觀眾喜歡郭德綱于謙以及德雲社的相聲就說明了一切,我還鼓勵孩子有時間去看看相聲緩解工作學習的壓力,雅俗共賞在郭德綱的相聲裡多次講解過了,文化人愛聽愛看,普通百姓也愛聽愛看。至於今後德雲社的發展那肯定會越來越好的!


德雲社愛好者


很多文化學者點贊和支持德雲社郭德綱,確實說明相聲要堅持雅俗共賞


從北京相聲大會到德雲社,風風雨雨二十二載,看了不少郭德綱和德雲社的相聲、評書等。初中文化不到的郭德綱,從其主持各類節目的應對,到相聲、評書時候的現場發揮。


這不僅僅是智商高,更重要的是有各方面的文化知識的積累。從內心深處佩服郭德綱的文化魅力,見證了他自學不輟、厚積薄發的歷程。而郭德綱及其德雲社此番崛起,卻意外的同其它所謂主流相聲掀起了雅俗之爭。


郭德綱說:喜劇是門藝術,喜劇這個行業其實要做到的是雅俗共賞這四個字。


雅:代表的品味


俗:代表的滲透力


只有俗才能讓老百姓接受到藝術。俗不是庸俗、低俗、媚俗,是通俗。藝術創作,並沒有雅俗之分,而是我們所有的觀念都是自己給自己樹立的。 陽春白雪自是高雅,但下里巴人又何嘗不是中國文化的真相呢?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是否會勝過千言萬語呢?如果對方看不懂、聽不懂,那麼再雅的句子也抵不過那句俗不可耐的“我想你”!


明朝孫仁孺 《東郭記·綿駒》雲:“聞得有綿駒善歌,雅俗共賞。”其中雅俗:指舊時把文化水平高的人稱“雅”,把文化水平較低的人稱“俗”。共賞:各種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夠欣賞。雅俗共賞:形容文藝作品既優美又通俗,各種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夠欣賞。


而作為廣大觀眾,真心希望雅俗相聲能夠共生,共同促進國家的相聲事業繁榮,牡丹有牡丹的高貴典雅,狗尾巴花有狗尾巴花的奔放和野性,世界很大,完全能夠容得下不同的花兒一起綻放。


所以我們聽相聲就是在現實和理想之間找一點平衡。如果雅,就平添氣質成就美好人生;如果俗,就開懷一笑享受百態人生。這樣的雅俗共賞可以盪滌智慧的心靈,又有何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