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王苻堅:亂世之中的一代雄主,史卷裡的悲情帝王

文 | 小粥

公元 383年,爆發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 前秦王苻堅親率百萬大軍進攻東晉,企圖一舉統一中國。不料卻被東晉的八萬人軍隊輕易打敗,淝水之戰也就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一敗塗地的前秦王苻堅不久也身死國滅。

他“投鞭斷流”的豪言壯語也成為後人的笑柄,只留下“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這一著名成語。 歷史向來是以勝敗論英雄的,但考諸史冊,前秦王苻堅的輝煌業績仍很值得後人稱道,儘管他是一個失敗者,但他仍是一個悲劇英雄,亂世中的一代雄主。

前秦王苻堅:亂世之中的一代雄主,史卷裡的悲情帝王

史學家范文瀾曾說:“苻堅在皇帝群中是個優秀的皇帝,他最信任的輔佐王猛,在將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將相。”當代著名學者柏楊認為在中國數千年曆史上,有資格稱得上大帝的不過五人,他們是秦始皇、漢武帝、前秦王苻堅 、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 作為失敗者的苻堅,有什麼功績值得如此稱道,得以與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並列 我們可以透過塵封的史冊,來追述一下前秦王苻堅的偉大功業和廣闊胸襟。

前秦王苻堅(338~ 385),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陽臨渭 (今甘肅秦安東南)人,氐族,祖父苻洪,是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奠基者。 苻堅幼有大志,八歲時就主動求師讀書,他的祖父苻洪驚喜地說:“我們戎狄部族世代只知道喝酒,你小小年紀卻要求讀書,真是太好了。”欣然滿足了他。 苻堅成人之後,博學多才,胸懷匡濟天下的大志,廣泛結交英豪,在他的周圍逐漸集中瞭如王猛、呂婆樓、強汪、梁平老等一批有王佐之才的人物。


前秦王苻堅:亂世之中的一代雄主,史卷裡的悲情帝王

其時在位的前秦君主是其堂兄苻生,這是個剛愎自用的獨眼暴君,殘忍成性,以殺人為兒戲,手段殘毒。 前秦一時籠罩在恐怖之下,大臣們戰戰兢兢,度日如年,都把希望寄託在苻堅身上。昇平元年(357),苻堅殺了殘虐無道的暴君苻生,自居大位,去帝號,稱大秦天王。

苻堅即位時,前秦社會一派混亂。前秦在戰亂中建國,法律制度都不健全,苻生又實施殘暴統治,致使千里秦川豪強橫行,老百姓苦不堪言。苻堅痛感時弊誤國害民,因而即位後決心開創清明的政治局面,整頓吏治,懲治不法豪強,平息內亂,實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 他首先處斬了幫助苻生作惡的佞臣董榮、趙韶等二十餘人,又果斷地提拔重用了一批精明廉潔的漢族士人參與朝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用寒門出身的王猛。

前秦王苻堅:亂世之中的一代雄主,史卷裡的悲情帝王

王猛,北海(今山東壽光)人,家貧以賣畚箕為生,但博學而好兵書。 苻堅任東海王時,經尚書呂婆樓引見 ,一見如故。 苻堅認為就像是劉備遇見了諸葛亮,遂委以重任。

實際上,自古以來,君臣相得,能夠與苻堅和王猛相比的,也只有劉備和諸葛亮了。 苻堅非常欣賞王猛的“宰寧國以禮,治亂邦以法”的治國理論,把他比作春秋時期的賢臣管仲、子產,所以力排眾議,支持王猛的各項政策,君臣上下齊心。 短短几年內,王猛先後擔任丞相、中書監、尚書監、太子太傅、司隸校尉等,並封為清河君侯,又加都督中外諸軍事,超過任何一個氐族親貴。

前秦王苻堅:亂世之中的一代雄主,史卷裡的悲情帝王

為了支持王猛法治政策的順利推行,苻堅殺掉了居功自傲、激烈反對王猛的氐族豪強樊世。 王猛因此才能夠大膽整頓吏治,打擊強豪,捕殺了不法強豪國親強德,“數旬之間,權豪、貴戚殺戮、刑餘者二十餘人。於是百僚震肅,豪右屏氣,路不拾遺,風化大行”。 (《資治通鑑》)

王猛政策的成功,不僅抑制了氐族部落貴族勢力的發展,更強化了前秦的中央權力,使苻堅不禁感嘆道:“今吾始知天下之有法也,天子之為尊也。”王猛為相達十六年之久,苻堅對他的信任無以復加,這是前秦帝國興盛的關鍵。史載“猛宰政公平,流放屍素,拔幽滯,顯賢才,外修兵革,內崇儒學,勸課農桑,教以廉恥,無罪而不刑,無才而不任,庶績鹹熙,百揆時敘,於是兵強國富,垂及昇平。”這是王猛的功勞,同樣也是苻堅的功勞。

。苻堅即位後,前秦的經濟形勢極其困難。由於動亂不息,天災連年,出現了國庫空竭、民生凋弊。為了迅速扭轉百廢待興的蕭條局面,苻堅決定偃甲息兵,大力發展生產,實行了勸課農桑和輕徭薄賦的政策。

前秦王苻堅:亂世之中的一代雄主,史卷裡的悲情帝王

甘露元年(359年 ),苻堅下令勸課農桑,與民休息,“親耕籍田,其妻荀氏蠶於近郊。”以表明他對農業生產的重視。 後來,前秦旱災,苻堅考慮到農民欠收,就下令減免部分租稅,官府節約開支,適當降低官俸,以示與民共休慼。 與此同時,苻堅又實行提倡節儉、禁止奢侈之策,令

“非命士以上,不得乘車馬,金銀錦繡,工商皂隸不得服之,犯者棄市。”

上述政策,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有利於生產的提高和社會的繁榮。苻堅還非常重視文教,大力提倡儒學傳統。 即位第一年,苻堅欲“舉賢才立學校,旌節義,續絕世。”並“廣修學宮,召郡國學生通一經以上者充之,公卿以下子孫並遣受業。”(《晉書》 苻堅載記)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官家子弟必須入學。

前秦王苻堅:亂世之中的一代雄主,史卷裡的悲情帝王

甘露四年 (362年),苻堅親臨太學,考試學生經義,品其優劣等等,此後每月駕幸太學一次。 建元十四年 (372年),苻堅下令

“關東之民學通一經,才能一藝者,在所以禮送之。 在官百石以上,學不通一經,才不能一藝者,罷遣還民。”

苻堅重視文教的行為,說明他理想遠大、目光深遠,在以少數民族為主的北方社會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苻堅能夠認識到從思想上統一人心,而不是單純依靠軍事,這是他比其他各族統治者的高明之處。 正是由於苻堅實行了勸農、輕賦、禁奢等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和提倡文教以統一思想的措施,前秦的經濟恢復很快,幾年後便出現了安定清平、家給人足的新氣象,前秦的社會經濟一度極為繁榮,社會秩序也極為穩定。

前秦王苻堅:亂世之中的一代雄主,史卷裡的悲情帝王


史載,當時“關隴清晏,百姓豐樂,自長安至諸州,皆夾路樹槐柳。 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驛,旅行者取給於途,工商貿販於道,百姓歌之曰:‘長安大街 ,夾路槐楊,下有朱輪,上有鸞棲,英彥雲集,海我蔭黎。’ ”

(《晉書 苻堅載記 》)這段文字真實地記載了前秦的富庶和久亂逢治的人民欣喜之情,也是苻堅治績的明證 。前秦王苻堅君臣在多年勵精圖治之後,國勢日益強盛

苻堅志向遠大,以統一中國為目標,決不甘心偏安一隅。他的志向是“混合為一家,同有形於赤子。”柏楊對此感嘆說:“這才真正是像中國這麼大國家的領袖應有的胸襟 千古以來,只苻堅等數人而已。”苻堅首先是攻滅東鄰前燕,從 363年起,苻堅前後平定苻生兄弟苻滕等人的叛亂,又平定了陝西李儼,打敗了張天錫後,開始了對前燕的軍事行動。

建元五年 (369年),苻堅命丞相王猛率軍猛攻前燕,大敗燕軍,於次年攻破鄴城,前燕亡。 攻滅前燕,前秦共獲六州一百五十七郡土地,九百九十九萬人口,大大加強了前秦的國力。

前秦王苻堅:亂世之中的一代雄主,史卷裡的悲情帝王

滅燕後又任命王猛進行治理,廢除前燕苛政,賑恤困窮,使前燕迅速安定下來。 苻堅又於建元七年(371年)攻滅仇池揚篡,建元九年(373年)。 派楊安攻佔成都,佔領四川。 建元十二年 (376年 ),又命大軍攻滅前涼張天錫和拓拔氏的代國,基本統一了長江以北地區,並在 382年派大將呂光進軍西域,相繼討平了西域三十六國。

前秦的版圖“東極滄海,西並龜茲,南苞襄陽,北盡沙漠

。”可謂盛極一時,十分天下而居其七。 東北的新羅,西北的大宛、康居,以及天竺等六十二國,都遣使和前秦建立友好關係。 更可貴的是,苻堅對其他各族採取安撫懷柔政策進行籠絡,使其歸順,而不象大多數十六國時期的統治者,用屠殺和掠奪的辦法進行征服。


前秦王苻堅:亂世之中的一代雄主,史卷裡的悲情帝王

苻堅征服北方各國,始終以仁義為主,以誠信為本,先禮而後兵,視彼族為己族,他說:“今日四海事曠,北庶未寧,黎元應撫,夷狄應和,方將混合為一家,同有形於赤子。”這種 “夷狄為赤子”的民族政策是相當開明和進步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族隔閡,促進了民族融合。 苻堅平定北方,基本不殺降將,而是優禮待之,許多還獲得重用之一。

但其寬懷仁義走向極端化,即使對一些反覆叛降的將領也一味縱容,引起後世史家的批評,認為是淝水之敗的原因。 但其胸襟是令人敬佩的,這也是柏楊稱之為大帝的主要原因之一。

前秦王苻堅:亂世之中的一代雄主,史卷裡的悲情帝王

總而論之,淝水之戰前,前秦王苻堅不愧為亂世中的一代雄主。

他既有雄才大略,又有廣闊胸襟,其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各方面都功業彪炳,值得稱道。 淝水之戰失敗後,短短几年,身死國滅,令後人扼腕嘆息。

其失敗的原因,也值得多加探悉,不能只以勝敗論英雄。在兵荒馬亂、血風腥雨的五胡十六國時期,苻堅開創了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的前秦盛世,就象沙漠裡的一片綠洲,儘管短暫,但仍然值得後人追慕、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