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探讨

公元263年,三国时期鼎立天下的蜀汉政权,在邓艾“偷渡阴平

”的奇袭之下,轰然倒塌。蜀汉的灭亡,也意味着东西两汉延续了四百余年的江山,彻底改姓。

蜀汉政权在魏蜀吴三国之中,名声一直以来都不是最弱的。相对于盟友东吴来说,蜀国不仅地理条件更加优越,巴蜀之地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汉丞相诸葛亮更是历史上公认的治国贤才,在他的管理下,蜀国一直都显得井井有条,是三国之中治理得最好的国家。

所以在世人看来,如此的蜀国,在三国复杂的对峙纷争中就算实力确实不如曹魏,也不应该会先于东吴被灭,更不应该莫名其妙地死于一次偷袭中。

蜀汉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探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邓艾“偷渡阴平”的奇袭确实是导致蜀汉灭亡的直接原因,但这肯定不是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毕竟也经历了刘备、诸葛亮、姜维等几代人的辛苦经营,偌大的蜀汉王朝还不至于如此脆弱不堪。

那么,蜀汉到底是缘何被灭?其中到底有何深层次的原因?本文将详细探讨蜀汉灭亡的背后玄机。

一,人心不齐:三派官员窝里斗

蜀汉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探讨

人心不齐这个问题,早在蜀汉建立之前就存在了,源自于益州本地的复杂历史,在短时间内出现了两次外人入主的事情。之后蜀汉也因为人心不齐互相争斗,导致很多人才不是被废,就是被杀,最著名的就是李严和魏延两人。

蜀汉集团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的人都有各自为阵,互相看不顺眼。按照他们在朝廷上的政治地位来排,依次是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

顾名思义,荆州集团就是从荆州跟随刘备入川的人,这一部分的人不仅在蜀汉地位最高、权利最大,而且也是三国时期名气极大的一批人,包括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诸葛亮、马良、马谡、杨仪、董允,等等。

荆州集团在蜀地掌握最高统治权,一直在打压其他的两个集团和益州本地的士族。毕竟他们才是刘备真正的班底,是一直跟随刘备打天下的一批人。在刘备的计划之中,蜀汉的朝廷自然一定要以荆州集团为首,其他两大集团为辅。这也是为了防止益州的旧主势力死灰复燃,维护刘备集团的根本利益 。

蜀汉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探讨

东州集团就是益州的前主人刘焉、刘璋父子入蜀时带进四川的人员和旧部,包括法正、许靖、李严、吴懿、来敏、张嶷等人。这些人既不是益州本土人,更不上刘备带进来的荆州人。

最后的就是益州集团,这些人都是益州本地的官员,也包括益州本地的部分士族。在他们看来,东州集团和荆州集团是毫无疑问的入侵者。他们一直要求“蜀人治蜀

”,维护益州本地人士的权利。

益州集团要求本地人当家,前面也说了,刘备的国策就是荆州集团为主。所以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而东州集团既不属于荆州集团,也不属于益州集团,且与这两方都有矛盾,属于风吹两边倒的“墙头草” ,谁势力大就跟着谁。

蜀汉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探讨

蜀汉便是建立在这种复杂政治背景上,所以人心不齐,立足就不稳。既然地基都不牢固,蜀汉又怎么修得起万丈高楼?尽管诸葛亮想尽​了办法修补三大集团的关系,杀马谡、诛魏延、废廖立,鞭策荆州集团;废来敏、除李严,打击东州集团 。但结果都于事无补。

三大集团的争斗,表现的最为明显的,便是诸葛亮与李严相斗,魏延和杨仪角逐 ,姜维和张翼争吵。自家人都自家人,损失了蜀国大量的人才治理,

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学生,自然是荆州集团的重要人物之一。可在严重的内耗下,成为导致蜀汉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姜维被排挤益州集团之后,杜琼、谯周又大肆散播反动言论 ,蜀国可谓是人心惶惶。所以在邓艾率领的魏军突然出现时,成都已经无抵抗之力了。

二,战略方针,各自意见不统一

蜀汉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探讨

曹魏一直以来的战略方针都是先吴后蜀,自公元244年蜀汉大将王平击退曹爽之后,曹魏已经快20年没有进攻蜀汉边境了。其实按这个来看,蜀汉确实不应该先于东吴被灭。就算是在诸葛亮北伐失败身死之后,曹魏的大部分人还是不大愿意优先讨伐蜀汉,司马家伐蜀,很多大臣包括邓艾都上书表示反对意见,只有钟会一人支持伐、

当然,在司马昭力排众议调整了战略方针,决定了先灭蜀后灭吴的正确方案之后,曹魏上下,全部都一致坚定的开始施行。

而反观蜀汉呢?首先在战前的军事上和心理上准备不足,一直以来坚持连孙抗曹的核心战略方针,却好几次都违背了。蜀汉的总体发展方向,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统一过,大家都是个人持个人的意见。诸葛亮在世时,他就是最大的主站派,而李严等人则是明显的主合派。

诸葛亮一直认为应该积极向外拓展,进行北伐,不然就只能坐困四川等死。可李严等人认为当时的蜀汉国凋零,并没有和曹魏打仗的实力,在这种环境之下,应该老老实实呆在家里休养生息。诸葛亮在世时,还能凭着自己的权威压住不同的声音,强行北伐,但是在他死后,矛盾便彻底爆发了,威望不足的姜维,很难压制那些主和派。

蜀汉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探讨

在诸葛亮死后,接替丞相之位的是蒋琬,在之后就是费祎、董允,这几个人都是典型的主和派,对北伐丝毫不感兴趣,认为蜀汉的重中之重是休养生息,自己发展,恢复势力。军事方面也有张翼分化姜维的势力,认为“国小民疲,不应滥用武力”,导致姜维一直以来都难以掌握大权。

姜维作为诸葛亮的传人,他不但继承了诸葛亮的兵法 ,更加继承了诸葛亮的志向,一直致力于北伐。但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在时,每次北伐都是统率三四十万大军,可姜维呢?最多的一次也不过是二十万,在规模上相差极大。

蜀汉上下,不管是奸臣黄皓、陈祗 ,还是忠臣诸葛瞻、董厥都主张撤销姜维大将军职务,废掉他的兵权 。最后姜维甚至被逼得要亲自带领生产部,屯田种地,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极其尴尬的事情。

此外,就算是同样赞同北伐的人,也各自有不一样的看法,最典型的就是魏延和诸葛亮。诸葛亮建议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地北伐中原。可魏延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他一直认为应该出奇兵,甚至还专门向诸葛亮提出过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想要自己领一万人,绕过曹军主力,走子午谷直取长安。可诸葛亮却认为这一招太过冒险,一旦曹军有埋伏,必然全军覆没。

三,北伐战争,战术上严重失误

蜀汉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探讨

蜀国自从开始北伐开始,在指挥安排上,就一直漏洞百出,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马谡失街亭一事。而在诸葛亮失败身死后,诸葛亮的学生兼继承人姜维,就做得更烂了。

曹魏在出兵伐蜀之前,大力帝制造准备攻吴的声势和假象,导致一直不可一世的蜀汉名将姜维都被欺骗了,本根没有做好迎战的准备。在姜维反应过来时,已经为时已晚了,就算是他做了一些补救和调整,也因为蜀汉集团的政府执行力原因,导致布置迟缓,因此作为成都屏障的汉中很快就失守了,连姜维自己都险些被邓艾困在了西北的沓中。

汉中对于蜀国的重要性不用多说,是益州最重要的门户,是成都的大门,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说:“谓无汉中就无益州。”其实汉中本身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当年的曹操和刘备先后攻取汉中,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艰难拿下来的。

而在刘备占领汉中之中,更是把汉中之地看做关键之地,派了大奖魏延镇守汉中。而自那时候开始,蜀汉一直都在汉中屯有重兵,任何时候都不例外,哪怕是刘备伐吴,诸葛亮北出,都没有动这里的军队。直到公元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亲自率领10多万大军攻打汉中,蜀汉大将王平以不满三万守兵,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成功地守卫了汉中。

蜀汉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探讨

可是在姜维独揽大权之后,便开始了所谓的“变革求进”。他认为以前的防守方法虽然可以保住汉中,但是不可能取得更大的胜利。于是他就想了一计,就是把敌人引入汉中腹地,然后以四面据点的人马同时出动,对敌军形成夹击之势,就可以达到全歼敌军的目的。不得不说姜维实在是有点异想天开。如果实力对比我方优于地方,如此行为还算可行,他的这种战术方法遇到实力不强的敌人尚可以应付,但若遇到强大过己方的敌人,无异于放虎出山,自寻死路。可当时的蜀国?相比曹魏岂止弱了一筹?要是自己比对方强了,还需要守这么多年吗?蜀汉早已经打到洛阳去了。

其实姜维上任之后,一直就是典型的重攻不重守,可弱小的蜀国在当时本来就应该采取跟稳健的方式,所以才有那么多人说姜维“穷兵黩武”。汉中一战,钟会成功地以巨大的兵力悬殊占领汉中,导致蜀汉首都成都,第一次真正遭到了威胁。

四,人才方面,魏蜀吴三国最差

蜀汉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探讨

很多人一听蜀国的卧龙凤雏两大军师:诸葛亮和庞统,“五虎上将”:关张马黄赵,以及法正、刘巴等人,就很容易产生蜀汉的人才是三国最强的。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蜀汉的人才,一直以来都是三国之中最为薄弱的。

仔细想想,蜀汉除了诸葛亮和五虎等人,还有多少人拿得出手?不过双手之数。而反观曹魏呢?武将有五子良将,夏侯兄弟、曹氏兄弟,等等,这些人的军事才能全都不弱于五虎,谋士有荀彧叔侄,郭嘉、程昱、贾诩、司马懿,等等,都是和诸葛亮一样的一线谋士。东吴也有四大都督,十二虎臣,哪一个不比蜀汉强?

而且这还是老一辈,新一辈的人才,蜀汉就更加不能和其他两个国家相比,尤其是曹魏。而且在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之后,蜀汉硕果仅存的几位老人也都牺牲了。其实蜀汉建国的顶级人才大多是出自于荆州,可荆州最后都被别人夺走了,连人才的产生地都没了。

蜀汉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探讨

诸葛亮之后的几位丞相,蒋琬、费祎、董允,也都没做几年,都没什么存在感。也正是因为人才的短缺,诸葛亮才会让马谡去守街亭。在三国后期,蜀汉不仅仅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笑话,能够独当一面的人,还大都是曹魏偷袭过去的,如夏侯霸、姜维、王平等人,原本都是曹魏的将领。

曹魏后期还有司马昭兄弟,以及邓艾、钟会等人,这些人哪一个都不比姜维弱。再说东吴,人家怎么说都还有一个陆逊,刘备、司马懿,曹爽,全都是他的手下败将,姜维拍马不及。东吴还有诸葛直,北伐直接一路打到了许昌附近,这都是蜀汉后期所没有的超一流人才。

五,发展上,益州疲弊难发展

蜀汉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探讨

益州虽然是东汉十三州当中最大的州之一,坐拥八郡之地,但是蜀汉却只有这一个州。不同于蜀汉,曹魏占据幽、冀、兖、青、豫、凉、司、并、徐九州,孙吴占据扬、荆、交三州。而地盘就是实力。

古代打仗打的是什么?钱粮人口,地方大人口才多,钱粮才多,试问一亩的地如何能和十亩地的粮食产量一样?所以拼发展速度,蜀汉无论如何都不能和其他两国相比。

在这里笔者简单说一下,中华文明的精髓和发源都在北方中原地区,而益州却相对落后地区,所以蜀汉政权无论从人口、资源、军力、人才等等方面,实力都远远不如占据经营中原地区多年的曹魏。这一点在人口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蜀汉人口最多时仅有28万户,约96万人。曹魏在曹丕统治时期,拥有66万户约450万人。所以蜀汉其实就是三国中最为弱小的国家。

蜀汉有得天独厚有地理之险,论防守,没有那个地方能和蜀汉相比了,毕竟是“蜀道难于上青天”嘛。但是人家进来是难于上青天,你想要发展出去,不一样是难于上青天吗?所以蜀汉偏于西垂相对闭塞的环境,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优势,同样也是劣势。

蜀汉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探讨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自己都说了:“益州疲敝”,由于频繁的战争对蜀汉先天羸弱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四川天府之国的美称早已经名存实亡。发展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基本能够支撑起蜀汉前期用兵作战基本需求。而到了蜀汉后期,由于连年的北伐,“蜀人愁苦

”的说法早已经世人皆知,东吴官员薛珝来蜀求马时,甚至都评价蜀民:“经其野,民有菜色。”

可见蜀汉早已经到了经济崩溃的边缘,又因为地理的限制,难以向外扩展经济,只能内部发展,如此以来简直就是困兽等死,这也是诸葛亮为什么要急切北伐的一大原因。

总而言之,灭亡前夕的蜀汉,只是拖着羸弱的身躯强行前进,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必然是被沉重的担子彻底倒塌,难以动弹,最终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