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冤!環保不為非瘟背鍋,卻讓不少想復產的養豬人望而卻步

在非瘟發生之前,如果問養豬人什麼是養豬最大的風險,很多人會選擇環保。環保也的確曾決定過許多養豬密集區域的興衰,如福建、浙江、廣東等省的養豬版圖都因為環保而徹底改變過。不過在2019年這場養豬業前所未有的變局之中,環保還能扮演多重要的角色呢?


最近有一條新聞非常有意思,在11月30日的第五屆中國環境社會治理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環境經濟學教授王華專門為環保“鳴冤”了一次。王華表示有很多人覺得今年生豬存欄大幅下降,豬價飛漲,環保要負責任,他卻認為這次環保實屬冤枉。

王華的理由主要有兩條,一是從時間上講對不上。禁養區規模化畜禽養殖限制工作絕大部分在2017年完成了,而2018年全國生豬存欄量達到4.28億頭的高峰,2019年後才出現生豬存欄量大幅度下降。

鳴冤!環保不為非瘟背鍋,卻讓不少想復產的養豬人望而卻步

二是從數量上也對不上。2017年前根據畜牧法、畜禽規模養殖汙染防治條例、動物防疫法、城鄉規劃法、文物保護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禁養區清理導致的生豬存欄量淨減少約3000萬頭;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數據,2019年9月比2018年底淨減少1.2億頭,有時一個季度淨減少5000多萬頭,這絕不是禁養區清理所能導致。

對於王教授的論點,我們不妨一分為二的來看。首先行業人士都很清楚,今年生豬產能的大幅下降,主要原因的確不是環保,非瘟導致的生豬死亡以及隨後的恐慌性拋售才是決定性因素。在這一點上,環保確實背鍋了。

但是非瘟帶來的生豬減產已成定局,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已經是防非復產。在復產這個環節上,再說和環保沒關係,恐怕就有失偏頗了。

鳴冤!環保不為非瘟背鍋,卻讓不少想復產的養豬人望而卻步

首先,從國家出臺的各項鼓勵養豬的政策中,我們就能發現,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在環保上為豬場“鬆綁”。生態環境部便重申了禁養區的範圍,明確要求各地不得擴大禁養區劃定範圍,不得以改善生態環境為由,違反法律法規規定限制養豬業發展或壓減生豬產能。除此之外,還明確對禁養區內關停需搬遷的規模化養殖場戶,優先支持異地重建,對符合環保要求的畜禽養殖建設項目,加快環評審批。

其次,很多地方對待養豬業的態度依然受到環保政策的影響,不說鼓勵養豬,連不限制養豬都還很難做到。比如近日在山東電視臺《問政山東》欄目的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濟寧市梁山縣的養殖戶主動配合豬場拆遷,結果新豬場的建設卻被無故擱置了半年多。而他去相關畜牧部門諮詢得到的回覆卻是:“少你們那三四家養豬的也一樣吃豬肉。”

而根據農財寶典記者此前的初略統計,在廣東揭西、廣西博白、安徽廬江、廣東河源等不少地區依然還在進行著各式各樣的豬場拆遷,主要的原因都是環保。


而且環保對於復產的最大影響,並不僅僅是又拆掉了幾個豬場,而是在於它對於養豬人信心的打擊。近期的高豬價以及政府接二連三的鼓勵政策,按道理應該可以給養豬人復產帶來巨大的助力,但也有不少養豬人表示擔憂,如今對養豬180度轉彎的態度,會不會在兩三年之後因為環保又重新來個180度轉回去呢?

養豬從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事情。而國家對綠水青山的重視更是達到了頂層設計的高度,不存在取消的可能性。此前不少養豬人誤以為政府要取消生豬禁養,實在是一個重大的誤解。

對於養豬人,應該拋棄幻想,原來那種粗放的,無視環保的生產模式不可持續。復產其實也是一個契機,在重建的過程中直接按照環保的高標準做好。對於政府,應該在為了豬肉自給率鼓勵生豬大復產的同時,真正做好養豬可養區和禁養區的長遠規劃,給養豬人一個至少十年以上的穩定預期,也能鼓勵養豬人敢於在環保上投入。

養豬和環保,從來不應該是一對敵人,非瘟過後,兩者更應該找到攜手共進的發展之路。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鳴冤!環保不為非瘟背鍋,卻讓不少想復產的養豬人望而卻步

作者:《農財寶典》新牧網 記者吳昊暉


鳴冤!環保不為非瘟背鍋,卻讓不少想復產的養豬人望而卻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