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和陸小曼都被徐志摩深愛,可張幼儀為何恨林徽因同情陸小曼?

姬夢塵


徐志摩的髮妻張幼儀出身名門,她的家族有著龐大的政治和經濟地位。15歲時嫁給了出身江南富商的才子徐志摩,他倆的婚姻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徐志摩是個詩人,個性新潮浪漫;張幼儀是大家閨秀,思想傳統守舊。兩人在個性上差距太大,很難擦出愛的火花,從結婚開始,徐志摩就對張幼儀各種嫌棄。可想而知,這樣的徐志摩是不會喜歡張幼儀的。

如果徐志摩是思想守舊的文人,那麼可能他會默默承受這段沒有愛情的婚姻。可他是個個性新潮的詩人,追求更多的是自己靈魂的伴侶。當美麗知性的林徽因出現後,徐志摩對她一見鍾情,很快墜入情網。


這時的徐志摩,已經是一個孩子的父親,而且妻子又懷孕在身。為了達到和林徽因長相廝守的目的,不惜拋妻棄子,次子剛一出生,就迫不及待地逼張幼儀簽字離婚。

慘遭丈夫拋棄的張幼儀身在異國,獨自一人撫養兩個孩子,堅持求學深造以期自力更生。更遭受了次子早夭的打擊,心裡的悲痛可想而知。對張幼儀來說,是林徽因的出現導致了她和徐志摩婚姻的破裂,要說她對林徽因沒有恨,也是很難做到的。

令徐志摩沒想到的是,他迫不及待地離了婚,林徽因卻沒有嫁給他,反而選擇了和梁思成結婚。不得不說,林徽因的選擇還是很正確的。徐志摩能當一個好情人,卻很難做一個好丈夫。



後來,徐志摩又愛上了有夫之婦陸小曼,陸小曼離婚後兩人結婚。當時兩人的這段情曾掀起了軒然大波,更被千夫所指。由於對陸小曼的極度不滿,徐父甚至斷絕了對徐志摩的經濟供應。為了支撐陸小曼的龐大開銷,徐志摩只能身兼數職,到處講課。曾經甜蜜的愛情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斷的爭吵。

徐志摩和陸小曼的婚姻,是經過張幼儀的同意的(徐父的條件)。而且陸小曼出現時,徐志摩和張幼儀已經離婚了,所以張幼儀對陸小曼沒有任何不滿。徐志摩飛機失事後,陸小曼失去了生活來源,貧病交加,是張幼儀每月固定給她寄生活費,直到陸小曼和情人翁端午同居。

徐志摩是家中獨子,他死後,他的父母一直由張幼儀贍養,直至去世。為了讓後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她還策劃編纂了臺灣版的《徐志摩全集》。張幼儀是個令人敬佩的女人,她不計前嫌,關心照顧前夫的父母以及遺孀。這份胸襟和氣度,又有幾個女人能夠做到?


徐志摩永遠不會知道,被他拋棄的前妻為他付出了這麼多。而他深愛的兩個女人,一個忙於自己的家庭事業,另一個忙著生病,自顧不暇。他愛的人,並非他想象中那麼愛他,他不愛的人卻是最愛他的人。這世間的愛情,就是這麼不可思議,令人無限唏噓。


紅俠談情


我們先來看看,這幾位才女都和徐志摩發生了什麼事情,咱們從前往後說。

第一個要說的是張幼儀

這位是徐志摩的髮妻,15歲就嫁給他,22歲倆人離婚,乍一看,還一起生活了7年呢,然而事實上,細究他們倆人這七年的生活,簡直淡如白水,就是在一起的時間都很短。要說這位張幼儀,也算是一個才女,民國時期女子已經開始爭權了,她就是思想進步的女子之一,然後被安排到女子學校學習。開始剛讀了三年,她的二哥三個就突然發現,學校裡面有個叫徐志摩的傢伙,不但很有才,而且家裡很有錢!於是他們慫恿父親強行讓妹妹輟學,當年就嫁給了徐志摩。


三年後倆人生下了一個兒子,隨即丈夫就去了英國讀書,這一走就是兩年,而且感情危機隨之而來。1920年的時候,二哥去信讓徐志摩接老婆去英國,徐無奈,但是接到她的時候,表情充滿了不耐煩,為什麼會不耐煩呢?就一個原因,此時的人家正在追捧林徽因呢。但,即便是他此刻心裡只想著林徽因,卻暫時沒法對那個16歲的少女下手,因為人家的父親也在那裡。於是徐志摩回家厭惡地看著老婆,但是又忍不住自己的本性,讓妻子懷上了第二個兒子。

在後來張幼儀的回憶中,她曾經提到,在丈夫提出離婚的時候,顯得非常急躁。因為當時林徽因隨父親在外的考察已經結束,打算要回去了,所以徐想抓住這個機會,趕緊離婚,好去求情。他當時和妻子說的很直白:你一定要籤,不然她就回去了!



但是張幼儀一直不肯簽字,她認為雙方都有父母,必須要徵得父母的同意方能離婚。於是這一拖竟然拖到了孩子出世。在兒子出生後的第二個月,徐志摩終於如願離婚,經過拋棄妻子之後,去追求林徽因了(然而人家鍾情梁思成,不久就結婚了)。

所以,我們能夠看出,徐志摩是在什麼時候離開她的呢?是在她剛剛懷孕兩個月,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離婚,又在她生下孩子一個月後,徹底離婚。而在這個過程中,她聽到的最多的詞,一個是離婚,再一個就是林徽因!所以就算不是林徽因主動奪走丈夫,張幼儀依然恨她。



再看看陸小曼

某種意義上說,陸小曼就是林徽因的替代品。人家陸小曼也是個才女,從小在學校上學,多才多藝。只是後來不滿包辦婚姻,然後離婚。然後在1926年的時候,嫁給了徐志摩。這倆人的戀情,是從1922年以後開始的,而此時張幼儀已經和丈夫離婚,所以從時間上說並不衝突。而且陸小曼再婚以後,徐志摩對她同樣沒有多大的熱情,不但依然對已婚的林徽因念念不忘,還和其他的一些女子發生了感情糾葛。



這些情況最終就讓張幼儀感覺到,這不是自己的敵人,而是一個和自己遭遇相似的苦命人。那在這樣的情況下,她當然就會有一種同情了。


小鎮月明


與詩人徐志摩產生感情糾葛的三個女人:林徽因、陸小曼和張幼儀。

若論顏值,林徽因第一,陸小曼第二,張幼儀第三;若論才華,林徽因第一,陸小曼第二,張幼儀第三;若論出身,林徽因第一,陸小曼第二,張幼儀第三。


這三個女子中,徐志摩最愛的是林徽因,這一點,陸小曼也比不上。當年,林徽因是國民女神,集美麗、優雅、才華、智慧與一身,而且她性格開朗,天真爛漫,笑起來像花兒一樣,她的詩歌有丁香般的芬芳。

這樣的女子,是個男人見了都會愛上她的,徐志摩愛林徽因,梁思成也愛林徽因,金嶽霖也愛林徽因。

三個男人,林徽因最終選擇了梁思成,梁思成儀表堂堂,才華橫溢,雖然沒有詩人徐志摩的浪漫,但他足夠專一,足夠深情,而且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與梁思成的父親梁啟超是好友,算是知根知底。


林徽因的父親病逝之後,梁啟超出資送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到美國攻讀建築學,自此,林徽因和梁思成感情迅速升溫,可以說,是梁啟超是他們之間的牽線月老。

梁啟超下手快、準、狠,否則這個兒媳婦真有可能成了徐志摩的媳婦。

因為徐志摩認識林徽因比梁思成要早,徐志摩結識林徽因之時,徐志摩23歲,林徽因16歲,正是花季懵懂少女,徐志摩傾倒於林徽因的美麗,林徽因傾倒于徐志摩的才華,就像是迷妹。

假如林徽因嫁給徐志摩,也是一段才子佳人的愛情佳話,可惜的是,徐志摩下手還是晚了一步。


而且,他有一項極大的劣勢,他是已婚人士,18歲時,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娶了上海寶山鉅富張潤之的女兒張幼儀,三年後有了兒子。

可是,徐志摩根本不愛張幼儀。這個妻子和兒子,成為了徐志摩最大的劣勢,有哪個女人想嫁給一個二婚男人呢?

徐志摩認為,張幼儀和兒子是他和林徽因之間最大的阻礙,徐志摩急於擺脫張幼儀。

1920年,徐志摩到了美國,張幼儀坐船去尋夫,當時徐志摩表現的極為不耐煩。張幼儀在晚年的自述中寫道:

“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表情的人。”


不久之後,徐志摩提出離婚,還要當時挺著大肚子的張幼儀打胎,當時張幼儀戰戰兢兢地問道:“聽說打胎會出人命的。”

徐志摩回答:“坐飛機也會出事故,難道從此不坐飛機嗎?”想不到一語成讖,日後他真的因為飛機失事而死。

後來,林徽因嫁給了梁思成,徐志摩娶了另一個才女陸小曼。


再到後來,徐志摩因為要去看林徽因的演講,結果坐上了開往末日的飛機,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3歲。

張幼儀恨不恨林徽因呢?

要說一點不恨是不可能的,徐志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林徽因而離婚,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特別是林徽因的故去,一切恩怨情仇都隨風飄散了,何況最終林徽因並沒有嫁給徐志摩,算不上第三者插足。

張幼儀同情陸小曼嗎?多少會有點,徐志摩死後,陸小曼抽起了鴉片,身體越發虛弱,最後病死了,三個女人之中,張幼儀結局算是最好的。


一半秋色


張幼儀在她的口述自傳裡這樣回憶:兩人在歐洲的時候,徐志摩已經狂熱地愛上了林徽因,每天早上心急火燎地跑出去理髮,其實是去等倫敦的來信,那時候的歐洲通訊發達,竟然可以一日一信。張幼儀痛恨這種局面,卻又無計可施。信件往返的過程中,徐志摩對她更不耐煩,從不正眼瞧她。當她懷孕,他不加思索地讓她立刻打胎,在張幼儀拒絕後,他更是不辭而別。張幼儀在痛苦的等待中,等來了朋友的傳話:徐志摩要離婚,他要清除掉這個追求林徽因的最大絆腳石,他要迫不及待地扔掉傳統的藍布包袱去擁抱新的生活。

"你去給自己找個更好的太太吧。"簽下離婚協議時,張幼儀忍住眼裡的淚水這樣對徐志摩說道。然而什麼是好的太太?若以賢妻良母的標準,張幼儀自己就是,然而徐志摩對她嫌棄不已,林徽因追求起來,有諸多障礙,但他卻心甘情願地為之神魂顛倒。

因為覺得林徽因是自己離婚的導火索,張幼儀一直耿耿於懷,所以張幼儀在評價林徽因時,用了四個詞:思想複雜,長相漂亮。而後來徐志摩飛機失事遇難是為了趕赴北平為林徽因的建築講座捧場,這更讓她頗有怨憤。

有意思的是,徐志摩自從與陸小曼結婚後,反而與張幼儀處得不錯,來往密切,他們相處輕鬆起來,竟然成了好朋友。有一天,胡適請了徐志摩夫婦和張幼儀等人去他家作客,張幼儀見到了陸小曼,她不得不打心眼裡承認,陸確實美豔動人,而且講話的時候有一股迷住所有男人的魔力。張幼儀聽他倆相互甜蜜地"摩"、"眉"地叫個不停,看到他對那個女人無限嬌寵,想到當年自己受到的冷落和委屈,真是無限感慨。然而這個時候的張幼儀,已經不再是離婚前的那個軟弱拘束六神無主的張幼儀了。眼前的這個女人即便有萬千寵愛,卻不能生孩子,她有兒子阿歡要培養。

她對精心栽培的兒子阿歡非常滿意,得意於兒子和父親、舅舅們一樣,成了中西兼備的有用人才。

也正是兒子阿歡,讓她再一次寬容,透徹地理解了徐志摩的感情。當二十一歲的阿歡說,娶妻只對漂亮的姑娘感興趣時,那一刻,張幼儀沒法不去想到阿歡的父親和林徽因。

因為氣餒於自己沒有象林徽因那樣念一流的大學受良好的教育,在漂亮的兒媳進門後,她供媳婦學習英法德等問的文學課程,希望媳婦"不止能夠滿足阿歡的審美眼光,也可以滿足他的知識品味。"這略顯刻意的背後,年輕時的傷痕大概還在隱隱作痛吧。

然而1947年,臥病多年的林徽因託人捎話,想與在北京參加婚禮的張幼儀見面時,雖然疑惑不解,但她還是帶著兒子孫子去了。

這個時候的張幼儀有沒有釋然呢?但她至少早已深刻地領悟到:小腳與西服是不搭調的。就算沒有林徽因,也會有王徽因陳徽因吧。

"為什麼她在他離婚後還任由他晃來是去?那是愛嗎?"張幼儀心情複雜地感嘆著,覺得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愛實在有限。但同樣對陸小曼也頗有微詞:"如果愛志摩,為何會讓他婚後的日子那麼凌亂不堪?"但在志摩去世後,她每月仍給他的遺孀陸小曼戶頭續存三百元,直到四五年,與陸同居的翁瑞午來跟她說,他的財力足以供養陸小曼。

最後她總結道:如果照顧志摩和他的家人可以稱為愛的話,那我大概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也許吧。但誰又能說清什麼是愛呢?對於張幼儀來說,愛可能是一飯一蔬,而徐志摩要的愛,卻是一笑一顰,一舉之慰貼、一言之投契、一見之心動。張幼儀的愛,紮實恆久,但在浪漫的詩人面前,是多麼的笨拙無味啊。




易水春妍


在和徐志摩有感情糾葛的那幾個名女人中,張幼儀的人生,算是最善終的了。

她一輩子豐衣足食,中年以後事業很成功,甚至可稱“富婆”。亂世時代的波浪,沒怎麼影響到她,兒孫繞膝,89歲高齡才仙逝——林徽因撐到51歲油盡燈枯,陸小曼則熬至62歲,死的不明不白。晚年,也找到了的愛情,有一位蘇姓中醫,疼惜她,陪著她終老。

再說起來,短命的徐志摩,最對不起的女人,是她張幼儀;而對徐的身後事,安排的最妥當、最無愧、最盡力的,恰也是張幼儀。徐志摩泉下有知,也不知作何感想。

徐志摩一生,先後和三個名女人很曖昧。其中,林徽因是他心儀的理想伴侶,凌淑華是他最信賴的紅顏知己,過日子他又選擇了陸小曼。


徐志摩這個看似多情的文人,唯獨對糟糠之妻張幼儀,他沒有愛情,也吝嗇施予一點溫存與體貼。

他對張幼儀,姿態甚至可稱惡劣,稱她“土包子”,為了方便追求“美少女”,可以不惜逼迫她墮胎,打掉自己的骨肉。但正是張幼儀,離婚後數十年,為公婆養老送終,為他撫育孩子,還傾盡全力為他蒐羅、出版 5卷本全集——現在搞徐志摩研究的,都離不了這套文獻資料。

張幼儀做這些事,是無怨無悔,但不是毫無知覺。她晚年口述了本自傳出版,題為《小腳與西服》,閒來看看,明顯可以讀出她矛盾的態度:對徐志摩是有鄙,但理解;對林徽因是有怨,但不恨。非得說她“恨”林徽因,肯定是沒有的,她也不是那種女性。她沒有遷怒。

說起來,她其實是一個很“西化”,但又充滿傳統美德的那種女人。我以為,她最大的美德,其實是“責任感”——徐志摩最缺的也是這一點。她的為人,實在值得人敬重,把前夫徐大詩人襯托的尤其薄倖。


察看起來,徐志摩看不上張幼儀,視之為 “小腳女人”,倒不是張幼儀相貌不好,或者沒文化。

而是說,這二人,屬於媒妁之言,性格真的不搭調,婚後就合不來。用現在的時髦話說,就是五官相配,怎奈三觀不合。是以,婚前看著挺登對,婚後,好像也沒啥矛盾,可就是沒感情,說不到一塊去。

張幼儀相貌不差。她存世還有幾張年輕時的照片,圓臉豐滿,五官清秀,眼睛很大,是端莊賢惠樣。她似乎愛穿著洋服,愛戴闊邊禮帽,說明書香門第大家庭出來的,又是有錢人家,其實也懂打扮,並非我們臆想中的村姑農婦型。

看她自年輕起到老年照片,問題又似乎很明顯:她長得不醜,可確實缺乏林徽因、陸小曼那些女子的風神韻味。


更要命的是,從照片、從她回憶錄看,她似乎是很典型的那種賢妻良母樣,顯得呆板無趣了些。她似乎也不會笑有著超出年齡的成熟。

圖:晚年張幼儀

她自己在回憶中,也對侄孫女張邦梅說過,她平常話少,一旦講話,必要“深思熟慮、落地有聲”,“我不是有魅力的女人,不像別的女人那樣,我做人嚴肅,因為我是苦過來的”。她堅毅、隱忍、要強,對徐志摩這種男人來說,這樣的女人,美德就是缺點,因為她註定是一個無需男人保護的女人。

事情到此就很明顯了,徐志摩那樣一心追求自由飛揚、嚮往浪漫生活,何況那時不過二十啷噹歲的小青年,如何會喜歡這樣的悶女子?後來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大行,張幼儀推出成熟穩重的奶茶出演,人設打造,也是徐志摩姐姐式的,我意挺對頭。

總體而言,徐對她敬畏、任性大於疼愛。而張呢,愛得那麼深沉,卻愛錯了人。這定位,雖有渲染,可基本理解,還是挺有道理的吧。


具體到張幼儀對林徽因的看法,說是“恨”,肯定是沒有根據的,這個不如所是很多作者希望她“恨”。說她同情陸小曼也不正確,無非後來陸過於落難,她心善給點救濟而已。

圖:中年張幼儀與其子徐積鍇

查所有記錄,她其實終其一生,都沒有說過林徽因一句不好的話。她晚年的回憶錄,坊間都說是“民國人士回憶錄中最為淡定的一本”。她一直都明白這不是林徽因的錯。當時16歲的林徽因,從沒主動迎合過徐,也一直不墮分寸,是徐濫情。倒是說,“陸得知徐飛機失事後拒領屍”, 對陸小曼言辭間有不滿。

回憶錄中,她對前夫哥徐大詩人,也沒有恨,而是有些許鄙夷。她說,當初徐要跟她離婚,又不敢當面跟她講,還要朋友帶口信;她說,那時徐死追白玫瑰林徽因,逼已兩月她打胎,她哀婉說“有人因打胎而死掉”,徐聽了只冷漠一句,“還有人因火車肇事死掉,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她心是涼的;

她說,當她給婆婆送終,“當來賓趨前向老太太遺體致敬的時候,就對著他們鞠躬。低著頭穿著白麻衣的我,以徐家乾女兒的身份,站在徐志摩、陸小曼和阿歡的身旁”,她非常尷尬。她說,志摩洋洋灑灑寫長篇文章悼念只遙遙見過一回的親兒子,聽起來像是很關心家庭又有責任感的,“可是啊,他從不關心我們怎麼過活”。

徐對她冰冷,她其實一直不解。她說,徐提離婚那會,她為失去丈夫而感到悲傷過,反思自各哪裡做得不好,又想不出。老年的她,對著後輩總結,在中國,“女人是一文不值的,可是啊,我們還是要活出自己的價值”。

當她聽說,徐志摩終於離婚後,他的朋友圈,金嶽霖那些人竟然彈冠相慶,只鄙夷地對著侄孫女哼了一句,“你曉得,文人就是這德行”。


再說張幼儀對林徽因的態度,明確說來,是有怨,但不是恨。她以篤誠寬厚去體諒人,也解放了自己。

圖:晚年張幼儀,在美與兒孫晚輩

她不恨林,原因上面說了,她通情達理,明白當年的三角尷尬不是由林而來。但她對林有抱怨,緣由倒也簡單:

一,當初徐跟她離婚,是因為要甩包袱好追求林徽因,而林徽因又沒有答應他,她認為林騙了他; 其二,徐志摩後來飛機失事送命,也是為了趕著參加林的活動而死,她不會沒有芥蒂——連冰心其實都為這個事埋怨林過。

這也是好理解的,畢竟她是一個女人,要說完全風淡雲輕,肯定是假的,儘管她的回憶講述是如此淡然,但還是可以讀出剋制來。在新舊交替的陣痛之下,遇人不淑的她,忍下了很多常人不能吞嚥的苦。

但她這樣的女性,才算是真正的新式女子,不怨不哀,獨立自強,後半生過的挺成功。甚至都堪稱天生做生意的料,一介弱女子,在亂世中,竟然事業有成,讓徐志摩刮目相看,還得她施以援手。

所以,我一直覺得,張幼儀一生,一點都不可憐,而是可敬。


林徽因呢,則對她始終抱有愧疚之心,也是張幼儀自己講的,林徽因病重時,最堅持的要求,是要見張幼儀及其兒子,表明是有臨終懺悔之意。

只是張幼儀不需要。徐志摩待她如此,到最後她想對他說的,居然還是一句感激,說是離婚成就了她,說“在他一生當中遇到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對於林徽因也好,對於陸小曼也好,她應該都是這種心情。艾米莉·勃朗特有句名言,“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運,同時不忘悲憫”。我覺得張幼儀做到了,也做的最好。

2019,7,13


劉愚愚


我是張念一,我來回答。

首先說林徽因和張幼儀。

林徽因和徐志摩認識的時候,是在英國。那時候徐志摩已經結婚了,妻子就是張幼儀,嚴格意義上說,是林徽因插足了徐志摩和張幼儀的婚約,這也是後來徐志摩和張幼儀離婚的主要原因。

徐志摩和林徽因在英國相遇相愛後,徐志摩就給遠在家裡的妻子張幼儀寫信要離婚。張幼儀因為想要挽救這段婚姻,所以就去了英國找徐志摩。可張幼儀的到來並沒有對這段殘破的婚姻起什麼作用,反而加快了這段婚姻的結束時間。

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張幼儀,一個人到陌生國度,唯一依靠的就是自己的丈夫,可那時候徐志摩正在和林徽因如膠似漆,完全不管張幼儀,就在張幼儀懷孕期間和生產期間,徐志摩也是和林徽因在一起的,這讓獨自在異國他鄉的張幼儀受盡了委屈和冷落。

後來徐志摩和張幼儀離婚後,林徽因並沒有和徐志摩在一起,再後來徐志摩因為去聽林徽因的課而死亡。這麼多的事情怎麼能讓張幼儀不恨林徽因呢。

而陸小曼就不一樣了。她和徐志摩相遇相愛的時候,徐志摩已經和張幼儀離婚很多年了,以前的種種的傷害張幼儀已經放下了,她也有了自己的生活,並且她也希望徐志摩能生活的幸福,所以張幼儀沒有什麼理由恨陸小曼。






花應滿


林徽因和陸小曼都被徐志摩深愛,可張幼儀為何恨林徽因同情陸小曼?

其實這個問題,換成比較“通俗”的語言來解釋一遍就是,問前妻(張幼儀):“你會恨小三(林徽因),還是同情現任(陸小曼)?”

仔細分析來說,理由如下:


1.林薇因“插足”徐、張的婚姻:

首先,林徽因在英國和徐志摩“相愛”的時候,準確來說,其實是徐志摩正在“追”林徽因,但是,就算他們在“曖昧”互動的時候,林徽因也是明確知道徐志摩是已婚的,明知道已婚還曖昧不清,真的只是徐志摩一廂情願?在我看來,還是郎情妾意,只因父親在側,所以手腳施展不開而已。


再來,徐志摩在英國時,可是沒有離婚的,且張幼儀後來也去英國了,徐志摩一邊和林徽因曖昧不清,一邊在期間和張幼儀生了第二個孩子,這不就是相當於現代我們說的“吃著鍋裡的,惦記著碗裡的”,一腳踏兩船,真的是“渣男”,要說什麼沒感情之類的狡辯的話,沒感情還能“水乳交融”一起生孩子?

且從一些資料看來,徐、張結婚多年,尤其是在英國時,徐志摩一直都是“坦蕩”地逼張幼儀離婚,明白地向妻子說明,自己是因為“愛”林徽因才和張幼儀離婚的,那麼這麼一個“插足”自己婚姻的“小三”林徽因,張幼儀怎麼會不恨?


2.離婚後,愛而不得,娶“愛人”陸小曼:

關於這點,張幼儀之所以同情陸小曼,是因為徐志摩和陸小曼在一起結婚的時候,張幼儀和徐志摩已經離婚很久了,那麼不管怎麼說,前妻對現任也不會有多大的恨吧?


且不說,陸小曼對徐志摩來說與其像是第二個“真愛”,到不如說是林徽因的“替代品”,男人,總是對“得不到”的耿耿於懷,且念念不忘,甚至於找個差不多的也要放在身邊。而張幼儀就是知道陸小曼在婚姻中的“處境”,所以才會感同身受,所以很同情她。

總結:

林徽因和陸小曼都被徐志摩深愛,張幼儀恨林徽因是因為她在徐張的婚姻中“插足”,是個“小三”,且徐志摩就是因為林徽因而後來“使勁”逼迫張幼儀同意離婚的;而同情陸小曼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後來大概明白了其實陸小曼就是徐志摩認為的“得不到”的“替代品”,如此處境,怎麼會不同情。


(PS:就後續,徐志摩的過世,去“看”林徽因是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所以面對陸小曼就更加同情了,以至於後來還時不時地“資助”陸小曼生活費。)


長了鹿角的兔子


讀這本張幼儀口述、侄孫女張邦梅實錄的《小腳與西服》時,我努力保持客觀和冷靜,但看到徐志摩在小兒子彼得(他與張幼儀的第二個孩子)不到三歲就生病去世後,寫了一篇《追悼我的彼得》時,我沒法再保持平靜,對徐志摩的厭惡上升到了極點。

彼得

一個當原配妻子告訴他自己再次懷孕時,他聽了立刻說:“把孩子打掉”的男人。

張幼儀說:“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了。”

徐志摩冷冰冰地答道:“還有人因為火車事故死掉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說完就沒耐心地別過臉去。

一個在異國他鄉拋下懷孕的妻子,不辭而別,連離婚都不敢跟張幼儀當面說,還託人帶信給她的男人。

一個當妻子剛生下孩子,就逼迫她簽下離婚文件,因為“林徽因要回國了,我非現在離婚不可。”的男人。

徐志摩真是高興。他朋友擠在我們身邊向我們道賀,都想握徐志摩的手。他歡天喜地,樂不可支。

一個只在孩子出生後去看了一眼,並不關心前妻要怎麼養活孩子,要怎麼活下去。孩子直到生病去世都沒再去看一眼的男人。

一個這樣自私、冷漠、懦弱、無情、虛偽的男人,他是如何恬不知恥、裝模作樣地寫下了《追悼我的彼得》?

徐志摩的一生,大概,都只是活給別人看的。

1

張幼儀出生的那個年代1900年,正是新舊社會交替的動盪時代。張家是傳統的大戶人家,家裡的女兒從小就要開始裹腳,否則將來會沒有人娶她,便成為全家的恥辱。

三歲的時候,張幼儀的媽媽和阿嬤給她裹腳,張幼儀哭鬧了三天,第四天她的二哥站出來了:“把布條拿掉,她這樣太痛了。”並表示如果以後沒人要她,他會來照顧。

張幼儀就這樣沒有變成裹小腳的舊式女子,然而,她骨子裡的觀念卻還是傳統的舊式思想。再加上她所處的時代和家庭的背景,這些便直接影響了她前半生的悲劇。

張家讓兒子們跟著先生學習中國的傳統教育,又到新式學堂學習西方學科,成為中西學兼備的人才。而女兒們不需受教育,女子無才便是德,等到年齡合適許配個好人家。

我只讀了點兒儒家經典裡給小孩子唸的書,比如前面提過的《孝經》,還有關於道德培養的《小學》。

儘管如此,張幼儀是有求知慾的,她是四個姐妹裡最在意教育的一個。她非常崇拜有學識的二哥和四哥,所以內心有強烈的慾望想要受教育。

直到張幼儀十二歲的時候,她在上海《申報》上發現第二女子師範學校蘇州女校刊登的廣告,一學期只要五銀元學費就可以學習新式西洋學科,畢業時還能領到小學師資證書。

張幼儀說服大姐為自己作伴一起去學習,爸爸也同意讓她們去上學,因為學費實在是太便宜了,比待在家裡的花費還少。最終,兩人都通過了入學考試,順利進入這所女校學習地理、算學、歷史和文學。

然而,沒讀多久,四哥張嘉璈幫張幼儀相中了一個男人,便是“文章題為《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將梁啟超的文筆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徐志摩。

2

張幼儀的四哥當時任浙江都督秘書,在社會上比較有名望,張家本身也是大戶人家,而徐家在當地也是有錢的好人家。兩家可以說是門當戶對,一門親事很順利就說成了。

按照中國的傳統,兩人要到結婚當日才會見面。

徐志摩是杭州府中學堂的中學生,他最初看到張幼儀照片的時候並不喜歡她。

他把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

即便如此,他還是不敢違抗,與張幼儀成親。假如當時他玩命反抗,就不會讓自己承受包辦婚姻的痛苦,更不會讓張幼儀遭受更大的痛苦和傷害。

然而,他遵從父命,最終深深傷害了一個無辜的女子。

兩人訂婚之後,要在一年半後舉行婚禮,因為徐家想等徐志摩中學畢業再結婚。沒有人關心張幼儀要不要繼續上學,甚至說“女孩子家讀不讀書無所謂,女孩子家活著就是為了結婚”。

張幼儀只得拼盡全力說服父母答應她繼續上學一年,可惜學校的老師都知道她即將結婚,所以對她的學業不再上心。

當時的我年輕又膽怯,也許一個新式女子會在這個時候開口,一對新人就此展開洞房花燭夜。可是徐志摩一句話都沒對我說,所以我也沒回答他。我們之間的沉默就從那一夜開始。

張幼儀把新婚之夜的情形講述得如此淡然,而我聽來卻覺得無盡的心酸。婚姻生活還沒正式開始,人生的悲劇就已登場。

她一生都將徐志摩對她的漠然無視歸結為自己的原因,因為她不像林徽因和陸小曼那樣漂亮、新式、又受過很多教育,所以徐志摩才不喜歡她。

3

張幼儀和徐志摩結婚的時候才15歲,舊式的女子一般都待在房間,不輕易外出,而且因為都裹了小腳,也不便走路。而張幼儀有雙沒有裹過的大腳,所以被鎮上的鄉親嘲笑。還被限制成天待在合院,因為要遵守傳統,以免別人說閒話。

你能想象你十五歲就結婚,從此不再學東西、不再求新知的情形嗎?

與此同時,張幼儀聽到了很多關於小腳的故事。那些故事裡,小腳是女人最珍貴的財產,是女人嫁妝的一部分。她開始困惑,自己擁有的一雙代表新式的大腳到底給自己帶來了什麼。

徐志摩婚後沒多久,就離家求學,先後去了天津北洋大學、北京大學,並在張幼儀二哥的介紹下認識了梁啟超,併成為其弟子。

每次放假回家,徐志摩“除了履行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我不理不睬”。他會對傭人說話,可是從不跟張幼儀說話,哪怕她就坐在他旁邊。

張幼儀嫁到徐家後,操持家務、孝敬公婆,對夫家完全地順從,不敢有半點怨言。

她不知道要怎樣應對徐志摩對自己的忽視,所以只能保持沉默。

徐志摩從沒正眼瞧過我,他的眼光只是從我身上掠過,好像我不存在似的。

這種忽視實在是太可怕了,我想那時的張幼儀內心一定是悲涼的。

在張幼儀生下兒子徐積鍇(小名:阿歡)後,徐志摩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得到父母的許可很快去了國外。

4

兒子出生後,張幼儀才發現他屬於徐家,而不屬於自己。身為兒子的母親,卻只能偶爾照顧他。因為徐家有奶媽餵養孩子,老奶奶、老爺老太太要監督他的養育過程。

張幼儀依舊不敢反對,因為她受的家庭教育告訴她必須順從。

二哥建議她到國外與徐志摩團聚,顯然他並不清楚妹妹與徐志摩的關係。他覺得張幼儀對夫家已盡到責任,應該去國外跟自己的丈夫在一起,甚至可以跟他一起求學。

二哥的話給了張幼儀無限幻想,她滿懷憧憬。

可是徐志摩在每次寄的家信中都沒有提過要張幼儀過去,她想起早在她懷孕前,徐志摩就跟她說過“要向這些使他無法依循自己真實感受的傳統挑戰,成為中國第一個離婚的男人”。

我記得我雖然對他這番說辭感到吃驚,可是我既不擔心,也不懊惱。

因為她知道女人只有犯了“七出”才會離婚,而自己這些都沒做過。而且離婚是丟臉的事,孃家也不會讓她回去,最後只能要麼當妓女,要麼出家或者自殺。

張幼儀不信徐志摩會狠心逼她淪落成那樣,她相信他的背景和家庭。

5

在張幼儀二哥跟她的公婆談過之後,兩位老人才決定送她出去與徐志摩團聚,因為懷疑他們的兒子在國外出了什麼岔子。

張幼儀坐了三個星期的船,終於在馬賽港的碼頭見到徐志摩。

他的態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因為他是那堆接船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在那兒的表情的人。

可見,徐志摩接到了父母的通知來接張幼儀。可笑的是,已在西方學習新思想、新學科的他,已經越來越新式青年的他,卻依舊是那個不敢違抗父母命的男人。

他沒有勇氣像他說的那樣挑戰傳統,只能把所有的怨氣都發洩在張幼儀身上!

接到張幼儀之後,徐志摩帶著她搭火車去了巴黎,在百貨商店為她買了一身洋裝,然後帶她去照相館照了幾張相,寄給徐家的老爺和老太太。他想用這些照片告訴家人,他和妻子在異國他鄉很幸福恩愛。

而張幼儀的內心是悲涼的,在見到他之前的快樂與期待的心情全沒了,因為徐志摩一如既往的冷淡和漠視。

我憑什麼以為我們會有話可談,他會嘗試讓我覺得我是他世界裡的一部分呢?

6

在朋友面前的徐志摩生龍活虎,非常的快活。可是看到張幼儀,他馬上就是憂鬱的神情。兩人依舊是沒有感情的夫妻。

原本張幼儀還幻想去到西方和徐志摩團聚後,能跟著他一起學習西方學問,但實際卻成了他的保姆,做的都是些清掃房子、洗衣做飯的事情。在國內的時候,不管是未嫁前在張家,還是出嫁後在徐家,這些事可都是家裡傭人做的啊!

他們在沙士頓租了個有兩間臥室的房子,還把一間臥室租給了另一個人。在沙士頓的日子窮困潦倒,而張幼儀再次懷孕。身在異鄉,她不知所措,只好問徐志摩的意見。徐志摩讓她把孩子打掉。

張幼儀十分震驚,但考慮過後還是準備把孩子打掉。因為她以為這樣做徐志摩才不會與她越來越疏遠。

然而,徐志摩帶回來一個女人,原本張幼儀以為是他的女朋友。但她見到的是一個打扮洋氣,卻有一雙裹過的小腳女人。徐志摩問她對訪客有什麼看法。張幼儀說出了心裡的真實想法:“她看起來很好,可是小腳和西服不搭調。”

徐志摩突然尖叫說:“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離婚!”

原來,他只是想用這個女人來告訴張幼儀,她和他就像小腳和西服一樣不搭調。

沒多久,徐志摩便不辭而別,丟下懷孕的張幼儀一個人孤零零地在沙士頓。她想過去死,可是她記起了孝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她是個傳統的女人,所以不願意對父母不孝。

在張幼儀孤獨無助的時候,徐志摩差人給她捎了口信,再次跟她提出離婚。張幼儀到此時才生氣了,因為徐志摩連當面跟他談離婚的勇氣和意願都沒有。

張幼儀只好聯繫二哥,去巴黎投靠他。

7

到巴黎後,二哥把他託付給住在鄉下的劉氏夫婦。正是這段時間,張幼儀才靜下來回想自己的經歷。

當徐志摩形容她是小腳女人時,她還覺得委屈,因為自己明明是雙大腳。後來她才明白,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跟裹腳的女人一樣舊式和傳統。

張幼儀權衡再三,自己這樣的處境絕對不能回國,只給公婆寫信她需要錢供養自己和孩子,沒有提徐志摩跟她說離婚的事。公婆答應每月給她寄兩百美元生活費。另一方面,張幼儀決定在國外自力更生,為自己尋得一條生路。

在她懷孕的最後一個多月,七弟來看望她。張幼儀隨後決定跟他一起去德國,因為她急切地想跟家人在一起。所以,第二個兒子彼得在柏林出生。

生完孩子,張幼儀請求醫生把孩子留在醫院,自己出院回家,看到了徐志摩寄來的信,信中正式跟他提出離婚。她想辦法找到徐志摩,最後簽下了離婚文件。徐志摩去醫院看了彼得,孩子生前僅此一次。

8

彼得去世後一週,徐志摩來到柏林。張幼儀三年沒有見過他了,她帶徐志摩到殯儀館,看到的只有彼得的骨灰罈子。

隨後,徐志摩要求張幼儀跟他一起去意大利,同行的還有兩個英國女性朋友。原來,徐志摩跑到歐洲只是為了躲避殺身之險,他與有夫之婦陸小曼相戀了。

等風頭過後,徐志摩才回國。陸小曼最後與丈夫離了婚,但是徐家想當面得到張幼儀的同意,才肯答應徐志摩把陸小曼娶進門。

張幼儀終於回家,徐志摩也如願以償地娶了陸小曼。

徐家二老把張幼儀當乾女兒,有什麼事都會找她幫忙或者向她訴苦抱怨兒子的新太太,而張幼儀也不會拒絕。甚至是老太太生病去世,都是找張幼儀去安排喪事,因為陸小曼什麼都不懂,也什麼都不願意做。

直到徐志摩搭乘飛機墜毀去世的前一天,張幼儀還跟他在經營的雲裳服裝行聊過天。她一直也覺得奇怪,離婚後她和徐志摩的來往才更加密切,相處得更融洽。

我還告訴他,我覺得他不應該搭中國航空公司的飛機,不管是不是免費。他像平常那樣大笑著告訴我,他不會有事的。

有人拿著徐志摩去世消息的電報來找張幼儀,因為陸小曼不肯去認領徐志摩的遺體。

張幼儀當即決定讓兒子阿歡和八弟去濟南為徐志摩料理後事。在濟南舉行公祭和喪禮之後,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徐志摩的遺體經歷重重困難,終於從濟南運回了上海,準備再送到老家硤石安葬。

可是陸小曼想把他的葬禮改成西式,不想讓徐志摩穿著中國傳統的壽衣躺在棺材裡安葬。張幼儀堅決不同意,因為她不想讓徐志摩在慘烈事故中殘缺的身體,再經受換衣服、搬來搬去的折騰和折磨。

最終,徐志摩還是在張幼儀的堅持下按中式傳統安葬了。

9

雖然張幼儀在西方歷練成獨立自主的女性,但骨子裡的中國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她覺得照顧徐家是她的責任,她為徐志摩、徐志摩的父母、兒子,甚至為陸小曼做的所有事都是她應該做的。

所以在老爺去世後,張幼儀接替他每月給陸小曼三百元錢生活費,供她和情夫翁瑞午生活。

身為女子商業儲蓄銀行的副總裁和雲裳服裝行的總經理,張幼儀已然是位很有能力的新女性,卻始終堅持對徐家人的一份責任。

在53歲的時候,張幼儀徵得二哥和兒子的同意,在香港嫁給了住在樓下的蘇醫生。兩人相濡以沫,經常聊天,有事互相商量。

她還和蘇醫生一起去康橋和柏林她住過的那些地方。回國後,她聯繫了徐志摩以前的同事梁實秋,替徐志摩把他全部的著作編成了一套文集,還提供了自己的一些信件。希望給子孫後代留一些紀念徐志摩的東西。

張幼儀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人們說她一定很愛他。張幼儀不知道如何回答。

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可稱為“愛”的話,那我大概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米粉小酒窩


陸小曼時期,徐志摩早已與張幼儀離異,或者說,張幼儀並不是因為陸小曼而失去了她的婚姻,自然無所謂恨;而且作為第二任妻子,陸小曼後來也承受了諸多困窘後果,尤其是徐志摩飛機失事後;同時在女性之間的權力關係中,離異後的張幼儀反從徐志摩父母家獲得更多信賴和委託——被認作義女,打理徐家家產,徐志摩和陸小曼反倒要受她接濟,主持徐志摩喪事,而陸小曼連與徐志摩同安葬的心願都未能達成。恨,只在弱者受傷害時才產生,強大的張幼儀,怎麼會恨後來者陸小曼?

可是林徽因則不同,16歲的花季少女,光芒全勝了被譏諷為鄉下土包子、趕來英倫與丈夫團聚的張幼儀,活生生的讓有孕在身的張幼儀被迫接受離異,而且徐志摩甚至毫不掩飾告知離異目的是為了可以名正言順去追求這女孩——焉能不恨?雖然林徽因深知未來不確定、現實與虛幻的差異遠離並拒絕了徐志摩;後來徐志摩飛機失事,也是為趕去北京聽林徽因的一場演說,作為情場敗將和此生最愛徐志摩的女人,張幼儀焉能不恨?——你得到了徐志摩的心,卻不好好接受、好好珍惜,反倒最終令他為你而亡,恨哪!而且,林徽因是那群張幼儀此生永遠也進去不了的自由知識分子圈層的文化沙龍女主人,光芒四射精神飛翔的,而張幼儀雖然後期也在學業和實業努力頗有成績,卻是務實幹活的那一類,兩位女性正如博雅教育和職業學院教育的差距,怎能不恨?


優心館


原因很簡單,因為林徽因在和徐志摩相愛的時候,張幼儀還沒有和徐志摩離婚。所以從某種程度上,在張幼儀看來,林徽因算是她婚姻的第三者。而陸小曼在和徐志摩相愛時,張幼儀已經和徐志摩離婚了,陸小曼和徐志摩的相愛那是人家戀愛的自由。



一,

林徽因和徐正波當初是在英國的劍橋大學相愛的,當時張幼儀還是徐志摩的太太!

那時張幼儀按照徐家父母的安排,來到了英國和徐志摩團聚。

徐志摩每天早出晚歸。張幼儀根本就不知道他在幹什麼,再後來張又儀又懷了徐志摩的孩子。但沒想到,當她把這個消息告訴徐志摩的時候,徐志摩卻讓張幼儀直接把孩子給打了。

理由很簡單,因為此時的徐志摩已經愛上了林徽因他想和林徽因在一起,所以不想讓張幼儀的二胎成為他們追求愛情羈絆。並且他已經做好了和張幼儀離婚的打算。


張幼儀當時非常的絕望,所以可想而知,她肯定會非常恨那個,她覺得的,是她和徐志摩婚姻第三者的女孩。

當然後來張幼儀並沒有打掉孩子孩子,而是去投奔她的二哥去了。再後來,她把孩子生了下來,但沒想到孩子出生幾天後,徐志摩拿著離婚協議書來找她了。

原來林徽因馬上要回國了,所以徐志摩要馬上恢復單身把林徽因追求回來。

這是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間大概的故事,再說說徐志摩和陸小曼之間。

陸小曼和徐志摩在一起的時候,張幼儀已經和徐志摩沒有關係了。且當時張幼儀也已經放下了和徐志摩的感情。所以說陸小曼和徐志摩的感情也算是自由戀愛。


二,

讓張幼儀對林徽因不滿的第二點可能是:

當時張幼儀和徐志摩已經離婚了,她已經決定成全林徽因和徐志摩後。但沒想到林徽因卻轉而和梁思成結婚了。

這在張幼儀看來,可能就是林徽因把她的丈夫“搶”去了,但是“搶”到手之後卻又不要了。 所以張幼儀多多少少心裡會有些不舒服,這也很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