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并不只是一个传说

文|和史

魏特夫

《东方专制主义:对于集权力量的比较研究》中指出:"在治水等大型工程中,需要集中各种资源,特别是劳动力,并为此而需要集中权力,强化纪律,从而产生了专制主义。"以"大禹治水"传说为代表早期洪水治理常与复杂官僚管理系统威权政治相联系,作为解释中国早期国家起源动力之一。那么,与传说时段相对应早期二里头文化是否曾面对大规模洪水侵袭?而二里头文化居民又在洪水治理中扮演何中角色?

汉画像砖中的大禹形象

一、早期文字资料中的大禹治水

探讨大禹治水,首先需要清楚其中涉及哪些基本文献资料,对春秋及前代大禹治水记载进行归纳(战国以降思想繁荣,诸子多依托先代圣王事迹论述其学说合法性,故而对于大禹事迹记载数量激增,此处不予一一赘述)。在《尚书》材料选取方面,则参考钱穆先生意见以《西周书》部分为信史

(1) 器物资料:遂公盨、叔夷钟、秦公簋

遂公盨:2002年北京保利公司境外回购所得

遂公盨:"天命禹敷土,掘(随)山浚川。"

叔夷钟:"虩虩成唐,有严在帝所,溥受天命,翦伐夏后,败厥灵师。伊小臣唯辅,咸有九州,处禹之堵。"

秦公簋:"丕显朕皇祖受天命,鼎宅禹迹……保业厥秦,虩事蛮夏。"

(2)文献资料:《诗经》、《墨子》、《论语》、《尚书》

"信彼南山,维禹之甸"(《诗经·小雅·信南山》)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诗经·大雅·韩奕》)

"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诗经·商颂·长发》)

子曰:"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论语·泰伯》)

"古者禹治天下。 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 注后之邸,嘑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 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防孟诸之泽, 灑为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 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 越与南夷之民。"《墨子·兼爱》

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左传·昭公元年》)

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尚书·西周书·洪范》)

"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尚书·西周书·吕刑》)

在器物资料中,除遂公盨外均未明确禹治水事迹,即便遂公盨也采取较为模糊表达,并未明言禹治水范围及具体方式。而在《诗经》中,大禹事迹由关中盆地(南山、丰水)拓展至太行山东麓(梁山),覆盖自西至东整片北方。而在春秋末期《墨子》则将大禹治水拓展为覆盖整个华夏文明圈工程,其南部边界首次到达江淮地区。其中固然包含后期向上不断堆叠信息因素,"层累地造成古史";然而其中却折射出对于周人乃至春期所保留对早期洪水记忆。

二、大禹时代,有没有发生大洪水的可能?

探究后世文献中"汤汤洪水滔天

"深刻烙印,当基于复原夏部族早期居址,根据其时聚落所处自然环境及气候特点,来判断其时究竟是否有全流域乃指全国范围内大洪水可能。目前,全新世气候学领域探索以中科院吴文祥葛全胜为代表;而北大夏正楷教授团队则致力于寻找该时期地层中所遗留洪水痕迹。

关于夏朝肇始年代及早期大洪水所处时段,吴文祥、葛全胜于《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一文中有精彩考订。根据古文献学考古学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夏朝始年被限制于2204-1989BC间,而文章进一步对其肇始年代进行细致划分,将其大致框定于"接近但又不超过4000aBP"。而文章选取祁连山敦德冰芯、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省西北部红原县泥碳沉积物作为构建全新世气候变化自然代用资料,诸多资料表明,在4250aBP左右,曾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出现显著降温事件。

气候转冷使得副热带高气压带推进能力减弱,黄河南北岸锋面滞留时间增长,导致该区域内降雨时间及降雨量显著增加;

另外,冷期一般较温暖期极端天气变动频率和幅度增大,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大幅提高,从气候学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暴发大规模洪水存在极高可能性。而夏正楷教授团队则详细分析各4000aBP黄河流域文化遗址——西北地区中,被誉为"东方庞贝"喇家遗址属于受地震及洪水瞬时摧毁典例,其中漫洪相棕红色粘土沉积及属于洪退后湖沼有机沉积灰黑色粘土叠压分布,表示洪水在此处属于高频现象;中原地区古决口冲积扇亦对处于由龙山文化晚期向二里头文化过渡期新砦遗址造成一定破坏;海岱地区龙山文化为后起岳石文化所取代等......虽然夏正教授研究方法曾遭到某些学者质疑,对于诸如喇家文化具体消亡过程仍存争议,但夏教授团队工作使得距今约4000年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中饱受水患威胁局面得以

复原

喇家文化遗址中母子相依遗骨:突发地震及其所诱发洪水使得文明突然消亡

三、大禹时代,有没有治水的工程能力?

对于自然环境要素,夏文化所对应聚落居址则相对确定。约距今40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诞生中原地区一个规模空前文明中心,其主要遗址沿伊洛河分布,其青铜器冶炼技术飞速进步,宏大宫室建筑得以营建,图腾及礼器对周边区域产生广泛文化影响。

许宏《何以中国》中给予二里头文化遗址极高评价——作为广域王权国家的"中国",由此起步。因此,假定史籍记载中夏作为广域王权中国第一个朝代,目前其能且只能对应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平面图

根据史籍记载尧、舜及禹大致活动范围,主要包含今豫西晋南区域,即黄河中游地区。再考虑

《尚书·禹贡》等传世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或许同为大禹治水区域之一。若对范围进行进一步缩小排查,则下游区域所需复杂社会组织能力损益比均使得其难以成为治理对象。黄河下游自郑州出桃花峪进入山前开阔平原,高差骤降,流速骤减,由单一干流分出多条汊流,从中携带巨量你傻铺散开来形成冲积扇。其后漫长岁月中,黄河一直以"善淤、善决及善徙"著称。《孟子·告子篇》,孟子同白圭讨论其与禹治水得失曾言:"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付谓之泽水降水者,洪水也。"齐以其低卑湿,曾距河二十五里筑堤倒灌赵魏。由此可见,处理黄河下游大规模水患方法,直至社会组织及调度水平高度高度发达战国才初具雏形。而谭其骧先生推测距今4600-4000年间黄河下游主干流取河北平原入海,即依据河北平原中部春秋前人类遗址为空白。故而大禹时期既无治理黄河下游洪水能力又无其必要性。而针对黄河中游地区,主要为
渭河汾河伊洛河流域而言,黄河位于深切河谷中,摆动幅度小,主要水患来自于各支流决溢;当地居民主要挑战在于如何将盆地中积水疏导进入河道,即"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中游地区由于挑战较小,更有可能获得收获。

二里头遗址中绿松石饕餮纹牌:精美礼器代表更复杂社会形态已诞生

四、结语

那么,"大禹治水"这一传说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笔者推断,这可能和夏部族成功度过大洪水危机文化心理有关。大禹时代,由于自然环境剧变,呈现"漫天星斗"之势周边各文明则逐渐趋于衰败——距今约4000年前黄河大改道,向南摇摆至今徒骇河及黄河间;鲁北地区受黄河泛滥威胁骤然加剧,农田废弃导致已膨胀特权阶层无法得受供养,区域文明进程中断并让渡于岳石文化;喇家遗址所代表齐家文化受洪水及地震摧毁,在其基础上兴起以畜牧为主要经济形态卡约文化及依赖

作物导致无法大规模扩散辛店文化;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或受云梦大泽面积激变所影响,文明进程终端并为二里头填补其空白......而禹及其所统属夏部族或许曾针对较轻微黄河中游洪水采取得当应对措施,或依赖较优越地理位置生存至前4000年气候转暖,并形成中国史前文化"月明星稀"局面。

"大禹治水",或许是对于中华文明各支系对于上古洪水共同记忆整合,并在对于禹逐步夸大及美化后形成"夏"部族度过危机自豪心态产物。

理应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