繻葛之戰:敢為天下先(1)

發生於公元前707年的繻(ru)葛之戰,是一場真正的“劃時代戰爭”。在此之前,“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周天子一直掌握著西周以來即被賦予的發動軍事戰爭的特權;但在此之後的歷史長河中,周天子基本再無主動發起過戰爭,“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傳統逐漸消亡,“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成為歷史主流,周天子無奈淪為諸侯爭霸的看客。

繻葛之戰:敢為天下先(1)

而巨手開啟春秋戰國五百年諸侯爭霸歷史大幕的人,正是繻葛之戰中周天子的敵人——鄭國國君鄭莊公。以諸侯而竟敢與天子開戰,鄭莊公當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然而換個角度看,卻又是符合歷史潮流、引領歷史發展的“敢為天下先”。


1、剪不斷理還亂的親戚

說起來,鄭國曆代國君和周天子都是親戚。當然,這在當時宗法制為主流的時代毫不稀奇,畢竟朝祖墳上刨,天下諸侯們基本系出同源。

但鄭國的建國曆史卻並不長。繻葛之戰之前正好一百年,也就是公元前806年,鄭國才受封建立。

當時開國國君是鄭桓公,名叫“友”,他是其時周天子——周宣王的母弟,因此得以分封建國。開句玩笑,從一母同胞到一百年後才兵戎相見,這親戚能夠維持不翻臉的時間,倒也夠長的了。

雖然歷經百年,但鄭國的國君卻只有三位,分別是鄭桓公、鄭武公和鄭莊公。

公元前771年幽王之亂爆發,天下劇變。鄭桓公時任周王室司徒,統率王畿將士奮勇抗擊犬戎,結果不幸中箭身亡,以身殉葬於西周。

鄭武公繼位後率領鄭國將士積極勤王,在收復鎬京、護衛平王東遷洛邑等軍事行動中表現搶眼。血緣關係再加上汗馬功勞,鄭武公備受王室信任和倚重,被周平王任命為王室卿士,執掌中樞大政。

公元前743年,鄭武公病逝,時年僅14歲的鄭莊公繼承君位,同時也繼續擔任王室卿士這一要職,並一做做了30餘年,直到繻葛之戰前夕被周天子褫奪,這也成為繻葛之戰爆發的主要導火索之一。

然而隨著周王室權威的逐漸衰落以及鄭國的發展壯大,尤其是鄭莊公逐漸長大、雄才大略逐漸展現,周平王和鄭莊公之間的關係也很自然地由親密走向疏遠。“周鄭交質”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證。

公元前720年,虢公前來朝見天子,周平王見與他言語投機,就想對他委以國政,“代替”鄭莊公處理政事,畢竟鄭莊公當時身在鄭國,已經很久沒到王室供職了。

雖然這件事很“私密”,周平王只是提議,虢公也因為畏懼鄭莊公並沒有就職,但消息還是很快傳到了鄭莊公耳朵裡。鄭莊公毫不客氣,當日就奔赴王室,以辭職將了周平王一軍。

繻葛之戰:敢為天下先(1)

周平王自知理虧,又不敢得罪鄭莊公,更不可能讓其辭職,竟破天荒地提議將太子為質鄭國,以消除鄭莊公的疑心。群臣們聽說後認為不太像話,畢竟歷史上從未有過天子向諸侯交質的先例,於是商量出了個君臣相互交質,鄭國也派太子質於王室。這就是被後世儒家罵的狗血噴頭的“周鄭交質”,認為君臣之分至此盡廢,禮崩樂壞、王綱陵夷。

儒家罵的當然也有道理,而就當時的情形看,周平王和鄭莊公之間顯然已經貌合神離。雖然“周鄭交質”暫時沒有將二人的矛盾公開,反而以這一前所未有的“創舉”完美彌合,但這種局面已註定不能維持長久。

此事之後不久,周平王就因病逝世,不知道有沒有被“周鄭交質”鬱悶的原因。而讓周王室更鬱悶的是,為質於鄭國的太子狐匆匆趕回,還沒來得及嗣位,就因為“哀痛過甚”薨了。於是太子狐的兒子林嗣位,是為周桓王——也就是繻葛之戰中的周天子。

周桓王年輕氣盛,又有父親交質於鄭的恥辱和仇恨,自然對鄭莊公心懷恨意,親戚間的“撕逼”大戰就此公開化。

可以想象,周桓王對待鄭莊公可不會像他爺爺周平王那麼和顏悅色乃至陪笑,而周平王想做而沒敢做的事情,周桓王繼位後立刻拍板,委任虢公為卿士,雖然沒有取代鄭莊公,但分權乃至奪權的試探意味極為明顯。

鄭莊公連周平王都不真正放在眼裡,又豈會在意一個小青年?他立即作為強烈反應,派出大臣祭足領軍搶先割走了原本屬於王室所有的兩個地方的麥子和稻禾,這就是有名的“盜割麥禾”事件。

雙方你來我往各出了一招,鄭莊公吃虧在已被分權、被迫離開王室,而周桓王也吃了個小啞巴虧,權威受損,畢竟他不可能只因為點麥禾就討伐鄭國,因此對此事只能裝作不知。但周鄭的關係卻無疑已經惡化了。

繻葛之戰:敢為天下先(1)

(你沒看錯,就沒有唐老師沒演過的皇帝或君主……)

鄭莊公見周桓王沒有追究,也見好就收。他政治經驗畢竟比年輕的周桓王老到多了,所以公元前717年又主動去王室朝見桓王,爭取緩和關係。然而周桓王卻不買賬,這次朝見期間,哪怕是在表面上,他都沒有給鄭莊公以任何禮遇,雙方關係由此繼續惡化。

其後周桓王逐步進擊,先是在公元前715年正式任命虢公為右卿士,執掌政務大權,僅給鄭莊公保留個“左卿士”的虛名。公元前712年,他又強行向鄭國索取四座城邑,而以並不屬於王室所有的12個邑作為交換,這無疑是開空頭支票。鄭莊公自然對此怒火中燒,但這幾年他正致力於中原爭霸,得罪周天子終究得不償失,因此最終都忍耐了下來。

這兩次事件,周桓王都大佔上風,因此認定鄭莊公軟弱可欺,至少不敢和王室公然對抗。到了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以鄭國攻佔許國,並與魯國自行交換許國的田地等事件為藉口,正式宣佈剝奪鄭莊公“左卿士”的職位。

這一做法,無疑是在政治上把鄭莊公逼入了死衚衕,雙方已再無迴旋餘地。鄭莊公就此不再朝覲周桓王,這在當時可是不被允許的無禮犯上行為,周桓王由此抓到把柄,親率周、陳、蔡、衛四國聯軍前來討伐鄭國。鄭莊公無奈之下,只好出兵迎戰。百年以來,周鄭雙方正式撕破臉,繻葛之戰就此爆發。

縱觀周鄭關係破裂的過程,周桓王無疑太過年輕而又缺乏足夠的政治經驗,如果他不是因為痛恨或者輕視鄭莊公,反而能夠對鄭莊公的人生經歷有個相對冷靜認知的話,相信這對親戚關係也不會走到兵戎相見的地步。

因為,在對處理這類包含親戚關係的政治問題上,在周桓王還不是周天子之前,鄭莊公就已經有了極為豐富的成功經驗。而那對鄭莊公而言,相比起處理和周桓王的關係,可能還要更為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