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功臣難善終,“漢初三傑”張良卻一生平安,為什麼呢?

  • 引言

他是落魄的韓國貴族,卻是劉邦最為尊重的謀士;他是柔弱貌美的遊俠少年,卻有在博浪沙伏擊秦始皇的過人膽略;他有傳揚後世的“六大奇謀”,為劉邦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卻能在劉邦夫婦聯手誅殺功臣的浩劫中保得一生平安,他就是“漢初三傑”之一,劉邦第一謀士——張良。

自古功臣難善終,“漢初三傑”張良卻一生平安,為什麼呢?

影視劇中的張良

張良,字子房,戰國時期的韓國人。他的生辰史料並未詳載,大概出生在公元前250年,去世有確切年份,在公元前189年。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中形容張良“狀貌如婦人好女”,譯過來就是“張良身材矮小和女人差不多,眉清目秀有如漂亮女子”,俗稱“小鮮肉”。這位出身於貴族世家的美貌公子,祖父和父親都連任過韓國宰相。可張良生不逢時,公元前230年,韓國因屢戰屢敗,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山東六國。

張良心懷國恨家仇,他不葬亡弟,散盡家產僱了一個大力士,打製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在秦始皇東巡途經博浪沙時,大概由於鐵錘過重,準頭不好把握,這位大力士盡力拋出的鐵錘意外地命中了副車,秦始皇安然無恙。張良僥倖逃脫,開始了遊俠之旅。

自古功臣難善終,“漢初三傑”張良卻一生平安,為什麼呢?

“小鮮肉”張良大概如此

公元前209年,張良和劉邦在留縣偶遇,兩人一見如故。自此,張良得遇明主,成就了彪炳史冊的“六大奇謀”。

奇謀一:鴻門斗智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先攻入咸陽,他採納張良的建議“約法三章”,受到老百姓歡迎,再加上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為王”的口頭承諾,劉邦飄了,準備在關中稱王。可劉邦手下將官曹無傷想投靠項羽,就把這份重要情報傳到項羽耳朵裡去了。

霸王一怒、非同小可,項羽下決心要滅了劉邦。

自古功臣難善終,“漢初三傑”張良卻一生平安,為什麼呢?

影視劇中的項羽

此時,項羽兵馬40萬,駐紮在鴻門;劉邦兵馬10萬,駐紮在灞上,雙方相隔40裡,兵力懸殊,劉邦眼看小命不保。關鍵人物出現了:張良救過項羽叔父項伯的命,這次他巧妙斡旋,安排劉邦會見項伯,不僅讓項伯在侄子面前替劉邦多說好話,還讓劉邦和項伯攀上兒女親家,真正做到了“敵中有我”。

這場關鍵性會面的次日,劉邦帶著張良、樊噲和100多個隨從,到鴻門拜見項羽。來之前,張良已向劉邦密授機宜,讓他好好表演,取悅項羽。

鴻門宴上,劉邦向項羽哀告:“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xì,同“隙”)。”項羽見義兄劉邦在自己面前俯首稱臣,滿肚子的氣都消了。所以,儘管“亞父”范增多次暗示他趁機殺掉劉邦,項羽都視而不見。范增無奈,又讓項羽的堂兄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可項伯又出來對舞護著劉邦。

張良一看情況不妙,趕緊到營門外找樊噲進帳保護劉邦。樊噲和張良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讓項羽無言以對。隨後,張良示意劉邦趕緊開溜,劉邦就藉口上廁所帶著樊噲從小路逃回灞上軍營。就這樣,在這場劍拔弩張的宴會上,多虧張良的謀劃和機智,劉邦才撿回了一條性命。

自古功臣難善終,“漢初三傑”張良卻一生平安,為什麼呢?

影視劇中的劉邦

奇謀二:明燒棧道

鴻門宴後,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其中,劉邦被封為漢王。劉邦入漢中時,張良奉上妙計:“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譯過來就是:“漢王為什麼不燒掉經過的所有棧道,讓天下人都知道再也不回來的決心,以此來穩住項羽不改變心意。

”所謂“棧道”,是指在懸崖峭壁的險要地方鑿孔支架,鋪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軍、運輸糧草輜重,也可供馬幫商旅通行。

這條計妙在哪呢?

  1. 向項羽表態:我劉邦只乖乖的待在巴蜀、漢中,不會再回來了。讓項羽放鬆戒備。
  2. 阻斷敵人進犯之路:各路諸侯多對漢中之地虎視眈眈,燒燬棧道,也就燒斷了其他人想要進犯的必經之路。
  3. 養精蓄銳、靜待時機:張良用心良苦,讓劉邦休整軍隊、安撫百姓,厚積薄發。

果然,劉邦入主漢中後,勵精圖治、安定人心,並秘密制訂戰略計劃。

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一個“明燒棧道”,一個“暗渡陳倉”,張良和韓信不謀而合、出奇制勝,成為歷史上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自古功臣難善終,“漢初三傑”張良卻一生平安,為什麼呢?

影視劇中的張良

奇謀三:下邑佈局

公元前205年4月,楚漢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此時的項羽正在齊地忙於平叛,劉邦率56萬兵馬伐楚,一舉攻佔了楚都彭城。項羽聞知彭城淪陷,立刻親率3萬精兵,從小徑星夜趕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完美演繹了戰爭史上的神話:“彭城之戰”。劉邦遭到了自起兵以來最大的慘敗,主力部隊幾乎全軍覆沒。狼狽不堪的劉邦逃到了下邑(今安徽碭山縣),張良勸他不要灰心,趕緊用關東地盤作為誘餌,拉攏九江王英布、梁地反楚大將彭越和自己手下大將韓信,合力攻楚。

意志消沉的劉邦猶如被打了一劑強心針,他三管齊下:派遣善辯的名臣隋何前往九江,在九江王英布耳邊煽風點火,鼓動他造反,接著又派遣使者聯絡彭越;同時又委派韓信率兵攻打燕、趙等地,發展壯大漢軍力量,對楚軍進行迂迴包抄。

自此,劉邦取得了強大的外援,形成了共擊項羽的軍事聯盟,扭轉了楚漢戰爭的局勢,使劉邦由計謀防備轉為戰略打擊。最後的結局證實了張良“下邑佈局”的高瞻遠矚,劉邦和這三支軍事勢力圍困項羽於垓下,曾經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自刎烏江。

自古功臣難善終,“漢初三傑”張良卻一生平安,為什麼呢?

項羽自刎烏江

奇謀四:借箸諫封

公元前204年冬,楚軍兵圍漢王於滎陽,雙方久戰不決,結果漢軍糧草匱乏、危機四伏,謀士酈食其(lì yì jī)勸劉邦分封當年被秦始皇滅掉的六國王室後代,以收買人心。劉邦並未看出這是“飲鳩止渴”,反而拍手稱快。好在他

諸事不決問張良,張良大吃一驚,立即表示堅決反對,他從劉邦的食案上抓過一把筷子,從八個方面力駁這種主張的危害,每提出一個理由,就擺出一根筷子。這就是“借箸諫封”這個典故的由來。

劉邦如醍醐灌頂,採納了張良的意見,收回成命,避免了分裂割據現象的出現,最終成就了西漢王朝的統一大業。

自古功臣難善終,“漢初三傑”張良卻一生平安,為什麼呢?

影視劇中的劉邦和張良

奇謀五:勸封雍齒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后大封功臣,首先封了一批自己看著順眼的人。這就引起另一些人的不滿:同為主子賣命,為什麼遲遲不見封賞?正在大家憤憤不平之際,張良又出來“和事”了,他勸劉邦封賞自己最不喜歡的人——雍齒

雍齒是誰?他跟劉邦是老鄉,而且是個典型的“牆頭草”,先跟隨劉邦起義,發現項羽勢大,又跑去跟項羽混,還在幾次戰鬥中差點結果了劉邦,看劉邦幹得不錯,又跑來吃回頭草。這樣的倒戈將軍,雖然戰功不凡,但劉邦對他始終心懷怨恨,滿朝文武心知肚明。

劉邦當即採納了張良的建議,“咬牙封雍齒”。果然,那些想鬧事的將軍一看連劉邦最討厭的雍齒都被封了什邡侯,自然挺住氣坐等封賞,緊張的氣氛頓時迴歸和諧。

自古功臣難善終,“漢初三傑”張良卻一生平安,為什麼呢?

影視劇中的雍齒

奇謀六:巧定太子

早在劉邦初封漢王時,50歲的他得到了一個能歌善舞的妙齡少女——戚夫人,後來兩人生了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叫

劉如意。劉邦對戚夫人和如意寶貝越滿意,看太子劉盈就越嫌棄,群臣勸諫也不好使,劉盈的太子位岌岌可危,呂后束手無策,只好懇求早已不問政事的張良為其出謀劃策。

張良勸呂后請著名隱士“商山四皓”【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lù)裡先生周術】出山輔佐太子,而這四位高人正是劉邦求之不得的人才,見呂后真把“商山四皓”請來盡心盡力輔佐太子劉盈,劉邦只好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

這一次,張良又賣了個大人情給呂后,也為自己和家人上了一把“安全鎖”。劉邦死後,呂后感念張良之恩,對他十分敬重,以至於張良死後還獲得了文成侯的諡號,兒子張不疑也世襲封侯。

自古功臣難善終,“漢初三傑”張良卻一生平安,為什麼呢?

影視劇中的張良

  • 結語:

據《史記》記載,張良一向體弱多病,劉邦即位後,張良告病遠離朝堂,他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晚年跟隨赤松子雲遊四海,逍遙自在。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說得更加直白:“項羽打了一百個勝仗,頂不住張良一個主意。”


歡迎 和你一起品評歷史人物,讓歷史照亮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