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首席经济学家

在国内资本市场内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市场内意见领袖,有些看法甚至能够影响政府的决策;他们是网络社交平台上特殊的“网红”,机构投资者、散户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动向。在一些人眼中,他们是大专家、预言者;但在有些人眼中,他们只是这个市场中众多“表演者”之一。这个群体,就是各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


细究起来,首席经济学家是个地地道道的“舶来品”。

设立首席经济学家,是一些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以及商业性公司广泛采用的一种高层次决策咨询机构的制度性安排。设立该职位的初衷主要是两个:一方面是对内提升本组织(机构)内部决策效率的支持效应;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提升本组织(机构)的社会形象。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外资金融机构率先在国内设立了首席经济学家这一职位,高盛的胡祖六、摩根士丹利的谢国忠是其中比较出名的。“当时,讨论经济政策都是国家部委的事情,大家对金融机构内的首席经济学家的作用并不理解。”国内一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曾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原因很简单,金融机构当时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但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化的推进,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都希望有专门的机构对宏观经济、企业发展提供咨询,单纯依靠大学或行政部门,已经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现在,为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咨询的机构被称为“智库”,当时则统一称之为决策机构提供“智力支持”。

跨世纪前后,对首席经济学家这一群体来说,是一个难得的爆发期。

外资金融机构中的王庆、梁红、马骏,以及在国内金融机构的许小年、高善文和李迅雷等,都是那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许多人今天依然活跃在国内金融界。值得注意的是,这届首席大多有在IMF或世界银行的工作经历,这也是国内金融市场逐渐开放的真实写照。

2010年之后的首席经济学家的来源就更多元化了,有些人有着丰富的投资银行实务经验,也有些人就曾是首席经济学家的助理,还有的就是大学教授。

对国内的资本市场而言,首席经济学家并非一开始就是市场内权威。有人回忆,在2000年之前,主导国内证券市场经济评论的是报纸、电台的股评家。比如媒体从业者水皮、沙黾农,以及民间投资者殷宝华、林园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当时我们研究成果主要是内部使用。”一位资深券商研究机构负责人回忆,1996年之后,当时的君安证券、申银万国和华夏证券等陆续招聘行业研究员,“但对内服务是免费的,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一方面是报告质量没保障,另一方面研究员也没有动力去深入研究。”

2001年初,国泰君安证券的李迅雷写了一篇题为《让客户改变我们的研究模式》的文章,“只有让我们的研究服务通过市场化的竞争来赢得客户,研究所才能提升服务质量和竞争力。”

直白一点,就是首席经济学家和券商研究所的成果不能只“对内”,而是要通过“市场化”手段积极拓展外部客户。但谁愿意花钱购买研究报告呢?幸运的是,2000年前后正是基金行业发展的“黄金期”,以二级市场投资为主业的机构投资者,正好需要行业、个股的研究报告来提高选股的准确性。

在公募基金之后,QFII、社保、保险、私募和高净值客户都成为了研究所的客户。与此同时,邀请首席经济学家举行投资者交流会,也成为上述机构为投资者提供“增值服务”的重要一个选择。首席经济学家和研究所直接面向机构客户,这也被称作“研究服务分享交易佣金收入的卖方研究模式”,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分佣”。

相比动不动就谈情怀的媒体从业者和民间股评,首席经济学家的专业水平无疑更高。但想要市场买账,对市场未来走势判断准确是个“硬指标”。实际上,多位首席经济学家的几次“预言”确实成为了当时市场走势的风向标。

2001年9月,时任中金首席经济学家的许小年在一份报告中写到,“当指数跌到较干净的程度——或许是1000点,政府再引入做空机制等一系列重建手段,再塑一个健康、完美的市场。”这篇研报产生了两个A股专有名词,“推倒重来论”和“千点论”。2006年,上证指数跌至998点,然后走出了一轮气势磅礴的牛市。

令新金融记者记忆犹新的“预言”发生在2009年,时任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的金岩石在一次论坛上建议“上半年买股、下半年买房”。当时,大家还未从美国“次贷危机”的恐慌中恢复过来。但事后看,金岩石的话几乎就是市场当年实际走势的预演。

现任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的任泽平,在2014年5月份刚从体制内“下海”,但他7月份提出“大牛市”,8月份喊出“5000点不是梦”,9月份写出《对熊市的最后一战》,一战成名。要知道,在2014年上半年,一篇题为《孔雀东南飞》的研报(东南方向在K线图上寓意是大盘下跌)还被市场热捧。一年后,上证指数真的站上了5178点,虽然之后的事情,大家都不愿意多谈了。

和国内许多行业一样,经过20多年的发展,首席经济学家也出现了供给“过剩”。2019年初,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就聚集了40位“重量级”的首席经济学家。还有一个统计认为,当前在国内,内资、外资金融机构的各类首席经济学家不少于200人。

读懂首席经济学家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获得市场的关注,不少首席经济学家选择了“语不惊人死不休”。

比如从2004年就看空中国楼市的谢国忠,过去15年成为中国房地产最著名的“反向指标”;在A股市场中,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近两年提出各种“钻石底”、“地球顶”,因为屡次被市场“打脸”,被网民称为“娱乐圈里最会说股票的;安信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去年提出的“年轻人这辈子可以洗洗睡了”的说法,甚至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证券监管部门曾对首席经济学家提出希望,“要倍加珍惜行业声誉,不断提升研究能力水平,继续发挥好自身影响力与公信力,为引导市场预期贡献积极力量。”

但在浮躁、喧嚣的资本市场中,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新金融记者 张兆瑞

关注新金融传媒微信公众号(xjrcm1),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