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族,到底出了多少人才?堪稱古今罕有

曾國藩家族人才輩出,構成了一種特有的家族文化發展演變現象,不少人對這件事都很熟悉,但曾國藩家族具體出了哪些人才,對社會的發展作了哪些貢獻,知之不多。筆者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加以梳理,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曾氏兄弟各成人傑


曾國藩兄弟5人,雖然才能有大有小,功績也不一樣,但可稱得上個個都是一代人傑。曾國藩是清末中興名臣。他1834年秋應湖南鄉試,考取第36名舉人。1838年初,曾國藩到北京參加本年會試,以第38名中試,殿試取得三甲第42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一等第3名,後又被道光帝拔為第2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繼續深造。1847年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仕郎,1849年又升遷禮部右侍郎。這時,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爆發,曾國藩上疏咸豐皇帝,提出裁軍、節餉以及加強軍隊訓練的建議。咸豐皇帝並未採納他的建議。但曾國藩沒有灰心,當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風暴席捲東南各省之際,編練湘勇,雖然屢戰屢敗,但最後終於撲滅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烈火。


曾國藩所倡導興辦的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從維護傳統到超越傳統,開展洋務運動,將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時代命題從理論層面付諸實踐。為中國近代企業尤其是洋務企業的開辦和發展,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提供了依據和指導思想。還在曾國藩的主持下,大量譯著問世,奠定了中國近代許多自然科學學科的基礎;奏派幼童赴歐美留學,曾國藩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另外,曾國藩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根據,獨創出一套治家理論和方法,在教育子女方面取得了完全的成功,為曾氏家族代代人才輩出奠定了基礎。由於以上功績曾國藩被朝廷封為一等勇毅侯,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諡“文正”。


曾國藩家族,到底出了多少人才?堪稱古今罕有



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少負奇氣,1848年考取貢生。1852年年底,奉曾國藩之命在長沙舉辦團練。1856年,自募一軍,定為吉字營,首戰吉安,大破太平軍,攻佔吉安,不久又攻佔景德鎮。曾國荃因戰功升任道員。1859年,曾國荃增募數萬人,1861年,與多隆阿、鮑超擊敗太平軍援軍,因功升至按察使記名,加布政使銜,賜黃馬卦,不久又屢戰屢勝,率兵攻佔安慶,因功賜號偉勇巴圖魯。後又率軍攻陷南京外圍、運漕鎮、東關等地,因功加頭品頂戴。1862年,曾國荃率領的湘軍與彭玉麟的水師同時並進,先後攻佔巢縣、含山、太平府及金柱關、秣陵關、大勝關等地,兵鋒直逼南京城外的雨花臺。1863年春,上諭擢曾國荃為浙江巡撫,仍統制前敵各軍圍困南京。1864年7月,曾國荃率軍攻佔南京,朝廷詔嘉曾國荃堅忍成功,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伯爵,賜名威毅,賜雙眼花翎。


曾國荃受到朝廷的封賞後,曾國藩對曾氏兄弟權勢益大深感不安,在裁湘軍的同時,力勸曾國荃引疾求退。曾國荃引退後於1866年2月又被朝廷任命為湖北巡撫,並幫辦剿捻軍務,1854年春,擢荊州將軍,派兵鎮壓復興的太平軍,先後攻佔監利、宜昌、石首、華容、漢陽、漢口、武昌等地,被朝廷擢用湖廣總督、飲差大臣,督辦湖北軍務,後又轉戰安徽等地,因功加太子太保、晉文畢殿大學士,後又以養病為由回鄉,直到1875年3月,曾國荃再次被朝廷啟用,任陝西巡撫,不久改任河東河道總督,全權負責治理黃河水患事務。

1876年,曾國荃奉上諭調補山西巡撫。他擔任山西巡撫後,設立賑務局,組織力量儘快恢復生產,整頓吏治,效果顯著,他正準備在山西全面刷新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事業時,又奉上諭督辦京東軍務,駐守山海關,抵抗外侮。1881年,由於法國加緊侵略越南的步伐,中國西南邊境吃緊,曾國荃又奉上諭任兩廣總督,加強廣東廣西防務。他擔任兩廣總督期間,法國始終不敢入侵廣東廣西邊陲。後來法國侵略者發動侵臺戰爭,曾國荃派兵遣將,馳援臺灣,取得了衛臺戰爭的勝利。在1886年至1889年11月曾國荃去世之前,他始終將主要精力放在興修水利、整頓吏治、賑濟災民等內政方面,並取得顯著效果,多次受到朝廷表彰。


曾國華在族中排行第六,自小學習興趣頗濃。公元1851年1月,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爆發,曾國華和仲兄曾國潢在家鄉舉辦團練以自衛。1852年底,長兄曾國藩奉命赴長沙興辦團練,曾國荃、曾國葆均赴長沙協助。1855年11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部自湖北通城入江西,勢力日益壯大,江西不少地方被太平軍攻佔。曾國藩曾親臨前線督戰,不但沒有扭轉危局,而且還被太平軍圍困。

曾國華聞長兄危急,立刻從湖南至武昌墾請胡林翼派兵赴贛。這年春,曾國華授胡林翼為統領,與劉騰鴻、吳坤修等率5000人進軍湖北、江西,先後攻佔了太平軍佔領的咸寧、蒲坼、崇陽、通城、新昌、上高等地,於8月19日兵臨瑞州城外,至此江西之圍稍解,9月初曾國華與長兄曾國藩見面。曾國藩後來在家書中評價曾國華說:“少時性情高傲,今在瑞州相見,則喜其性格大變。”


曾國藩家族,到底出了多少人才?堪稱古今罕有


不久,曾國華和李續賓率軍轉戰鄂皖,又攻佔了太平軍佔領的麻城、黃安、太湖、潛山、桐城、舒城等地,曾國華率領的湘軍顯然一路捷報頻傳,但頗有識見的他知道:“常勝之家,氣將竭矣,難可深恃”。果如曾國華所料1858年7月,太平軍自樅陽會議後,各將領按預定計劃分別進軍,陳玉成、李世賢率部攻安徽廬州,接著,李秀成和陳玉成合兵徹底摧毀了江北大營,恢復了天京與江北的交通,隨後,太平軍大舉犯皖,曾國華和李續賓率領的湘軍這時正急攻三河鎮,陳玉成和李秀成合兵增援,與據守三河鎮的太平軍將領吳定規裡應外合,曾國華和李續賓在此役中陣亡,對於曾國華的死,曾國藩非常痛心,說曾國華的軍事才能剛剛施展,就戰死疆場,最為痛心。


曾國葆在曾國藩兄弟中年紀最小,他自幼用功讀書,心志遠大,落落大方。1848年8月,曾國葆參加府試考取第9名。曾國藩在長沙興辦團練後,曾國葆極力推薦楊嶽斌、彭玉麟之才。曾國華戰死三河鎮後,曾國葆決定棄農從軍。1859年,曾國葆從湘赴鄂投奔湖北巡撫胡林翼麾下,率1000多人馬轉戰潛山、太湖。後又加入曾國荃大營,設計招降了太平軍將領程學啟。1861年,太平軍陳玉成部與捻軍配合,構築營壘菱湖,與安慶城內之軍聯成一體。

曾國葆受命築壘於菱湖以東,與湘軍水師配合作戰,經數次激戰終於攻佔了安慶城。隨後,太平軍陳玉成部與捻軍互相配合重兵設防集賢關,以襲湘軍後路。曾國葆奉命會合彭玉麟扼守菱湖,切斷太平軍糧道。這年9月,湘軍攻佔集賢關,曾國葆因功授同知銜。1862年2月,曾國葆率部攻擊三山。因太平軍在這裡重點設防,曾國葆一支孤軍陷入援絕困境,曾國葆用計“招降三縣義民之陷賊者,噢咻而厲使之。得4000人,編伍約法,用破魯港、克繁昌、下南菱、蕪湖”,反敗為勝。

這時曾國葆的哥哥曾國荃也率部攻佔東西梁山,兄弟兩人會師南京的雨花臺、曾國葆因功被清廷特賜迅勇巴魯圖名號。曾國葆自揮師進駐雨花臺之前,病情加劇,已難以勝任指揮,奏請回籍養病。但這時軍情緊張,不能臨陣換將,曾國葆只能強支病體指揮作戰,軍情緩和之後病逝于軍中。曾國藩在撰寫的輓聯中流露深切的哀痛:“大地干戈12年,舉室效愚忠,自稱家國報恩子;諸兄離散三千里,音書寄涕淚,同哭天涯急難人”。


曾國潢族中排行第四,他比曾國藩小9歲,自從他1846年從北京回到家鄉後,曾國藩就叮囑他在家裡幫助父親料理家事,督促弟弟們讀書。曾國潢也按照曾國藩的安排,幫助父親料理家事,督促弟弟讀書。1857年曾麟書逝世後,曾國潢全面主持家務,把家務事料理得井井有條,連曾國藩也讚歎不已。曾國藩的幾個弟弟先後投筆從戎後,曾國藩在家書中反覆告誡曾國潢,一定要督教子侄輩在讀好書的同時學做好人,絕對不能稍涉驕奢之境。另外,千萬不要干涉地方公事,親友鄉民有急難者要儘自己的一切能力予以照顧周恤:“吾家現雖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風味,”越到晚年,曾國潢對兄長這些教誨理解越深,在治家方面的成就越大,曾國潢一生雖然沒有做過什麼官,但對曾氏家庭人才輩出使曾國藩創造的家風得以延續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晚輩才華不輸前輩


曾紀澤是曾國藩的長子。他雖然出身官宦之家,但未沾染世家子弟不良習氣,從小酷愛學習,而且對西學情有獨鍾。他通過自學,能用英語交談,以英語寫作,閱讀了大量的西學著作,這在當時士大夫鄙夷西學、保守氣氛濃厚的情況下,是很不容易的。曾紀澤在這方面卻得到了曾國藩的支持。在做人方面,曾紀澤卻承父風,為人厚重,處事精明果斷,學識淵博,還做到了父親不及的中西貫通。1870年春曾紀澤由二品廕生奉旨赴京引見,升戶部員外郎,襲封毅勇侯爵。

1878年出任駐英、法大臣,補太常寺少卿、第二年轉大理寺少卿。他審時度勢,開啟了中巴建交先聲。1880年,曾紀澤兼任駐俄大臣,與沙俄談判改約。他從國家民族利益出發,決心“障川流而挽既逝之波,探虎口而索已投之食”,爭回國土,維護主權。中法戰爭時期,曾紀澤是抵抗派中突出的一員,始終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批駁妥協退讓的論調,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與法國人進行針鋒相對的外交談判。他曾出使英、法俄達8年之久,為維護民族利益做出了積極貢獻,成為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外交家。


曾紀澤雖然受過傳統的封建教育,但不同於當時一般的士大夫,津津樂道什麼“中國地大物博,禮儀之邦,乃四海萬國所宗仰”的傳統觀點,他注意觀察社會,正視現實,他從愛國愛民立場出發,熱心觀察,學習西方,把握中外局勢,評判中西之優劣長短,正確處理中外交涉事務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曾紀鴻,曾國藩的次子,他自幼聰明過人,遵照父親的叮囑,棄科舉考試致力鑽研算數之學。1872年,他辦完父親的喪事後,在長沙與算學愛好者丁取忠等人切磋算數之學,不久,寫出了第一部學術專著《對數詳解》,共5卷。1874年,曾紀鴻又寫了《圓率考真圖解》,當時國際上都以推算圓周率之位數標誌數學水平,但算到40位就無法深入下去了。曾紀鴻吸取古今中外學術成果,創造新法,推算到100多位,在當時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等書中充分肯定了曾紀鴻在數學史上的重要地位。1877年至1881年5年間,曾紀鴻花了很多時間學習研究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並著了《炮攻要術》、《電學舉隅》、《慄布演草》等著作,引起人們廣泛關注。他除了主攻數學等科學技術外,還精通音律等學。可惜的是他年僅34歲就病逝了。


曾紀官,曾國荃次子。清縣學優廩生,正一品廕生,戶部員外郎雲南司兼廣東司行走,欽加三品銜。死後被誥受為奉直大夫、通議大夫、賜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他雖然出生於顯赫官宦之家,但在家規家訓的嚴格規約之下,品行檢點莊重,學習刻苦認真。曾紀官為官清廉勤奮,口碑很好。可惜的是天不假壽,出仕不到4年就一病不起,29歲那年撒手人間,曾紀官的妻子劉鑑繼承丈夫遺志,發展了曾國藩的家訓,並著有《集字避復》、《曾氏女訓》等著作,成為曾國藩家訓的實踐者、繼承者和創新者,為曾國藩家訓世代相傳打下了堅實基礎。


曾國藩家族,到底出了多少人才?堪稱古今罕有

家訓成就世代英才


曾廣鈞是曾紀鴻的長子,曾國藩的長孫。他自幼深得曾國藩的喜愛,15歲時,就能處理各類應酬之事,能與老前輩吟詩唱和,經過8年寒窗苦讀,終於在1889年中進士,點翰林,時年23歲,在翰林院中是最年輕的。曾廣鈞雖然是官場中人,但他最大的興趣是做詩,極受當時文人稱讚,使他成了晚清湖南四公子之一。1900年,曾廣鈞退出政界後,專心於學問,有關書法、詩詞、算學以及聲光化電等近代西方科技知識,他都有濃厚興趣,都有建樹,被人們稱道。


曾廣銓是曾紀鴻第四子。他曾由曾國藩作主出撫給曾紀澤做長子。7歲時隨父母到英、法、俄等國生活了7年,接觸了西方科學知識以及風土人情,從而具備了中西文化兼備之才。1890年曾紀澤去世後,承父蔭由正二品廕生特賜主事員外郎、兵部主事、兵部員外郎等職。1904年,他以二品銜欽差出使韓國的身份,到韓國任職的兩年。他以儉養廉,不失國體,被清廷譽為良臣,隨後擔任福建興泉永兵備道、雲南迤西兵備道、雲南糧儲道等職,還擔任過出使德國大臣,曾廣銓最被人稱道的是人品,繼承和發揚了曾氏家風。


曾廣錡,為曾紀壽第七子,曾國華的孫子。他自幼資質聰穎,1937年考入武漢大學化學系,1943年畢業後入中央大學化學系任教,1948年赴美留學,在美國的9年時間裡,全力投入藥物化學的研究和教學,取得十分突出的成績,受到學術界同行高度的評價。


1957年7月,曾廣錡回到祖國,培養了一大批青年化學技術人員,還牽頭研究發明了無毒糖精、並獲得專利權。曾廣錡晚年致力於學術交流,為推進中外化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曾廣珊是曾紀鴻的獨生女兒,她的母親郭筠是有名的詩人。她在多才多藝的母親的撫教下,讀過許多傳統典籍,也對做詩填詞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曾廣珊作的詩詞不但對仗工整、格調清新,而且內容充實,對勞動人民的生活寄予深深的同情之心。曾廣珊不但是當時有名的女詩人,而且教育子女方面也有一套切合實際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對曾氏家訓領會頗深,其實際效果也很明顯。曾廣珊嫁給俞明頤後,生育了10個子女,個個功成名就,兒子俞大維曾任國民黨當局國防部長,另一個兒子俞大紱是著名教授,曾任北京農業大學校長,女兒俞大絪是北京大學著名教授,女婿曾昭掄是著名化學教授,女兒俞大彩的丈夫是著名學者付斯年,兒女輩中如俞大縝等人或者是著名學者,或者是政界要人。


曾寶蓀是曾紀鴻長子曾廣鈞的女兒。曾氏後代謹守“學本位”這一祖訓,到了曾寶蓀這一代更認真遵循。曾寶蓀讀書時不但各科成績俱佳,而且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都很精通。1909年2月,曾寶蓀以優異成績考入杭州教會學校,在這所學校裡,使她對西方宗教產生濃厚興趣,還加入了基督教。1912年3月,曾寶蓀在七叔曾廣鍾和表叔聶雲臺的支持下,去英國留學。儘管曾寶蓀學習成績優異,對西方宗教產生欽敬之情,但她最終選擇了為祖國服務。創辦主持藝芳女校達32年之久,終身不嫁全力花在教育人才上,換來桃李滿天下。


曾約農是曾紀鴻的孫子,曾廣銓的長子。他出生時其父赴任駐英使館參贊,攜眷前往,曾約農在襁褓中就隨父母在倫敦達6年之久。他回國後致力於國學學習,同時,還熟練地掌握了一門外語。1909年,曾約農到英國留學,主修礦冶,兼及教育和文哲諸科,獲英國倫敦大學理科工程科學士學位。1918年,他回到祖國在曾寶蓀創辦的藝芳女子學校擔任教務主任兼英文、算術、物理和化學老師,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女性人才。抗日戰爭時期,他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演習,使後來藝芳學校800多名師生在撤退中無一傷亡。

1944年,他投筆從戎擔任抗日名將彭位仁的高級幕僚。開展各種抗日工作,1946年,他重返藝芳女校,實現了藝芳女校第三次覆校,後來,負責籌組省立克強學校,兼藝芳女校顧問。與此同時,還擔任湖南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鑑於曾約農在文化教育界的聲望和地位,他還在國民黨中央和湖南省政府分別擔任了許多職務。1951年曾約農定居臺灣,受聘擔任臺灣大學教授,1955年,出任東海大學首任校長之職。他在臺灣30多年裡,除了致力於教育事業外,還兼任“總統府”國策顧問等工作。


曾昭燏是曾國潢的曾孫女,她的祖父是曾紀梁,父親是曾廣祚,她的母親是陳季瑛。陳季瑛生長於書香門第,不僅知書達理,而且琴棋書畫俱佳,還懂中醫知識,曾昭燏深受母親的影響。陳季瑛的3個子女,全都受過高等教育。還到美、英、德等國留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33年,曾昭燏轉入金陵大學國學研究所深造。1935年,她又自費留學英國倫敦大學研究院專攻考古學,兩年後獲碩士學位。不久赴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實習,以優異成績受聘為柏林大學研究所研究員,1938年應聘英國倫敦大學考古學院擔任助教。

不久,她放棄英國的優裕生活,毅然返回祖國從事考古研究工作,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女性考古學者中的佼佼者,與他人合作《博物館》一書,成為當時博物館學研究的重要著作。抗日戰爭勝利後,先後舉辦了3次大規模的展覽,一次是漢代文物展覽,一次是院藏青銅器展覽,一次是出土文物展覽,轟動一時,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解放後擔任國立南京博物館院長,主持南京博物院工作15年,在這段時間兼任華東文物工作隊隊長和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並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學術事業也有飛躍發展,撰寫主編了大量的著作,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影響。她不僅是一位著述頗豐的學者,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詞作者。


曾昭掄是曾廣祚的第三子,曾祖是曾國潢。他自幼接受傳統教育,國學根底紮實,16歲時考入清華大學前身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1920年又以優異成績考上公費留美學生,攻讀化工專業,6年後獲博士學位。不久,他回到祖國,應聘擔任南京中央大學、北京大學化學教授及化工系、化學系主任。另外,他在教學中非常注重科研工作,還創辦了中國第一份化學雜誌《中國化學會會志》,後來改名為《化學通報》,他擔任總編達20年之久。同時,他還擔任《科學》、《化學工程》等雜誌的編輯委員,親自為這些雜誌撰寫了大量的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培養了大量的化學人才,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擔任過北京大學教務長兼化學系主任,教育部副部長兼高等教育司司長、高教部副部長兼全國科聯副主任以及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等職務。他工作任勞任怨,為新中國培養了許多像唐敖慶、王葆仁、蔣明謙那樣卓有成就的學者專家。


曾厚熙的父親是曾昭平,是曾國荃的重孫。他從小對畫很感興趣,很小的時候,就能把觀察到的人物形象及動物輪廊描畫在牆上地上,體現出作畫的天賦。他在作畫的同時,沒有放棄學業,各科成績優秀,高中畢業後考入湖北華中大學,畢業後又考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雲南分校。抗日戰爭時期,以書畫為武器,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49年秋,曾厚熙赴香港,以畫為生,先後在香港、澳門、新加坡、印尼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影響很大,從而被聘為華南大學藝術院院長兼美術教授職務。

1954年,曾厚熙應于右任、張大千的邀請,赴臺灣參加由臺灣博物館舉辦的畫展。他的一幅幅作品被人們交口稱讚。不久,他與張大個應邀到巴西、法國舉辦專題畫展,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不久,他又應邀到泰國、新加坡、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舉辦畫展,反響很好。20世紀60年代初,他被聯合國聘任為文教委員會委員,從此,他在許多國家和地區舉辦畫展,足跡遍歐、亞、美、非、大洋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少國家給他頒發了榮譽獎,中華學術院為他頒發了哲士學銜。他的畫藝享譽海外各地,成為曾國藩兄弟後裔中一位成就巨大的藝術家。


曾國藩家族,到底出了多少人才?堪稱古今罕有


曾憲楷是曾國荃的玄孫女。她的哥哥曾憲樸是國立中央大學農科學士和英國倫敦大學理科碩士,弟弟曾憲柱在華西大學畢業。她的3個妹妹,大妹曾憲植,擔任過全國婦女聯合會籌備委員會副秘書長、書記處書記、主席團委員、黨組成員、黨組副書記、機關黨委書記、中央直屬機關黨委委員和全國婦聯副主席等職務。二妹曾憲榛是湖南大學理科學士,三妹曾憲矩是湖南大學文科學士。曾憲楷出生成長在這樣一個知識氣氛很濃的家庭。

新中國成立後,她長期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曾任該校歷史研究所教授兼副所長等職務。曾憲楷多年任教不但桃李滿天下,而且極有寫作才能。她寫的文章文筆生動老練,充滿了愛國激情,從她現存的300首詩詞來看,詩學史學功底俱深厚。就文史哲學術功底而言,她可謂三者兼而有之。自古以來,學界就儒、道、佛三者之間關係如何處理問題,存在著門戶之爭,誰都想佔據主導地位,曾憲楷提出學術調和、相互滲透,各取所長的觀點,應當說,她這一觀點至今仍有借鑑意義。除此之外,她對其它方面還有許多精闢的見解,至今被人們稱道。


曾寶菡是曾國藩的曾孫女。由於她的父親曾廣鍾對西方的思想和觀念很欣賞,因而使曾寶菡很早就接受了新式學校教育。為她後來從事自然科學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她在馮氏高等女校除了學習國文、算學、中國歷史外,還學習英文、音樂、圖畫,成績均名列前茅,後又以優異成績考入杭州廣濟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

曾寶菡從事醫學事業的半個多世紀中,曾先後到英、法、美、瑞士和德國留過學,使她的醫術不斷提高。她不僅醫術精通,還對病人充滿愛心,治癒了許多別人治不好的不治之症,成為“我治人身”的著名骨科專家,受到人們的交口稱讚。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姐姐曾寶荷和養女周富生也成了名醫,還有曾昭權的第五子曾憲文,曾憲文的女兒曾利,曾寶荷的外孫和外孫女等人都從事醫學事業,從而個個醫技精湛,受到人們的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