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價值公式(深度好文)

我曾經在公司內部問過同學們一個問題,公司的價值取決於什麼?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門,有人認為取決於收入,有人認為取決於利潤,有人認為取決於團隊,有些人認為是價值觀,有人認為是行業,不一而足。

人生的價值公式(深度好文)

學過金融知識或玩過股票的人都知道,從金融的角度,公司的價值公式非常簡潔 P = PE * E。PE是市盈率,E是當期利潤。精確的學術定義通過Google可以輕易瞭解,用人話來講,可以非常簡單得去理解,E就是公司賺到的錢,而PE則是別人認為公司未來的賺錢能力,或者也可以叫預期。

利潤E是公司實實在在的財務表現,是公司的硬實力,它無法被一個故事、一套價值觀、公眾的情緒、公眾判斷事物的邏輯等外在認知所改變。而預期PE卻剛好相反,剛剛所說的一切,包括財務表現本身,都可以影響預期。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賺同樣的錢、同樣的每股收益,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市值卻常常相差巨大。以房地產行業為例,A股最大的10家房地產公司上季度創造了總計800多億的利潤,卻只有1萬億的市值,平均市盈率8倍。而A股計算機應用板塊最大的10家公司,上季度總計才創造58億利潤,就有5000多億的市值,平均市盈率約70倍。因為投資者對計算機應用行業的長期增長預期遠高於房地產行業。

人生的價值公式(深度好文)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so what?賺錢就好了,為什麼要關注市值呢?原因很簡單,一分錢不賺的美團只需要質押1%的股份就可以收購掉一大票每年好幾億利潤市值卻很低的上市公司。

既然如此,想盡一切辦法提高PE,是否就可以讓公司價值最大化呢?答案也顯而易見,比如說樂視,它曾經為夢想窒息的時候,創造了千倍的市盈率,叫市夢率可能更貼切。然而在沒有賺錢能力支撐的情況下,很快就夢碎了。

所以一家公司要價值最大化,既要有真正的賺錢能力做為支撐,又要通過一系列市值管理手段去提升市盈率。

事實上,人不也一樣麼?P=PE*E這個公式,完全適用在人身上。你該拿多少錢工資、要上升到什麼職位、你下屬和員工對你的信任度,完完全全可以用這個公式來概括。

老闆在決定給我們漲薪和升職之前,我們既沒有拿過這個薪水,也沒有做過這份崗位,憑什麼給我們?因為我們過往的工作表現,包括過往取得的工作成果,以及工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態度、學習力等素養,讓他“覺得”(預期)我們能夠勝任未來的工作。

工作成果就是我們已完成的當期利潤(E),而老闆的“覺得”即預期則是我們的市盈率(PE)。工作過程中我們表現出的態度、工作能力、學習力、責任感,以及取得的成果,都在潛移默化得形成老闆對我們的預期(PE)。

同樣的,員工和下屬是否信賴我們,取決於我們過往同他們一起做出的成績,也取決於他們“覺得”我們會不會是一個一直值得信賴的人,這個“覺得”和一切影響信賴的因素都有關。所以領導者既需要帶兄弟們打勝仗拿結果(E),也需要通過更多方式讓兄弟們對你有所“覺得”(PE),這些方式包括縮小你的隱私象限、放大你的公開象限,樹立上下同欲的願景等等。

人生的價值公式(深度好文)

按照這個公式,那些一直只關注工作結果,卻不善於表現自己的同學,需要開始注意和反思了。

工作過程要不要主動彙報?

工作經驗和方法要不要主動分享?

會議上要不要主動發言?

競選時要不要主動上臺?

培訓課程要不要主動報名?

答案都是非常肯定的。

如果你只是有工作結果,卻不善於向其他人表達自己的責任、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力、遠大的抱負等等所有能讓老闆和其他同事產生“預期”的東西,那你的價格就無法最大化地體現。有結果挺好,有了市盈率會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矯枉過正,有利潤沒有市盈率還能穩穩地賺錢,沒有利潤空有高市盈率,總有一天會泡沫破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